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欧洲语言分布图 欧洲民族大迁徙是一个4到7世纪间,由匈人(Huns)入侵欧洲大陆所触发的一连串民族迁徙运动;在西方历史研究中,这段约四百年的时期,称为“民族大迁徙时期”(TheMigration Period)。匈人入侵东欧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匈奴西迁,在地理及时间上吻合;惟学界一直对匈人与匈奴人是否同源,尚然未有定论。无论匈人来源为何,因其入侵欧洲,包括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伦巴底人、法兰克人和其他日耳曼人及斯拉夫等“蛮族”(由自诩文明进步的罗马人角度而言)被迫西迁,导致西罗马帝国受到连番侵攻而灭亡,这在欧洲历史上称为“蛮族入侵”(TheBarbarianInvasions)。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许多入侵的蛮族在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先后建立了十个王国。这些王国成为今天一些欧洲国家的前身。【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分支雅利安人种属高加索人种,该人种身材较高大,淡色皮肤,面长多毛,鼻骨高,瞳孔颜色浅,虹膜多成浅灰至蓝色,发色多变,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从体格上,分为:(1)北方的金发白种人即诺迪克人(诺迪克是north的词根),一般头颅指数在81以下,台状眉弓,肤色发色眼睛颜色较浅。(2)白种人即地中海人或者伊比利亚人,一般头颅指数在77以下,窄面长脸,眉弓突出眉毛浓且连在一起,黑头发黑眼睛,肤色较深。(3)中间种族即阿尔卑斯族,一般头颅指数在82以上,宽面宽额,色素比诺迪克人种深一些。在18世纪及以前,雅利安人还仅仅相当于现在的“印度-雅利安人”和伊朗-雅利安人的概念。在19世纪,马克斯·穆勒提出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假说,约瑟夫-阿瑟·高比诺、豪斯顿·张伯伦等学者对“雅利安人”的概念进行了扩大,“雅利安人”的概念被从印度-雅利安人扩大到原始印欧人。德国考古学家MadisonGrant在1916年出版的《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中绘制的北欧人种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0年在欧洲的扩张情况。右上角小图是北欧人种入侵印度示意图。 20世纪初,德国纳粹分子改变“雅利安”原来的意义,用这个字眼指“高尚的纯种”,认为金发碧眼最常见的北欧人种是最纯种的雅利安人,以德意志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典范,但是该理论现在在学术界已很少受到支持。最早由美国考古学家玛利亚·金布塔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坟冢假说,该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大草原,然后向四面八方扩散。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如安纳托利亚起源说和印度起源说等等。在当今的学术界,“雅利安人”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被取代为“印度-伊朗人”或“印欧人”,即讲“印度-伊朗语族”或印欧语系语言的人。坟冢假说中,印欧人在公元前约4000年至1000年期间的迁移情况。虚箭头表示的“安纳托利亚迁移”的路线可能经过高加索地区或巴尔干半岛。粉色表示的范围为假设的原住地(Urheimat),包括萨马拉文化及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红色表示操印欧语的族群在公元前约2500年可能已定居的地区,橙色表示前1000年左右的情形。据坟冢假说等的说法,公元前3000年代,原始印欧人还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原居于今天俄罗斯西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红铜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原始印欧人的部落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同一时期,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大约在今天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一批原始印欧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今天的意大利一带,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原始印欧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和中欧的凯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一支原始印欧人部落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在西西伯利亚和中亚草原地带建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此文化区域中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族群是斯基泰人(Scythians,中国《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和辛梅里安人,其中一部份原始印欧人进入伊朗高原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一部份原始印欧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公元前1200左右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约于公元前1200年来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印度雅利安人遇到了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顽强抵抗,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脚步,经过约6个世纪的漫长战争,雅利安人最终把大量土著达罗毗荼人赶走,有的则变成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奴隶。罗马人世纪初称日耳曼东部波罗的海南部的斯拉夫人为维奈德人,斯拉夫人是古代日耳曼人东部民族与斯基泰人联合开始大规模迁徙后自己使用的名称。【欧洲人种起源】目前生活在欧洲的印欧人(雅利安人)主要是讲日耳曼语族语言的日耳曼人,讲意大利语族语言的拉丁人,讲凯尔特语族语言的凯尔特人,讲斯拉夫语族语言的斯拉夫人;小部分起源于巴斯克族、蒙古族、塞姆族等。(一)日耳曼人日耳曼人登上历史舞台,是古罗马帝国晚期,他们本是被古罗马人称为北方红发高大体格的“野蛮人”,被罗马人收编为雇佣军用来作战,可是最后却起义做了古罗马的掘墓人,灭掉了古罗马。在那个时候,日耳曼人已形成几大分支,如东哥特、西哥特、法兰克、勃艮第、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诺曼人等。在后来的时期里,东哥特人与罗马人融合成为现代的北部意大利人;西哥特人则构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渊源;法兰西民族、比利时的瓦隆人(讲法语)是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凯尔特人(也即高卢人)融合的结果;另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大部萨克森人是今德国人、奥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兰人、比利时的弗拉芒人(讲荷兰语)的祖先;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还有朱特人到了英格兰;诺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诺曼人则汇入了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北部)、爱尔兰人、东斯拉夫人。相比较而言,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岛人、荷兰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最纯粹的后裔。日耳曼人种的特点是金发碧眼,身材高大,面部轮廓柔和,皮肤较白。(二)斯拉夫人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东欧地区,分为以下三大支——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国家的居民了。西斯拉夫人,有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则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分别是如下国家: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黑人。斯拉夫民族,分化得比较复杂,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其语言、文化、历史、宗教上已没有多少共通性。三大支系间差异迥异。保留斯拉夫民族性征最多的还是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这两支的共通性还是有些的,比如说斯拉夫语系、大多使用基里尔字母,大多信仰东正教,名字里面以“斯基”、“夫”、“维奇”结尾比较多。基里尔字母就是俄文字母了,在欧洲,现今语言,无论其多纷杂,之间差异如何巨大,使用的拼写字母其实只用三种字母拼写,腊字母、基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如今只有希腊人和塞浦路斯岛上的希族人使用,拉丁字母使用的是数量庞大的一堆国家,而基里尔字母主要是东、南斯拉夫人了。南斯拉夫人中,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是使用俄文字母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是使用拉丁字母,但虽然使用的拼写方式不同,但都属于斯拉夫语系,他们之间是可以通话的。克罗地亚语与塞尔维亚语讲出来是一样的。这点与蒙古语很相似,蒙古国的蒙文是用俄文字母的,而我们的内蒙古还是沿用旧蒙文,但他们之间交流上并没什么问题。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为什么是南斯拉夫人中的异类呢,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过去一直由奥地利统治,有点日耳曼化,所以信仰也是天主教,而非东正教。 西斯拉夫的三个国家,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跟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相似,他们处在德国边缘,主动或者被动,受日耳曼德意志人的影响,如今已高度日耳曼化,特别是捷克人,长期受奥地利人统治。而波兰,先是受德国影响,文艺复兴后又长期景仰西欧文化,尤其是法国宫廷文化,更是将斯拉夫的一套统统抛弃,现在留下的痕迹,也只有语言和名字了,波兰人的名字结尾叫“斯基”“夫”的还是比较多。而文化上心理上则属于拉丁天主教文明圈(三)凯尔特人凯尔特人历史分布范围 凯尔特人(Celt),或译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占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比较纯粹的凯尔特人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另外法兰西人、比利时法语区人、卢森堡人的血液里来自于凯尔特人的分量相当多。 (四)拉丁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Latium)地区的古代民族,其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拉丁语。公元前8世纪,罗马成为拉提姆地区的中心,于是周围各部落也自称罗马人。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扩大,拉丁语不仅在亚平宁半岛取得统治地位,淘汰了其他亲属语言,而且作为官方语言推广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抵黑海之滨,北自布列塔尼半岛,南达非洲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质的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种书面语。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萨丁语;意大利语;西部罗曼语:法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现在泛指受拉丁语和罗马文化影响较深的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如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罗马尼亚人等。【民族大迁徙过程】民族大迁徙路线图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377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匈奴人联合西哥特人使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重起反抗,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10年8月24日晚联合匈奴人攻陷罗马。为了占领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阿拉里克于27日离开罗马南下,不久中途死去。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遂回师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418年以图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民族的匈奴人和阿兰人。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409年秋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后,苏维汇人被迫退居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建立苏维汇王国。