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柠聪徐小茹: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历史贡献,被西方刻意忽略或者歪曲了。不过,21世纪以来,历史研究的新进展,为辨伪存真并从整体视角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提供了条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认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特征,为制定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策略,并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在于,它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锋力量、中坚力量,而且代表了正义、和平以及人类社会追求自由、独立与解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共产党 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如何评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存在许多争论。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史学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存在差异,导致历史书写的主流与支流不同。在西方以及“去苏联化”的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书写甚至出现颠倒黑白的现象。然而,历史研究的首要前提在于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虚假叙事,使人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推动政治良性发展。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分析西方淡化、歪曲二战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作用的原因和目的,从整体视角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卓越贡献,澄清西方史学强加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争议”,探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不仅具有辨伪存真,涵养国际共运史学构建真知的现实价值,还具有完善国际共运史学话语叙事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贡献的缘由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共产党人在世界范围内反对法西斯主义的联合斗争,也是为和平、正义以及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英勇斗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崇高的理想、伟大的道义,赋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高意义。如今,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研究,基于以下缘由。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时期。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贡献往往被忽略,“在今天一些纪念文章或历史书中”,很少看到“各国共产党人为反法西斯斗争做出的不懈努力与贡献”的记载。原因有三。一是冷战至今,西方史学夸大盟军的作用,进而淡化了苏联共产党、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其他欧洲共产党人的突出贡献;如今欧盟诋毁共产主义,部分前苏东国家否定“伟大卫国战争”,也是重要原因。二是由于冷战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中国在东亚主战场的历史贡献从西方国家的记忆中淡化了。西方世界根本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历史作用,更毋庸说将目光投射到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共产党人的历史贡献。三是西方国家对共产党的猜忌,导致相关历史档案没有完全公开,使充分挖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贡献所需的史料受到了限制。许多研究困于偏而不全的材料以及历史的细枝末节,这也阻碍了人们从宏观视野、整体视角探究国际共运的历史贡献。

第二,西方对法西斯主义的翻案研究,增加了人们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反法西斯战争历史贡献的障碍。一是西方史学的“极端相对主义”把历史归结为文本而不是客观事实,为改写历史、否定法西斯主义的罪责大开方便之门。二是抹杀、贬低国际共运的英勇贡献,为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开脱,或者公然为纳粹“招魂”。三是篡改历史粉饰法西斯主义,使人们忘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日本甚至将历史研究作为一种商品,即通过资助大学的研究,将其描绘为“受害者”,为其翻案。恩格斯曾批判“资产阶级的本性,……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伪造得最符合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著作,所获得的报酬也最多”。法西斯遗毒资助的翻案研究,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21世纪以来,历史研究的新进展正在重塑史学版图,为科学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贡献提供了条件。这些新进展,既源于西方也源于前苏联国家和中国。这些“新”并不是由于提出了全新的概念,而是通过新的成果和研究方式还原了客观史实。一是西方部分研究从冷战思维中摆脱出来,为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开辟新思路和新范式。二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出现“苏联怀旧情绪”,对全盘否定苏共、苏联的做法表示反对,越来越注重通过“政治仪式”和新的研究来展现苏共和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贡献。三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加上国际共运史学研究恢复常态、进入常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64卷出版完成,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的条件日趋成熟。

史学家的责任不是让事实自己说话,而是要不断回应关切。在当今世界战争与冲突不断,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并不断取得成就的今天,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既能反映当今世界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热切呼唤,又表达了对那些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英勇牺牲的共产党人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斗争,但最初人们对法西斯主义及其本质的认识并不深刻。这是因为法西斯主义具有迷惑性,同时没有系统的理论供人们认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产党人对认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特征,制定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策略,并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应当被挖掘和铭记。

