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童读•佳作丛谈《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一粒米中的五千年文明密码效率植物

国家图书馆“四季童读”2025年夏季卷“佳作丛谈”如期而至!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入选作品,国图少儿馆特别开设此栏目。在这里,我们将通过馆员的书评、出版编辑的导读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得、专家荐书等多种形式,带领小读者们一同探索每一部佳作背后的故事。

今天,夏季卷“佳作丛谈”为大家带来的是馆员推荐之《中国食物:粮食史话》。同馆员老师一起翻开本书,探寻主食的“前世今生”!

馆员推荐之《中国食物:粮食史话》

翻开《中国食物:粮食史话》,就仿佛展开了一幅跨越万年的农耕文明长卷。通过科学严谨的表达和生动形象的叙述,本书揭示了中国人执着于粮食的本质其实是一场关于“能量效率”的生存革命。

在距今1.5万至1.1万年前的小冰期,全球降温,大型兽群向南迁徙,人们逐渐开始放弃靠打猎为生的生存方式,转而走向对植物性食物的系统性利用。冰期结束后,曾经的应急食物成为稳定资源,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培育可以提供籽粒、块根或者块茎的植物——农业由此诞生。然而,农业的起源并不是全球性的,它仅出现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尼罗河与两河流域等少数地区,且各文明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禾本科植物作为农业基础。这种跨文明趋同现象的成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全球共有38万种植物。其中,农作物仅有150种,而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主粮更是仅有13种。这种极端筛选模式的背后是严酷的自然法则,只有满足“产籽多、易种植、便收割”这三大定律的植物才有机会进入农田。例如,狗尾草的单株产籽量可达8万粒,成熟后不易脱落,在经历漫长的培育过程后,它从荒草蜕变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小米;水稻的驯化则得益于长江中下游先民对落粒基因的改造。书中以河姆渡遗址7000年前炭化稻谷的电镜照片为佐证,图中植物的棱线特征与现代籼稻高度吻合,有力地推翻了“水稻印度起源说”,证实了中国对于水稻的独立驯化史。更颠覆认知的是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遗存——4000年前由粟黍混合制成的一碗面条因突发的泥石流灾害得以保存至今,这一考古发现成为了改写“面条西来说”的重要证据。

作物的更迭实则是能量效率的博弈。商周时期,先民缺乏节气指导,60天成熟的特性让种植黍稷的试错成本大幅降低,黍稷也因此而成为北方的明星作物。但随着秦汉铁器的日渐普及和石磨的发明,粮食作物的格局被彻底改写。据《盐铁论》记载,当时的长安出现了“一磨三牛,日破百斛”的专业磨坊,小麦由此取代粟黍,大豆也因此被加工成豆腐。这种转变体现出了营养效率的跃进,此后,麦粉、大豆与谷物成为了古代素食者的生存支柱。

唐宋是粮食格局的洗牌期。唐代的高力士在沣河建造的五轮水磨“日碾麦三百斛”,其生产效率相当于300农户手工脱粒,这催生了面食的兴起。宋代的占城稻引种则彻底激活了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占城稻的耐旱性使其能够在丘陵地区种植,自此以后,仅江西的梯田面积就激增了400%;与此同时,“早稻—晚稻”的双季模式也使单位耕地的产出量达到了粟田的2.3倍。据《宋会要》记载,1102年,江南漕运稻米占全国税粮的76%,“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由此成型。

技术革新始终是效率提升的核心。南阳汉画像石上描绘的三脚耧车,可以通过漏孔让每秒的落种数量控制在12至15粒,并让犁铧入土的深度精准匹配粟种的发芽需求,这比欧洲的条播机早出现了1700年。经流体力学模拟,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的飏扇(风车)的曲面叶片设计大大提高了秕谷的分离效率。而根据《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溲种法”,人们用骨汁、蚕粪拌种的包衣技术使粟增产,这说明古人早已掌握制作生物肥料的核心技术。

粮食安全体系则是文明延续的基石。隋朝洛口仓采用“陶片—木炭—青膏泥”的三层防潮结构,使粟的保存期延至9年;盛唐官仓储粮达2400万石,相当于全国人口1.3年的口粮。这种超前储备的理念中藏着古人的生存智慧,在灾荒年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此外,在《救荒本草》中记载的131种代粮植物中,榆树皮因“剥皮后树木死亡率仅30%”而被列为“标准救荒粮”,观音土则因“壮劳力食用后肠梗阻致死率达67%”而被限定为“仅供老弱食用”,这种现象实则体现的是资源紧缺时的生命权分级。

