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的古罗马奴隶起义。是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加速了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
2. 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约前1379-前1362年在位),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他进行过著名的改革: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才是全埃及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信仰;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下令除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建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牲畜和其他财物;将其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改名为“埃赫那吞”,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在底比斯以北建新都;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埃赫那吞改革遭到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死后其改革被取消。
3. 哈里发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继续执掌政教大权者的称谓。“哈里发”阿拉伯语意为先知的代理人或继承人,是集宗教、军事和行政大权于一身的阿拉伯国家元首。632年穆罕默德死后,其岳父阿布·伯克继承他的位置,号称哈里发。以后,国家的首领仍称哈里发,全国宗教、政治和军事的最高权力集中在他一人身上。前四任哈里发都是从穆罕默德的亲属中选出。661年,倭马亚家族出身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被拥立为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从此哈里发的职位成为世袭。
3. 骡机
塞缪尔·克伦普顿于1779年发明了走锭精纺机。走锭精纺机是英国人克朗普顿将哈格里佛士的珍妮纺纱机与另一名英国理发师阿克赖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合二为一,配合而成的,又称“骡机”。走锭精纺机继承了珍妮纺纱机交替踏板的技术和水力纺纱机不用人手的特点,使纺纱从此脱离手工,成为机器化生产,同时织出了更细的纱线。在英国,人们把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首先应用到克朗普顿的纺纱机上,产生巨大效益,纺织业自此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4. 费边主义
“费边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全称是“费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马克思主义主张用激进的暴力革命实现社会主义,而费边主义则主张用温和的非暴力改良实现社会主义.所以,可以说“费边主义”是一种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推翻资本主义而彻底的建立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作家萧伯纳,成立了"费边社",出版有《费边主义文集》.古罗马将军费边,擅长拖延战术,故取其名。
5. 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6. 圣像破坏运动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7. 三皇同盟
1873年德皇为了达到孤立和打击法国的目的,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从而结成了“三皇同盟”。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标。俄国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安全的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
8. 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战斗。中途岛地处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中途,是保卫珍珠港的重要屏障。日军发动该战役的主要目的是摧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海军主力舰队。会战由空军进行,日军惨遭失败,4艘航空母舰被击沉,200多架飞机被击落。海战使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从此转入战略守势。
二、简答题
1. 罗马三世纪危机原因、表现
从公元2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危机表现为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政治混乱以及贫民奴隶不断起义和大批蛮族乘机入境。这种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危机是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奴隶社会矛盾激化而造成的。
(1)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在意大利,农业首先出现凋敝之势,经营葡萄和橄揽业的奴隶制庄园入不敷出,大多改为牧场或任其荒芜,生产急剧萎缩。后来危机逐渐波及北非和高卢等行省地区,出现了全面衰退的趋势。意大利各城市的手工业也因为奴隶生产效率低下和行省商品竞争和排挤而衰落下来。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必然导致商业萧条和城市没落,而社会动乱、交通梗塞和财政危机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
(2)财政枯竭。在经济衰退、财政负担加重和税收缩减的情况下,帝国政府强令各城市议会负责征集赋税,欠税则由议员补足。帝国政府另一个弥补财政亏空的办法是发行劣质货币。但是二者均造成了严重后果。
(3)政治混乱。此时近卫军发动兵变、拥立皇帝是家常便饭,各行省驻军也纷纷拥立皇帝、争夺政权,导致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各派势力互相攻伐。
(4)内乱外患加剧。内乱指贫民奴隶的不断起义,公元3世纪起义的烽火几乎 遍及全国各地。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起义者组织了军队,消灭了许多大庄园,攻克了许多城市。外患指的是蛮族的入侵。由于边防的削弱,日耳曼部落乘虚而入,突破边防涌入罗马境内。罗马采取以蛮制蛮的政策,导致军队逐渐蛮族化。
3世纪危机是全面而深刻的,涉及罗马帝国的方方面面,使得帝国政权陷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
2. 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
(1)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19世纪 30〜40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阶级斗争的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中提出的经济、政治要求及斗争的经验教训等,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可能。
(4)自然科学基础: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统一性以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推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辩证唯物主义学说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
