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人说什么语言?米脂婆姨为什么好看?
作者:郭峰(书房记特约作者)
上期讲到,携带Q、N基因的古匈奴人冲下蒙古高原,攻破石峁城(点击蓝字标题回顾),成为新的统治者,石峁进入古匈奴人统治时期。
为了与后世匈奴区别,老郭把这一拨古匈奴人称之为“古胡人”。
古胡人征服石峁后,拆毁前期石峁人的宫殿、神庙,把宫殿里的石柱推倒,把神庙里的神器捣毁。现在,前期宫殿的柱石,神庙里的陶鹰,占卜用的牛肩胛骨,还有珍贵骨针,都在考古挖掘中找到。
此后数千年,每次改朝换代都这样,要把前朝的宫殿摧毁,不留任何遗迹。有的朝代甚至把前朝宫殿捣毁后,还要浇上大粪,再犁三遍。
毁尸灭迹,让你遗臭万年。
清朝是历史上唯一没有焚毁前朝宫殿的朝代,但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放火烧紫禁城。“老子得不到,谁也别想得到。”
许多朋友对古胡人征服石峁土著,感情上不能接受。
“人口较少的古胡人,怎能征服人口众多的土著?”
您想想400年前的满人入关吧。
满人,区区20万人,还包括妇女儿童,就能征服人口过亿的明朝。
满清入关后,全体满人处在社会上层,他们不事稼穑,只负责征战(后来打仗也不行了),其实是镇压底层民族。北京有皇城、内城、外城,皇城住的是皇族,爱新觉罗家族的兄弟叔伯子侄;内城住的是八旗,汉人官再大,曾国藩、李鸿章,绝不能住在内城的,下班再晚,也得出城;外城才是汉人,汉族官员,贩夫走卒。
北京四九城,内九外七皇城四。
北京内城“八旗”分布图,汉人官再大也不可能住在内城。
古胡人捣毁石峁城后,在原址新建自己的都城。
扩建后的石峁和北京一样,分皇城、内城、外城,和4000年后的北京一模一样。皇城住的是皇族,兄弟叔伯子侄,皇族一大家子;内城住的是携带Q、N基因的古胡人,他们是官员、神职人员和“八旗”;外城才是携带O2-M117-F2137基因的石峁土著,工匠,服务人员。
石峁城,就是4200年前的统万城。
统万城,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是4200年前的石峁城。
石峁城墙总长10公里,宽2.5米,用石料12.5万立方米。皇城面积8万平方米,基座24万平方米,内城210 万平方米,外城190万平方米,总面积425万平方米。
425万平方米,什么概念呢?
6个故宫大,4.25平方公里,比80年代大部分陕北县城都大。
石峁古城比良渚遗址(30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280万平方米)都大,是史前东亚最大的遗址。
石峁上层和下层,有明显的等级界线,就像印度种姓制度一样。
数百年后,二者的界线逐渐消磨,两个阶层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狄,也叫北狄。
印度不同种姓的人,左边美女为高贵种姓,区别挺大。
老郭说史这个“石峁人”系列播出后,许多人问我,说自己是靖边人、横山人,你说我是什么基因呢?是F2137呢,还是N、Q呢?
老郭真不知道。
但老郭知道,“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陕北人长得为什么好看?
民族融合优势。
凡是融合的地方,长得都好看。哈尔滨、青岛、重庆,姑娘们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都好看。哈尔滨,“闯关东”闯出去的,还有老毛子基因,好看;青岛,沿海殖民地,一会儿德国人来了,一会儿日本人来了,基因丰富,好看。山东保守,但青岛人不点儿也不保守,很开放,经济发展也快,长得还好看;重庆、成都,“湖广填四川”,基因多元,所以川妹子、湘妹子长得有味儿,带劲。关中就不行了,“关中八大怪、姑娘不对外”,你老是不对外,基因缺乏交流,就长成那样了。
陕北人基因丰富,秦汉,匈奴人来了;隋唐,鲜卑、突厥、龟兹、吐谷浑来了,“六州胡儿六蕃语”,陕北民族大融合;宋朝,李继迁建立大夏,史称西夏,党项是陕北历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清,戍边将士来了。陕北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基因,基因充分交流,人种优化。中国这么大,960万平方公里,但像陕北这样,有二三十个民族融合,确实不多。
米脂姑娘 杨冉
继续说狄。
狄,又叫北狄,商周时期生活在陕北、晋中北广大地区,商人称其为鬼方,周人称其为猃狁、獯鬻、薰育、荤粥、薰粥、严允、獯粥、玁狁、鲜虞等,字不同,但发音相近。
北狄与东夷有明显区别,比如语言。狄人说的是多音节的黏着语,夷人说的是单音节的孤立语。
黏着语,像英语、法语一样,多音节,比较长。有一个笑话,中国人的比较短,外国人的比较长,是什么?
语言。
孤立语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现代汉语,单音节。现代汉语继承的是夷语,3000多年了,我们现在还能辨识甲骨文,许多字普通百姓都认识。甲骨文就是商人发明的,商人也是夷。
甲骨文,商人创造的。
我多次说过,周人的祖先,不窋、子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高圉、公叔祖类、公亶父,多音节,我们连意思都不知道。杞人的祖先叫谋娶,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因为周人祖先、杞人祖先是北狄,他们说的是古羌语,这些名字是音译。
后来,周人、杞人逐渐夷化,接受了夷语,后来的首领叫姬昌、姬发,就和今人的名字一样了。
北狄肯定留下来不少词汇,混在现代汉语里,只是我们不能识别。比如,眼也叫目,头也叫首,脚也叫足,猪也叫豚,看也叫观,等等,说不定其中对应的另一个词就是古羌语。
羌族
陕北话中那些能说不能写的方言,说不定就是古羌语。
古羌语的个别语法保留下来了,就是“主+宾+谓”结构。比如“时不我待”“其奈我何”“唯命是听”“唯你是问”“唯马首是瞻”“沛公安在”,等等。
古羌语与藏缅语接近,最接近的大概是生活在川西甘孜、阿坝地区的嘉绒语。您如果想听听石峁人怎么说话,就去甘孜阿坝。
嘉绒姑娘,长得还挺好看。
现在把汉语归在汉藏语系里,说汉语和藏语是一个语系。
值得商榷。
因为藏语是多音节的黏着语,“主+宾+谓”结构,现代汉语是单音节的孤立语,“主+谓+宾”结构,二者有本质区别。古羌语应该和藏缅语一个语系,现代汉语和苗语、壮语、彝语这些孤立语为一个语系。
“我”,绥德人说“ng-ǎ”,佳县“ng-ǎng”,吴堡“ng-ǒu”,米脂“ng-ě”,清涧“ng-è”。它们其实同源,源头就是绥德的“ng-ǎ”。
绥德的“ng-ǎ”,正是4000年前石峁人发音,石峁人就这么说,但是奴隶、贱民的自称。石峁贵族说的是古突厥语或古叶尼塞语。(未完待续)
陕北黄图高原
参考书目:《竹书纪年》《寒山忆雪》《试论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过程》《初论石峁遗址与欧亚草原文化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