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索·恩下半年计划出版图书法国世纪欧洲拿破仑路易十四启蒙运动

Habermas Handbuch

[德]豪克•布隆克霍斯特(Hauke Brunkhorst)等/编著

哈贝马斯对社会理论、政治理论、法哲学与社会哲学所做的贡献,无论在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还是在广大的知识分子与政治公共领域当中,都已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文本。自1950年代以来,这些文本不仅位列割裂批评与反批评、论战与反论战的洪流当中,激发了重建与改造,更在当代的哲学与社会科学思潮中产生了影响,并在参与政治的公众当中持续发挥着深远作用。

这部手册(文集)既旨在服务于社科领域的政治、哲学专业人士,也旨在服务于对其理论感兴趣的公众。本书以一则简短的有关哈贝马斯的知识分子传记,引出对于其理论文本的评判,进而呈现这些最重要的研究者以及诸如每一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可观性等相关争论。对单部作品、论著、与具备重大影响与重要作品的详尽描述,提供了对于核心定理的概览,诸如跨学科接受与理论的再发展。在本书结尾则是对于重要概念与关键词的简短评论,正是这些关键词最新近的内涵构成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根基。

02

莫扎特:启蒙时期的生活与音乐

Mozart: Leben und Musik im Zeitalter der Aufklärung

[德]劳伦兹·吕肯特(Laurenz Lütteken)/著

用一种新的目光来认识莫扎特:这本非凡的著作不仅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的又一本传记,而且强调了莫扎特是一个生于特殊时代的孩子。探索莫扎特的成长之路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作者劳伦兹•吕特肯带领我们在启蒙运动的世界中游园寻宝,充分揭示了莫扎特是如何在他的音乐中吸收、反映和利用那个时代精彩的智识辩论,并表达他对音乐和哲学的理解的。

作为一个“神童”,莫扎特在游历中获得种种体验,在1780年代的维也纳找到了自我实现的理想环境,那里有着激进的改革、无限制的宽容以及新闻界和沙龙中热烈交流见解的氛围。他模糊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资产阶级和宫廷观众之间的界限,并通过他的音乐使自己成为重塑维也纳社会的其中一位核心主角。利用作品,莫扎特讨论音乐在艺术中的地位,它的道德品质或它代表现实的能力,并把这一切推到了极致。国际知名的音乐学家劳伦兹•吕特肯利用莫扎特的器乐和歌剧作品中的大量实例,在这部充满激情和反思的“知识分子传记”中,刻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莫扎特形象。

03

幻象的终结

Das Ende der Illusionen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著

短短几年前,西方公共舆论大概还相信,社会正在进步:民主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取得重大进步,实现自由和解放,社会崇尚知识,生活方式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成了未来世界的准则。然而,最晚到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人们就不无痛苦地认识到,伴随这些进步的,还有幻象。

事实上,直到现在,社会的转型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有的“工业化的现代”已被一种“晚现代”所取代,此中充斥着新的力量极化和新的矛盾——进步和困窘相伴相随。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的一系列文章直切当前社会最核心的结构特征:新的社会阶层,后工业时代经济的特点,文化和身份的冲突,由自我实现之责任带来的疲惫,以及自由主义的危机。

04

塑造阿拉伯世界:纳赛尔与库特布的冲突

Making the Arab World: Nasser, Qutb, and the Clash That Shaped the Middle East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常常被两种力量左右,一种是以埃及前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即更偏向实用、世俗和开放的力量。另一种是以被称为“伊斯兰教的阐释者”的赛义德•库特布为灵魂人物的伊斯兰教主义,即更偏向宗教、封闭的力量。人们在分析中东政治时,往往会孤立地看待这两种思想,常常给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或伊斯兰主义者套上刻板印象。但是实际上,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主义彼此间有着交集和互动,共同塑造了阿拉伯世界的历史。

中东研究的世界顶尖权威学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近东学系教授法瓦兹·哲吉斯用纳赛尔和库特布两位历史人物的自传形式,讲述了从20世纪20年开始中东地区被塑造成今日模样的过程。哲吉斯从2006年开始,用12年时间搜集原始资料,又用2年多时间进行实地考察,与亲历者及其后辈面对面交谈,搜集当事人的证词,重新构建纳赛尔和库特布之间暴力对抗和共生的历史,为这两种力量给埃及及邻近的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社会影响提供有用的观点,为了解当下中东政治,以及未来阿拉伯世纪走向提供指南。

