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音乐
2. 中世纪早期的宗教音乐
3.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4. 哥特时代的法国古艺术和新艺术
5. 哥特时代英国音乐风格的确立和发展
6. 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佛兰芒乐派
7. 英国音乐的黄金时代
8. 意大利和英国的世俗牧歌
9. 意大利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
10. 歌剧的诞生和发展
11. 德国音乐之父——许茨
12. 英国音乐的巅峰——珀塞尔
13. 维瓦尔第时代的意大利音乐
14. 那不勒斯乐派的意大利歌剧
15. 吕利时代的法国音乐
16. 法国巴洛克音乐的繁盛——拉摩
1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上)
18.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下)
19. 亨德尔时代的英国音乐
20. 晚期巴洛克作曲家
21. 洛可可风格—巴洛克向古典风格过渡
22. 歌剧艺术的革新者格鲁克
23. 曼海姆乐派与交响曲形式的确立
24. 古典主义大师海顿(上)
25. 古典主义大师海顿(下)
26. 衔接古典与浪漫的莫扎特(上)
27. 衔接古典与浪漫的莫扎特(下)
28. 浪漫主义的开拓者贝多芬(上)
29. 浪漫主义的开拓者贝多芬(下)
30.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上)
31.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下)
32. 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
33. 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
34. 瓦格纳与德奥浪漫主义的鼎盛
35. 威尔第与意大利歌剧的繁盛
36. 法国浪漫主义和英国音乐的复兴
37. 俄罗斯民族乐派
38. 民族乐派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39. 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派
40. 二十世纪音乐全景(上)
41. 二十世纪音乐全景(下)
28. 浪漫主义的开拓者贝多芬(上)
贝多芬(Beethoven,1770 - 1827)这个名字,恐怕人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你知道他为何在音乐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吗?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时代——浪漫主义。尽管在他之前,莫扎特某些作品已具备浪漫主义特征,而真正将音乐引向新时代的,就是贝多芬。
在写下深受海顿和莫扎特风格影响的前两首交响曲,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后,贝多芬开始创作出挥洒个人情感的作品,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即《第 3 交响曲“英雄”》。
它完全冲破了古典主义束缚,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融入其中,是献给自由精神的颂歌。后来因拿破仑的称帝而使贝多芬心灵备受打击,他便在一怒之下划掉了扉页上给拿破仑的题献。
耳疾的痛苦叩响贝多芬生命的大门,是在《第 2 交响曲》创作之前,正值他充满青春活力之时,钢琴奏鸣曲《悲怆》记录下了他那无以言表的痛苦。
对爱情的追求在贝多芬一生中同样重要,被他自己称为“幻想奏鸣曲”的《月光》,是献给所爱慕的朱丽叶塔•朱奇阿蒂的;传说中的“永恒的情人”,据推测可能是钢琴家多诺提娅•冯•厄特曼,她是贝多芬钢琴作品最有力的诠释者。
《第 4 交响曲》更是贝多芬身陷热恋的产物,一部记录爱情感受的杰作。当时贝多芬与来自匈牙利的显赫的布鲁斯维克家族的女孩特丽莎相爱,并订立了婚约。《升 F 大调钢琴奏鸣曲》是献给特丽莎的,而特丽莎则在送给他的一幅自己的肖像上刻下了“献给旷世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和善良的人,T.B.赠”。
歌剧《费岱里奥》也体现了贝多芬对完美女性的追求,剧中的莱昂诺拉是一位充满高贵情操和人性完美的女性,她将丈夫从断头台上拯救了出来,使之重获自由。
与命运决斗的《第 5 交响曲“命运”》,和生机勃勃的《第 6 交响曲“田园”》,是另两部旷世之作,前者告诉人们,战胜命运是为了抵达生命的完美,而后者则告诉人们,大自然是包容一切的最完美的实体。
29. 浪漫主义的开拓者贝多芬(下)
贝多芬在 1802 年写下的“海利根斯塔特遗书”,是耳聋日益加剧与爱情打击的双重结果,不过幸好后来他改变了自杀的主意。面对命运,贝多芬说:“我永不会卑躬屈膝。——我的世界即宇宙”。这样的悲壮有如偷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有如逐日的法厄同。
