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公众号,设置星标↓
防止内容走丢
《经济制裁:封锁、遏制与对抗的历史》
[美]尼古拉斯·穆德 (Nicholas Mulder) 著
李旭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3月
内容简介
经济制裁堪称没有硝烟的核武器,一战期间曾导致近百万人死于其带来的疾病和饥饿。今天,这场关于全球化与自给自足的“战争”仍在持续上演。康奈尔大学现代欧洲史专业助理教授尼古拉斯·穆德 (Nicholas Mulder)通过梳理详实的史料揭示经济制裁的本质,预示当今经济博弈的结果。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穆德 (Nicholas Mulder),康奈尔大学现代欧洲史专业助理教授。他定期为《外交政策》和《国家》等供稿。经济制裁是他的研究重点之一。《经济制裁:封锁、遏制与对抗的历史》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译者简介
李旭,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译有《经济制裁》《囚徒:不列颠、帝国与世界,1600-1850》等书,研究兴趣为近现代国际法史、国际关系史。
图书目录
导论:比战争更可怕的东西
第一部分 经济武器的缘起
第一章 封锁机器(1914—1917)
锰与全球化
建立封锁线
经济总体战
封锁与未来的强制执行措施
金融封锁
第二章 从封锁中诞生的制裁,(1917—1919)
同盟国被迫实现的自给自足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的经济后果
民主与经济武器
战时制裁计划
《国联盟约》第16条的起草
第三章 和平中的战争(Peacewar)(1919—1921)
对匈牙利的封锁
封锁的国内政治面向
结束对苏俄的封锁
第二部分 经济武器的合法性
第四章 经济武器的标准化(1921—1924)
国际封锁委员会
《凡尔赛条约》中的制裁措施
拯救阿尔巴尼亚
鲁尔与科孚
第五章 作为世界警察的国联(1924—1927)
《日内瓦议定书》
德国与国联的制裁
大战略与英国战时贸易与封锁事务咨询委员会
东方的封锁与制裁
言辞中的经济武器与实践中的经济武器
第六章 制裁主义与中立主义(1927—1931)
《财政援助公约》
《巴黎和平公约》与海洋自由
中立的衰落
第三部分 战间期危机中的经济制裁
第七章 对抗侵略的集体安全体系(1931—1935)
“九·一八”事变与制裁的希望
螺旋上升的不安全感
禁运的模糊性
苏联与制裁
威慑的困难之处
第八章 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实验(1935—1936)
相互依存与大萧条
有关制裁的“海军部理论”与“财政部理论”
东非大地上的战争
能源与基础设施
第九章 封锁恐惧症(1936—1939)
从政治“自我统治”到经济“自给自足”
作为抵御制裁的意大利自给自足计划
纳粹的封锁防御政策
与经济压力斗争的日本
第十章 积极经济武器(1939—1945)
冬季战争与第16条
经济战再现
作为反侵略措施的租借法案
制裁与援助
新多边主义中的制裁
结论 从解药到替代品
推荐语
《经济制裁》考察了一个戏剧性的逆转过程:一种起初被理想主义者期待用以阻止战争、维持和平的国际法强制执行工具,沦为总体战争的催化剂,并在不断滥用之中逐渐失去原初的威慑力。在一个经济制裁遭到严重滥用的世界里,本书的历史钩沉与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一战后各个国际体系的内在局限,并将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思考,建立在对人性更为丰富的理解基础之上。
——章永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在今天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中,经济制裁越发成为了一种霸权者的武器,与霸权者的国家利益重新捆绑在了一起。这也打破了过去40年间,“自由国际秩序”所竭力维护的神话。《经济制裁》一书,用一种历史的视野与方法,向我们展现了经济制裁的发展及其全球实践。它在国家间以及帝国主义竞争中诞生,又曾在抵御帝国主义扩张中发挥过一定作用。这一历史讨论,能够更好地帮助国际关系、国际法学者跳出规范性视角的牢笼,从一个长时段、广域的维度,来进一步审视今天国际秩序,并发现其背后霸权与反霸权的多重可能性。
——殷之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经济制裁,是战争武器还是和平工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本书的深刻思考,也在警醒我们,制裁是政治国家的决定,也是私营部门的合谋,对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制裁曾经试图维护和平,却正在制造更多的不确定性,给和平蒙上阴影。
——魏南枝,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本书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通过追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经济武器”和“经济战”的讨论,它揭示了作为一项国际政策的“经济制裁”的诞生过程和运作机制,以及它对塑造和建构当代国际体系的影响。
——孔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文版序
历史学家绝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类会深深受到自身所处时代与地理位置影响的学者。但他们应当尤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造成了多么深刻的影响。尽管本书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但毫无疑问,它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在经历了数年的研究与写作之后,我于2021年夏天将本书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在这期间,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制裁问题。当我于2010年前后开始着手研究制裁这一问题时,制裁似乎是西方各国外交政策中一个十分常见但又不怎么让人满意的工具。但如今,在进入本世纪第三个十年后,制裁再一次成为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十分适时。接下来,我将简单地为中国读者介绍一下本书中所考察的历史与我们这个深受制裁影响的时代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书所分析的政策范式——即为维护国际和平而实施的经济制裁——诞生于战争之中。这一点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将协约国对同盟国实施的封锁称作“经济武器”。与此同时,在早期,通常只有在和平危在旦夕之时,人们才会动用制裁。只有当发生入侵、边境小规模冲突以及有争议的自卫与侵略行为时,经济武器才会登场,对双方实施干预。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各国十分担心共产主义革命蔓延开来,于是他们在未宣战的情况下即对苏俄展开封锁,此后,制裁也成为遏制革命的一种手段。但在战间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一意识形态目标并非制裁的核心目标。直到冷战时期,遏制共产主义革命、颠覆一国政权才成为制裁的首要目标以及实施制裁的核心理由。