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联合部分匈奴人于429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455年,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日耳曼族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曾于451年协助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击退匈奴人的单于(国王)阿提拉的进犯。约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支持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奥多里克占领拉文纳,杀奥多亚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总督。实际上,东罗马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并没有约束的能力。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的联姻,与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他自己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的国王,把另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他自己也成为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灭亡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亡东哥特王国。568年,伦巴底人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建立伦巴底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拉文纳及一些支离破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领地。751年,拉文纳被伦巴底人占领。774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灭亡伦巴底王国。【蛮族王国】蛮族建立的王国国名英文名位置东哥特王国 Ostrogoth原位于潘诺尼亚,后进入意大利 法兰克王国Frank法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王国Bourgogne法国东南部西哥特王国Visigoth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 苏维王国 Suebi或Suevi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s突尼斯大部分、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部分沿海地伦巴底王国Lombardy奥地利、意大利北部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不列颠赫鲁利王国Heruli奥地利境内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瑞士、德国南部
欧洲语言分布图
欧洲民族大迁徙是一个4到7世纪间,由匈人(Huns)入侵欧洲大陆所触发的一连串民族迁徙运动;在西方历史研究中,这段约四百年的时期,称为“民族大迁徙时期”(TheMigration Period)。
无论匈人来源为何,因其入侵欧洲,包括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伦巴底人、法兰克人和其他日耳曼人及斯拉夫等“蛮族”(由自诩文明进步的罗马人角度而言)被迫西迁,导致西罗马帝国受到连番侵攻而灭亡,这在欧洲历史上称为“蛮族入侵”(TheBarbarianInvasions)。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许多入侵的蛮族在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先后建立了十个王国。这些王国成为今天一些欧洲国家的前身。
【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分支
雅利安人种属高加索人种,该人种身材较高大,淡色皮肤,面长多毛,鼻骨高,瞳孔颜色浅,虹膜多成浅灰至蓝色,发色多变,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从体格上,分为:
(1)北方的金发白种人即诺迪克人(诺迪克是north的词根),一般头颅指数在81以下,台状眉弓,肤色发色眼睛颜色较浅。
(2)白种人即地中海人或者伊比利亚人,一般头颅指数在77以下,窄面长脸,眉弓突出眉毛浓且连在一起,黑头发黑眼睛,肤色较深。
(3)中间种族即阿尔卑斯族,一般头颅指数在82以上,宽面宽额,色素比诺迪克人种深一些。
在18世纪及以前,雅利安人还仅仅相当于现在的“印度-雅利安人”和伊朗-雅利安人的概念。在19世纪,马克斯·穆勒提出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假说,约瑟夫-阿瑟·高比诺、豪斯顿·张伯伦等学者对“雅利安人”的概念进行了扩大,“雅利安人”的概念被从印度-雅利安人扩大到原始印欧人。
德国考古学家MadisonGrant在1916年出版的《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中绘制的北欧人种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0年在欧洲的扩张情况。右上角小图是北欧人种入侵印度示意图。 20世纪初,德国纳粹分子改变“雅利安”原来的意义,用这个字眼指“高尚的纯种”,认为金发碧眼最常见的北欧人种是最纯种的雅利安人,以德意志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典范,但是该理论现在在学术界已很少受到支持。最早由美国考古学家玛利亚·金布塔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坟冢假说,该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大草原,然后向四面八方扩散。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如安纳托利亚起源说和印度起源说等等。在当今的学术界,“雅利安人”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被取代为“印度-伊朗人”或“印欧人”,即讲“印度-伊朗语族”或印欧语系语言的人。坟冢假说中,印欧人在公元前约4000年至1000年期间的迁移情况。虚箭头表示的“安纳托利亚迁移”的路线可能经过高加索地区或巴尔干半岛。粉色表示的范围为假设的原住地(Urheimat),包括萨马拉文化及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红色表示操印欧语的族群在公元前约2500年可能已定居的地区,橙色表示前1000年左右的情形。据坟冢假说等的说法,公元前3000年代,原始印欧人还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原居于今天俄罗斯西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红铜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原始印欧人的部落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同一时期,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大约在今天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一批原始印欧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今天的意大利一带,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原始印欧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和中欧的凯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一支原始印欧人部落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在西西伯利亚和中亚草原地带建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此文化区域中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族群是斯基泰人(Scythians,中国《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和辛梅里安人,其中一部份原始印欧人进入伊朗高原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一部份原始印欧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公元前1200左右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约于公元前1200年来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印度雅利安人遇到了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顽强抵抗,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脚步,经过约6个世纪的漫长战争,雅利安人最终把大量土著达罗毗荼人赶走,有的则变成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奴隶。罗马人世纪初称日耳曼东部波罗的海南部的斯拉夫人为维奈德人,斯拉夫人是古代日耳曼人东部民族与斯基泰人联合开始大规模迁徙后自己使用的名称。【欧洲人种起源】目前生活在欧洲的印欧人(雅利安人)主要是讲日耳曼语族语言的日耳曼人,讲意大利语族语言的拉丁人,讲凯尔特语族语言的凯尔特人,讲斯拉夫语族语言的斯拉夫人;小部分起源于巴斯克族、蒙古族、塞姆族等。(一)日耳曼人日耳曼人登上历史舞台,是古罗马帝国晚期,他们本是被古罗马人称为北方红发高大体格的“野蛮人”,被罗马人收编为雇佣军用来作战,可是最后却起义做了古罗马的掘墓人,灭掉了古罗马。在那个时候,日耳曼人已形成几大分支,如东哥特、西哥特、法兰克、勃艮第、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诺曼人等。在后来的时期里,东哥特人与罗马人融合成为现代的北部意大利人;西哥特人则构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渊源;法兰西民族、比利时的瓦隆人(讲法语)是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凯尔特人(也即高卢人)融合的结果;另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大部萨克森人是今德国人、奥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兰人、比利时的弗拉芒人(讲荷兰语)的祖先;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还有朱特人到了英格兰;诺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诺曼人则汇入了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北部)、爱尔兰人、东斯拉夫人。相比较而言,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岛人、荷兰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最纯粹的后裔。日耳曼人种的特点是金发碧眼,身材高大,面部轮廓柔和,皮肤较白。(二)斯拉夫人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东欧地区,分为以下三大支——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国家的居民了。西斯拉夫人,有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则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分别是如下国家: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黑人。斯拉夫民族,分化得比较复杂,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其语言、文化、历史、宗教上已没有多少共通性。三大支系间差异迥异。保留斯拉夫民族性征最多的还是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这两支的共通性还是有些的,比如说斯拉夫语系、大多使用基里尔字母,大多信仰东正教,名字里面以“斯基”、“夫”、“维奇”结尾比较多。基里尔字母就是俄文字母了,在欧洲,现今语言,无论其多纷杂,之间差异如何巨大,使用的拼写字母其实只用三种字母拼写,腊字母、基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如今只有希腊人和塞浦路斯岛上的希族人使用,拉丁字母使用的是数量庞大的一堆国家,而基里尔字母主要是东、南斯拉夫人了。南斯拉夫人中,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是使用俄文字母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是使用拉丁字母,但虽然使用的拼写方式不同,但都属于斯拉夫语系,他们之间是可以通话的。克罗地亚语与塞尔维亚语讲出来是一样的。这点与蒙古语很相似,蒙古国的蒙文是用俄文字母的,而我们的内蒙古还是沿用旧蒙文,但他们之间交流上并没什么问题。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为什么是南斯拉夫人中的异类呢,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过去一直由奥地利统治,有点日耳曼化,所以信仰也是天主教,而非东正教。 西斯拉夫的三个国家,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跟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相似,他们处在德国边缘,主动或者被动,受日耳曼德意志人的影响,如今已高度日耳曼化,特别是捷克人,长期受奥地利人统治。而波兰,先是受德国影响,文艺复兴后又长期景仰西欧文化,尤其是法国宫廷文化,更是将斯拉夫的一套统统抛弃,现在留下的痕迹,也只有语言和名字了,波兰人的名字结尾叫“斯基”“夫”的还是比较多。而文化上心理上则属于拉丁天主教文明圈(三)凯尔特人凯尔特人历史分布范围 凯尔特人(Celt),或译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占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比较纯粹的凯尔特人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另外法兰西人、比利时法语区人、卢森堡人的血液里来自于凯尔特人的分量相当多。 (四)拉丁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Latium)地区的古代民族,其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拉丁语。