在写下那个著名遗嘱之后,贝多芬忍受着双重痛苦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热情》、《华尔斯坦》和《告别》等奏鸣曲,第 7 至第 15 弦乐四重奏,第3至5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7至第9交响曲,和《庄严弥撒》等。
《第 5 钢琴协奏曲“皇帝”》的伟大与高贵恰如其名,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被看作同类体裁中最杰出者,《庄严弥撒》则被贝多芬看作是自己最完美的作品,《第 9 交响曲“合唱”》将席勒的《欢乐颂》以重唱与合唱的方式引入其中,开创了交响曲的新纪元。
贝多芬对弦乐四重奏的重要贡献,同样不能忽视,尤其那些晚期四重奏,情感之丰富,结构之多变,是前所未有的。如《第 13 四重奏》,多达 6 个乐章,情感的起伏变化极大,从冥想到激昂,从婉转到坚定。
关于令人心碎的第 5 乐章“卡伐蒂那”,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在我笔下从来没有一首旋律在我身上产生过如此的效果,并使我自己深为感动。”
《第 15 四重奏》被看作贝多芬的音乐遗嘱,其末乐章有这样的标题:“有份量的决心”。据说一个叫德门伯斯彻的人订购了一首四重奏却久未付款,贝多芬便前去催讨,那人问道:“非如此不可吗?”作曲家高傲地答道:“非如此不可!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掏出你的钱夹来!”
后来他把这些话及其音调记了下来,用作了最后的四重奏末乐章的基本动机。这个末乐章包含了一个坚定的旋律,和随之引出的一个飘逸洒脱的恬美旋律,二者多次交替出现,最终达到异乎寻常的超脱与安详,于宁静中孕育出欢乐。
这就是贝多芬,一个浪漫主义者的伟大创作。
30.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上)
尽管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Schubert,1797 - 1828)是四位古典时期作曲大师之一,然而就他作品本身风格而言,很多已经完全属于浪漫主义的范畴,尤其是艺术歌曲——他一生创作了六百余首艺术歌曲,并拓展了声乐套曲这一形式,因此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舒伯特才华横溢,却从不随波逐流。他信奉歌德的一句名言:“宁死也不愿空虚无聊。”因此,他的最初只是在少数朋友间流传,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他在公众中的地位开始确立,是在 1822 年,然而不幸的是,不久他身染梅毒,这导致了他年仅 31 岁就英年早逝。
《纺车旁的格丽卿》、《野玫瑰》、《魔王》、《死神与少女》、《鳟鱼》、《圣母颂》、《听,听,云雀》、《岩石上的牧羊人》等等,都是舒伯特最经典的艺术歌曲杰作。
《纺车旁的格丽卿》刻画了一位对爱情满怀憧憬,然而却极其不幸的女性,表达了被抛弃的少女内心的渴望与痛楚。《魔王》如同一阙短小的戏剧,讲述了魔王如何引诱父亲怀中的孩子,并夺去他的生命,歌德具有民间气息的叙事歌,在舒伯特的歌曲中变得更加形象化。
《死神与少女》所表现的是一位少女与死神的对话,表现了少女对死神的反抗,和死神对少女的诱惑。《鳟鱼》描写的是溪流中善良的小鳟鱼,在欢快地游动,然而邪恶的渔人搅浑了水面,将小鳟鱼捉去。
前者的旋律曾被用于《D小调第 14 弦乐四重奏》中,后者的旋律曾被用于《A 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 4 乐章“小快板”,二者均因此而广受欢迎。
《岩石上的牧羊人》是舒伯特最后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首抒情迷人、生机勃发的歌曲。它最为与众不同之处,是使用了单簧管和钢琴来做伴奏,在长长的器乐引子中,以单簧管来表现牧羊人的号角。而且在歌曲中,为女高音写有非常华丽和灵活的花腔唱段,以一连串高昂婉转的花腔乐句,来宣示春天的来临。
31.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下)
舒伯特三部声乐套曲皆为珠玉之作,为缪勒诗篇谱写的《美丽的磨坊女》是其创作的转折点,被认为“是艺术歌曲有史以来最凄美绝伦、感人肺腑的作品”。
其主题是“爱情”,描写一个浪迹天涯的青年磨工与美丽的磨坊女相遇相恋,幻想着爱情的欢乐,但心上人却嫁给了森林猎手,他最终安息在碧绿的小溪中。
为缪勒诗篇谱写的《冬之旅》,是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巅峰之作,其主题是“孤独”。描写一个被爱情抛弃的磨房工,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寒冬的冰天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漂泊,饮尽漆黑寒夜的北风,从绝望至癫狂到麻木,记忆中剩下的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所面对的是不复存在的未来。著名的《菩提树》是这部套曲的第 5 首。
《天鹅之歌》为舒伯特最后一些艺术歌曲的合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套曲,其中尽人皆知的、雷尔斯塔作词的《小夜曲》,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海涅作词的《城市》,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神地表现了内心的情绪。
