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

★决定未来冷战格局的关键十年,理解今日德国的历史根源

尽管冷战的“正式”开始时间是1947年,但从1945年德国战败的那一刻起,美苏阵营的对峙就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思想再教育到纽伦堡审判,从食物配给到货币改革,从东西德分裂到艺术冷战,理解冷战的开端和今日的德国就要理解1945—1955年这关键十年。

★普通德国人在满目疮痍的战败国度,从废墟、贫困、无序及颠沛流离中重建日常生活

从废墟瓦砾中重建家园的普通老百姓,因战争而颠沛流离的回归者,从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在食物配给和黑市里支撑一家生计的母亲,忍着饥饿偷拐抢骗以贴补家用的孩子,从纳粹军工厂转型为引领经济的甲壳虫汽车厂工人——这些人胼手胝足重建德国,重建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

★一个掀起世界大战、背负大屠杀罪孽的民族,挣扎于战争责任、罪恶感和耻辱感之间

面对发动侵略战争、执行大屠杀的罪责,德国人既坚定地接受盟军的再教育,在文学和艺术中批判法西斯主义,在生活中去纳粹化,却又对历史记忆沉默以对,在战后的困顿生活中自认为希特勒的受害者,以此推卸逃避战争责任。

★一窥女性的坚韧和困境,男性的彷徨与焦虑,以及在面包、爱情和尊严间重塑的两性关系

战争改变了德国女性:她们外出工作取得经济独立,独力抚养孩子并卷起袖子收拾家园,穿梭黑市换取食物,大胆谈“性”追求自我觉醒;战争也改变了男性:他们在节节败退战场上丧失自信,在战俘营中受尽折磨,回到家中仍终日彷徨不安,在能干的妻子面前丧失尊严,与多年孩子生疏隔阂——艰苦的现实和觉醒的女性重塑了两性关系。

★通过大量日记、信件、文学、艺术,展现普通德国人在十年间经历战败、重建、和平、冷战的心路历程和精神状态

★2019年莱比锡书展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入围坎迪尔历史奖和巴美列·捷福獎短名单。《新政治家》《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电讯报》《爱尔兰独立报》年度最佳图书。

前言

库森贝格强烈建议他的读者们,把自己置身于那个“饥寒交迫,破衣烂衫,贫苦而危险的年代”,当一个国家秩序荡然无存之际,流离失所的人们对道德和社会团结做出了新的定义:“操守并不排斥机灵和狡诈—哪怕口中夺食都可以,可是就在这种近乎强盗一样的生存环境里依然盗亦有道,它也许比今天的铸铁一般的良知更具有道德。”

这可真够奇葩的。在战争结束之后真有过这么多的冒险经历,这般的“强盗操守”和“纯洁无辜”吗?那股在战争结束前把德国人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力量幸亏已被扯烂了。旧的秩序荡然无存,新的规则尚未建立,基本需求由盟军来安排满足。1945年夏天,留在德国尚存国土上的总共大约7500万人几乎不足以被称为一个社会,人们将这个“他人即恶狼”的时代称为“无人时代”,一个“狼性时代”。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一切早已开始好转时,这个人人只顾及自己及家人的自我形象依然延续着,人们还是顽固地把家庭作为可以躲避他人和保护自我的堡垒。即使在典型德国人身上,例如50年代末期被社区精神行动协会唱衰的那位众所周知、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事不关己先生”——尽管他彼时衣冠楚楚,狼性也依然存在,这就是1945年之际,人们目睹的那个从原来的同胞堕落之后的那匹狼。

在战后有一半以上的德国人身处异地,其中900万是由于轰炸而失去家园和被疏散的人,1400万难民和被驱逐者,1000万被解放了的强迫劳工和在押犯,还有数以百万计逐渐被释放回归的战俘。这些被冲散、被强征、逃亡和幸存的人群是怎样流散后又重新聚合的呢?当年的“民族同志”如何渐渐地再次成为公民的?这就是本书所要讲述的历史。

这是一段在重大历史事件的重压下几近消失的历史。而最重要的变化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发生的,比如如何搞到食物,用掠夺、交换、购买等手段;甚至在情场上,战后掀起了一波对性冒险的崇尚,但当翘首盼望的男人们归来之后,也有过一些苦涩的失望,人们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许多事情,并想要从头开始,离婚人数急剧上升。

