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事事是人努力的最终目标。”——韩炳哲【德】,哲学家
在现今都市文化潮流中,Gap大概是和“无所事事”最接近的词语了。从Gap Year衍生开来的Gap Day、Gap Hour甚至Gap Minute成为社交媒体上的MEME,并且被视为当今东亚文化标签之一,甚至有人为此建立了维基百科。
有人说,万物皆可GAP,这是一种调侃和自嘲,也是对困顿紧凑当下生活的一种解构。阅读,无疑就是一种灵魂的Gap,是一种不受拘束的精神遨游,更是一种应对骚动时代的解药。
《周末画报Readiing Life》issue 3封面
封面插画:彭凯
无所事事地阅读
《周末画报Readiing Life:阅读世界,让灵魂GAP一下》卷首语;撰文:令狐磊
“假若失去了无所事事的能力,我们就会像一部只会运转的机器。对生存的忧虑和纯然属于生命的困苦终止之处,便是真正生命的起点。无所事事是人努力的最终目标。”德国韩裔哲学家韩炳哲如是在他的新作《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中说。
作为一个把事情都要填满每一天,又重度依赖移动互联网工作的人来说,韩炳哲这句警言犹如是一盆冷水扑面而来。
记得很多年前,我还曾经有一个阅读设定,在某一阶段集中阅读某个主题的书的习惯。比如我就自定义了一个“地中海阅读之旅”。
那个时期,我阅读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作家。我发现,那是一个庞大到似乎找不到尽头的国度阅读计划。就像是陈众议所说的那样:“在我已往的人生旅程中,西班牙文学的‘黄金世纪’是一个非美非噩的长梦.......它何啻是一座宫殿,简直是一片天空,一片为我开启的天空,仰望群星璀璨、周遭浩无际涯。”除了文学与散文,费尔南·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是其中最为大部头的。那时候,我得以杀掉每晚入睡前的最后一丁点精力来认真消化这部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巨作。在布罗代尔的笔下,地中海是如何地诱惑人,请看一二:地中海的游牧民族王朝夏比亚:它从虚无中产生,最后又返回虚无中去。他们就像是随风飞扬的尘埃。与他们比较起来,地中海社会,特别是地中海山区的社会,又或者是马德里、米兰这样的没有港口的地中海内陆城市,都突然变得沉稳和凝重起来。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封面
如今回想起来,这个看上去很宏伟的阅读计划,对当时的我也没有产生任何直接的工作上的帮助的“阅读”,多年后回想起来,却依然让我感受到无所事事的阅读的美好。
因为这个计划,我的阅读之旅更是一个思考之旅。我开始发现地中海是如何地围绕一个海洋轴心,构成一个脆弱但日益富有凝聚力的世界,我还发现,更难得的是,地中海的几个重要城市,巴塞罗那、罗马、伊斯坦布尔几乎位于同样的纬度线上,分别代表着西部、中部与东部的地中海世界。在现代的生活形态移植上,我相信他们会轻松地在自己内部世界中完成交流。
我亦开始理解为何世界上半岛的人总是具有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以及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是孕育出强大的文明与民族的创造力的特殊区域。连带反应地,我确信亚洲的胶东半岛、朝鲜半岛甚至雷州半岛都是逼仄于海洋性的威胁,而一直保持有勤劳而时时清醒自身的民风,这里生活着的人,往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布罗代尔更深刻思考道:“在地中海历史中,生活困苦和朝不保夕等不利因素起着核心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其他海洋气候和半岛环境下的人来说,同样如此。
所以,从海洋与大陆之交汇处,离山海不远,当人们有更多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惯,选择无所事事时的思考时,待思考完成,他们说:“我需要远航”,人们就具有了无限的可能。
图源:路易威登修订版《城市指南·阿尔勒》
治愈都市病:对症读书,按需“服读”
有关茨威格生命最后岁月的传记《不知归处:茨威格的流亡人生》书中记录,茨威格将花费数小时寻找一本合适的书比作手指在钢琴上摸索直至找到能抒发内心旋律的琴键;最终,一本书被选中,“将它轻柔地放在手里……这是一把尚未打开的小提琴,里面锁着上帝所有的声音”,然后当你“沉迷其中,你会得到宁静和沉思,你会在一个更高世界的旋律中舒服地飘浮”。
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大概就得以在GAP中“舒服的漂浮”。为此,我们盘点整理了一份阅读疗愈的超级配方,一间“全效疗愈书屋”——希望大家对症“读书”,按需“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