2.发展程度不同的各个地区
拉丁美洲古代文明发展到“后古典时期”晚期,各地区呈现出了发展程度不一的特征。根据当时文化发展的程度,大体上分为以下五大地区: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和中部美洲地区(指今墨西哥和中美洲北部地区);环加勒比地区;安第斯山南部地区;热带丛林地区;狩猎—采集地区。
(1)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和中部美洲地区
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包括今秘鲁及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部分地区。中部美洲地区包括今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伯利兹与萨尔瓦多。这两个地区孕育了拉丁美洲的三大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形成了两大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并不是一个政治统一的实体)和印加帝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趋于“制度化”,出现了强有力的行政机构;建筑、服饰、艺术风格逐渐失去了地方特色,出现了趋同现象;许多物质生产活动形成了规模。这三大文明、两大帝国体现了拉丁美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下文将辟专门章节分别详述。
(2)环加勒比地区
环加勒比地区包括安第斯山北部地区、中美洲(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伯利兹和萨尔瓦多除外)、委内瑞拉部分地区、大安的列斯群岛和玻利维亚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处于三大文明、两大帝国之间,文化、社会发展深受其影响,形成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酋长国。
各酋长国均由若干村落组成。酋长国形成的条件为:①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保证食物的供应;②丰富的食品(包括农作物和海、河、湖中的水产品)有了剩余,使一部分人可以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从事行政、军事、宗教和手工技艺活动;③有了长期固定的耕地和村落;④人口增多,出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杂居的大型村落;⑤国家机构的设立、神庙的存在、战争的需要和社会等级的形成,使一些村落的联系得以加强。
这些酋长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高原和灌木丛生的半干旱低地是种植业发达的地区,山上修有梯田;降雨量少的地区(如厄瓜多尔的卡尼亚里酋长国、哥伦比亚的奇布查酋长国、委内瑞拉的蒂莫特酋长国和库马纳戈托酋长国以及安的列斯群岛上的阿拉瓦克酋长国),筑有灌溉工程。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酋长国种植的作物也不尽相同:安第斯山北部地区种植木薯、玉米、白薯、马铃薯、豆类、花生,还生产菠萝、鳄梨、木瓜等水果;中美洲和委内瑞拉也种植这些作物。厄瓜多尔高原上的酋长国还载种棉花和龙舌兰,用于纺织,与沿海地区交换食盐。玻利维亚东部低地的莫霍、鲍雷、马纳西和鲍纳卡等酋长国种植南瓜、玉米、木薯、菜豆、白薯、花生、烟草、棉花等作物。大安的列斯群岛上主要是刀耕火种,许多作物一年两熟;主要作物有菜豆、木薯、玉米、白薯、辣椒、南瓜以及多种水果。
这些酋长国食用的肉类主要来源于捕鱼和狩猎。哥伦比亚的戈隆酋长国挖池塘蓄水养鱼,用以对外交换。山区、林间是狩猎的场所,鹿、兔、鸟、野土拨鼠、野猪等均为猎获对象。狩猎武器主要是叉、投石器和木棍,有些地方也使用弓箭。
这些酋长国的人也会利用野生植物:采集野果充饥,砍取枝条编织筐、篮、席子、拖鞋等。
这些酋长国还盛产食盐,供人们食用、交易和祭祀。
酋长国内村落之间有道路相通。山间峡谷之上架有吊桥。河上有独木舟往来,用于交通运输。