(一)为分析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及政权特征做出理论贡献

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出现不久之后,就引起了共产党人的注意。1921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多国共产党人提出如何识别和应对法西斯的问题,指出法西斯是资产阶级实施“白色恐怖”的手段,是保护资本,杀害工人阶级活动家,并在贫困群众中散布恐怖气氛,实施独裁统治的工具。1922年11月,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就如何从马列主义解释法西斯主义展开讨论,认为法西斯主义是白卫军的统治,具有反社会主义和反民主的色彩。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对法西斯的评价进入新的阶段,强调法西斯是维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武器,它不局限于德国和意大利,其诞生和发展具有普遍性。

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人对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及其特征做了更加具体的研究。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执政背景下,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召开了第十三次会议,明确法西斯的定义是资产阶级“最反动的公开恐怖的专政,是世界战争的策源地”。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有62个国家的65个共产党和国际组织的513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对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了最完整的回答,为进一步推动反法西斯战争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对法西斯主义的本质进行了详细分析。与会共产党人认为,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获得支持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其本质并受其蛊惑。其蛊惑之处在于他们不认同社会主义,却打着反资本主义的口号,宣扬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且能够实现个人自由的社会;然而,法西斯的实质是利用失意工人和破产中产阶级能够接受的话语,把垄断企业的利益描绘成国家利益,引诱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参与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斗争,削弱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季米特洛夫在《法西斯主义的进攻和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反对法西斯主义斗争中的任务》中指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极端反动、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分子的公开的恐怖的独裁,是“金融资本本身的政权”,“是对工人阶级,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的革命阶层进行恐怖报复的组织”,“是煽动野蛮地仇视其他民族的、在方式上极端残暴的沙文主义”。当时的工业资本特别是军工资本加入了法西斯的阵营;来自荷兰、英国、美国的国际资本,也曾向德国等法西斯政权注入资金。法西斯主义成为当时金融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奴役弱小民族、发动战争重新瓜分世界,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工具。法西斯主义没有给人民带来承诺的幸福生活,反而是更加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没有给国家带来繁荣与和平,反而陷入到侵略战争的准备当中。

其次,法西斯政权是公开的恐怖独裁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替代,其特征在于它的不稳固性。一是法西斯国家的资产阶级内部存在各种分歧和对立,这导致它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武装冲突,本身存在不稳定性。二是法西斯不仅没有给群众带来承诺的生活改善,反而通过降低劳动群众的工资水平来满足资本家以及金融寡头对利润的贪欲,其群众基础日益动摇。三是群众日益革命化,国际规模的无产阶级反法西斯运动不断发展。四是法西斯将大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战争,不仅加重了人民赋税,而且加剧了国家之间的战争风险,推动了国内、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五是曾对法西斯妥协的社会民主党内部发生了分化,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开始“怀疑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合作政策的正确性,赞成与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并逐渐开始采取革命的阶级斗争的立场”,加入到反法西斯的阵营。

共产党人一致认为,法西斯主义的发展将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解体的因素,它将随着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走向失败。共产党人对法西斯主义特征及必然失败的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信心,为正确制定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策略,凝聚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奠定基础。

(二)为反法西斯斗争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做出重要贡献

在共产国际七大上,共产党人正确把握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特征,并准确预判法西斯主义必然导致新的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同时,共产国际七大也通过系统性思维制定战略、策略,为坚持原则并灵活调适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指引。

第一,在战略上既要警惕低估法西斯主义的行为,也要防止掉入法西斯主义的胜利不可避免的宿命论。共产国际七大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有时低估了法西斯主义的危险,没能阻止法西斯上台。有的欧洲共产党,比如希腊共产党没有做好斗争的准备,失败之后被迫转入地下;德国共产党则在希特勒上台之后,直接被取缔;有的则被法西斯迷惑,变得涣散而麻痹。法西斯上台之后,也有共产党人受社会民主党的影响,抛出投降主义论调,认为法西斯将要胜利或者“只有坐等法西斯主义的自行灭亡”。对此,共产国际七大提出要在战略上摆脱法西斯不足为虑或者“自行灭亡”的幻想,强调法西斯是不会自动垮台的,共产党人要充分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同时发挥工人阶级的战斗作用,推翻法西斯独裁。