在人们对战后年代的集体记忆中,几个代表性人物形象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从一位妇人手里夺走自行车的苏联士兵,黑市里为了几个鸡蛋而推推搡搡的阴暗人物,难民们和因轰炸而失去住所的人们所居住的铁皮桶式简易房,在回归战俘前手拿相片无声询问着失联丈夫的妇女。这些为数不多的画面有着如此强烈的视觉感,使它们如同不断重复的无声片一样构成了公众对战后头几年的记忆。可这么一来生活的另一半就被忽视了。

一般来讲,年代离我们越是久远,对往事的记忆就会越发变得柔和,但是战后岁月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回顾之时它们变得越发阴暗。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德国人普遍有着将自己视为受害者的需求。很多人显然认为,对1946年至1947年间那场着实可怕的饥荒之冬的描述越是黑暗,他们的罪责最后就越加显得微不足道。

仔细倾听,我们会听见笑声。1946年,一支自发的玫瑰星期一游行队伍就已经在疮痍满目的科隆市里穿行了。女记者玛格丽特·博韦里(Margret Boveri)对这种“因长久与死亡的近距离接触而被过度提高的生存感”记忆犹新,据说在那些啥都买不到的岁月里她如此幸福,以至于她日后决定不再购买更加贵重的物品。

离开了苦难之后的快乐,就无法理解苦难本身。逃离死亡将有些人变得失神冷漠,而将另一些人推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的生存喜悦。生活秩序的丧失、家庭的四分五裂、旧关系的丢失,然后人们又开始了新的组合。如果一个人只剩下年轻和勇敢,他就会把混乱当成游乐场,他每天都得在那里寻找幸福。许多女性当时所感受到的这种自由的幸福怎么会在繁荣时期消失得如此之快呢?或者它消失的程度根本不像50年代流行的人物漫画所描述的那样?

在战后年代大多数德国人的意识里,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所占据的空间可以说微不足道得令人惊骇。虽然很多人意识到了东部战线上所发生的罪行,并且就发动了战争这一事实抱有某种基本的负罪感,可是在他们的所思所感中,对几百万德国和欧洲犹太人遭到的大屠杀却置若罔闻。只有极少数人公开谈及此事,比如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但即使在新教和天主教长期讨论过的认罪主祷文中,都没有明确提及犹太人。

对这场大屠杀的难以想象,也以一种奸刁的方式扩散到了肇事者的国民身上。这类犯罪所拥有的维度令它们在发生的那一刻,罪恶感就已从集体意识中被驱赶殆尽,即使是善良的人们也拒绝思考,那些被驱逐的邻居们会遭遇什么事,这一事实使人们对人类这一物种的信任度动摇至今,当然更别提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了。

对大屠杀灭绝营的意识排挤和集体沉默,在战争结束后依然继续着,即使盟军用类似《死亡磨坊》(Die Todesmühlen)的电影来迫使战败者直接面对纳粹的罪行。

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曾用“晚生之福”来形容下一代人可以相对轻松地谈及这段历史,然而曾经经历过的恐怖也未尝不是一种恩赐。人们遭受的轰炸之夜、战后最初几年严酷的饥饿寒冬,以及每天在无政府状态下的求生奋斗,让许多德国人顾不上回想过去。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这让他们免去对真正受害者的思考,成了他们不幸中的万幸。因为一旦全方位思考触及这场在人民的名义下、借由其容忍与视若无睹所犯下的系统性大屠杀,任何一个良知尚存的人几乎都会丧失生活所需的勇气和力量,去度过战后的艰难岁月。

求生的本能屏蔽了罪恶感—这是1945年之后值得研究的一种集体现象,并且该现象必会深深动摇对他人的和对自身本质的信任感。在意识排挤和扭曲事实的基础上,两个分别以各自方式既反法西斯主义、又值得信赖的社会是如何建立的呢?这就是本书通过对战后十年各式极端挑战以及奇特的生活方式的描述而力求探究的一个谜团。

尽管诸如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的日记或者欧根·科贡(Eugen Kogon)所著的《党卫队国家》(SS-Staat)打破了这种意识排挤,但直到1963年开始的奥斯维辛审判之后,许多德国人才开始面对那些犯下的罪行。在他们下一代人的眼里,单单由于这一推迟行为就足以使他们的父辈颜面尽失,即使纯粹从物质利益上而言,他们的孩子正因如此获得了极大的好处。1968年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知识界的同道所发起的那场代际冲突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它充满了苦涩、愤懑还有自负。