3. 大化改新的内容、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第一,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日本的统一和中国先进文化输入,使日本在7世纪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六、七世纪,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此同时,在朝鲜的势力不断受挫。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土地、部民以及控制王权、抑佛与崇佛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夺。
第四,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由于统治阶级的争夺,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 死”的惨状及“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的现象。
第五,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教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第六,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圣德太子时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熟悉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回国后创办学馆进行宣传,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大化改新的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 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三)大化改新的评价: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 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即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班田收授法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
第三,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是,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除交纳税外,还要自行运到京城,还要服各种徭役、兵役。第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在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和功田,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私有土地所有者 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兼并土地留下了隐患。8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
4. 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提示:
拿破仑战争的性质之一就是革命性。拿破仑战争是法国大革命的后续,参加反法同盟的国家都是君主专制国家,各国君主都害怕自己国家也出现革命,因而,各国都非常仇视法国。
拿破仑战争性质具有帝国主义性质,主要体现在他的侵略性和争霸性。拿破仑曾把比利时、荷兰和意大利的部分领土作为法国的领土。还曾入侵埃及,攻打莫斯科,还想霸占西班牙等一系列的战争行为都体现了他的侵略性。每当征服一个国家后,就会降低或者取消被征服国家的关税,以利于法国商品的倾销。同时他还夺取被征服国家的原料和财富,大量的征兵,用来扩大对欧洲的侵略。拿破仑战争的争霸性要从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上体现。英国害怕法国不断强大后,会与它争夺欧洲和海上霸权,就积极地联合欧洲各君主国,组织反法联盟。因此可以说,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是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战争。
虽然拿破仑战争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他的战争性质上看,是具有侵略意义的。列宁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颇有见解,他把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别国领土的战争称之为帝国主义战争。拿破仑战争持续了许多年,甚至占用了整整一个世代,它体现出帝国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相互交错的复杂情景。交战双方在战争中追求决定性的目的和在战争中使用了大量的军队,改变了战略的特点。同时,这种步兵和骑兵在炮兵的支援下给敌人一猛烈打击的进攻战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三、论述
1. 宗教改革背景、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以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宗教教义的异化和教会组织对民众的压迫而闻名,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组织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从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爆发,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改革国教而到达高潮,在欧洲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 比较联合国和国际联盟
(一)国际联盟。(1)宗旨。国联盟约宣称,国联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盟约提出了会员国为实现这一宗旨而应尽的主要义务与职责。第一,裁减军备。第二,会员国有相互尊重并保持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第三,凡是各国之间订立的与国联盟约不符合的条约均应废止。第四,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2)主要机构。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代表大会每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常会一次,必要时可召开特别会议。每个会员国所派代表不得超过三人,但只有一票表决权。行政院由美、英、法、意、日五个常任理事国和经大会选出的四个非常任理事国(后来增加到9个)组成,每年至少开会一次,后改为每年开会四次。大会和行政院的决议,除程序问题或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必须全体一致通过。常设秘书处由行政院指定的一位秘书长领导,负责准备大会和行政院的文件、报告和新闻发布工作。除了这三个主要机构外,国联还设立了国际常设法院、国际劳工组织、常设委任统治委员会等六个常设机构和专门委员会以及许多辅助机构。
(二)联合国。(1)宗旨。根据《联合国宪章》,其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2)主要机构。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6个:第一,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主要审议机构,重要议案需2/3多数通过。每年举行一届常会,于9月份第三个星期二开幕,持续到12月中旬,如半数以上会员国或安理会提出请求,可举行特别会议或紧急特别会议。第二,安理会。是对维护和平与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机构,在联合国内处于首要的政治地位。由享有否决权的5个常任理事国和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第三,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在大会权力下,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就发展、世界贸易、工业化、自然资源、人权、妇女地位、人口、社会福利、科学技术、防止犯罪以及许多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第四,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对11处托管领土的行政管理,促进它们向自治或独立的方向发展。第五,国际法院。设于海牙,由15名“独立法官”组成,不代表任何国家,依《国际法院规约》而工作。第六,秘书处。任务是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它们的计划和政策。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脑,由安理会推荐,大会委派,任期5年,可以连任。
