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六:《资本论》辩证法唯物史观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六:《资本论》2

2.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曾多次表示要撰写一部辩证法著作,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包裹在其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发掘出来,把被黑格尔颠倒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可惜,这一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就逝世了。尽管马克思没有留下一部专门阐述辩证法的著作,但他的《资本论》却是彻底改造黑格尔辩证法、自觉运用辩证法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解决政治学领域各种扑朔迷离的复杂问题的结晶,也是自觉运用辩证方法去加工、整理堆积如山的材料、并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典范。

当然,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是根本不同的: "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这就是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唯物辩证法,这是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对立。同时,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质上是为现存制度辩护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上则是批判和革命的: " 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

①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资本论》贯彻始终的重要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经济范畴" 全都是对立的统一形式,而统一又引起对立本身" ,不仅揭露、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蕴涵的种种矛盾,而且指明了克服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从分析最简单、最初始的经济关系即商品的内在矛盾和二重性开始,揭示出商品二重性的根源,即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继而,在对价值形式的分析中,揭示出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在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中,揭示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分析中,揭示出资本的价值构成与资本的技术构成;在对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分析中,揭示出财富的积累与贫困的积累等等矛盾,这样层层深入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发展,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始终贯穿着矛盾,而" 一种历史生产形态的矛盾的发展,是这种形式归于瓦解和改造的唯一的历史道路。"

列宁在高度评价《资本论》矛盾分析法的同时,明确指出了它的普遍意义:" 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因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只是辩证法的局部情况)。"

②质量互变规律和质量分析法

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时,只注重量的方面而忽视其质的方面,例如," 他们在价值关系中只看到两种商品的一定量彼此相等的比例。他们忽略了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 正因为他们只看到量变,所以得出了资本主义永世不变的结论。

与此相反,马克思在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同时,十分注重质量分析,注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质量互变过程,强调应当把黑格尔发现的单纯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规律" 看做在历史上和自然科学上都是同样有效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统一,而价值和使用价值又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商品从简单的价值形态到扩大的价值形态,货币向资本的转化,简单商品生产者向资本家的转化等等,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货币或商品所有者,只有当他在生产上预付的最低限额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最高限顿时,才真正变为资本家。" 同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从简单协作、手工业工场到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达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相容的地步,那时,根本的质变就要到来。

《资本论》通过对人类历史上整整一个时代、一个最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详尽考察分析,通过对它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过程的系统解剖,具体而生动地证明了"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因此" 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 这样,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就得到了科学的验证。所以列宁说:" 既然运用唯物主义去分析和说明一种社会形态已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那末,十分自然,历史唯物主义已不再是什么假设而是经过科学检验的理论了;十分自然,这种方法也必须应用于其余各种社会形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具体而深刻的解剖,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同时,全面阐明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结构等等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范畴的科学涵义、辩证关系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用包括前资本主义以及全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在内的丰富而现实的发展过程,证明了唯物史观的正确性。

马克思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高度,具体地、历史地探讨了生产力的构成及其作用,认为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活上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借助劳动工具以控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统一;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主体," 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 物的要素只有和人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劳动者的劳动活动,不仅保存旧有的价值,而且使价值增加。另一方面,物的要素固然是人的劳动活动的产物,但它同时又是一种历史过程的客观力量,给人的要素以深刻的制约。唯其如此,"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因而社会生产力、交往、知识等等的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 生产力,一般财富、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贫困的条件。" "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过去劳动同活劳动相对立,产品同活动相对立,物同人相对立,劳动本身的物的条件作为别人的、独立的、自我孤立的主体或人格化,一句话,作为别人的所有物,而且在这个形式上作为劳动本身的' 使用者' 和' 支配者'(它们占有劳动而不是被劳动占有)同劳动相对立。" 不仅如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日益表现为社会权力,这种权力的执行者是资本家," 它和单个人的劳动所能创造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资本表现为异化的、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这种权力作为物,作为资本家通过这种物取得的权力,与社会相对立。" 由于资本把财富本身的生产,从而也把生产力的全面的发展,把自己的现有前提的不断变革当作它自己再生产的前提,因此," 这种对立的形式本身是暂时的,它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现实条件。" 亦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会由于它自身内部的原因而被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史前时期的终结,意味着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的现象的消灭,意味着人类迈入全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要使" 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由想象变为现实," 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使个人从" 外在目的" 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从" 自然的必然性" 或" 社会义务" 中解放出来。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的、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增加。因为时间是个人发展的空间,是自由活动和发展才能的广阔天地。所以马克思说:" 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③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由黑格尔首先提出和运用的:" 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 在他看来,思想发展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平行着的;不过,在他那里,历史的发展只是思想发展的验证,因此,真实的关系被他头脚倒置了。  马克思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使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摆脱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把奠立于新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当作《资本论》的一条重要方法和原则来运用。这里所说的" 历史" ,是指客观现实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反映客观现实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而" 逻辑" 则指人的思维对上述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因此,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表现为逻辑与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相一致,以及逻辑与客观现实的历史过程相一致。

对《资本论》所运用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恩格斯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对经济学的批判,即使按照已经得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按照历史或者按照逻辑。既然在历史上也像在它的文献的反映上一样,整个说来,发展也是从最简单的关系进到比较复杂关系,那末,政治经济学文献的历史发展就提供了批判所能遵循的自然线索,而且,整个说来,经济范畴出现的顺序同它们在逻辑发展中的顺序也是一样的。" 但由于" 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并且,写经济学史又不能撇开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这就会使工作漫无止境,因为一切准备工作都还没有作。因此,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

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这说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首先要求逻辑的起点与历史的起点相一致。

《资本论》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要求。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起点;它表示的是人们之间最初的经济关系,同时也是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胎。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还要求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是客观现实的历史过程的反映。《资本论》从商品进到价值形态的发展、货币的产生,再到资本和剩余价值以及其他一系列经济范畴的理论分析和逻辑展开过程,正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反映。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的、机械的一致,而是包含着差别的统一,是" 经过修正" 的统一。理论思维的使命在于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历史自身的规律并不是以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所以,理论思维对历史进程的概括和总结必须经过修正,以便从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去考察每一个要素。但这种修正不是任意的,而是必须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来进行。更进一步,以理论形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过去,而且在于深刻地剖析现状和展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逻辑对历史的修正还须考察到历史进程中各阶段的特殊矛盾及其联系。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 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看来是它们的合乎自然的次序或者同符合历史发展次序的东西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

马克思对资本、利润与土地所有制、地租的论述,对剩余价值与其他一些经济范畴的逻辑分析,就不是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而是按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这种表面上同历史进程不一致的逻辑分析,却更深刻地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曾指出:" 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 《资本论》正是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一体的艺术的整体。所以列宁说:" 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 逻辑' (大写字母的),但他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资本论》的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的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必须明确我们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有哪些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丰富,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和理解。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从现代化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从文化视角来看jvzq<84ifu€/ynsokpm/ew4yo{}049752:5u49752:77aA7377>50qyon
1.《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笔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书评马德普主编.《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导论·课程简介:力图准确介绍各种政治思潮基本观点与主张的基础上,揭示各种思潮的兴衰起伏与西方社会政治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种思潮之间的联系与冲突,评价它们在理论上的得失以及历史上的作用,为我们认识西方政治生活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P1一、西方政治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99;37A4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一)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所谓“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jvzquC41f|4tf~y0gf{/ew4422=03:761e: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