正是当时那些年轻人的视角塑造了我们对战后年代的印象。尽管有着不尽相同的研究结果,这些反专制的孩子们对他们难以去爱的父母辈的愤怒如此之大,以致他们的批判充满了雄辩,使他们极力试图驱散的那个令人窒息的腐朽成为历史性典故,从而至今仍然主导着20世纪50年代的形象。1950年左右出生的这一代人热心于一种使命,就是要使联邦共和国变得适宜居住并让其实现民主化,并且他们为这一形象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事实上在联邦共和国的政府机构,旧纳粹精英的强大存在实在令人憎恶,而同时对纳粹肇事者执行大赦的态度也一样顽固。与1968年的转折时期给人延续至今的印象相比,战后时期其实曾有过更多的争议、它的生活姿态更加开放、那时的知识分子更具有批判性思维、民意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更具创新性、日常生活更具有矛盾性—这一切都是在为著此书做研究时一再被发现的事实。

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可以解释为何战后的头四年相对而言是一个历史记忆中的盲点。在历史研究的各标题章节之间,这四年成了一个无人时代,通俗地讲就是没人负责的一个时期。学校教材里有一大篇章是关于纳粹政权的,它以国防军的投降而终结,另外一个章节讲述的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历史,它始于1949年。在其他方面,教科书顶多侧重货币改革和柏林在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间的封锁作为那段两个德国建国之前的历史。而就历史叙事而言,战争结束后与相当于联邦德国经济“大爆炸”的货币改革之间的那几年是一个被丢失的时代,因为它缺乏一个机构的主体。我们的历史叙事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把国家作为政治主体的民族史的结构。而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巴黎才是当年一起决定了德国1945年之后命运的四个政治中心—对一部民族历史来说这并非一个有利的前提条件。

在看待对犹太人和强迫劳工所犯下的罪行问题上,人们也大多终止于盟军将幸存者从集中营里解放出来这一史实。可是,这将近1000万的瘦骨嶙峋、从故土被劫持的囚徒们,在施暴者并且是杀害了他们家人的凶手的国度里无人照应,这些人之后又是怎样的命运?盟军的士兵、被战胜的德国人和那些被解放的强迫劳工又是如何相处的呢?这些都是战后年代最为阴暗但也最令人好奇的一面。

在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书的重点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清除废墟、爱情生活、偷窃和购买逐步转向了文化和精神生活、艺术设计。而关于良知、罪恶感和意识排挤的问题也就变得尖锐化了。相应地,去纳粹化的程序变得具有重要意义,而它也有美学的一面。50年代的设计理念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的效果如此惊人:通过重新设计他们的环境,德国人同时改变了自己。但真的是德国人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世界形态吗?在设计理念发生改变的同时,一场抽象艺术之争也爆发了,各占领国都在幕后操纵着。在有关德意志两个共和国的审美领域,它涉及的不外乎是冷战时期关于美的体验,甚至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也相应地介入其中。

和今天的人们相比,战后的人们崇尚美好、感受敏锐且不知疲倦地沉浸在严肃的谈话中,仿佛那些早已随着19世纪美好时光而结束了的社交礼仪和交往方式可以被无缝衔接似的。今天,我们对大屠杀有了很多了解,我们不太确切知道的是,一个人如何在它的阴影下继续生活?曾经以道德和文化的名义杀害了数百万人的民族,他们现在又是如何来谈论道德和文化的呢?难道为了顾及体面就可以对道德品行完全避而不谈吗?让他们的孩子自己去分辨善与恶?媒体的诠释行为如火如荼,就像重建的其他行业一样,一切都围绕着“意义的饥渴”;“在生存废墟上”的哲学思辨将意识送上了掠夺精神食粮的征途。就像当年偷土豆一样,人们盗窃着意义。

【作者简介】

哈拉尔德·耶纳(Harald Jähner),资深媒体人、文化批评家、文学博士。自1997年起任职于《柏林日报》,从2003直到2015年担任该报的文艺副刊总编。此前他曾是《法兰克福汇报》文学版的自由撰稿人。自 2011 年以来,担任柏林艺术大学文化新闻系荣誉教授。2019年出版的《狼性时代》获该年度莱比锡书展非虚构类图书奖。