如今,对于资产阶级精英而言,遏制共产主义革命的蔓延已经不再是制裁的主要目标了。然而,实践证明,制裁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场景,为新的意识形态服务,例如,制裁可以用来捍卫人权、反对独裁等。当前这一时期之所以显得如此奇怪,是因为一方面,原先为反战而设计的制裁模式突然回归,另一方面,冷战期间旨在遏制某些政权的制裁模式也有所调整。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制裁最初的目标,即反对侵略战争、保护领土完整这一目的再一次变得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在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各国仍然希望通过制裁来颠覆如委内瑞拉、叙利亚以及朝鲜等政权,使得冷战时期以遏制与颠覆为核心目标的制裁模式在冷战后得以延续。
如果我们仅仅考察制裁这一工具的目标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那么我们就只能止步于此了。而正如本书试图表明的那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制裁的发展史,我们必须从物质层面对其进行考察。从这一角度出发,就可以发现,现代制裁的运作机制与打击目标都与战间年代的制裁并无二致:货物贸易、货币流通、外汇储备、能源供应、战略基础设施以及航运都是经济武器的打击对象。不管是在战间年代,还是在当下,要想了解制裁的真正作用,都需要研究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了解其复杂性、动态性与断裂之处。如今,决定实施制裁的主体可能是一国政府,但要想让制裁发挥作用,还需主要依赖私营企业。在战间年代,私营企业还在逐渐适应制裁这一政策工具。但如今,他们已经彻底习惯了。这一时期最大的封锁机构并非政府部门,而是跨国公司与银行的合规部门。因此,因制裁而发生的许多事情并非政府部门的决策直接导致的,而是私营部门决定的结果。通过全球性的商业贸易传播渠道,制裁能带来远远超出其预期目标的深远影响。这使得制裁变得更有威力,但也使得其效果更加难以预测。
事实上,当前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与战间年代不稳定的国际秩序之间最相似的地方,就是今年2月以来针对俄罗斯的大规模制裁在世界市场上造成的冲击波。自从国联试图制裁法西斯意大利——当时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以来,还没有一个如此规模的经济体成为国际制裁联盟的打击目标。如今世界经济体系的相互依存度要远高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情况,这使得这一系列震荡传播得更加迅速,给一些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但同时,整个系统所受到的破坏性影响也得以缓冲。最终,经济制裁成为影响21世纪20年代宏观经济前景的一个主要地缘政治因素。
从长远来看,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在重要性上可能远远不如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大。尽管现在判断其最终效果还为时过早,但中美这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间存在的尖端技术方面的出口管制很可能会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走向。自1945年以来,大多数决策者都认为,制裁影响的只是个别国家,而很难对整个世界经济秩序造成什么影响。那些负责全球经济治理的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贸组织,几乎都没有将经济制裁纳入到他们的思考与预测当中。这一疏忽使得当下的分析家们远远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地缘政治现实。
经济分析非常重要,但只看重经济分析而忽视定性分析,忽视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分析是错误的。如果说哪类错误是本书最试图避免的,那就是要避免对国家间权力关系的过度机械化理解,进而避免在此基础之上预测制裁的效果。GDP的规模或技术优势本身并不意味着制裁一定会取得成功。贸易依存度也不能保证制裁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当贸易转移是可能的,而执行制裁又十分困难的时候。事实上,每一次制裁所要面对的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经济-社会综合体,它只能在给定的全球物质与战略条件下发挥作用。这种交锋的结果是无法确切预知的。马克·布洛赫在他的经典著作《封建社会》(1939年)中指出,历史是一门“本质上处于运动状态的知识学科”。尽管过去的事情不会原样重现,但通过培养历史想象力,我们还是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战间年代的历史中认识到,制裁不仅仅是在一个稳定的世界体系之下发生的事件,它也创造了新的世界。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国际政策制定、国际体系建构的一项伟大实验的制裁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世纪之后,这场实验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制裁也带来了新的、似乎真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制裁的出现使得国际政治领域的可用工具得以增加,但同时也造成了先前所无法设想的后果。制裁就像是外交政策中的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每场危机的锁,但这把钥匙并没有打开任何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21世纪的挑战之时,我们更应当认识到经济制裁的局限,进而促使我们寻找新的工具来追求和平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