在艺术歌曲之外,舒伯特最杰出的室内乐作品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它散发着古典的馨香,凝聚了作曲家一生的丰富感情。凄美迷人的《C 大调幻想曲“流浪者”》,溶汇了古典与浪漫的激情;绝世的《降 B 大调钢琴奏鸣曲》,打破了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建立在理性思考下的清晰平衡的原则,凸现了浪漫主义精神。
完全违背传统、只有两个乐章的《B小调第 8 交响曲》,被爱因斯坦称为“一首无与伦比的哀歌”;最后的《C大调第9交响曲“伟大”》,是对古典主义传统的发扬光大。还有简洁短小、兴趣盎然的6首“音乐的瞬间”和 11 首“即兴曲”,是浪漫主义钢琴小曲的早期名作。
舒伯特为后世留下如此珍贵的音乐遗产,而当他去世时却十分贫困,人们清点他的遗物,只发现一些衣物、一条床单、两条被子、一只床垫、一床鹅绒外罩、一条床罩,及一叠旧乐谱。
32. 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从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随后一直持续了大约 100 年时间。这一时期的音乐与以往音乐的最主要不同,在于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对情感世界的表现无拘无束,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从本文开始,将对浪漫主义音乐做一个全景式的解说。
在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之交的德国,除了贝多芬,还有一位著名作曲家韦伯(Weber,1786 - 1826),他创作了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使得德意志民族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束缚,并为瓦格纳(Wagner,1813 - 1883)的兴起打下了伏笔。他还作有歌剧《奥伯龙》、《欧丽安特》和《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小协奏曲》等名作。
那时的意大利,还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Paganini,1782 - 1740),他的杰出贡献在于开拓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主要有 6 首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和 24 首《随想曲》流传后世。
在莫扎特去世第二年降生的罗西尼(Rossini,1792 - 1868),是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所作《塞韦利亚的理发师》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并称为最杰出的意大利喜歌剧。
多尼采蒂(Donizetti,1797 - 1848)和贝利尼(Bellini,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以戏剧性的抒情风格而著称,所作《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为其倾情之作,后者的风格偏向于纤细柔美,所作《诺尔玛》和《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的而令人陶醉。
浪漫主义早期的法国歌剧主要以奥柏(Auber,1782 - 1781)和梅耶贝尔(Meyerbeer,1791 - 1864)为代表。其中梅耶贝尔来自德国,但一生主要在巴黎度过,他的歌剧风格以气势宏伟著称,主要名作是《胡格诺教徒》。
在贝多芬和舒伯特之后,第一个写出交响曲的人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Berlioz,1803 - 1869),这部交响曲就是大名鼎鼎的《幻想交响曲》,它完成时贝多芬仅去世三年。
柏辽兹还被看作标题音乐的创立者,较早使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他还特别注重管弦乐色彩,所作中提琴主奏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和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诸多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形式。
33. 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
随着浪漫主义的发展,大量作曲家和杰出作品涌现了出来,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逐渐趋于成熟。
在德国,出现了两位作曲大师:门德尔松(Mendelssohn,1809 - 1847)和舒曼(Schumann,1810 - 1847)。门德尔松的音乐,有着诗意的风雅和古典的意蕴,所作迷人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旋律之优美可令所有人倾倒;精致的钢琴曲集《无词歌》,48 首小曲各具情韵;神话色彩的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含著名的《婚礼进行曲》;题材古老的清唱剧《以利亚》和《圣保罗》,兼容抒情性与戏剧性。