05

布尔战争

The Boer War

[荷兰]马丁•博森布鲁克 /著

布尔战争(1899-1902)是现代历史上最引人深思的战役之一,它被贴上诸多“标签”:第一次媒体战、世界大战的前身、种族隔离的始作俑者。虽然作为超级大国的英国和非洲南部两个微不足道的布尔共和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国力和资源上的差异,但出人意料的是,英国为了胜利消耗大量物力财力,甚至不惜发动了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运动。

作者围绕三个独特且活跃的人物来探讨战争,分别是荷兰律师威廉·莱德斯,当时的英国战地记者温斯顿·丘吉尔,年轻的布尔指挥德尼斯·赖茨。通过他们三人引人入胜的经历和细致入微的故事,这本书将带给我们一段不一样的南非历史。

06

会战的诱惑:关于战争如何决出胜负的历史

The Allure of Battle: A History of How Wars Have Been Won and Lost

[美]凯瑟尔·诺兰(Cathal J. Nolan)/著

战争研究史的新视角,军事史学家和业余爱好者终于可以饱餐一顿了。

07

莎士比亚:时代灵魂

Soul of the Age: A Biography of the Mind of William Shakespeare

[英]乔纳森•贝特(Jonathan Bate)/著

乔纳森·贝特,当今最具成就的莎士比亚研究者之一,找到了一个迷人的新方式来讲述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故事。贝特用《皆大欢喜》中的人生七阶,演绎了莎翁一生中的关键事件,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这些事件与莎翁的世界和作品联系起来。

婴儿时期的莎翁出生在一个充斥着瘟疫和梅毒的世界,他对这些疾病非常熟悉;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他扮演了一个聪明、厚脸皮的小伙子;作为一个情人,18岁时娶了一个已经怀孕的年长女人。书中也有“军人”阶段的莎士比亚,他写了亨利五世的圣克里斯宾节演讲,向君主伊丽莎白一世激情的演讲致敬;在“法官”阶段,书中揭示了他在从《哈姆雷特》到《麦克白》等戏剧中准确运用的法律知识,以及可能受到的法律训练;在“老叟”阶段,莎翁提前退休,不是因为疾病,而是因为丑闻。最后,莎士比亚被遗忘了,他的十四行诗表明,他积极地用艺术寻求永生,用艺术塑造他死后的形象。

《莎士比亚:时代灵魂》以充满悬疑的故事、精彩的文学分析和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为核心,对莎士比亚的一生做了精彩的诠释,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独特的解读。这是一部大胆、有趣的作品。学术和猜测,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虚实交织,揭示了这位无与伦比的艺术家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出来并一直不朽的。

08

世俗启蒙

The Secular Enlightenment

[美]玛格丽特•C.雅各布(Margaret C. Jacob)/著

在洛克、伏尔

泰和卢梭的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世俗启蒙》全方位地讲述了在洛克、伏尔泰和卢梭的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启蒙运动人物,一些长久以来被忽视的普通人,从自由思想家、共济会成员到法国实利主义者、反教权主义的天主教徒、泛神论者、淫秽作品作者、读者和游客,都得到了展现。

作者玛格丽特·雅各布,是当下最受赞誉的启蒙运动历史学家,将带领读者游览伦敦、阿姆斯特丹、柏林、维也纳、都灵、那不勒斯,利用珍贵的档案资料揭示“世俗民主”这一重要理念是如何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09

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Beethoven: The Relentless Revolutionary

[美]约翰·克拉布(John Clubbe)/著

本书精彩而深入地探索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如何塑造了贝多芬的政治理念,并激发他创造出开创性的作品。

贝多芬在家乡波恩吸收了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在咖啡馆和大学里热烈地讨论着这些思想。21岁时他搬到维也纳,与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海顿一起学习。在哈布斯堡皇朝的首都,当局一直在遏制和惩罚公开表达激进政治观点的行为。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热切地追随拿破仑的迅速崛起。

正如拿破仑在把欧洲从贵族压迫中解放出来一样,贝多芬也渴望通过音乐来解放人类。他超越了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形式,尤其是《英雄交响曲》歌剧《菲岱里奥》,两者都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启发。

约翰·克拉布通过他的信件、肖像和个人档案,通过与其他同时代音乐家、艺术家进行比较,阐明贝多芬是一位终生的革命家。

10

路易十四

Louis XIV

[法]让 - 克里斯蒂安·佩蒂菲尔斯(Jean-Christian PETITFILS)/著

路易十四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和纳瓦拉国王,从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长达72年110天,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史上在位最久的主权国家的君主。