公元前8世纪,罗马成为拉提姆地区的中心,于是周围各部落也自称罗马人。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扩大,拉丁语不仅在亚平宁半岛取得统治地位,淘汰了其他亲属语言,而且作为官方语言推广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抵黑海之滨,北自布列塔尼半岛,南达非洲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质的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种书面语。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萨丁语;意大利语;西部罗曼语:法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现在泛指受拉丁语和罗马文化影响较深的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如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罗马尼亚人等。【民族大迁徙过程】民族大迁徙路线图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377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匈奴人联合西哥特人使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重起反抗,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10年8月24日晚联合匈奴人攻陷罗马。为了占领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阿拉里克于27日离开罗马南下,不久中途死去。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遂回师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418年以图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民族的匈奴人和阿兰人。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409年秋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后,苏维汇人被迫退居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建立苏维汇王国。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联合部分匈奴人于429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455年,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日耳曼族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曾于451年协助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击退匈奴人的单于(国王)阿提拉的进犯。约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支持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奥多里克占领拉文纳,杀奥多亚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总督。实际上,东罗马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并没有约束的能力。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的联姻,与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他自己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的国王,把另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他自己也成为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灭亡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亡东哥特王国。568年,伦巴底人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建立伦巴底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拉文纳及一些支离破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领地。751年,拉文纳被伦巴底人占领。774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灭亡伦巴底王国。【蛮族王国】蛮族建立的王国国名英文名位置东哥特王国 Ostrogoth原位于潘诺尼亚,后进入意大利 法兰克王国Frank法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王国Bourgogne法国东南部西哥特王国Visigoth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 苏维王国 Suebi或Suevi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s突尼斯大部分、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部分沿海地伦巴底王国Lombardy奥地利、意大利北部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不列颠赫鲁利王国Heruli奥地利境内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瑞士、德国南部
德国考古学家MadisonGrant在1916年出版的《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中绘制的北欧人种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0年在欧洲的扩张情况。右上角小图是北欧人种入侵印度示意图。 20世纪初,德国纳粹分子改变“雅利安”原来的意义,用这个字眼指“高尚的纯种”,认为金发碧眼最常见的北欧人种是最纯种的雅利安人,以德意志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典范,但是该理论现在在学术界已很少受到支持。最早由美国考古学家玛利亚·金布塔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坟冢假说,该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大草原,然后向四面八方扩散。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如安纳托利亚起源说和印度起源说等等。在当今的学术界,“雅利安人”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被取代为“印度-伊朗人”或“印欧人”,即讲“印度-伊朗语族”或印欧语系语言的人。坟冢假说中,印欧人在公元前约4000年至1000年期间的迁移情况。虚箭头表示的“安纳托利亚迁移”的路线可能经过高加索地区或巴尔干半岛。粉色表示的范围为假设的原住地(Urheimat),包括萨马拉文化及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红色表示操印欧语的族群在公元前约2500年可能已定居的地区,橙色表示前1000年左右的情形。据坟冢假说等的说法,公元前3000年代,原始印欧人还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原居于今天俄罗斯西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红铜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原始印欧人的部落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同一时期,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大约在今天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一批原始印欧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今天的意大利一带,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原始印欧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和中欧的凯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一支原始印欧人部落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在西西伯利亚和中亚草原地带建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此文化区域中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族群是斯基泰人(Scythians,中国《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和辛梅里安人,其中一部份原始印欧人进入伊朗高原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一部份原始印欧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公元前1200左右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约于公元前1200年来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印度雅利安人遇到了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顽强抵抗,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脚步,经过约6个世纪的漫长战争,雅利安人最终把大量土著达罗毗荼人赶走,有的则变成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奴隶。罗马人世纪初称日耳曼东部波罗的海南部的斯拉夫人为维奈德人,斯拉夫人是古代日耳曼人东部民族与斯基泰人联合开始大规模迁徙后自己使用的名称。【欧洲人种起源】目前生活在欧洲的印欧人(雅利安人)主要是讲日耳曼语族语言的日耳曼人,讲意大利语族语言的拉丁人,讲凯尔特语族语言的凯尔特人,讲斯拉夫语族语言的斯拉夫人;小部分起源于巴斯克族、蒙古族、塞姆族等。(一)日耳曼人日耳曼人登上历史舞台,是古罗马帝国晚期,他们本是被古罗马人称为北方红发高大体格的“野蛮人”,被罗马人收编为雇佣军用来作战,可是最后却起义做了古罗马的掘墓人,灭掉了古罗马。在那个时候,日耳曼人已形成几大分支,如东哥特、西哥特、法兰克、勃艮第、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诺曼人等。在后来的时期里,东哥特人与罗马人融合成为现代的北部意大利人;西哥特人则构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渊源;法兰西民族、比利时的瓦隆人(讲法语)是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凯尔特人(也即高卢人)融合的结果;另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大部萨克森人是今德国人、奥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兰人、比利时的弗拉芒人(讲荷兰语)的祖先;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还有朱特人到了英格兰;诺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诺曼人则汇入了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北部)、爱尔兰人、东斯拉夫人。相比较而言,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岛人、荷兰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最纯粹的后裔。日耳曼人种的特点是金发碧眼,身材高大,面部轮廓柔和,皮肤较白。(二)斯拉夫人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东欧地区,分为以下三大支——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国家的居民了。西斯拉夫人,有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则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分别是如下国家: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黑人。斯拉夫民族,分化得比较复杂,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其语言、文化、历史、宗教上已没有多少共通性。三大支系间差异迥异。保留斯拉夫民族性征最多的还是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这两支的共通性还是有些的,比如说斯拉夫语系、大多使用基里尔字母,大多信仰东正教,名字里面以“斯基”、“夫”、“维奇”结尾比较多。基里尔字母就是俄文字母了,在欧洲,现今语言,无论其多纷杂,之间差异如何巨大,使用的拼写字母其实只用三种字母拼写,腊字母、基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如今只有希腊人和塞浦路斯岛上的希族人使用,拉丁字母使用的是数量庞大的一堆国家,而基里尔字母主要是东、南斯拉夫人了。南斯拉夫人中,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是使用俄文字母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是使用拉丁字母,但虽然使用的拼写方式不同,但都属于斯拉夫语系,他们之间是可以通话的。克罗地亚语与塞尔维亚语讲出来是一样的。这点与蒙古语很相似,蒙古国的蒙文是用俄文字母的,而我们的内蒙古还是沿用旧蒙文,但他们之间交流上并没什么问题。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为什么是南斯拉夫人中的异类呢,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过去一直由奥地利统治,有点日耳曼化,所以信仰也是天主教,而非东正教。 西斯拉夫的三个国家,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跟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相似,他们处在德国边缘,主动或者被动,受日耳曼德意志人的影响,如今已高度日耳曼化,特别是捷克人,长期受奥地利人统治。