舒曼是历史上最杰出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之一,他将古典结构与浪漫情感相融合,音乐风格清新而有活力,所作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含《梦幻曲》)、《蝴蝶》、《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等钢琴套曲,以及《交响练习曲》和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代表了其最高成就。
同时期的法国音乐领域更加异彩纷呈,素以《圣母颂》闻名的古诺(Gounod,1818 - 1893),延续了柏辽兹之后的法国风格,以歌剧《浮士德》最为知名;来自德国的两位作曲家奥芬巴赫(Offenbach,1819 - 1880)和弗洛托(Flotow,1812 - 1883),分别创作了《霍夫曼的故事》和《玛尔塔》,前者含著名的《船歌》,后者含苏格兰民歌《夏日最后一朵玫瑰》。
在当时的巴黎,另两位外来作曲家的名声甚至超过了法国本土作曲家,他们是:来自波兰的肖邦(Chopin,1810 - 1849)和来自匈牙利的李斯特(Liszt,1811 - 1886)。
肖邦有“钢琴诗人”的称誉,一生大部分作品都是为钢琴创作的,其音乐风格柔美纯朴,热情洋溢。他的“夜曲”和“圆舞曲”不乏沙龙气息,“玛祖卡”和“波罗乃兹”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风格,“叙事曲”和“幻想曲”有着史诗般的气质,“前奏曲”和“即兴曲”记录了自己的各种情趣和情感。
李斯特作为钢琴演奏家被称为“钢琴之王”,所作《超技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奏鸣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不仅有很强的技术性,还有着澎湃的激情;作为作曲家,他是交响诗的创立者,所作《前奏曲》、《塔索》、《普罗米修斯》等作品为最早的交响诗名作。
之后,随着瓦格纳的宏伟乐剧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繁盛到来了。
34. 瓦格纳与德奥浪漫主义的鼎盛
浪漫主义音乐的鼎盛,是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Wagner,1813 - 1883)带来的,他是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十分注重歌剧的交响性,开创了“乐剧”这种新的音乐形式。
他还在音乐中大量使用了半音和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音乐的先声。瓦格纳的作品充满了各种繁复的矛盾,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并且他的乐剧唱词诗意盎然,通常都是由自己撰写的。
瓦格纳的《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被认识是最杰出的乐剧,剧本根据中世纪故事写成,描写一对情侣的不朽爱情,结尾时的“情死之歌”是瓦格纳最感人肺腑的杰作。
规模庞大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根据古老的北欧神话编剧,描写莱茵黄金令众神疯狂直至毁灭,真爱的力量让宁静又重返世界。著名的“婚礼大合唱”出自《罗恩格林》,除上述三剧,再加上《唐豪瑟》、《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作品,瓦格纳由此将浪漫主义的激情推向了极致。
大约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Brahms,1833 - 1897),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古典主义者,他的作品形式和结构遵循古典主义传统,音乐蕴藏深奥而内向的精神和情感,其中尤以室内乐最能体现其内心世界。
例如他的《圆号三重奏》以绝妙的乐器组合,营造出沁人心脾的效果,《单簧管五重奏》在古典形式之外,散发着晚期浪漫主义的悲凉情调。勃拉姆斯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体现了他最深沉的情感。还有四首交响曲、两首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皆为勃拉姆斯的杰出之作。
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Bruckner,1824 - 1896)的音乐,通常不恰当地被与瓦格纳联系在一起,其实尽管他的作品气势宏大、复杂静谧,但是所继承的,却是来自舒伯特的古典主义传统,还吸收了帕莱斯特里纳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虽然表面平和,却揭示了虔诚的宗教信仰。
他的创作主要是在交响曲领域,总共创作了十首,其中第七首中的柔板乐章就是“预先”献给瓦格纳的著名“挽歌”。他的五首弥撒曲、《D小调安魂曲》和《感恩赞》等声乐作品,更直接地体现了他的宗教信仰。