德意志哲学家莱布尼兹评论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王之一”;文学家歌德称赞说:“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样本,但是这样做,却使他自身耗竭,且毁掉了模子”;反对波旁王朝的拿破仑,也赞美他说:“路易十四是一位伟大的国王,是他造就了法国在国际中的一流地位,自查理曼以来又有哪位君王能够与他相比?”并暗示只有自己可与查理曼和路易十四相提并论;连伏尔泰也颂扬他的统治时期是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时代”。

这本书不是一部传统的传记。作者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通过引用大量文献,包括许多外国研究不太容易获得的资料,打破了许多有关路易十四的陈词滥调和旧见,同样地,也对权力、仆人、行动和宣传手段,以及路易十四身上所展现出的矛盾与冲突进行了卓越而公正的分析,并凭借此书获得了“法兰西学院传记奖”。

11

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Eunuch and Emperor in the Great Age of Qing Rule

[美]柯启玄(Norman A. Kutcher)/著

本书为读者了解清朝前150年历史中宦官与皇室统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本具有开创性和经过深入研究的书中,作者探讨了清朝的皇帝如何设法避免重蹈宦官专政的覆辙,以及宦官在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是如何步步高升的。

在这本著作中,我们会看到,清朝那些极有权势的太监,他们是如何忠实地为皇帝服务的,并在某些情况下最终背叛了他们的皇帝;我们也会看到那些普通的太监,他们的生活是如何被大大小小的戏剧性的变故打断的,这本书将为读者窥探清宫的世界提供另一个有趣的视角。

12

萨拉丁

Saladin

[法]安娜-玛丽•埃德(Anne-Marie Eddé)/著

一部卓尔不群的有关“真理之义”萨拉丁的传奇传记。

对于阿拉伯-穆斯林世界而言,萨拉丁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从纳塞尔到萨达姆•侯赛因,20世纪的多位领导人都以萨拉丁的名义进行统治;众多的诗人与艺术家都歌颂赞扬萨拉丁。在大马士革,他的陵墓如今已成为朝圣之地。这位库尔德苏丹(1137~1193),从十字军手中重新夺回了耶路撒冷,还让其基督教对手(尤其是“狮心王”理查)都对他心生一种近乎钦佩的感情。

这本资料翔实的传记,将萨拉丁重置于其生活的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个人确确实实对宗教生活颇有兴趣,心心念念于实行穆斯林律法,毫不妥协,但也绝不过激——尤其是在他的帝国所覆盖的犹太地区以及基督教地区。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战士,但也是一个有着异乎寻常的能力的管理者,在疾病与死亡面前、在失败的战斗中、在通往荣耀的道路上,其惊人的毅力与魅力无不展现出来。

13

中国与世界白银的终结,1873-1937

China and the End of Global Silver, 1873-1937

[美]奥斯丁·迪恩(Austin Dean) /著

在19世纪后期,当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某种不同的金本位制时,中国仍然是使用白银的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却没有统一的国家货币。银币和大块的银一起流通,每一笔交易都在“斗智”。

《中国与全球白银的终结,1873-1937》聚焦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国应该如何改变其货币体系?在本书中,当时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官员、政策制定者、银行家、商人、学者和记者都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复。

中国的货币改革远非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中国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标准时,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都试图影响中国货币改革的方向。1935年,政府取消银本位制,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

14

血与铁:普鲁士如何统一德意志 1864~1871

Blut und Eisen. Wie Preußen Deutschland erzwang 1864-1871

[德]克里斯托弗·雅尔(Christoph Jahr)/著

1871年在凡尔赛宫镜厅所上演的一切,是19世纪后果最为深远的权力政治的一场革命:德意志帝国建立。几个世纪以来,勾画欧洲中部面目的是一群松散联合的大小邦国,而在此刻,一个民族国家诞生了,其地理位置、规模和经济实力持久地改变了欧洲大陆。为什么以前多少代人的努力均遭失败,而现在终于成功?克里斯多夫·雅尔重新讲述了普鲁士通过武力统一德国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并且揭示了帝国成立以来直至今天所产生的影响。

15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精装)

Geschichte des Westens: Von den Anfängen in der Antike bis zum 20. Jahrhundert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的第一卷,时间跨度为从古代源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西方?如何界定西方?作者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一神教与欧洲的世俗化进程。从一神论的产生入手,逐步探索基督教所特有的、对神权和世俗秩序之间的区分,以及世界的世俗化和人的解放。第二个方面是神权和王权的分离和人文主义者所致力的宗教宽容,让崇尚自由和法治的新西方崛起。在随后整整两个世纪中,整个西方的历史都充满了围绕接受还是拒绝1776年和1789年思想的斗争,即新西方与老西方之间的斗争。第三个方面是西方思想与实践的矛盾,例如在倡导“人生而平等”的同时,奴隶制却肆意盛行,妇女和无产者长期以来遭遇歧视。