而波兰,先是受德国影响,文艺复兴后又长期景仰西欧文化,尤其是法国宫廷文化,更是将斯拉夫的一套统统抛弃,现在留下的痕迹,也只有语言和名字了,波兰人的名字结尾叫“斯基”“夫”的还是比较多。而文化上心理上则属于拉丁天主教文明圈(三)凯尔特人凯尔特人历史分布范围 凯尔特人(Celt),或译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占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比较纯粹的凯尔特人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另外法兰西人、比利时法语区人、卢森堡人的血液里来自于凯尔特人的分量相当多。 (四)拉丁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Latium)地区的古代民族,其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拉丁语。公元前8世纪,罗马成为拉提姆地区的中心,于是周围各部落也自称罗马人。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扩大,拉丁语不仅在亚平宁半岛取得统治地位,淘汰了其他亲属语言,而且作为官方语言推广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抵黑海之滨,北自布列塔尼半岛,南达非洲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质的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种书面语。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萨丁语;意大利语;西部罗曼语:法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现在泛指受拉丁语和罗马文化影响较深的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如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罗马尼亚人等。【民族大迁徙过程】民族大迁徙路线图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377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匈奴人联合西哥特人使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重起反抗,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10年8月24日晚联合匈奴人攻陷罗马。为了占领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阿拉里克于27日离开罗马南下,不久中途死去。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遂回师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418年以图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民族的匈奴人和阿兰人。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409年秋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后,苏维汇人被迫退居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建立苏维汇王国。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联合部分匈奴人于429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455年,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日耳曼族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曾于451年协助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击退匈奴人的单于(国王)阿提拉的进犯。约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支持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奥多里克占领拉文纳,杀奥多亚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总督。实际上,东罗马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并没有约束的能力。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的联姻,与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他自己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的国王,把另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他自己也成为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灭亡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亡东哥特王国。568年,伦巴底人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建立伦巴底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拉文纳及一些支离破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领地。751年,拉文纳被伦巴底人占领。774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灭亡伦巴底王国。【蛮族王国】蛮族建立的王国国名英文名位置东哥特王国 Ostrogoth原位于潘诺尼亚,后进入意大利 法兰克王国Frank法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王国Bourgogne法国东南部西哥特王国Visigoth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 苏维王国 Suebi或Suevi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s突尼斯大部分、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部分沿海地伦巴底王国Lombardy奥地利、意大利北部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不列颠赫鲁利王国Heruli奥地利境内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瑞士、德国南部
德国考古学家MadisonGrant在1916年出版的《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中绘制的北欧人种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0年在欧洲的扩张情况。右上角小图是北欧人种入侵印度示意图。
20世纪初,德国纳粹分子改变“雅利安”原来的意义,用这个字眼指“高尚的纯种”,认为金发碧眼最常见的北欧人种是最纯种的雅利安人,以德意志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典范,但是该理论现在在学术界已很少受到支持。最早由美国考古学家玛利亚·金布塔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坟冢假说,该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大草原,然后向四面八方扩散。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如安纳托利亚起源说和印度起源说等等。
在当今的学术界,“雅利安人”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被取代为“印度-伊朗人”或“印欧人”,即讲“印度-伊朗语族”或印欧语系语言的人。
坟冢假说中,印欧人在公元前约4000年至1000年期间的迁移情况。虚箭头表示的“安纳托利亚迁移”的路线可能经过高加索地区或巴尔干半岛。粉色表示的范围为假设的原住地(Urheimat),包括萨马拉文化及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红色表示操印欧语的族群在公元前约2500年可能已定居的地区,橙色表示前1000年左右的情形。据坟冢假说等的说法,公元前3000年代,原始印欧人还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原居于今天俄罗斯西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红铜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原始印欧人的部落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同一时期,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大约在今天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一批原始印欧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今天的意大利一带,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原始印欧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和中欧的凯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一支原始印欧人部落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在西西伯利亚和中亚草原地带建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此文化区域中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族群是斯基泰人(Scythians,中国《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和辛梅里安人,其中一部份原始印欧人进入伊朗高原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一部份原始印欧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公元前1200左右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约于公元前1200年来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印度雅利安人遇到了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顽强抵抗,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脚步,经过约6个世纪的漫长战争,雅利安人最终把大量土著达罗毗荼人赶走,有的则变成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奴隶。罗马人世纪初称日耳曼东部波罗的海南部的斯拉夫人为维奈德人,斯拉夫人是古代日耳曼人东部民族与斯基泰人联合开始大规模迁徙后自己使用的名称。【欧洲人种起源】目前生活在欧洲的印欧人(雅利安人)主要是讲日耳曼语族语言的日耳曼人,讲意大利语族语言的拉丁人,讲凯尔特语族语言的凯尔特人,讲斯拉夫语族语言的斯拉夫人;小部分起源于巴斯克族、蒙古族、塞姆族等。(一)日耳曼人日耳曼人登上历史舞台,是古罗马帝国晚期,他们本是被古罗马人称为北方红发高大体格的“野蛮人”,被罗马人收编为雇佣军用来作战,可是最后却起义做了古罗马的掘墓人,灭掉了古罗马。在那个时候,日耳曼人已形成几大分支,如东哥特、西哥特、法兰克、勃艮第、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诺曼人等。在后来的时期里,东哥特人与罗马人融合成为现代的北部意大利人;西哥特人则构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渊源;法兰西民族、比利时的瓦隆人(讲法语)是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凯尔特人(也即高卢人)融合的结果;另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大部萨克森人是今德国人、奥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兰人、比利时的弗拉芒人(讲荷兰语)的祖先;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还有朱特人到了英格兰;诺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诺曼人则汇入了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北部)、爱尔兰人、东斯拉夫人。相比较而言,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岛人、荷兰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最纯粹的后裔。日耳曼人种的特点是金发碧眼,身材高大,面部轮廓柔和,皮肤较白。(二)斯拉夫人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东欧地区,分为以下三大支——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国家的居民了。西斯拉夫人,有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则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分别是如下国家: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黑人。斯拉夫民族,分化得比较复杂,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其语言、文化、历史、宗教上已没有多少共通性。三大支系间差异迥异。保留斯拉夫民族性征最多的还是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这两支的共通性还是有些的,比如说斯拉夫语系、大多使用基里尔字母,大多信仰东正教,名字里面以“斯基”、“夫”、“维奇”结尾比较多。基里尔字母就是俄文字母了,在欧洲,现今语言,无论其多纷杂,之间差异如何巨大,使用的拼写字母其实只用三种字母拼写,腊字母、基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如今只有希腊人和塞浦路斯岛上的希族人使用,拉丁字母使用的是数量庞大的一堆国家,而基里尔字母主要是东、南斯拉夫人了。