35. 威尔第与意大利歌剧的繁盛
在 19 世纪,意大利歌剧也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自蒙特威尔第之后最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Verdi,1813 - 1901)为自己民族的歌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威尔第歌剧的非凡气势前所未有,充满了激动人心的饱满热情,尤其注重旋律,他认为旋律是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威尔第生活的年代正当意大利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中,所以他的歌剧里充满了民族主义激情,他的早期歌剧《纳布柯》和《伦巴第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弄臣》、《茶花女》、《假面舞会》等歌剧,将他的事业带到了顶峰,其中根据小仲马同名小说谱写的《茶花女》一剧凄美迷人,剧中的《饮酒歌》更是家喻户晓;还有《弄臣》中的《女人善变》,可说是朗朗上口。进入创作晚期后,威尔第依旧创作出了《阿伊达》、《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这样的杰出歌剧。
比威尔第稍晚出现的作曲家中,蓬基耶利(Ponchielli,1834 - 1886)和博伊托(Boito,1842 - 1918),分别以《歌女焦空达》和《梅菲斯托菲勒》闻名。
普契尼(Puccini,1858 - 1924)是威尔第之后,最出色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极富抒情特质,尤其是他那些优美的咏叹调,总会令人如痴如狂。
特别是《艺术家生涯》,包含了作曲家最动人心弦的咏叹调,例如《我的名字叫咪咪》和《冰凉的小手》,还有《托斯卡》中的《为艺术为爱情》、《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姜尼•斯基奇》中的《我亲爱的爸爸》、《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能眠》,均为扣人心扉的名段。
到 19 世纪晚期,受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影响,意大利出现了真实主义歌剧,它强调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内容多涉及憎恨、凶杀和背叛。马斯卡尼(Mascagni,1863 - 1945)的《乡村骑士》和莱昂卡瓦洛(Leoncavallo,1857 - 1919)的《丑角》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歌剧,乔尔达诺(Giordano,1867 - 1948)的《安德烈•谢尼耶》以及普契尼的《托斯卡》也都应属此列。
比普契尼稍晚出生的作曲家雷斯匹基(Respighi,1879 - 1936),是一位与真实主义相对抗的意大利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管弦乐作品,如《罗马三部曲》、《教堂之窗》和《格里高利协奏曲》等,他十分注重音乐的色彩,多选择与古代艺术有关的题材。
36. 法国浪漫主义和英国音乐的复兴
在法国,浪漫主义的繁荣更多体现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Bizet,1838 - 1875)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歌剧《卡门》尽管因表现了普通人的爱恨与欲望,内容极为接近现实,在当时惹来极大的争议,然而随后却大受欢迎,常演不衰。
剧中的《爱情是一只不羁的小鸟》(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斗牛士之歌》,几乎成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剧《采珠人》和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则以抒情性见长。
在同时代作曲家中,德里布(Delibes,1836 - 1891)的两部芭蕾《希尔维娅》和《葛培丽娅》,继承了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芭蕾传统;拉洛(Lalo,1832 - 1892)为小提琴与乐队的《西班牙交响曲》,有着激情奔放的异国情调;圣桑(Saint-Saens,1835 - 1921)的音乐以晶莹剔透的美感而著称,交响诗《死之舞》、《管风琴交响曲》和歌剧《参孙与达丽拉》最能代表其个性。
稍后出现的马斯奈(Massenet,1842 - 1912),创作了歌剧名篇《维特》,人们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剧《黛依斯》。现已被公认为法国最杰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莱(1845 - 1924),其音乐细腻而富于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内的大量钢琴作品和不少室内乐。