【内容简介】

战后的德国,一个充满占领者、被释放者、流离失所者、被疏散者、逃亡者以及背负着战争罪行的人。他们掠夺、偷窃、造假身份,为了活下去,一切从零开始。可这么做行吗?当一个国家秩序荡然无存之际,社会要如何在这般的混乱中重生?人们要如何在这样一个“他人即恶狼”的“狼性时代”里重建生活?生活秩序的丧失、家庭的四分五裂、饥饿贫困的威胁、战争罪恶感的阴影、对大屠杀的沉默、死里逃生的狂喜——第三帝国的余波持续影响着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度。

本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聚焦二战后十年间德国人的战后生活,尤其是其精神心态和情感生活。作者抛弃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和政治框架,从普通人的日常出发:清理废墟的动员,物质匮乏与黑市的经验,及时行乐的追求享受,人口大迁徙的遭遇,女性的自主意识,盟军的再教育,经济起飞的奇迹,“重塑思想”的文化政策,艺术和设计风尚的变迁,以及日常生活中德国人如何集体回避战争的罪责感。战后德国大众生活混乱失序中充满了多重面向,人们既有对战争的悲伤和自怜,又有立刻重新出发的求生欲,有为了生存下来的不择手段,也有劫后余生、渴望生命的及时行乐。哈拉尔德·耶纳对战后最初的十年做出了一个崭新的全景描述,通过它能以新视角重新理解战后德国的复苏与德国人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也能了解德国如何以及为何能够从险恶的法西斯思想彻底转型为现代民主国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零点时刻?

第二章 在瓦砾中

第三章 大迁徙

第四章 舞蹈热

第五章 爱在 1947

第六章 抢劫、配给与黑市— 市场经济的必修课

第七章 甲壳虫汽车一代的闪亮登场

第八章 再教育者

第九章 艺术冷战和民主设计

第十章 压抑之声

后 记 幸运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片与引文出处

索引

作者致谢

译后记

索引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回望我们的精神疆土,是什么样的智慧支撑我们一路走来?

THE END
0.第2版欧元各面额正背面主景图案与第1版相同,为欧洲文明史上的各第2版欧元各面额正背面主景图案与第1版相同,为欧洲文明史上的各时期的建筑、桥梁等的建筑风格。答案: 正确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判断题 第1版5欧元、10欧元和20欧元均采用珠光油墨印制图案。 答案: 正确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多项选择题 金融机构开展货币鉴别和假币收缴业务,有以下()行为jvzquC41o0vqmjt0eqs0vrpw1unjvr4ch273em>c7c95:l6c4:<:7:f;6hi8:k70jvsm
1.狗年成语范文(二) 两千年的欧洲文明史从根本上强烈影响了人类的发展, 这种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因此, 西洋哲学的变迁并不仅是别人的事情, 而是与自己也有关系的事情, 因而必须加以了解。这也是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从古代末期到整个中世纪, 源自希腊哲学的西洋哲学都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质, 认为万物都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8474ivvq
2.西安外国语大学外交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学校“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外交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心,良好的人文修养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掌握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宽广知识储备和扎实专业基础,具备一定研究分析与较强表达沟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jvzquC41iwuhwjs0zkyv0niw0et0kwkq13832885854ivv
3.高力克丨德国式的“文明”“文化”思想战,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中国?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基佐在其《欧洲文明史》中以启蒙的历史观阐释“文明”概念:文明是人类普遍的人性与社会的发展,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命运,是一切其他事实的归宿和总结。“发展的概念是这个词所包含的基本概念。”“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是政治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是人内在的和道德的发展。”基佐的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362586817969=>a;;?72:;990yivvq
4.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我校“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与专业知识、国际视野与文化自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事业需要,具有人文情怀和扎实的国际政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拥有广阔国际视野和一定研究分析与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能在党政机jvzquC41iwuhwjs0zkyv0niw0et0kwkq13832885844ivv
5.刘文明:文化自觉与世界文明史书写【提要】世界文明史的书写历史表明,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19世纪西方的世界文明史著作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欧洲为中心的“自我”膨胀,而20世纪初作为舶来品的世界文明史在中国则表现为以欧洲为中心的“自我”丧失。但是,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和批评,也使世界文明史书写出现了从“西方中心观”向平等互动jvzquC41gunju}tt{0zkp~3gfw4dp8nphq526@>169>3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