南斯拉夫人中,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是使用俄文字母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是使用拉丁字母,但虽然使用的拼写方式不同,但都属于斯拉夫语系,他们之间是可以通话的。克罗地亚语与塞尔维亚语讲出来是一样的。这点与蒙古语很相似,蒙古国的蒙文是用俄文字母的,而我们的内蒙古还是沿用旧蒙文,但他们之间交流上并没什么问题。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为什么是南斯拉夫人中的异类呢,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过去一直由奥地利统治,有点日耳曼化,所以信仰也是天主教,而非东正教。 西斯拉夫的三个国家,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跟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相似,他们处在德国边缘,主动或者被动,受日耳曼德意志人的影响,如今已高度日耳曼化,特别是捷克人,长期受奥地利人统治。而波兰,先是受德国影响,文艺复兴后又长期景仰西欧文化,尤其是法国宫廷文化,更是将斯拉夫的一套统统抛弃,现在留下的痕迹,也只有语言和名字了,波兰人的名字结尾叫“斯基”“夫”的还是比较多。而文化上心理上则属于拉丁天主教文明圈(三)凯尔特人凯尔特人历史分布范围 凯尔特人(Celt),或译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占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比较纯粹的凯尔特人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另外法兰西人、比利时法语区人、卢森堡人的血液里来自于凯尔特人的分量相当多。 (四)拉丁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Latium)地区的古代民族,其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拉丁语。公元前8世纪,罗马成为拉提姆地区的中心,于是周围各部落也自称罗马人。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扩大,拉丁语不仅在亚平宁半岛取得统治地位,淘汰了其他亲属语言,而且作为官方语言推广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抵黑海之滨,北自布列塔尼半岛,南达非洲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质的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种书面语。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萨丁语;意大利语;西部罗曼语:法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现在泛指受拉丁语和罗马文化影响较深的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如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罗马尼亚人等。【民族大迁徙过程】民族大迁徙路线图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377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匈奴人联合西哥特人使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重起反抗,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10年8月24日晚联合匈奴人攻陷罗马。为了占领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阿拉里克于27日离开罗马南下,不久中途死去。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遂回师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418年以图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民族的匈奴人和阿兰人。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409年秋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后,苏维汇人被迫退居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建立苏维汇王国。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联合部分匈奴人于429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455年,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日耳曼族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曾于451年协助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击退匈奴人的单于(国王)阿提拉的进犯。约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支持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奥多里克占领拉文纳,杀奥多亚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总督。实际上,东罗马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并没有约束的能力。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的联姻,与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他自己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的国王,把另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他自己也成为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灭亡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亡东哥特王国。568年,伦巴底人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建立伦巴底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拉文纳及一些支离破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领地。751年,拉文纳被伦巴底人占领。774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灭亡伦巴底王国。【蛮族王国】蛮族建立的王国国名英文名位置东哥特王国 Ostrogoth原位于潘诺尼亚,后进入意大利 法兰克王国Frank法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王国Bourgogne法国东南部西哥特王国Visigoth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 苏维王国 Suebi或Suevi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s突尼斯大部分、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部分沿海地伦巴底王国Lombardy奥地利、意大利北部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不列颠赫鲁利王国Heruli奥地利境内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瑞士、德国南部
坟冢假说中,印欧人在公元前约4000年至1000年期间的迁移情况。虚箭头表示的“安纳托利亚迁移”的路线可能经过高加索地区或巴尔干半岛。粉色表示的范围为假设的原住地(Urheimat),包括萨马拉文化及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红色表示操印欧语的族群在公元前约2500年可能已定居的地区,橙色表示前1000年左右的情形。据坟冢假说等的说法,公元前3000年代,原始印欧人还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原居于今天俄罗斯西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红铜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原始印欧人的部落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同一时期,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大约在今天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一批原始印欧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今天的意大利一带,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原始印欧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和中欧的凯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一支原始印欧人部落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在西西伯利亚和中亚草原地带建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此文化区域中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族群是斯基泰人(Scythians,中国《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和辛梅里安人,其中一部份原始印欧人进入伊朗高原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一部份原始印欧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公元前1200左右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约于公元前1200年来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印度雅利安人遇到了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顽强抵抗,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脚步,经过约6个世纪的漫长战争,雅利安人最终把大量土著达罗毗荼人赶走,有的则变成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奴隶。罗马人世纪初称日耳曼东部波罗的海南部的斯拉夫人为维奈德人,斯拉夫人是古代日耳曼人东部民族与斯基泰人联合开始大规模迁徙后自己使用的名称。【欧洲人种起源】目前生活在欧洲的印欧人(雅利安人)主要是讲日耳曼语族语言的日耳曼人,讲意大利语族语言的拉丁人,讲凯尔特语族语言的凯尔特人,讲斯拉夫语族语言的斯拉夫人;小部分起源于巴斯克族、蒙古族、塞姆族等。(一)日耳曼人日耳曼人登上历史舞台,是古罗马帝国晚期,他们本是被古罗马人称为北方红发高大体格的“野蛮人”,被罗马人收编为雇佣军用来作战,可是最后却起义做了古罗马的掘墓人,灭掉了古罗马。在那个时候,日耳曼人已形成几大分支,如东哥特、西哥特、法兰克、勃艮第、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诺曼人等。在后来的时期里,东哥特人与罗马人融合成为现代的北部意大利人;西哥特人则构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渊源;法兰西民族、比利时的瓦隆人(讲法语)是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凯尔特人(也即高卢人)融合的结果;另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大部萨克森人是今德国人、奥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兰人、比利时的弗拉芒人(讲荷兰语)的祖先;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还有朱特人到了英格兰;诺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诺曼人则汇入了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北部)、爱尔兰人、东斯拉夫人。相比较而言,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岛人、荷兰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最纯粹的后裔。日耳曼人种的特点是金发碧眼,身材高大,面部轮廓柔和,皮肤较白。(二)斯拉夫人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东欧地区,分为以下三大支——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国家的居民了。西斯拉夫人,有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则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分别是如下国家: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黑人。斯拉夫民族,分化得比较复杂,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其语言、文化、历史、宗教上已没有多少共通性。三大支系间差异迥异。保留斯拉夫民族性征最多的还是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这两支的共通性还是有些的,比如说斯拉夫语系、大多使用基里尔字母,大多信仰东正教,名字里面以“斯基”、“夫”、“维奇”结尾比较多。基里尔字母就是俄文字母了,在欧洲,现今语言,无论其多纷杂,之间差异如何巨大,使用的拼写字母其实只用三种字母拼写,腊字母、基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如今只有希腊人和塞浦路斯岛上的希族人使用,拉丁字母使用的是数量庞大的一堆国家,而基里尔字母主要是东、南斯拉夫人了。南斯拉夫人中,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是使用俄文字母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是使用拉丁字母,但虽然使用的拼写方式不同,但都属于斯拉夫语系,他们之间是可以通话的。克罗地亚语与塞尔维亚语讲出来是一样的。这点与蒙古语很相似,蒙古国的蒙文是用俄文字母的,而我们的内蒙古还是沿用旧蒙文,但他们之间交流上并没什么问题。