丹第(D’Indy,1851-1931)和杜卡(Dukas,1865-1935),分别以《法国山歌交响曲》和《魔法师弟子》,为法国晚期浪漫主义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浪漫时期末期最重大的事件,是沉寂已久的英国音乐的复兴, 埃尔加(Elgar,1857 - 1934)成为珀塞尔之后,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英国作曲家,其音乐继承了古老的英国民族音乐传统,是文艺复兴与浪漫风格的交融,名作有《谜语变奏曲》、《杰隆修斯之梦》、《海景图》和《威风堂堂进行曲》。
随后涌现出的英国作曲家有:戴留斯(Delius,1862 - 1934),创作了大量怀旧色彩的管弦乐曲,如《孟春初闻杜鹃啼》;霍斯特(Holst,1874-1934),其音乐多源于伯德时代的牧歌或英国民歌,富于幻想色彩的《行星》组曲在今天最为流行。
沃恩•威廉斯(Vaughan-Williams,1872-1958),从古老的民谣和赞美诗中汲取素材,创作了《绿袖主题幻想曲》和《泰利斯主题幻想曲》。
37. 俄罗斯民族乐派
19 世纪最独特的现象,是俄罗斯和各国民族乐派的兴起,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从自己本土的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出异彩纷呈的音乐作品。
俄罗斯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是格林卡(1804 - 1857),他被尊为俄罗斯音乐的创始人,他创作了第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伊凡•苏宁》,并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闻名。随后,著名的“五人团”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
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1839 - 1881)是五人中最具独创性的一位作曲家,这主要体现在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乱》以及包括《跳蚤之歌》和声乐套曲《死之歌舞》等艺术歌曲当中,他的钢琴套曲《展览会图画》和交响诗《荒山之夜》是描绘性音乐的杰作。
相比而言,里姆斯基-柯萨科夫(Rimsky-Korsakov,1844-1908)较为传统,以富于色彩的配器技巧而闻名,名作为《天方夜谭》。另外三位作曲家留世的作品不算太多,鲍罗丁(Borodin,1833-1887)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也许是其中最知名的一部作品了。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作曲家,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几乎无人不知。而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悲怆”交响曲、《曼弗雷的交响曲》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更将俄罗斯民族风格与欧洲音乐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
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1873-1943)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继承者,所作四首钢琴协奏曲为这一形式作品中最伟大者之一,所作交响诗《死之岛》延续了穆索尔斯基对于死亡主题的探索。
稍晚的斯克里亚宾(Scriabin,1872-1915)又将俄罗斯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相融合,他创作的早期具有肖邦风格,后受印象派影响,晚期又接近于无调性,他的音乐具有神秘主义倾向,重要作品有交响曲《神圣之诗》、《狂喜之诗》、《火之诗》和大量的钢琴作品,包括 10 首奏鸣曲、24 首练习曲及 85 首前奏曲。
38. 民族乐派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捷克是另一民族主义音乐大国,斯美塔纳(Smetana,1824-1884)不仅是捷克民族音乐之父,还被捷克人看作自己的民族英雄,他的音乐与捷克历史和神话有着密切联系,所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为捷克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随后,德沃夏克(Dvorak,1941 - 1904)进一步发展了自己民族的音乐风格,并以捷克民族风格和民间舞曲为基础,吸收黑人灵歌的因素,创作了著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他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歌剧《水仙女》等也均为杰出之作。
到 20 世纪,亚纳切克(Janacek,1854 - 1928)成为更具纯粹捷克民族风格的作曲家,其音乐有着极广的感情幅度,并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其歌剧《耶奴发》、《死屋》等以及钢琴独奏作品别具一格。