一、名词解释
1.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的古罗马奴隶起义。是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加速了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
2. 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约前1379-前1362年在位),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他进行过著名的改革: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才是全埃及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信仰;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下令除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建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牲畜和其他财物;将其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改名为“埃赫那吞”,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在底比斯以北建新都;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埃赫那吞改革遭到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死后其改革被取消。
3. 哈里发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继续执掌政教大权者的称谓。“哈里发”阿拉伯语意为先知的代理人或继承人,是集宗教、军事和行政大权于一身的阿拉伯国家元首。632年穆罕默德死后,其岳父阿布·伯克继承他的位置,号称哈里发。以后,国家的首领仍称哈里发,全国宗教、政治和军事的最高权力集中在他一人身上。前四任哈里发都是从穆罕默德的亲属中选出。661年,倭马亚家族出身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被拥立为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从此哈里发的职位成为世袭。
3. 骡机
塞缪尔·克伦普顿于1779年发明了走锭精纺机。走锭精纺机是英国人克朗普顿将哈格里佛士的珍妮纺纱机与另一名英国理发师阿克赖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合二为一,配合而成的,又称“骡机”。走锭精纺机继承了珍妮纺纱机交替踏板的技术和水力纺纱机不用人手的特点,使纺纱从此脱离手工,成为机器化生产,同时织出了更细的纱线。在英国,人们把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首先应用到克朗普顿的纺纱机上,产生巨大效益,纺织业自此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4. 费边主义
“费边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全称是“费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马克思主义主张用激进的暴力革命实现社会主义,而费边主义则主张用温和的非暴力改良实现社会主义.所以,可以说“费边主义”是一种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推翻资本主义而彻底的建立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作家萧伯纳,成立了"费边社",出版有《费边主义文集》.古罗马将军费边,擅长拖延战术,故取其名。
5. 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6. 圣像破坏运动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7. 三皇同盟
1873年德皇为了达到孤立和打击法国的目的,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从而结成了“三皇同盟”。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标。俄国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安全的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
8. 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战斗。中途岛地处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中途,是保卫珍珠港的重要屏障。日军发动该战役的主要目的是摧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海军主力舰队。会战由空军进行,日军惨遭失败,4艘航空母舰被击沉,200多架飞机被击落。海战使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从此转入战略守势。
二、简答题
1. 罗马三世纪危机原因、表现
从公元2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危机表现为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政治混乱以及贫民奴隶不断起义和大批蛮族乘机入境。这种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危机是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奴隶社会矛盾激化而造成的。
(1)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在意大利,农业首先出现凋敝之势,经营葡萄和橄揽业的奴隶制庄园入不敷出,大多改为牧场或任其荒芜,生产急剧萎缩。后来危机逐渐波及北非和高卢等行省地区,出现了全面衰退的趋势。意大利各城市的手工业也因为奴隶生产效率低下和行省商品竞争和排挤而衰落下来。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必然导致商业萧条和城市没落,而社会动乱、交通梗塞和财政危机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
(2)财政枯竭。在经济衰退、财政负担加重和税收缩减的情况下,帝国政府强令各城市议会负责征集赋税,欠税则由议员补足。帝国政府另一个弥补财政亏空的办法是发行劣质货币。但是二者均造成了严重后果。
(3)政治混乱。此时近卫军发动兵变、拥立皇帝是家常便饭,各行省驻军也纷纷拥立皇帝、争夺政权,导致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各派势力互相攻伐。
(4)内乱外患加剧。内乱指贫民奴隶的不断起义,公元3世纪起义的烽火几乎 遍及全国各地。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起义者组织了军队,消灭了许多大庄园,攻克了许多城市。外患指的是蛮族的入侵。由于边防的削弱,日耳曼部落乘虚而入,突破边防涌入罗马境内。罗马采取以蛮制蛮的政策,导致军队逐渐蛮族化。
3世纪危机是全面而深刻的,涉及罗马帝国的方方面面,使得帝国政权陷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
2. 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