第二,在策略上建立“人民阵线”,团结一切力量推动反法西斯斗争。1932年季米特洛夫向共产国际执委会建议采取统一战线策略。1933年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讨论了这一策略。1934年法国共产党人率先实施这一策略,与社会主义者、激进分子以及非党员建立人民阵线。共产国际七大高度赞扬人民阵线策略,并倡导在法西斯执政的国家、社会民主党执政或参政的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各国工会、国际工会、左翼政党建立人民阵线;人民阵线的策略在法国实施得相当成功,后来被积极运用到欧洲各国的抵抗运动中。

第三,强调策略本身的原则性与适应性问题。一是在原则上既要避免右倾机会主义,无条件地与其他阶级组成联盟,也要避免极左派只愿革命斗争而忽视团结合作或者搞“关门主义”脱离群众的做法。二是强调适应性问题,既要从各国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出发,也要“避免把一国的经验机械地套用到另一个国家,避免用陈规旧习和一般公式来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共产国际七大之后,各国共产党进入了独立探索并解决本国问题的新时期。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战略策略不是某一个人的思想成果,而是集合各国共产党人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的结果。季米特洛夫、布哈林、葛兰西、陶里亚蒂、蔡特金等,都为认识法西斯主义,制定反法西斯的战略策略做出了思想贡献。毛泽东、胡志明等共产党人在抗战实践中,则根据本国国情创造性地丰富了这些思想。这些都是国际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结合本国实际的重要成果。

(三)为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

在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之后,世界共产党人继续投入到反法西斯斗争当中,他们在欧洲战场、亚洲太平洋战场、非洲战场和大西洋战场,为世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性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在欧洲战场,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组织、领导和参与反法西斯战争发挥重要作用,苏联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苏联红军则为击败德意法西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欧洲反法西斯运动的起点是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革命和反对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的斗争。在此期间,来自54个国家的约35万名进步人士先后成立7支国际纵队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或者社会主义者。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欧洲共产党人继续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当中。虽然受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但随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欧洲共产党人迅速联合起来,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欧洲西线,法国共产党、英国共产党、比利时共产党、荷兰共产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法国共产党全力投入抵抗运动,不仅建立反法西斯民族阵线,而且成立义勇军游击队全国军事委员会,吸纳大量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参与反法西斯战争。1943年到1944年,法共还与戴高乐以及共和国临时政府合作,积极推动国土解放。法共是纪律严明的组织,它在二战时期领导数十万游击队,在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中写下了英勇篇章,而这也为法国共产党人在战后参与政府并担任要职奠定基础。在欧洲南线,意大利共产党、希腊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葡萄牙共产党、塞浦路斯共产党等,为动员人民群众,揭露和反对法西斯主义做出重要贡献。其中,意大利共产党在北部领导反法西斯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其因英勇表现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希腊共产党曾两次领导希腊人民开展反法西斯武装斗争,成功将德意法西斯赶出国门,并建立过人民政权。西班牙共产党积极参与并组织国际纵队,建立人民阵线对抗弗朗哥法西斯政权,并以“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的口号,激励共产党人参与斗争。葡萄牙共产党组织并参与全国反法西斯统一委员会,制定和践行了通过全国起义推翻法西斯统治的方针。塞浦路斯共产党的中央委员和党员则积极参军,坚强抵抗德国法西斯。在欧洲东线战场,苏联承担了对抗法西斯主义的主要压力。1942年,苏联军队与98%的德军作战——德军178个师集中在东线战场。即使1944年英美开辟第二战场,苏联红军也分担了来自纳粹德国大部分地面部队的压力。德军90%的损失都是由苏联红军造成的,苏联在东线战场对抗的纳粹法西斯是西线和南线战场总和的3倍,比盟军在北非、意大利战场对抗的法西斯军队多14至19倍,苏联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苏联红军为取得欧洲战场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反对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中流砥柱。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日救国。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支柱。中国共产党不仅制定了正确的“持久战”战略,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共合作,而且领导敌后战场,为凝聚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全民族力量做出政治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敌后战场后来逐渐成为主战场,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同时,为制约和打乱日本法西斯与德意法西斯的战略合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共产党人也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例如,苏共的支援以及《真理报》对中国共产党抗日事迹的宣传;朝鲜共产党人加入“东北抗联”,并分享情报;越南共产党人与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密切合作,建立抗日“跨国走廊”;日本共产党人在延安成立“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呼吁日本士兵投降;波兰、捷克、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的共产党人组成国际援华医疗队,加拿大共产党、美国共产党组建“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美医疗队,派出白求恩、琼·尤恩等为抗日战争提供医疗援助。其他亚洲共产党,比如朝鲜劳动党、越南共产党(印度支那共产党)、马来亚共产党、菲律宾共产党、日本共产党也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为反战工作或者抗击日本法西斯贡献了力量。此外,美国共产党、澳大利亚共产党、新西兰共产党等,为揭露法西斯主义,应征加入反法西斯队伍或者推动本国政府加入太平洋战场,为阻止日本向大洋洲扩张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和国际共产党人的抗日战争史构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全貌。中国共产党是其中的中流砥柱,是击败日本法西斯并使亚洲局势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因素。