这些酋长国已形成了社会阶层。分为4个阶层:酋长、贵族、平民和“奴隶”。酋长是最高统治者,享有最高权威。他可以召集武士进行战争;可以征集赋税,以供应作战的武士。酋长的家是村民们聚会的场所,也往往是供奉神袛的地方。他妻妾成群,穿着华丽。贵族是酋长国内各村落或地区的统治者。他们中的一些人是酋长的亲属;其他人不是荣立战功的武士,就是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司。平民是一般的老百姓,从事农耕活动,向酋长纳税,为酋长盖房、种地。酋长国内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奴隶阶级”;这里的奴隶仅指战争中的俘虏,男子用以献祭,女子纳为妾;用于经济目的的奴隶尚未出现。
这些酋长国普遍信神敬神。根据祭祀活动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安第斯山北部地区、中美洲和委内瑞拉的各酋长国均塑有神像,供奉在特定的庙宇里,定期由世袭的祭司主持祭祀典礼;②大安的列斯群岛上的人认为“神人一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保护神;神的威力随人的社会地位提高而增加;酋长的保护神就是酋长国的最高神袛;③玻利维亚东部地区有以自己的家为神庙的,在家里供奉神袛。
这些酋长国在印加、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的影响下,物质文明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体现在制陶、纺织、冶炼和建筑技艺方面。陶器制品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有三脚碗、托架碗、水果盘、连体器皿、马镫口壶、叫壶、陶凳、陶笛、陶哨、陶纺锤、陶俑,等等。陶器上的装饰,有的是雕刻的,有的是绘画的;刻的、画的是人像、动物和几何图形。使用的色彩,有单色的、双色的、三色的和杂色的。
各酋长国均有棉织业和棉织品(诸如棉毯、斗篷、无袖长衫、棉带、披肩、短裤等)。通常在织物上绘画或打印着色成图。使用的织机有竖形织机和双杆织机。毛纺的原料需要进口,所以毛纺业不发达。
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生产金、银、铜和铂。生产方法是在河里淘洗。采用冷鎚法打制金、银、铂制品;还用金和铜制成合金。这些金属比较软,不适于制成武器或工具,大多制成了饰物、人像、神像、器皿。由于制造这些物品费时费工,价值昂贵,只供酋长和贵族阶层使用。
这些酋长国的公共工程(诸如道路、桥梁、水渠、球场等)已有一定的水准。村落间都有道路相通;各村落又均有道路与周围田野相连。平原的道路平直宽阔、山间峡谷有索桥架设。造桥的材料有藤蔓、木头和竹子。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水渠纵横田野,用以浇灌庄稼和果树;玻利维亚东部地区在联结各村落和田野的大道旁开凿有运河,收获季节独木舟往来穿梭,将收割的庄稼运回村子。在中美洲、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安第斯山北部地区均建有球场,进行体育活动。球似当今的曲棍球,由橡胶制成,富有弹性。
(3)安第斯山南部地区
安第斯山南部地区包括今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智利北部为沙漠地带和山区。沙漠地带干旱少雨,阿塔卡马族人生活在片片绿洲间;阿根廷西北部山区生活着迪亚基塔族人。智利南部为山谷地带,阿劳坎人繁衍生息其间。阿塔卡马族人在沙漠绿洲上开渠筑坝,从事农耕,种植玉米、菜豆、南瓜、葫芦、辣椒等作物,饲养羊驼。他们同沿海居民和安第斯山中部的人有贸易往来。他们生产陶器制品、纺织品、木材制品、皮革制品,打制石器、骨器、铜器、金器和银器,还用藤条编制筐、篮。
受自然环境影响,阿塔卡马族人居住分散,村落比较小,通常按血缘关系集中居住,由族中年长者为首领。尚未出现社会等级的分化。为了抵御外族入侵,村落外均筑有保护墙。宗教气息不浓,没有神庙,也没有崇拜的偶像;但人死后的葬礼非常隆重,体现了一种祖先崇拜。
迪亚基塔人在山坡上砌筑梯田,扩大种植面积。他们饲养骆马和羊驼,用它们的毛织成斗篷、齐膝短大衣等制品。他们是制陶能手,又能用铜或青铜打制新月形小刀、星头拐杖、凿子、镊子、针、护腕等物件。
由于水源短缺,人口居住分散,村落很小。房屋多半用坚固耐久的石块垒砌而成。
迪亚基塔族人具有完好的社会、军事组织。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他们在山上筑有堡垒、防御墙,墙上开有射箭孔,还选好了撤退的道路。为了保证水的供应,堡垒中均凿有水井。村落之间还存在着军事合作关系。为了反抗共同的敌人,往往联手作战。