(1)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19世纪 30〜40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阶级斗争的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中提出的经济、政治要求及斗争的经验教训等,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可能。
(4)自然科学基础: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统一性以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推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辩证唯物主义学说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
3. 大化改新的内容、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第一,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日本的统一和中国先进文化输入,使日本在7世纪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六、七世纪,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此同时,在朝鲜的势力不断受挫。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土地、部民以及控制王权、抑佛与崇佛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夺。
第四,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由于统治阶级的争夺,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 死”的惨状及“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的现象。
第五,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教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第六,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圣德太子时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熟悉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回国后创办学馆进行宣传,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大化改新的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 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三)大化改新的评价: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 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即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班田收授法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
第三,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是,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除交纳税外,还要自行运到京城,还要服各种徭役、兵役。第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在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和功田,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私有土地所有者 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兼并土地留下了隐患。8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
4. 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提示:
拿破仑战争的性质之一就是革命性。拿破仑战争是法国大革命的后续,参加反法同盟的国家都是君主专制国家,各国君主都害怕自己国家也出现革命,因而,各国都非常仇视法国。
拿破仑战争性质具有帝国主义性质,主要体现在他的侵略性和争霸性。拿破仑曾把比利时、荷兰和意大利的部分领土作为法国的领土。还曾入侵埃及,攻打莫斯科,还想霸占西班牙等一系列的战争行为都体现了他的侵略性。每当征服一个国家后,就会降低或者取消被征服国家的关税,以利于法国商品的倾销。同时他还夺取被征服国家的原料和财富,大量的征兵,用来扩大对欧洲的侵略。拿破仑战争的争霸性要从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上体现。英国害怕法国不断强大后,会与它争夺欧洲和海上霸权,就积极地联合欧洲各君主国,组织反法联盟。因此可以说,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是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战争。
虽然拿破仑战争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他的战争性质上看,是具有侵略意义的。列宁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颇有见解,他把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别国领土的战争称之为帝国主义战争。拿破仑战争持续了许多年,甚至占用了整整一个世代,它体现出帝国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相互交错的复杂情景。交战双方在战争中追求决定性的目的和在战争中使用了大量的军队,改变了战略的特点。同时,这种步兵和骑兵在炮兵的支援下给敌人一猛烈打击的进攻战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三、论述
1. 宗教改革背景、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以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宗教教义的异化和教会组织对民众的压迫而闻名,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组织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从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爆发,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改革国教而到达高潮,在欧洲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 比较联合国和国际联盟
(一)国际联盟。(1)宗旨。国联盟约宣称,国联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盟约提出了会员国为实现这一宗旨而应尽的主要义务与职责。第一,裁减军备。第二,会员国有相互尊重并保持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第三,凡是各国之间订立的与国联盟约不符合的条约均应废止。第四,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2)主要机构。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代表大会每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常会一次,必要时可召开特别会议。每个会员国所派代表不得超过三人,但只有一票表决权。行政院由美、英、法、意、日五个常任理事国和经大会选出的四个非常任理事国(后来增加到9个)组成,每年至少开会一次,后改为每年开会四次。大会和行政院的决议,除程序问题或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必须全体一致通过。常设秘书处由行政院指定的一位秘书长领导,负责准备大会和行政院的文件、报告和新闻发布工作。除了这三个主要机构外,国联还设立了国际常设法院、国际劳工组织、常设委任统治委员会等六个常设机构和专门委员会以及许多辅助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