当视角转向现代,作者用糯玉米的基因测序结果证实了“糯性基因是1922年发现的天然突变体”,从而粉碎了“糯玉米是转基因玉米”的谣言。书中提到,真正的危机源于作物基因库的萎缩。例如,当前全球水稻栽培品种的遗传相似性达78%,这种脆弱性在晚疫病爆发时尤为致命。1846年,爱尔兰因马铃薯单一化种植而遭受重创;明清时期,我国也曾因玉米推广引发云贵高原水土流失。这些惨痛的过去皆是值得重视的历史教训。

合上书页,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所谓的粮食史,其实是人类在自然约束下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突围的历史。从贾湖先民打磨骨耜、翻开水田的第一抔土,到袁隆平及科研团队在海南发现第一株花粉败育、雌性可育的野生水稻,每一粒粮食中,都封存着跨越时空的生存智慧。未来,或许粮食安全的关键不在太空育种或垂直农场,而在我们能否重新读懂一碗饭中封存的万年智慧——那是对多样性冗余的坚持(五谷轮作制)、对能量闭环的践行(秸秆还田循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合理化运用(从石磨到CRISPR),以及《救荒本草》式的危机记忆。

THE END
0.你会分“五谷”吗?中国粮食的千年变迁史(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评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原来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科技构成,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由中国国家地理出品的《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一书,结合植物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知识,为我们梳理和讲述粮食的种类和发展变迁、中国社会发展与农耕技术提升的历史,以及科普许多关于粮食的冷知识。从商周到现代,跨越数千年岁月,从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725<<1
1.惊!小米粥竟然可以用来修建城墙!(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评这碗面的出土,让我们得以知道,老祖宗当年食用的面条是用小米和黄米制作而成的。《粮食史话》从五谷中的“黍”说起,在商周时期,它可称是“社稷之粮”。这主要是由于在生产工具水平较低时,它能够保证一定的产量,且口感较好。然而,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发展,小米和水稻逐渐展现出自身的“实力”,取代了黍的地位。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9:5<>1
2.饭碗里满满的生存智慧《粮食史话》:史军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粮食史话》出版以来,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粮食的书?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想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咱们中国人对土地和粮食有着远超他物的热爱? 一个文明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量的获取手段和获取效率,不管是在农业时代,还是在工业时代,以食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tvwd1ri0exsvgpz049772553:8hqpvkovh8228:82B3jvor
3.从粟黍到杂交水稻:《粮食史话》揭秘华夏农耕文明粮食史话在我国很多地方,“吃饭”的含义就是吃米饭或吃面食等主食,无论是米还是面,都源于粮食作物。对粮食的敬重、对土地的敬畏,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小读者,你知道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有这么浓重的主食情结吗?别急,中国食物系列之《粮食史话》这本书会为你解答所有的疑惑。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squq14286/9>/445eql2kphxjmy}5:6?8:A3ujvsm
4.一碗米饭里的千年史:从餐桌读懂中国粮食传奇(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中不仅融入众多民间传说以及中外粮食相关故事,增添了趣味性,还将复杂的科学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他的代表作,如《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等,在科普界广受赞誉。在《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中,史军以独特视角引领读者走进粮食世界,探寻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01 种类丰富多元:粮食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854A;1
5.民以食为天,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粮食吧(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评在《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一书中就从人类诞生寻找食物讲起,讲述了粮食的演变过程。目前人类已经发现并记录的植物有380万种之多,但是人类赖以生为生的农作物只有150种左右。这些都是人类精挑细选出来的,选取植物作为粮食作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书中讲到植物需要有三种技能才有资格竞选。一是种子多(产量大)。二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746;71
6.中央苏区粮食史话:中央苏区粮食的价格与出境管理中央苏区粮食史话:中央苏区粮食的价格与出境管理 在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粮食市场价格和流通量是直接影响苏区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粮食调剂局、粮食部和对外贸易局等机构在对苏区粮食市场价格和粮食出境的管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jvzquC41yy}/umqz0qxh0ls1pg}tk}jo15;58<