第三,共产党人在非洲战场、大西洋战场,同样为抗击法西斯主义或者支援反法西斯斗争做出重要贡献。非洲战场、大西洋战场是盟军对抗法西斯的重要战场,虽然这两大战场由盟军主导,但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反法西斯运动。在非洲战场,苏联红军牵制德军主力,减轻盟军在非洲的压力,将部分军事资源调配至北非,在阿拉曼战役中支援盟军。共产国际推动非洲反殖民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结合,削弱德意法西斯在非洲殖民地的影响力。法国共产党人将法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与人民阵线运动结合,配合盟军抗击德意法西斯。非洲共产党人同样积极参与抵抗运动。南非共产党在推动反种族隔离的同时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埃及共产主义者成立“和平游击队联盟”,阿尔及利亚共产党人建立人民阵线,推动反法西斯宣传并用实际斗争反对法西斯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南非、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的共产党人还联合发布了一项保卫埃塞俄比亚的声明。突尼斯共产党人组织了反抗亲法西斯的维希政府的活动,同时号召人民起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摩洛哥共产党人则号召人们把从殖民枷锁下解放出来并赢得独立的希望同打败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站在了为争取自由而坚强斗争的前列。在大西洋战场,共产党人通过战略协作、工业动员、情报支援和抵抗运动,为盟军反法西斯斗争提供重要支持。比如,英国共产党动员党员加入军舰生产,并参与搜救和港口设施维护;美国共产党人取消罢工,保障大西洋航线所需的物资生产,呼吁罗斯福政府放弃孤立主义,增加军费提升海军的战斗力;法国共产党、挪威共产党搜集德军潜艇出港情报,破坏德军军事设施;加拿大共产党人、澳大利亚共产党人、英国共产党人等以个人身份加入盟军船队,承担高风险的物资运输任务。他们虽然没有直接领导战争,但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在这些主要战场之外,中东国家共产党、拉美国家共产党也支援了反法西斯斗争。比如,黎巴嫩共产党呼吁捍卫民主、追求独立,对纳粹的追随者发起攻击;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共产主义者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团结两国力量共同对抗法西斯。在拉丁美洲,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的共产党人成立“反法西斯主义阵线”,在斗争中极大地提高了威望;由于在反法西斯运动中享有异常高的声誉,拉丁美洲共产主义政党的成员人数从1939年的10万人增加到1947年的50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欧洲战场和东方战场是决胜法西斯的主战场,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其他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紧紧围绕着这两大战场展开斗争并积极支援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全局性胜利做出伟大贡献。这场反法西斯战争,既是坚持马列主义,反对机会主义,并结合本国实际,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推行统一战线取得的伟大胜利,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联合推动人类和平力量战胜邪恶力量的政治胜利。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贡献的“争议问题”澄清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80年,然而对这段历史的转述者越多,真相却没有离我们更近。一些所谓的“悬而未决”的或者具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仍在阻碍人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贡献。在此,有必要“拨乱反正”,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和澄清,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其历史地位。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战争并未因为其惨烈程度而终结。其原因是二战之后西方出现了种种奇谈怪论,伪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有的甚至歪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定义为破坏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颠覆力量”。202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专著——《战争的幽灵:国际共产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更是直接将国际共产主义的解放运动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历史研究如果颠倒黑白,就会危及史学研究的客观性。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和平的追求者,反战运动的宣传者和组织者,他们是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反对者,而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对战争推波助澜的是德意日法西斯以及英法美等国的垄断组织,不是因为受到侵略而组织和领导反抗的共产党人。西方垄断资本为扩大积累、争夺世界市场、世界霸权而展开的斗争,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西方学界颠倒黑白的历史叙事,其实质是掩盖资本主义导致战争的事实,同时抽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义性,为资本主义剥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辩护。习近平指出,“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国际社会应当坚决反对将侵略者转变为受害者,受害者转变为“肇事者”的史学话语,避免法西斯主义的重生和侵略战争的重演。