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为什么是南斯拉夫人中的异类呢,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过去一直由奥地利统治,有点日耳曼化,所以信仰也是天主教,而非东正教。 西斯拉夫的三个国家,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跟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相似,他们处在德国边缘,主动或者被动,受日耳曼德意志人的影响,如今已高度日耳曼化,特别是捷克人,长期受奥地利人统治。而波兰,先是受德国影响,文艺复兴后又长期景仰西欧文化,尤其是法国宫廷文化,更是将斯拉夫的一套统统抛弃,现在留下的痕迹,也只有语言和名字了,波兰人的名字结尾叫“斯基”“夫”的还是比较多。而文化上心理上则属于拉丁天主教文明圈(三)凯尔特人凯尔特人历史分布范围 凯尔特人(Celt),或译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占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比较纯粹的凯尔特人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另外法兰西人、比利时法语区人、卢森堡人的血液里来自于凯尔特人的分量相当多。 (四)拉丁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Latium)地区的古代民族,其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拉丁语。公元前8世纪,罗马成为拉提姆地区的中心,于是周围各部落也自称罗马人。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扩大,拉丁语不仅在亚平宁半岛取得统治地位,淘汰了其他亲属语言,而且作为官方语言推广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抵黑海之滨,北自布列塔尼半岛,南达非洲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质的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种书面语。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萨丁语;意大利语;西部罗曼语:法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现在泛指受拉丁语和罗马文化影响较深的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如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罗马尼亚人等。【民族大迁徙过程】民族大迁徙路线图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377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匈奴人联合西哥特人使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重起反抗,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10年8月24日晚联合匈奴人攻陷罗马。为了占领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阿拉里克于27日离开罗马南下,不久中途死去。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遂回师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418年以图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民族的匈奴人和阿兰人。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409年秋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后,苏维汇人被迫退居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建立苏维汇王国。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联合部分匈奴人于429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455年,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日耳曼族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曾于451年协助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击退匈奴人的单于(国王)阿提拉的进犯。约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支持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奥多里克占领拉文纳,杀奥多亚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总督。实际上,东罗马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并没有约束的能力。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的联姻,与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他自己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的国王,把另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他自己也成为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灭亡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亡东哥特王国。568年,伦巴底人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建立伦巴底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拉文纳及一些支离破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领地。751年,拉文纳被伦巴底人占领。774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灭亡伦巴底王国。【蛮族王国】蛮族建立的王国国名英文名位置东哥特王国 Ostrogoth原位于潘诺尼亚,后进入意大利 法兰克王国Frank法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王国Bourgogne法国东南部西哥特王国Visigoth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 苏维王国 Suebi或Suevi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s突尼斯大部分、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部分沿海地伦巴底王国Lombardy奥地利、意大利北部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不列颠赫鲁利王国Heruli奥地利境内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瑞士、德国南部
坟冢假说中,印欧人在公元前约4000年至1000年期间的迁移情况。虚箭头表示的“安纳托利亚迁移”的路线可能经过高加索地区或巴尔干半岛。粉色表示的范围为假设的原住地(Urheimat),包括萨马拉文化及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红色表示操印欧语的族群在公元前约2500年可能已定居的地区,橙色表示前1000年左右的情形。
据坟冢假说等的说法,公元前3000年代,原始印欧人还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原居于今天俄罗斯西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红铜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原始印欧人的部落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
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同一时期,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大约在今天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一批原始印欧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今天的意大利一带,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原始印欧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和中欧的凯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
一支原始印欧人部落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在西西伯利亚和中亚草原地带建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此文化区域中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族群是斯基泰人(Scythians,中国《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和辛梅里安人,其中一部份原始印欧人进入伊朗高原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一部份原始印欧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公元前1200左右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约于公元前1200年来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印度雅利安人遇到了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顽强抵抗,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脚步,经过约6个世纪的漫长战争,雅利安人最终把大量土著达罗毗荼人赶走,有的则变成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奴隶。
罗马人世纪初称日耳曼东部波罗的海南部的斯拉夫人为维奈德人,斯拉夫人是古代日耳曼人东部民族与斯基泰人联合开始大规模迁徙后自己使用的名称。
【欧洲人种起源】
目前生活在欧洲的印欧人(雅利安人)主要是讲日耳曼语族语言的日耳曼人,讲意大利语族语言的拉丁人,讲凯尔特语族语言的凯尔特人,讲斯拉夫语族语言的斯拉夫人;小部分起源于巴斯克族、蒙古族、塞姆族等。
(一)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登上历史舞台,是古罗马帝国晚期,他们本是被古罗马人称为北方红发高大体格的“野蛮人”,被罗马人收编为雇佣军用来作战,可是最后却起义做了古罗马的掘墓人,灭掉了古罗马。
在那个时候,日耳曼人已形成几大分支,如东哥特、西哥特、法兰克、勃艮第、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诺曼人等。在后来的时期里,东哥特人与罗马人融合成为现代的北部意大利人;西哥特人则构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渊源;法兰西民族、比利时的瓦隆人(讲法语)是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凯尔特人(也即高卢人)融合的结果;另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大部萨克森人是今德国人、奥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兰人、比利时的弗拉芒人(讲荷兰语)的祖先;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还有朱特人到了英格兰;诺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诺曼人则汇入了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北部)、爱尔兰人、东斯拉夫人。相比较而言,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岛人、荷兰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最纯粹的后裔。日耳曼人种的特点是金发碧眼,身材高大,面部轮廓柔和,皮肤较白。
(二)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东欧地区,分为以下三大支——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
东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国家的居民了。西斯拉夫人,有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则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分别是如下国家: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黑人。
保留斯拉夫民族性征最多的还是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这两支的共通性还是有些的,比如说斯拉夫语系、大多使用基里尔字母,大多信仰东正教,名字里面以“斯基”、“夫”、“维奇”结尾比较多。基里尔字母就是俄文字母了,在欧洲,现今语言,无论其多纷杂,之间差异如何巨大,使用的拼写字母其实只用三种字母拼写,腊字母、基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如今只有希腊人和塞浦路斯岛上的希族人使用,拉丁字母使用的是数量庞大的一堆国家,而基里尔字母主要是东、南斯拉夫人了。
南斯拉夫人中,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是使用俄文字母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是使用拉丁字母,但虽然使用的拼写方式不同,但都属于斯拉夫语系,他们之间是可以通话的。克罗地亚语与塞尔维亚语讲出来是一样的。这点与蒙古语很相似,蒙古国的蒙文是用俄文字母的,而我们的内蒙古还是沿用旧蒙文,但他们之间交流上并没什么问题。
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为什么是南斯拉夫人中的异类呢,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过去一直由奥地利统治,有点日耳曼化,所以信仰也是天主教,而非东正教。