7.说一些关于谷物发展演变的故事,惊叹人类智慧(中国食物:粮食史话我们每天都需要不断摄入粮食,维系我们的生存。我们每天关心的,是吃什么、什么好吃,或哪个有营养、哪个有助于减肥,是否有添加剂、哪些食物更加的安全,是否是转基因,千万不要影响我们的生育等等……我们关心的只是当下。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粮食史话》,带领我们穿越时光,了解各种“谷物”进入中国人饭碗的历史。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65:B>1
8.民以食为天,中国粮食作物的演变历程(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评在《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史军,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探寻中国人餐桌上的粮食,分别从植物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讲述了中国人筛选、种植、食用粮食的历史、大事件及其演变,以及相关的植物学知识,带领我们一起探寻中国人的主食的“前世今生”,不仅介绍了不同主食的特点,还讨论了“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838>=1
9.每一种粮食,在历史中都特殊的使命(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评🔸读《粮食史话》明白了,国家兴衰与粮食密不可分,我们掌控粮食那份的安全感,以及享受食物带来味蕾的盛宴,深深的烙在骨子里。📚《粮食史话》作者:史军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粮食史话》以历史为时间轴,讲述粮食由器时代商周到现在演变,并在同一时期,对比国、内外粮食被驯化、演变过程。1️⃣说到这里,不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842@>1
10.一本关于粮食的书《粮食史话》(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评一本关于粮食的书《粮食史话》 说到粮食,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每天作为我们的美食下肚,但若是深究它的来龙去脉、种植习性、科属种类,那么绝大多数人有变成了门外汉。老话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是无法辨识天地里农作物的人,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即便是才高八斗的举子,也要熟悉基本的农业常识,否则也无法应对科举考试中关于治国的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5;>91
11.小小一粒粮,包含了多少艰辛和智慧?(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评顾名思义,《中国食物:粮食史话》是关于粮食的科普作品。而说到粮食,袁爷爷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极 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或许有各 种各样的烦恼,或许这几年遭遇了消费降级,但我们恐怕很难想象饥饿对于人类的威胁。史书上赤地千里、易子相食的惨状,也只落于文字,很难感同身受。.但读完这本书后,我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647;<1
12.亲子共读好书~《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评粮食的来之不易,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那是根本不懂的。 前几天孩子还说,小米是二奶奶家给的,大米是超市买的。我说二奶奶家的小米,超市的大米又是哪来的,孩子居然说,都是在更大的超市买的。 为了让孩子了解粮食究竟从哪来的。和孩子一起读了这本《中国食物:粮食史话》。这本书的作者史军,是中国科学院植物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73;@71
13.湛江日报数字报“民以食为天”,粮食,这一维系人类生存的根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史军所著的《粮食史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粮食背后千年故事的大门,从商周到现代,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人对粮食的敬重、对土地的敬畏,深挖粮食与文明发展的紧密联系。 jvzquC41rcvft7lf|ljbku~0eqs/ew4jvor04977/2;0494eqpzfp}d36971;h73;6?287mvo
14.“稻”说古今,揭秘饭碗里这粒米的“前世今生”从一株毫不起眼的野稻,一步步登上粮食作物界的“王座”,水稻的登顶之路历尽艰辛。唐朝,水稻成为人们的主要口粮之一,种植面积大幅提高;宋朝,水稻熟制从一年一熟提升到一年两熟,产量跃居粮食首位,这让宋朝也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明清时期,南方部分地区水稻熟制提升到一年三熟,解决了更多人吃饭的问题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66289949=234:1::6625
15.饭碗里的中国历史:《粮食史话》新书分享首图活动 科普讲堂 饭碗里的中国历史:《粮食史话》新书分享 饭碗里的中国历史:《粮食史话》新书分享 需预约 活动时间: 2025年2月22日(周六)14:00-16:00线下地点: 首都图书馆(华威桥馆)A座报告厅线上平台: 首都图书馆-云课堂直播间 快手 哔哩哔哩 新浪微博 抖音 微信视频号 jvzquC41yy}/euhp0pku0ls1gxkov8fevk|jv‚4fgvgjnHjxgpz`kmB:32>
16.记住乡愁:松江大米史话《松江府记略》描述,作为传统的松江大米,明代松江府在生产工具或生产技术上有很大的改进,当时稻谷有50余种之多,香梗、薄稻则更脍炙人口,成为明代宫廷内府不可缺少的贡米。明弘治年间,松江一府的粮食年产量接近440万石,农民除食用、上缴赋税外,把大量的大米作为商品粮投向市场,推动了松江米业的进一步繁荣。 jvzquC41uvgukl3|jq{ecxxj0eun1?5F:;JG4>I;HG:FH?56C7J92B;G82L23J6234K4H;5F6F=1F?>H:HL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