(二)苏联、共产国际与各国共产主义运动反法西斯斗争的自主性、目的性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西方传统史学主要是持批判态度的。他们认为苏联和共产国际在反法西斯斗争中采取“极权式”的领导,忽视了各国共产党的诉求。此外,他们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视为一种从外部引进的现象或者颠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具,企图以此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崇高性。对于这些言论,本文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其一,虽然苏联、共产国际在早期存在指导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但是从长时段来看,这种指导和干预是有限的。事实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自发的多样性,许多共产党很少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教条转化为切实有效的行动。此外,任何单一的因素都不能决定历史事件的总体进程,不能完全将本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困难归咎于苏联和共产国际,还需要关注各个国家的革命条件以及共产党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性,苏联、共产国际及其领导人也不例外。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苏联和共产国际对法西斯主义以及相应的斗争策略的认识,是随着时代条件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细节否定苏联和共产国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总体贡献。

其二,各国共产党人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目的,最首要的不是执行他人的意志,而是为了维护本民族以及受压迫工人的利益。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也不是苏联共产主义的代理人和统治工具,他们每一时代的左派运动都首先源于其本土以及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延安时期,美国记者的调查也表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不是苏联干预的结果。中共与苏共的联系主要是在哲学、意识形态以及心理情感上的联系,中共更加注重独立性以及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线上的“同一性”。当时朱德明确表示,“我们的运动”是“从中国的土壤中产生的,而不是从任何外国根源中产生的”,更不是莫斯科的工具。因此,不能用简单的冷战思维去看待苏联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关系,更不能以西方的阴谋论为基础,通过假定推断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义性与先进性。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问题

除了上述两大“争议问题”之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也需要厘清。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考察,并取得了理论成果。2015年,习近平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完善了历史叙事。然而,如何评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这是尚未深入探讨但亟待解答的问题。