西方在面对非西方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及其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完善的政治实践也体现了“西方”概念的巩固和演进。

本卷的历史讲到一战爆发为止。这场战争对国际关系上的国家体系造成了更多革命性的后果,老欧洲的西方作为整体元气大伤,美国所代表的新西方却增强了实力。

16

西方通史:世界大战时代1914~1945年(精装)

Geschichte des Westens: Die Zeit der Weltkriege 1914–1945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

本书是《西方通史》的第二卷,讲述1914年到1945年战争、灾难、危机此起彼伏的历史。在此之前,只有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可与之相提并论。

一战后诞生的欧洲大陆国家中,执政的或多或少都是专制政权。这些新生国家并不是纯粹的民族国家,但它们奉行“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原则,对本国内的少数族群越来越排斥,在接受西方民族自决观念的同时,埋下了产生重大分歧的种子。另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政治体系的一个新特点是新型独裁,即所谓的极权专制。

原有执政派别无力缓和国内外矛盾和疲软的社会经济,导致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极端思潮对群众越来越有吸引力,它们要求绝对服从,其政治目标是创造出新人。保守政治家和自由政论家曾在一段时间内对墨索里尼抱有很大好感。

相比于俄国的布尔什维克,西方国家逐渐才认识到更激进、更极端和更“极权”的法西斯政权更具威胁,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才重新评估了它们和苏联共产主义的关系,甚至迈出与其结成同盟的一步。但对国际局势而言,为时已晚。

17

西方通史:从冷战到柏林墙的倒塌(精装)

Geschichte des Westens: Vom Kalten Krieg zum Mauerfall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

本书是《西方通史》的第三卷。柏林墙倒塌之后,一个时代走向了终结。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的《西方通史:从冷战到柏林墙的倒塌》一书将1989年的扣人心弦的状况在宏大的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展开,并且巧妙地刻画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的这几十年。这本书清楚地展示了1989年到1991年是怎样的时代转折点。作者同时也详述了这三年的时间的不平衡是如何出现的。

18

西方通史:当前时代(精装)

Geschichte des Westens: Die Zeit der Gegenwart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

本书是《西方通史》的第四卷,叙述从1991年起的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作者主要考察了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变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世界历史的连续性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停止。例如俄罗斯并没有变成亲西方国家,巴尔干半岛的民族主义仍是各国政治的重要内容。但东西方冲突的结束不可否认加速推动了巨大的全球化进程、工业国际化等事物。

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的公共债务继续膨胀。从里根、克林顿到布什,巨额军费开支让美国预算赤字逐年飙升,美国政策依靠贷款政策的支撑。此外,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次贷政策对2008年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三是世界单极局面已成过去。中国、印度和巴西迅速崛起,俄罗斯重新巩固了世界大国地位。美国因伊拉克战争在国际上道德信誉受损,还招致重要欧洲盟友的抵制。四是在非西方国家面前,西方的表现经常给人以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印象,跨大西洋两岸的关系处处充满紧张、矛盾和不和谐的主调。

在作者看来,冷战后世界尽管正在经历着上述变化,但1776年和1789年思想无比巨大的力量还远未枯竭凋敝,它迫使西方民主国家不断对其政治实践进行重新修正。

19

阿瓦尔人

Die Avaren

[德]沃尔特·波尔(Walter Pohl) /著

历史上,阿瓦尔人曾经占领过今天匈牙利和奥地利所在的大部分地区,并在那里建立王国,进行了超过250年的统治(公元567-822年)。由于他们没有为后世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很长时间以来,这个民族都不存在于历史记忆中。本书作者对阿瓦尔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民族崛起、文化特性,以及最终戏剧性的结局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这部著作也成为了经典。

20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Die Gesellschaft der Singularitaten: Zum Strukturwandel der Moderne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

独异才是王牌,不凡方获推崇,普遍标准之物没有吸引力。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被看作千篇一律的面孔。万事万物的新准则,就是品位不凡、人生精彩的“真”主体,还有那些无可替代的货品、文化活动、社团和城市。晚现代是独异性的狂欢。

21

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德意志民族简史

Wie wir wurden, was wir sind. Eine kurz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是当代权威历史学者,著有《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和《西方通史》等经典作品,其著作被评价为在专业的历史知识之外,兼具清晰的政治判断和出色的语言。在总发行量超过25万册的殿堂级作品之后,德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现在推出了一本极其简短的书。那些没有太多时间研究德国历史的人现在可以享受到最简洁的“大师级课程”。