西斯拉夫的三个国家,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跟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相似,他们处在德国边缘,主动或者被动,受日耳曼德意志人的影响,如今已高度日耳曼化,特别是捷克人,长期受奥地利人统治。而波兰,先是受德国影响,文艺复兴后又长期景仰西欧文化,尤其是法国宫廷文化,更是将斯拉夫的一套统统抛弃,现在留下的痕迹,也只有语言和名字了,波兰人的名字结尾叫“斯基”“夫”的还是比较多。而文化上心理上则属于拉丁天主教文明圈
(三)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历史分布范围 凯尔特人(Celt),或译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占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比较纯粹的凯尔特人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另外法兰西人、比利时法语区人、卢森堡人的血液里来自于凯尔特人的分量相当多。 (四)拉丁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Latium)地区的古代民族,其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拉丁语。公元前8世纪,罗马成为拉提姆地区的中心,于是周围各部落也自称罗马人。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扩大,拉丁语不仅在亚平宁半岛取得统治地位,淘汰了其他亲属语言,而且作为官方语言推广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抵黑海之滨,北自布列塔尼半岛,南达非洲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质的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种书面语。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萨丁语;意大利语;西部罗曼语:法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现在泛指受拉丁语和罗马文化影响较深的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如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罗马尼亚人等。【民族大迁徙过程】民族大迁徙路线图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377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匈奴人联合西哥特人使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重起反抗,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10年8月24日晚联合匈奴人攻陷罗马。为了占领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阿拉里克于27日离开罗马南下,不久中途死去。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遂回师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418年以图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民族的匈奴人和阿兰人。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409年秋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后,苏维汇人被迫退居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建立苏维汇王国。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联合部分匈奴人于429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455年,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日耳曼族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曾于451年协助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击退匈奴人的单于(国王)阿提拉的进犯。约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支持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奥多里克占领拉文纳,杀奥多亚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总督。实际上,东罗马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并没有约束的能力。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的联姻,与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他自己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的国王,把另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他自己也成为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灭亡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亡东哥特王国。568年,伦巴底人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建立伦巴底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拉文纳及一些支离破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领地。751年,拉文纳被伦巴底人占领。774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灭亡伦巴底王国。【蛮族王国】蛮族建立的王国国名英文名位置东哥特王国 Ostrogoth原位于潘诺尼亚,后进入意大利 法兰克王国Frank法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王国Bourgogne法国东南部西哥特王国Visigoth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 苏维王国 Suebi或Suevi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s突尼斯大部分、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部分沿海地伦巴底王国Lombardy奥地利、意大利北部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不列颠赫鲁利王国Heruli奥地利境内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瑞士、德国南部
凯尔特人历史分布范围 凯尔特人(Celt),或译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占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比较纯粹的凯尔特人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另外法兰西人、比利时法语区人、卢森堡人的血液里来自于凯尔特人的分量相当多。 (四)拉丁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Latium)地区的古代民族,其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拉丁语。公元前8世纪,罗马成为拉提姆地区的中心,于是周围各部落也自称罗马人。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扩大,拉丁语不仅在亚平宁半岛取得统治地位,淘汰了其他亲属语言,而且作为官方语言推广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抵黑海之滨,北自布列塔尼半岛,南达非洲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质的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种书面语。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萨丁语;意大利语;西部罗曼语:法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现在泛指受拉丁语和罗马文化影响较深的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如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罗马尼亚人等。【民族大迁徙过程】民族大迁徙路线图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377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匈奴人联合西哥特人使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重起反抗,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10年8月24日晚联合匈奴人攻陷罗马。为了占领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阿拉里克于27日离开罗马南下,不久中途死去。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遂回师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418年以图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民族的匈奴人和阿兰人。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409年秋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后,苏维汇人被迫退居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建立苏维汇王国。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联合部分匈奴人于429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455年,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日耳曼族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曾于451年协助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击退匈奴人的单于(国王)阿提拉的进犯。约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支持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奥多里克占领拉文纳,杀奥多亚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总督。实际上,东罗马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并没有约束的能力。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的联姻,与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他自己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的国王,把另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他自己也成为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灭亡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亡东哥特王国。568年,伦巴底人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建立伦巴底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拉文纳及一些支离破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领地。751年,拉文纳被伦巴底人占领。774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灭亡伦巴底王国。【蛮族王国】蛮族建立的王国国名英文名位置东哥特王国 Ostrogoth原位于潘诺尼亚,后进入意大利 法兰克王国Frank法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王国Bourgogne法国东南部西哥特王国Visigoth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 苏维王国 Suebi或Suevi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s突尼斯大部分、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部分沿海地伦巴底王国Lombardy奥地利、意大利北部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不列颠赫鲁利王国Heruli奥地利境内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瑞士、德国南部
凯尔特人历史分布范围
凯尔特人(Celt),或译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占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比较纯粹的凯尔特人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另外法兰西人、比利时法语区人、卢森堡人的血液里来自于凯尔特人的分量相当多。
(四)拉丁人