第一,国际共产主义是率先旗帜鲜明反对法西斯主义,并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前沿的先锋力量。首先,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相比,国际共产主义是率先分析并旗帜鲜明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先进力量。1936年起,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表明,在二战之前,国际共产党人的努力就已经引起了法西斯主义的敌视和注意。其次,国际共产主义是率先提出联合其他势力抵抗纳粹法西斯的进步力量。在欧洲,1933年苏共率先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对抗纳粹;1935年苏联主导签订苏捷条约、苏法条约反对纳粹;1938年,苏联提议与英法缔结三国互助条约抵制纳粹;1939年,英法采取绥靖政策,签订《慕尼黑协定》,反而将战火东引。面对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苏联坚决迎敌,而英法等西方国家却纵容法西斯的侵略。在中国,从“内战”转向对抗日本法西斯的全面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兵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在艰苦斗争中取得的成果。中国共产党是率先提出联合其他阶级并领导中国人民坚决反对日本法西斯的进步力量。进一步讲,与蒋介石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并幻想日本满足胃口后能够自行停止侵略相比,中国共产党不仅率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始终反对那些主和派,不仅始终“斥责那些认为日本帝国主义能够觉悟、能够让步的空谈”,而且坚决反对分裂、投降,在思想和行动上站在反法西斯的前列。再者,国际共产党人走在了抗击法西斯的阵地最前沿。从组织“国际纵队”参与西班牙内战开始,世界共产党人就成为反法西斯的先锋。共产党人也是第一批被关进集中营或者遭受迫害的人,共产党人和其他反法西斯主义者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管反动的史学家如何否认这一点,共产党人都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前线,为人民和民族的解放而战。

第二,国际共产主义是扭转战争局势,付出极大牺牲,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中坚力量。在欧洲,虽然西方学者往往将盟军诺曼底登陆作为决胜法西斯的关键,但是当西方盟军于1944年夏天对法西斯发动进攻时,欧洲战场的结果已经因德国在苏联的失败而基本确定。德国军队因在东线的三年苦战变得十分虚弱,以至于无法再对诺曼底登陆的美国和英国军队进行坚决抵抗。霍布斯鲍姆指出,“这场对抗希特勒的战争之所以终能获胜,主要是靠苏联红军之力”。在亚洲太平洋战场,虽然西方学者往往夸大美国而忽视中国的作用,但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建设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游击战争,极大消耗日本国力,盟军将很难避免陷入“两线作战”并集中精力对抗德意法西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很难取得全局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当然,世界共产党人也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牺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伤亡人数更是超1亿人。共产党人的伤亡人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战场,苏联共产党人、苏联红军以及苏联人民为此牺牲了2700多万人,占二战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3以上。此外,有数据统计的,比如西欧的两大共产党,法共约有7.5万名党员,意共约有21万名党员,意共领导的加里波第旅约有4.2万余人,许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英勇牺牲。在北非,在突尼斯共产党的领导下,有7万人为了从纳粹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而献出了生命。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付出的牺牲同样是惨重的。中国以伤亡3500万人的代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他未做分类统计并入到共产党员伤亡人数的,更是不计其数。中国和苏联的贡献和牺牲最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以及共产党人本身的牺牲远远大于西方盟军,世界共产党人不愧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当然,这些牺牲不应当仅仅是铸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丰碑,还应是当代世界反对非正义战争,珍爱持久和平的警示碑。

第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正义与和平力量,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首先,与法西斯主义的侵略、压迫战争相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法西斯战争是怀着正确目的,为实现人类自由、解放而进行的正义战争。正义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国际共产主义力量才得到广泛支持,并在战争中不断壮大。在欧洲,共产党由于它们在抵抗运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在战后获得民众的支持,有的共产党还进入政府,取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胜利。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得了解放和独立。其次,反法西斯的联盟,性质上就是共同防御好战国家的和平联盟,是和平的力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也是为了追求和平,其他一切热爱和平的人士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潜在盟友。二战后,西方史学将共产主义歪曲成为二战的根源,将共产主义塑造成为和平的“威胁”,是为了掩盖史实,并迎合冷战的需要。美国学者张纯如指出,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为了对抗共产主义,使日本战犯逍遥法外,甚至将甲级战犯岸信介选为首相,而英法等国在二战期间也纵容过法西斯。谁是和平的威胁、谁是和平的力量,不证自明。最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不仅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变革,不仅打破了旧的社会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文明程度;不仅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且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自由、独立和解放的新纪元。这些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非凡的历史贡献,必须予以珍视,不应被歪曲或忘记。