迪亚基塔族人中尚未出现社会阶层。他们崇敬雷、电,认为他们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从他们的石刻和陶器饰图上看,他们持“神人一体”观。他们敬畏巫师,认为巫师是具有超自然力的人。巫师能治病,还主持祭祀活动,祈求农业丰收,用敌人的头颅祭献太阳,祈求太阳神的宽恕。
阿劳坎族人按地区划分为“皮昆切人”(意即“北方人”)、“马普切人”(意为“土地的主人”)和“维利切人”(意即“南方人”)。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拥有相同的文化。
皮昆切人生活在科金博谷地到比奥比奥河之间,大多居住在便利灌溉和农耕的河谷地带,村落一般很小。他们也在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庄稼。主要的工具是木棍和木耙。使用骆马的粪做肥料。种植玉米、菜豆、南瓜、辣椒、花生等作物。耕种、收获、修渠、筑坝、盖房架屋时盛行互助。通常是耕种、收获时同村人帮忙,盖房、修渠时邻村人也出手帮忙。饲养骆马驮运作物。纺织、制陶、编织、冶金业均甚发达。
皮昆切人的住房通常呈长方形,草顶,篱笆墙。盛行大家庭,往往二三十人同居一处。数个家庭组成一个村落,由一村长统管。村长是世袭的。各村落在政治上是自治的。各家各户有权耕种自己的土地,但周围的树林、草场乃至骆马群,都是公有的。灌溉水渠的开凿和管理需要各个村落的合作,土地的占用和劳力的出工由村长们负责安排。
皮昆切人中出现了早期的社会阶层。家长、村长有了一定的权力;一些拥有剩余财产的人也享有一定的权利。在有权利的人下面,是缺少多余财富和没有什么社会影响的平民。作战时,村长们临时拥有控制权。皮昆切人信巫术。巫师们既是医生,又是祭司,主持宗教祭祀活动。巫师的职务是世袭的。
马普切人和维利切人生活在比奥比奥河以南的土地上。它们主要以农耕为生。他们毁林、烧荒,刀耕火种。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南瓜、豆类、辣椒。他们懂常在毁林烧荒、种植、收获时实行互助。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是妇女。
马普切人和维利切人饲养骆马和土拨鼠。骆马的用途很广,肉可食,祭祀时献祭,毛用以织成斗篷、毯子、平时用作驮畜。骆马是财富的象征。谁家拥有的骆马多,谁家就是富户。
他们具有制作陶器、石器、木器的高超技艺。编织、印染技术也令人叹服。
马普切人和维利切人居住的房舍用木杆支撑,茅草盖顶。他们是父系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父系亲属聚居于一大房舍里,各家有自己的居室和炊事房。各房舍家族平时自己管理自己,由族长统管生产活动;战时各大家族结成联盟,推选军事首领,共同御敌。
马普切人和维利切人的族长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权威。他负责分配劳动力、安排生产活动和互助合作等事宜。他无权征税,但可以要求族人送点礼、提供点食物。族长通常都是“乌尔门”(Ulmen,意即“富有的人”)。在权利与财富的基础上,他们享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社会阶层。
马普切人和维利切人信巫术。他们平常崇信各种神灵。巫师们召唤他们的神灵帮忙驱除恶魔,医治疾病。巫师治病时,往往进入迷糊状态,搓揉、拿捏病人的疾患处,在病人的四周吹烟、喷水;还敲打手鼓,装神弄鬼,喃喃自语。巫师一职是父子相传的。
(4)热带丛林地区
热带丛林地区包括今巴西、巴拉圭、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哥伦比亚、中美洲及委内瑞拉的部分地区。人们以种植、狩猎、捕鱼为生。妇女从事种植活动,刀耕火种,种植木薯、白薯、玉米、花生、菜豆、棕榈、葫芦、棉花等作物。男子出外狩猎和捕鱼。
热带丛林地区的物质文明发展程度较低。人们不会冶金术,不懂雕塑、修桥和铺路。人们的“发明创造”只是为了适应热带丛林生活的需要。纺织使用竖机,以棉花为原料。主要生产布带和吊床。还有用树皮制布的。使用的容器一般用陶土烧制,或用葫芦做成。热带丛林地区生长着一种橡胶树。当地人将树汁制成橡胶。他们很可能是制胶的首创人。他们用橡胶制造指环、人像、皮管和皮球。热带丛林地区有多种乐器,各有各的用场。响葫芦归巫师专用。长号(约2米或2.5米长)通常用于送葬或祭祖。长长的木鼓敲来传递信息,还有各种笛子、簧管、铃铛等,用以娱乐。