世界上不缺比德国历史“好读”的民族史。但是,不仅是20世纪的大灾难继续对当前的辩论产生影响,并塑造着德国政治和德国的自我形象,一些较早的历史事件,如帝国的历史、宗教改革、19世纪的统一与自由之间的冲突,也深深地影响着德国。这意味着,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来简明而到位地勾画这段历史的景深,同时将历史转化为当前政治可切实吸取的教训。温克勒以《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为题,为开明的公民撰写了一部德国历史。

22

“贝克欧洲史”系列(全十册)

[德]哈特穆特·勒平(Hartmut Leppin)等 /著

分册目录:

1.《古典时期的遗产》

2.《基督化与帝国的建立:700-1200年的欧洲》

3.《边境体验和君主秩序:1200-1500年的欧洲》

4.《宗教战争和欧洲扩张:1500~1648年的欧洲》

5.《革命与改革:1787-1850年的欧洲》

6.《帝国的强权和被调动的民族:1914-1945年的欧洲》

7.《冷战和福利国家:1945-1989年的欧洲》

8.《民主与全球化:1989年以来的欧洲》

9.《全球霸权和前卫的信念:1850-1914年的欧洲》

10.《国家竞争与理性:1648~1789的欧洲》

更多福利

索·恩官方读者群现已开通

新书信息、沙龙资讯、特装本、盲盒、赠书

等一手信息等着你

转载自:索恩thornbird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新史学荐书228诺曼·戴维斯《欧洲史》翻译导言我的另一位 译者,一位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的女教授,她将《欧洲史》译为波兰 文,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翻译我这本书的各种困难。尽管如此,我坚信一位优秀的作者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奥 的概念,使广大的读者能够理解。在成为大学教授之前,我有作为 一位学校教师的可贵经验,并且我仍记得我首次给孩子们讲历史和 学习jvzquC41f{428<3eqo5bt}neng5HSQPNM;I17;8FIRL/j}rn
1.槽一槽那些雷人的欧美畅销书(可能是我对欧洲史不感兴趣?) 12.暮光之城 暮光之城-豪华珍藏版 7.8 斯蒂芬妮·梅尔 / 2009 / 接力出版社 电影被誉为引起万千少女痴狂的美国版《小时代》。原著好一点。文笔细腻,心理描写丰富,看着看着我居然能和女主角的恋爱脑发生一种奇妙的共鸣……但作为一本畅销书最致命的缺点就是情节太无聊。(甚至不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36<;583811
2.2020·年度阅读关于美国资本主义史的11本书奴隶制维多利亚不同于以往从政治、经济、军事视角谈及美国对欧洲主导地位的形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格拉齐亚的《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在20世纪欧洲的扩展》一书从跨国史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阐析了美国消费文化对欧洲人消费观念的深远影响,反思了20世纪美国消费文化在西欧的优势和不足。 什么是“不可抗拒的帝国”?我想这是我们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HXVMD6Q[273:S;Y90jvsm
3.这6本书,带你看到不一样的欧洲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欧洲的简明史。正如作者、著名历史学家、知识史学家罗兰 • N.斯特龙伯格所说,“20世纪的历史,从数量上讲比以往所有历史加起来都要多”。 我们都知道,20世纪的欧洲是由战争主导的,不管是政治版图、城市发展、经济生态,文学艺术、物理科学、通信计算机等都直接或间接与之相关联,战争打破了欧洲jvzquC41yy}/nrkgygkl0lto0et0j>4ctvodnn4fgvgjn7iqAcxuKmB38:983
4.欧洲史(欧洲史)书评历史学家,就像照相机一样,总是难以更好地叙述。”片段试读体会:第7章:再生: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宗教革命与王朝政治的纠缠本书中很多叙述,触及了我的知识盲区,激起了我读相关的欧洲史,某一小部分历史的兴趣。我发现我对整个16世纪几乎是一片空白,诺曼·戴维斯所写的《欧洲史》如同在白色的画布上画出一副水彩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63854@;1
5.这部书,王石读了一年,俞敏洪逢人推荐,你要没读过就太可惜了|俞敏洪|现在,她更是日本用非虚构文学笔体书写欧洲史的第一人。她写了很多本关于欧洲史的著作,但在这之中,最经典的无疑还是《罗马人的故事》。 这部长达十五卷的《罗马人的故事》,盐野七生足足写了15年才最终定稿。她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编织她的英雄梦,自1992年开始至2006年结束,终于完成了这部时空穿越2000年的罗马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HUR>DK=M273:94TX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