在北欧,芬兰的西贝柳斯(Sibelius,1865 - 1957),以七首交响曲而成为 20 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其音乐语言精辟而深刻,风格偏向于暗色调,所作交响诗《芬兰颂》、《塔比奥拉》、《莱明凯宁》传奇四首和戏剧配乐《库奥莱玛》、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深具芬兰民族风格的杰作。
挪威的格里格(Grieg,1843 - 1903)的音乐诗意盎然,犹如北欧秀丽的风光,主要作品是《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戏剧配乐《培尔•金特》。
其他国家的民族乐派兴起稍晚,罗马尼亚的埃奈斯库(Enescu,1881 - 1955)以两首热烈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知名。西班牙的阿尔贝尼兹(Albeniz,1860 - 1909)和格拉纳多斯(Granados,1876 - 1916)分别以民族色彩浓郁的钢琴组曲《伊比利亚》和《戈雅之画》闻名。
随后的德•法亚(de Falla,1876 - 1946)创作了色彩绚烂的《三角帽》,罗德里戈(Rodrigo,1905-1999)以《阿兰胡埃兹协奏曲》将自己民族的音乐风格又延续到 20 世纪。
民族乐派的影响传播到南美,巴西的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1887 - 1959)结合巴西民族风格与欧洲音乐传统,创作了著名的《巴西的巴赫风格》。
另外还应提到的是,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属于纯粹的奥地利民族风格,我们所熟知的《蓝色的多瑙河》,同样属于民族主义的作品。
39. 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派
晚期浪漫主义大约是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间,这一时期新兴的印象派音乐也同时产生了。
马勒(Mahler,1860 - 1911)是晚期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生前主要以指挥家而闻名,其作品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直到死后几十年,那些辉煌的交响曲才受到正确评价。
马勒的作品多表现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蕴含了深奥的思想。一生中完成了 9 首交响曲,第 2 首是“复活交响曲”,第 8 首是《千人交响曲》。他的《大地之歌》采用中国古诗词来做歌词,表达了悲凉的心境以及对生命的眷恋;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和《亡儿悼歌》与之异曲同工。
他的另一成就是将交响诗发展到极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音乐化的尼采哲学诗,《英雄的生涯》是作曲家的音乐传记,《死与净化》和《变形》是成就最高的两部。死前完成的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为浪漫主义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1862 - 1918)在开创印象派风格时也许并未想到,自己会引发 20 世纪音乐连续不断的巨大变革。就像当年贝多芬冲破了海顿的古典主义传统那样,德彪西冲破了瓦格纳的影响。他在自己的音乐中开始挣脱调性的束缚,其音乐犹如朦胧的色彩与闪烁的光影的交织。
他的钢琴作品《月光》、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版画集》等以及《弦乐四重奏》、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最能体现印象派的梦境,管弦乐作品《牧神的午后》、《大海》和《夜曲》等,更着意于印象派的色彩。
拉威尔(Ravel,1875 - 1937)通常被视作印象派作曲家,但其实他的音乐富于古典气质,钢琴作品《水之嬉戏》、《镜子》、《库泊兰之墓》,和管弦乐作品《鲍莱罗》和《西班牙狂想曲》,具有更为浪漫化的倾向。
另一位同时代作曲家萨蒂(Satie,1866 - 1925)及“六人团”——其中最著名的三位是普朗克(Poulenc,1899 - 1963)、米约(Milhaud,1892 - 1974)和奥涅格(Honegger,1892 - 1955)——则与印象派相对立。
萨蒂的音乐风格简单而古朴,他的《梨形曲》和《裸体歌舞》等钢琴曲最为著名。比萨蒂稍晚的作曲家鲁塞尔(Roussel,1869-1937),则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40. 二十世纪音乐全景(上)
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20 世纪上半叶,民族乐派与上个世纪音乐传统的联系相对密切一些。
前苏联的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1906 - 1975)和普罗柯菲耶夫(Prokofiev,1891 - 1953)尝试将现代技法与传统相结合,前者更加注重将个人情感投入到音乐当中,其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后者则较强调音乐中丰富的形式,其作品一贯具有谐谑乐天的性格。