热带丛林地区社会以血亲族群村社为基础。村社的大小不一,视各地人口密度而定。亚马逊流域西北部,河网密布,交通不便,往往一大通间房舍(茅草盖顶)就是一个村落。放这里居住着一大家人,有老祖父、儿子和儿媳、孙子和孙媳;往往是四代同堂。实行异族通婚。村里人往往超过百人。巴西东部沿岸交通便利,食物丰富,人口众多,村社规模则比较大,往往有数间房舍(即数家人家),人口达2000-3000人。血亲族群(或大家庭)起着重大的经济、社会作用,因此比村社重要。
为了共同御敌,族群房舍往往数家建于一处,组成村社,周围筑有护村墙。由数间房舍组成的村舍有一头人。他的住房通常位于村子的中央。有些地方,村里若死了人,全村都要迁至别处。建在大河边上的大型村落通常有数个血亲家族聚居,一般不常迁徙。
热带雨林地区主要是父系社会。一个村社就是一个父系族群,有着共同的祖先。所有的男性成员属于一个秘密组织,参加祭祀祖先。村社规模不大,不需要什么民事监控,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政治组织和制度了。头人通常也是巫师。他的主要任务是治病,也主持村中的祭祀活动。人们认为他有超自然的能力,所以对他十分崇敬和畏惧。
(5)狩猎—采集地区
狩猎—采集地区都是些难以种植农作物的地区,包括智利奇洛埃岛以南的寒冷地带。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潘帕地区、格兰查科东部地区和巴西的马托格罗索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干旱贫瘠,或杂草丛生,难以耕种。巴拉圭河上游和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三角洲一带一片沼泽,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还有亚马逊河流域的一些地段。这些地区人口很少,过着游牧、渔猎生活,主要靠野生动、植物为生。
生活在狩猎—采集地区的人们以家庭或小族群从事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血亲为基础,劳动分工,社会区别以性别、年龄为准,女子采集野生植物,男子狩猎、捕鱼。盛行巫术,人们敬畏鬼神。人们不从事农耕,不饲养家禽、家畜。他们居无定所,不会制陶、纺织、冶金、编筐,没有什么宗教建筑。
人们的生活以觅食为主,深受环境的影响和限制。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觅食的主要方式,狩猎—采集区又可分为几个小区:①智利南部地区:以打渔、拾贝为生,家庭是生产活动单位和社会活动中心;②火地岛、巴塔哥尼亚和潘帕草原地区:以狩猎、采集为生,但以狩猎为主;已进入父系社会,以父子血亲组成狩猎队;③格兰查科地区:这里有河流,有树林,人们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活动,为母系社会;④丛林地区(包括今玻利维亚和巴拉圭部分地区、巴西马托格罗索地区、巴西东部沿海地区、亚马逊河北岸地区、奥里诺科河流域、哥伦比亚东部地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以采集为主;为母系社会,以母系血亲体系从事采集活动;⑤河流地区(包括巴拉圭河上游地区、巴西马代腊河下游地区、奥里诺科河流域、奥里诺科河三角州):以捕鱼为生;劳动、社会活动单位是家庭,有时数个家庭也结成群体从事劳动或社会活动(诸如作战、祭祀等)。
本世纪80、90年代,在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委内瑞拉等国进行了大量考古发掘工作。
从出土的史前人类遗迹看来,拉丁美洲各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在文明形成之初(即前古典时期早期)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但从上述各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看来,拉丁美洲古代文明在进入历史发展时期后,由于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的影响,各地区出现了文化上的差异,并逐渐发展形成了比较发达的三大文明中心——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