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太古集团与近代中国》
内容简介:
這是一本關於家庭、帝國與人脈關係的故事,也是企業視角的中國近現代史。從鴉片戰爭前至今,從小公司到活躍全球的多角化企業,英國人如何利用蒸汽動力來到亞洲,又如何利用商業開展全球企業版圖,甚至進入以天朝自居、又日漸衰敗的中國。是一本迄今最權威、詳實的太古集團企業史。
本書追溯至一八一六年,擁有兩百年歷史太古公司原先還是利物浦一個規模不大的進出口公司,經歷了兩世紀以來,技術、社會、經濟的變動,最初從美洲進口染料、棉花和蘋果,現在則是領導囊括人類食衣住行的集團,業務遍及全球,但主要的業務營運地集中在亞洲。從一八六六年起,它的命運與中國歷史的發展、蒸汽動力的使用,到飛行動力的出現,以及造就現代貨暢其流的運輸發展交織在一起。
完整地記錄了太古集團的歷史脈絡、家族嫡系、商業策略、它的成就、困境,經歷了戰爭、革命,稱霸一方的帝國興衰(中國、英國、日本)和波折的全球經濟。它重塑了香港的風貌,收購國泰航空的股權,至今國泰航空成為香港的航空業霸主,主導了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航運業,更開拓了貨運產業的發展。
這本傑出的企業剖析,不僅精闢解析,更結合各方面的歷史洞察:企業本身和所處的環境,近代中國、英國以及永遠迎頭趕上的全球化浪潮,所觸及的買辦、船東、東西方商人、革命家、海盜以及英國統治時期的香港企業高層。任何對全球貿易感興趣的人,必讀《綁定中國》,它提供了一段貼近近代生活的歷史,有助於解釋當今亞洲的形態。
乌合之众:大众思维研究(2023版)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不再独立思考,变得冲动、易怒、轻信、易受操控?
为什么群体成为英雄和成为罪犯同样容易?
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与无知的人在群体中表现一样?
为什么大众的想象力是政治家权力的基础?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于1895年首次问世。本书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出版,影响至今。在书中,勒庞以极富洞见的观察和精辟的分析,描述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探讨了群体心理的形成、群体与个体心理的差异,以及群体对社会文明的影响。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勒庞对群体心理的独特见解,为之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乌合之众》出版至今已一百多年,而书中的问题在今天仍然能令我们产生共识。*本书特别附有译者万字长文导读;配有法国讽刺漫画大师杜米埃手绘“众生相”插图;同时附上与勒庞同时代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德写于1901年的《从群体到公众》一文,为理解《乌合之众》提供另一种对照参考视角。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为代表作,为理解群体思维和行为提供了独到见解。他的观点直到今天依然拥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沉重的皇冠:威廉二世》
出版年: 2023-7 页数: 374
内容简介:
“一战”结束之时,威廉二世成了大众仇恨的对象,他被视为战争爆发的罪魁祸首,应该为全世界遭受的不幸负责。协约国的媒体把他描绘为十恶不赦的暴君,很多人希望他被处以绞刑。在威廉二世统治了30年之久的德国,这位末代皇帝被称为“疯子”,带领他的臣民走向毁灭。21世纪伊始,当时的人们由这类评断而产生的对威廉的情绪和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殆尽了,但对威廉二世的印象依然是负面多过正面。
威廉二世是20世纪欧洲历史上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受到传统叙述的影响,众多谈及威廉的史学评论都采用了嘲笑、谴责,甚至妖魔化的论调。本书追踪了德皇威廉的政治生涯,从他在霍亨索伦宫廷压抑的青少年时代,到他甫登帝位与俾斯麦等老臣争夺主导权的时期,到他踌躇满志、国家快速崛起的“威廉时代”,再到滑向失控深渊的世界大战和帝国崩溃,还有他晚年与纳粹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梳理,试图还原真实的威廉二世,重点关注1888—1918年他在位期间是如何影响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
在克拉克看来,威廉二世是一位复杂而矛盾的人物:聪明有余,但判断力不足,行为反复无常;生性敏感而自负,常常因感到弱势和威胁而冲动行事。威廉二世的能力当然不能使他成为一位伟大君王,但他的这些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那个快速兴起的德国的状态。威廉二世也并未实现他理想中的大权独揽,他在位期间许多标志性的政策,其实并非由他所主导。本书并不打算为这位末代皇帝“辩解”,而是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解读他的言行,在众声谴责和同情理解之间找回平衡,并展现在其统治时期德国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盘根错节的权力关系。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著名历史学家、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英国剑桥大学现代欧洲史教授。2007年,他获得英国历史学界的沃尔夫森历史奖;2010年,因其对德国历史研究的突出贡献,他被德国政府授予十字勋章;2015年,克拉克被授予爵士头衔;2022年,他因在英德历史领域做出的贡献获欧洲媒体查理曼奖。克拉克著有《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沉重的皇冠:威廉二世》《钢铁王国:普鲁士的兴衰,1600—1947》《时间与权力》《革命之春:为新世界而战,1848—1849》等多部备受推崇的欧洲史作品。
《中亚行纪》
出版年: 2022-5 页数: 496
内容简介:
欧洲十大新声音|韦塞尔奖|爱德华·斯坦福最佳旅行作家入围|挪威书商非虚构奖,亚历山大的军队将吉尔吉斯斯坦的胡桃木带回欧洲,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雅格诺布谷,人们还在使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用语——古雅格诺比语,生活遵循着另一种时间节奏。然而这五个国家一直被随意归为一个地区:先是作为亚洲到波斯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广阔地带,又被视为俄罗斯和英国大博弈的舞台。从里海之滨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东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最远的边境线。
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踏上一段即使是最老练的环球旅行者也很少涉足的旅程,探索五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国,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法特兰穿越土库曼斯坦这个多数世人被禁止进入的国家,前往哈萨克斯坦巨大而荒凉的核爆试验地,在干涸的咸海岸边遇到中国的捕虾人,还遇见自二百年前在吉尔吉斯斯坦平原上生活的德国门诺派教徒。她背包走遍了每个共和国的角落,将这五个中亚国家现在和过去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完整介绍给读者,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中亚行纪》是一部“穿越中亚的奥德赛”,一位青年人类学家的探索之旅。
作者简介:
埃丽卡·法特兰(Erika Fatland,1983–)挪威记者、作家以及社会人类学家。她曾在里昂、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和奥斯陆大学学习,于2008年取得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法特兰精通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八种语言,曾为多家媒体撰稿,撰写关于柏林电 影节、艺术展览的报导等。2009年法特兰发表处女作《家长的战争》(Foreldrekrigen),获得多方赞誉,并被挪威书商协会收录进挪威学校推荐阅读书单。2011年凭借《天使之城》(Englebyen)获得布拉哥奖提名。《中亚行纪》(Sovjetistan)于2014年出版,次年获得挪威书商非虚构奖,作者也以此书获得2016年欧洲十大新声音以及奖励青年创作者的韦塞尔奖的荣誉,并入围2020年爱德华·斯坦福/孤独星球年度最佳旅行作家。另著有《无夏之年》(Året uten sommer)、《边境》(Grense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