杨柠聪,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小茹,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THE END
0.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主题演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jvzquC41efy{iƒ~l0ejv0niw0et0kwkq1362:87:5;4ivv
1.超越“大分流”的现代化比较研究:时空视角下的历史、方法与理论本文拟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比较现代化研究视角下中国和欧洲的可比性与不可比性,并给出比较现代化在理论、方法和意义上的思考。我们强调,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纯粹的西方中心主义或东亚中心的思考都会导致现代化的理解与实践的误区,简单的中欧比较违背了宏观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在时空视角下建立全jvzquC41kkx/ujxu0qxh0ls1428219<431i55Bf339?228ucig4ivv
2.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复习知识点汇总(8)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表现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表: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事件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9世纪初期) 原因 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残酷剥削和掠夺 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残暴统治和掠夺 人物 章西女王——印度民族英雄 玻利瓦尔—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lk{okjslknotjr4e37=80qyon
3.初三上册历史必背复习提纲①三角贸易(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②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大的殖民帝国。印度被称为“英王王冠上耀眼的明珠。” ③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玻利瓦尔,被誉为“拉丁美洲解放者”。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印度反英民族起义的民族英雄是章西女王。 =初三文档推荐= 初三上册历史期中知识点 初三上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7;83?30qyon
4.年级上册(期末真题汇编,广东专用)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根据材料二,分析《权利法案》的历史意义。(3)结合所学说出1787年美国宪法的地位。你同意材料三中哪位人物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3.(24-25九上·广东云浮罗定七校联考·期末)在历史研究中,总会有很多引起学术界关注的论断或难题,需要我们用谦卑、严谨、批判的态度去学习探讨。材料一【李约瑟之难】从公元jvzquC41yy}/|}m0eun1|thv1;5:;54;34ivvq
5.潜心治学品味历史厚重——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社会历史学院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评审专家、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洲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美国外交史、拉丁美洲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先后承担并主持有国家和教育部重大人文社科课项目6项。曾在《jvzquC41z{€i0oopw0kew7hp14j04;4e:;
6.谭乃彰:十年对外关系研究(三)中美苏三角的历史意义 附录:中国政府援外工作的八项原则(略) 这十年的对外关系,是新中国对外关系最丰富多彩的部分。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研究这十年对外关系,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十年对外关系的国际背景 对外关系,是国际斗争中极为复杂的问题。研究这样的问题,要有科学的方法。59年前,毛泽东在延安写过jvzquC41yy}/y‚zym4dqv4Ctvodnn4ukenbq8722;51;86;646/j}rn
7.黄邦和:拉美史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镇强副教授,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被黄邦和发掘后,几经周折调入当时的武汉师范学院,他从事世界史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同时亦参与拉美史巴西史的研究工作。在网罗人才的基础上,黄邦和与他组建的团队一起细致地进行资料的整理、分类,汇编了《拉丁美洲全国研究书目》,创办和主编了《拉美史研究通讯》jvzquC41pg}t0qzdw0kew7hp1ktgq862:25579750jzn
8.2021汉语言选题汇总从疾病书写及其隐喻的角度对萨拉马戈进行研究,对于理解作者在人性、罪恶、死亡等方面的主旨,具有重要意义。 25.肯·福莱特的灾难书写及其隐喻——以《圣殿春秋》、《无尽世界》为例 肯·福莱特(Ken Follett,1949- ),是当代大师级通俗小说作家、历史小说作家、惊悚小说作家。在福莱特的代表作《圣殿春秋》及其续作《jvzquC41ygtywn3n|lzv0niw0et0kwkq1363:86;344ivv
9.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史研究与出版研讨会暨东方出版中心“看世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世界史)成员、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沐涛建议,区域国别史出版项目要通过大量出版相关图书产生品牌效应;要加强中国周边国家、拉丁美洲国家、非洲国家的历史选题策划,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各国历史的认知,更好地理解各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jvzquC41yy}/ekgt0eun0ls1eqtugwyu17941B7424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