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 雷萱、史会先-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重点问题解答
一、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和标志
答: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
标志:城市、国家、文字;
二、世界最初文明出现的地点和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主要成就?古代文明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地点: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
主要成就:(1)古巴比伦文明:①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②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③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④诞生洪水和方舟传说;⑤ 发明60进制;
(2)古代埃及文明:①象形文字;②生产书写材料莎草纸;③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④金字塔
(3)古代印度文明:①种姓制度;②佛教;③数学(0-9的数字)
(4)古代希腊文明:①小国寡民特征的城邦;②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③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④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特点:独立发展,多元格局。
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三、不同文明之间早期联系的表现?
答:不同文明之间早期交流的表现①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西亚的冶铁技术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②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③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模仿埃及。④西亚地区腓尼基的字母文字,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⑤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间接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重点问题解答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答:特征:①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出现分裂混战局面;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并兴起议会。②经济上,主要是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中后期,城市兴起,城市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③思想上,神权至上,束缚人性;基督教会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后期,大学兴起。
二、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的表现?
答:表现:阿拉伯帝国①政教合一②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手工业和商业发达。③融合东西方文化。
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表现:奥斯曼帝国①政教合一②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影响: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阻断了东西方商路。
表现:日本:646年,大化改新。朝鲜:①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②10世纪初,新罗人高丽王朝。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三、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文明中心的区域范围及其文明成果?
答:(1)东北非文明,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
(2)东非文明,代表国家: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
(3)西非文明,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4)南非文明,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古代美洲文明
1.玛雅文明:种植玉米。城市建筑精美,金字塔庙宇。陶器,独特的文字。20进制,“零”的概念。
2.阿兹特克文明:“浮动园地”
3.印加文明: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马丘比丘古城遗址。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重点问题解答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其过程?
答:原因: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②社会因素:西方社会渴望到东方“寻金”;③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④宗教因素:教会鼓励去东方传播天主教;⑤思想动力:人文主义鼓励冒险,追求创新。
条件:①主观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建立起君主专制政权。②客观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丰富。
过程: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②1497-1498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③1492年哥伦布渡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后又三次西航;④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⑤其他航路的开辟: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答:影响:促使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初步建立。
2. 世界格局的演变:1)人文地理格局的演变: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改变了人口地理分布、丰富了食物结构、促进了物种多样性,也带来了疾病传播和非洲美洲土著人口的减少。2)人文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联系初步建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3)人类文明格局的演变:欧洲成为了世界文明发展中心,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的发展进程,改变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4)人类政治格局演变:欧洲成为世界的政治的中心,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封建制度濒于解体,开始进入从封建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
三、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表现;
答:1.商业革命表现:①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②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出现。③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价格革命的表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点问题解答
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和启蒙运动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答:1.文艺复兴: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②意大利保留了较多古希腊罗马文化;③意大利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思想相对自由;⑤黑死病带来的反省;⑥印剧术、造纸术的推动。
内容:核心思想:人文主义;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②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③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影响:积极方面: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②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思想解放,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宗教改革: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民族意识增强,专制主义和罗马天主教会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内容: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影响:政治上: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上: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1. 近代科学兴起(近代“科学革命”)。
内容:哥白尼“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1)形成了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启蒙运动。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教会和专制王权的思想束缚;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内容:核心:理性主义。具体表现(1)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2)伏尔泰: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3)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4)亚当·斯密: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5)康德: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影响:思想文化: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半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政治: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简述其过程?
答: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①13世纪设立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②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③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
过程:①1640年革命爆发,反复斗争;②1688年,“光荣革命”③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④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⑤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2.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①英国对北美13块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②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自决呼声日益高涨。③启蒙运动的影响。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①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强大,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启蒙思想的影响。
过程:1789年7月,攻占巴士底狱,8月,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后经过共和制和帝制的反复斗争,最终于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和基本内容?
答:实质: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基本内容:①君主立宪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代表。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②共和制:美国是实行共和制国家的代表。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宪法还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重点问题解答
一、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和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
答:①在生产力方面。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②在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组织。
③在阶级结构方面。①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开始形成。
④在社会生活方面。①工业城市兴起,且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②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⑤在社会问题方面。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⑥在世界联系方面。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答:标志: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
世界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②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影响日益扩大。③在亚洲和美洲,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重点问题解答
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
答:过程: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②工业革命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19 世纪中期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和半。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的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或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特点:①时间长、范围广、具有阶段性;②以独立战争为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亚洲的觉醒特点:①内容是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②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团体并由其领导。③出现相互支援、相互支持的现象。④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参与了斗争。⑤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失败。
非洲的抗争特点:①反殖民侵略斗争遍及整个非洲大陆。②反抗的过程和结果不同。③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是重要特点。
影响:对内: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对外:打击了殖民者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国际秩序的演变重点问题解答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含义、主要内容和影响。
答:原因:①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②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③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含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新秩序。
影响: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西方的矛盾,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和平和繁荣的局面创造了条件。②它建立在制裁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隐含了许多矛盾,这就决定了这个体系不可能持久。③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半国家的民族觉醒。④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⑤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和意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意义:①对人类历史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②对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半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③对世界历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探索和实践:(1)1918年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
(2)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内容:①粮食税。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表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权力高度集中;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成就:1937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的对照。
评价:①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②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并概括其特点和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概况:(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①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②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民族大起义;③1920年,印度人民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①埃及人民在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进行斗争,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②摩洛哥里夫民族起义;③1935年,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与改革;1926年,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和1934—1940年的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本国的封建、保守势力,推进本国民族民主运动进程;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及影响。
答:原因:①帝国主义是发动战争的根源。② 极端民族主义是发动战争的内在动力。③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④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
影响:①奠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②大国相互妥协产物,带有明显强权政治色彩。③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重点问题解答
一、二战后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冷战的基本特点?冷战过程中国际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冷战的影响?
答:发生: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1948年,实行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发展:1961年,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1967年,欧共体成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并开始追求成为“政治大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两极格局中出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终结: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变化:两极格局中出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特点:①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②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③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④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自我控制机制。
影响:消极方面:两极对峙,导致美苏军备竞赛,两强相争导致世界不安宁,使国际局势出现紧张。积极方面:①避免新的世界大战;②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③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促进多极化)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答:新变化:国家干预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建立。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的特点?其实行的原因及进行评价?
答:特点: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原因: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评价:积极:①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消极: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四、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曲折与剧变。
答:(1)苏联经过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没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并受到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91年苏联解体;
(2)东欧各国没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并受到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五、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过程。二战后独立的发展国家(亦称"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新兴国家""新型民族国家""第三世界"等)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答:过程:1945 年至1991 年,全世界有90 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成就:(1)新加坡、韩国与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一起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2)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3)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面临的挑战:①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②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③非洲发展最不平衡,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⑤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⑥发展中国家自身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重点问题
一、冷战结束后,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答: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
挑战:①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增加。②大部分利润流入发达国家。③各国既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也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④出现“逆全球化”现象。⑤保卫信息安全,⑥文化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人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理念与措施?
答: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不可逆转。
问题:①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②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③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理念: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措施:①继续发挥主要国际组织的全球治理作用;②加强国际协调;③建立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④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