意大利中部拉提姆(Latium)地区的古代民族,其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拉丁语。公元前8世纪,罗马成为拉提姆地区的中心,于是周围各部落也自称罗马人。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扩大,拉丁语不仅在亚平宁半岛取得统治地位,淘汰了其他亲属语言,而且作为官方语言推广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抵黑海之滨,北自布列塔尼半岛,南达非洲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质的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种书面语。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萨丁语;意大利语;西部罗曼语:法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
现在泛指受拉丁语和罗马文化影响较深的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如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罗马尼亚人等。
【民族大迁徙过程】
民族大迁徙路线图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377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匈奴人联合西哥特人使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重起反抗,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10年8月24日晚联合匈奴人攻陷罗马。为了占领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阿拉里克于27日离开罗马南下,不久中途死去。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遂回师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418年以图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民族的匈奴人和阿兰人。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409年秋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后,苏维汇人被迫退居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建立苏维汇王国。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联合部分匈奴人于429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455年,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日耳曼族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曾于451年协助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击退匈奴人的单于(国王)阿提拉的进犯。约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支持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奥多里克占领拉文纳,杀奥多亚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总督。实际上,东罗马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并没有约束的能力。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的联姻,与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他自己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的国王,把另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他自己也成为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灭亡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亡东哥特王国。568年,伦巴底人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建立伦巴底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拉文纳及一些支离破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领地。751年,拉文纳被伦巴底人占领。774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灭亡伦巴底王国。【蛮族王国】蛮族建立的王国国名英文名位置东哥特王国 Ostrogoth原位于潘诺尼亚,后进入意大利 法兰克王国Frank法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王国Bourgogne法国东南部西哥特王国Visigoth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 苏维王国 Suebi或Suevi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s突尼斯大部分、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部分沿海地伦巴底王国Lombardy奥地利、意大利北部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不列颠赫鲁利王国Heruli奥地利境内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瑞士、德国南部
民族大迁徙路线图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377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匈奴人联合西哥特人使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重起反抗,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10年8月24日晚联合匈奴人攻陷罗马。为了占领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阿拉里克于27日离开罗马南下,不久中途死去。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遂回师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418年以图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民族的匈奴人和阿兰人。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409年秋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后,苏维汇人被迫退居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建立苏维汇王国。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联合部分匈奴人于429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455年,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日耳曼族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曾于451年协助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击退匈奴人的单于(国王)阿提拉的进犯。约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支持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奥多里克占领拉文纳,杀奥多亚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总督。实际上,东罗马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并没有约束的能力。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的联姻,与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他自己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的国王,把另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他自己也成为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灭亡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亡东哥特王国。568年,伦巴底人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建立伦巴底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拉文纳及一些支离破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领地。751年,拉文纳被伦巴底人占领。774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灭亡伦巴底王国。【蛮族王国】蛮族建立的王国国名英文名位置东哥特王国 Ostrogoth原位于潘诺尼亚,后进入意大利 法兰克王国Frank法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王国Bourgogne法国东南部西哥特王国Visigoth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 苏维王国 Suebi或Suevi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s突尼斯大部分、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部分沿海地伦巴底王国Lombardy奥地利、意大利北部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不列颠赫鲁利王国Heruli奥地利境内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瑞士、德国南部
民族大迁徙路线图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
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
377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匈奴人联合西哥特人使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
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重起反抗,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10年8月24日晚联合匈奴人攻陷罗马。为了占领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阿拉里克于27日离开罗马南下,不久中途死去。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遂回师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418年以图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
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民族的匈奴人和阿兰人。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409年秋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后,苏维汇人被迫退居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建立苏维汇王国。
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联合部分匈奴人于429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455年,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
日耳曼族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曾于451年协助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击退匈奴人的单于(国王)阿提拉的进犯。约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
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
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支持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奥多里克占领拉文纳,杀奥多亚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总督。实际上,东罗马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并没有约束的能力。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的联姻,与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他自己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的国王,把另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他自己也成为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
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灭亡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亡东哥特王国。
568年,伦巴底人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建立伦巴底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拉文纳及一些支离破碎、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领地。751年,拉文纳被伦巴底人占领。774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灭亡伦巴底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