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23 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24 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
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二、课程标准(选必部分)
(一)选必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道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影响)。
1.5 货币与税收
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二)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2.1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2.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2.3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4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了解近(现)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2.5 交通与社会变迁
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2.6 医疗与公共卫生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选必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3.4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现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5 战争与文化碰撞
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3.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了解(现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3.7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共享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三、教材结构(必修部分)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列宁主义的形成: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3.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政党成为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新生领导力量。埃塞俄比亚的抗议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的代表室桑迪诺和卡德纳斯。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2.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3.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冷战与两极格局: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3.两极格局的瓦解: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间寻求平衡,既强调市场机制,又主张国家适度调控与国际协调,保持经济社会发展。
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也没能突破这一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出现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
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变化之一,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2.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艰辛曲折,任重道远。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追求: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更加强烈。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各国人民应携手解决和平、发展、安全等难题。
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
四、教材结构(选必部分)
(一)选必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相建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
(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有考试录用、中立、常任等,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文官退休和晋升制度)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3.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在20世纪都有进一步发展。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世界货币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的一系列成果,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1.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成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电子商务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金融全球化、电子化,便利了人们的消费,也具有相当的风险。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1课 近(现)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演进: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2.居住条件的改善: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3.基础设施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1.陆海交通的发展:汽车、高速公路、高铁、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航空的发展:飞机的发明和民航的发展,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
3.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交通的发展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三)选必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2.难民的困境和救助: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援助。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的特质。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物估计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2.《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收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