他们的同胞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1882 - 1971)一生都生活在西方,他的音乐以风格多变著称,其创作从原始主义和民族主义开始,随后经历了新古典主义、美国时期、序列主义几个阶段。
在同时期作曲家中,匈牙利的巴托克(Bartok,1881 - 1945)在弦乐四重奏中开创了拱形结构,作为钢琴演奏家,他创作了大量杰出的钢琴独奏和协奏作品,作为民俗学家,他广泛研究了匈牙利民间音乐。
美国的格什温(Gershwin,1898 - 1937)将爵士乐因素用于古典音乐,他的歌曲经爵士天后埃拉·费茨杰拉尔德的演唱而广受欢迎。英国的布里顿(Britten,1913 - 1976)糅合了从珀塞尔到无调性的多种因素,成为 20 世纪最杰出的英国作曲家。
德国的兴德米特(Hindemith,1895 - 1963)和奥尔夫(Orff,1895 - 1982)在坚持调性原则的同时使用现代技法,创作出一些颇具欣赏价值的作品。出生在瑞士的布洛赫(Bloch,1880 - 1959),以创作犹太风格的音乐而著称。出生在法国的瓦雷兹(Varese,1883 - 1965),是最早开始尝试使用录音带和电子仪器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20世纪音乐最大的变革在于打破了调性的统治,奥地利的勋伯格(Schoenberg,1871 - 1951)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无调性,接着又创立了十二音体系。
随后他的弟子贝尔格(Berg,1885 - 1935)和韦伯恩(Webern,1883 - 1945)发展了这一技法,其中前者倾向于将十二音技法与传统调性相结合,后者则以前所未有的严密性使用十二音序列进行创作。历史上称他们三人为“新维也纳乐派”。
法国的梅西安(Messiaen,1908 - 1992)承前启后,将序列主义发展为更完善的整体序列主义,因而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他的具有奇异幻境效果的音乐,多涉及三个方面内容:对宗教的虔诚、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赞颂,并融合西方与东方、现代与古代的文化。
41. 二十世纪音乐全景(下)
到 20 世纪下半叶,先锋派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德国的施托克豪森(Stockhausen,1928 -)在自己的音乐中,大量使用电子元素,被称为先锋派电子音乐的领袖。他将乐队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演奏,创作了空间音乐。还以文字代替乐谱,创作了概念音乐。
法国的布列兹(Boulez,1925 -)将整体序列技法,进一步与法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创作出极富独创性的奇妙作品。
意大利的诺诺(Nono,1924 - 1990)在作品中更密切地与现实相联系,其音乐以极具毁灭性的强烈音响而令人震撼。他的同胞贝里奥(Berio,1925 -)是拼贴音乐开创者,匈牙利的利盖蒂(Ligeti,1923 -)则致力于新音色音乐。
在美国,凯奇(Cage,1912 - 1992)成为继勋伯格之后,又一位大胆的改革家。他以随机的方式作曲,是“偶然音乐”的创始人。为追求与众不同的音色,他在钢琴的琴弦中,插入各种物件制成加料钢琴。同时他还将无声和噪音使用到了极端。
“简约派”是产生在美国的另一重要流派,其音乐特征是有限几个音的不断反复,代表作曲家有格拉斯(Glass,1937 -)、赖克(Reich,1936 - )和亚当斯(Adams,1947 -)等人。
克拉姆(Crumb,1929 -)则创作了 20 世纪最富诗意的一些作品,他的音乐空灵迷幻,给人以超现实的浪漫。而另一位作曲家巴比特(Babbitt,1916 - ),同时还是一位数学家,他结合人声创作了色彩奇幻的电子音乐。
除此,还应提及两位作曲家:卡特(Carter,1908 - )——美国现代作曲家中的精英人物,亨策(Henze,1926- )——以多产闻名的德国老牌作曲家。
俄罗斯的施尼特克(Schnittke,1934 - 1998)和古柏杜丽娜(Gubaidulina,1931 -)、波兰的卢托斯拉夫斯基(Lutoslawski,1913 - )、潘德雷茨基(Penderecki,1933 -)和格莱茨基(Gorecki,1933 -)、阿根廷的皮亚佐拉(Piazzolla,1921 - 1992)等作曲家,以各自迥异的民族风格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在东方,音乐创作也出现了一些世界级的作曲家,例如日本的武满彻(Takemitsu,1930 - 1996),中国的谭盾、盛宗亮、秦文琛等等。
20 世纪的另一独特景观是爵士乐、摇滚乐和金属音乐的兴起,并与古典音乐形成界线明显的两个阵营,直至形成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平分秋色的局面。
未来的音乐将是怎样的,今天的我们无法知晓,不过有一点却可以断定,那就是只要人类还存在,新的音乐就将会不断地涌现。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