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1853年提出的以土地制度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纲领。其主要内容有:平均分配土地,将所有土地分为三等,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问题上,规定农副业产品除满足生活需要外,全部上交“圣库”即国库所有;基层组织以“两”为单位,实施对生产和分配的管理。《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多方面内容的纲领性文献,对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社会经济生活及宗教活动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它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剥削和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同时由于受阶级和时代局限,带有明显的落后性和空想性。
2.修约外交(略)
3.万国公报
4.清皇室优待制度
5.驻藏大臣
清政府设立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最高官员。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在拉萨设钦差驻藏办事大臣,驻拉萨,管理西藏事务。乾隆时,提高其职权,规定其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有关西藏的重要人事、行政、军事、外交、财政等,均由驻藏大臣裁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驻藏大臣的设置,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
6.高陶事件
8.资源委员会
国民政府统制工矿企业的主要机构。其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关于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及关于资源的动员开发,逐步转向重工业建设。规定凡国防上所必需、经济上有统筹之必要以及规模宏大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之事业,均由该委员会经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资源委员会改隶于国民政府经济部。其任务是创办和管理经营基本工业、重要矿业、电力事业,并负责主持战时沿海工业内迁事宜。
二、简答题
1.论述中国共产党提出联合政府的背景
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1943年3月,蒋介石出版了一本以他自己的名义写的书,叫《中国之命运》。书中公开贩卖封建法西斯主义,诬蔑中共党军,扬言要在两年内解决所谓的“内政”问题,即在两年内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抗日民主力量。接着,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这次反共高潮,在中共的坚决反击和国内外民主力量的反对下,没能得逞。但是,蒋介石统治集团仍然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力图在抗战胜利后夺取人民的胜利果实,建立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政府,把中国引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上去。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一面坚持抗击日寇,一面同蒋介石集团进行斗争,在艰苦的斗争中壮大了自己。到1945年春,中共已经有了121万党员,党内空前团结,思想作风日益纯正,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由原来的四万人发展到近一百万人,在八年抗战中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收复了大片国土。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已经遍布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各地,拥有近一亿人口,解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44年9月,党中央提出了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在抗战胜利后,以解放区为榜样,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在国内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已经确定。1945年4、5月间,苏联红军占领了柏林,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太平洋和其他战场上,美英法等国军队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结束的时候,美帝国主义为了取代日本在中国的地位,加紧扶蒋反共;蒋介石为了篡夺抗战胜利果实,企图消灭中共胜利领导的革命力量,也积极投靠美帝。这时候,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内战危险。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不同命运,一种就是蒋介石的所谓“中国之命运”,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命运;另一种就是中共所主张的人民民主的光明的中国的命运。
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上述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论联合政府》这个政治报告,就是为了粉碎美蒋的阴谋,保卫人民抗战胜利的果实,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而作的。在这个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分析了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驳斥了蒋介石反动集团的谬论,论述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争取光明的中国之命运的道路。
2. 简答题论述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
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 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个别的(如湖北织布局)一度采取官商合办方式外,其余企业都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三、论述题
1.试论立宪派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立宪派的立宪运动与清廷的预备立宪都有消弭革命的目的,这是两者的相合之处;所不同的是,立宪派希望通过立宪运动使自己参与政权,而清廷则旨在利用预备立宪加强集权,这是两者的矛盾之处。如果清廷能够适时适度地满足立宪派的参政要求,那么要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而齐心协力对抗革命,这并非不可能。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之时,立宪派热切地希望加快立宪的步伐,清廷的反应却总是慢一拍,其拖延、敷衍的姿态终于使立宪派抛弃幻想,转而走向清廷的对立面。
在国会请愿运动受挫时,部分激进的立宪派人士业已萌生革命的念头。随后,“皇族内阁”推出,全国舆论哗然。立宪派尤为失望,他们本来就对清政府拒绝速开国会的举措极为不满,然而,在愤怒之余,大多数立宪派人士仍然理智地试图再以请愿的方式予以挽回。然而立宪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立宪派对于清廷的宪政改革几近绝望。虽然他们表示要为“内阁制案”继续请愿,但是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迅即演成燎原之势,立宪派最终投入到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立宪运动陷于绝境之时就是大清王朝穷途末路之日。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在形势的压力下,不得不进一步做出一些让步。如颁布《宪法重要信条》十九条,明确规定“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并任命由资政院公举的袁世凯为新的内阁总理大臣,由袁氏组织完全责任内阁。然而,这些举措并不能使心灰意冷的立宪派回心转意,更不能阻止奔涌勃发的革命潮流,民心尽失的清王朝大势已去,终归走上无可挽回的覆亡之路。
立宪运动与革命运动最终走向合流。导致双方合流的原因:第一,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是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的推动力。预备立宪曾经一度为清政府与立宪派的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当清政府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时,当立宪派逐渐对清政府的立宪诚意失去信心时,事物走向了反面。第二,两派为实现民主宪政的政治目标基本一致,这是双方合流的思想基础。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野在于他们各自设计的实现这个政治目标的政治方案不同,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其中的关键在于双方对待皇权的态度。。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合流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成功,固然是革命派长期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但立宪派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为各省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立宪派转向与革命派合流,不仅加快了清王朝覆灭的步伐,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民初政局的演变。
2.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一.名词解释
1.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1853年提出的以土地制度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纲领。其主要内容有:平均分配土地,将所有土地分为三等,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问题上,规定农副业产品除满足生活需要外,全部上交“圣库”即国库所有;基层组织以“两”为单位,实施对生产和分配的管理。《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多方面内容的纲领性文献,对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社会经济生活及宗教活动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它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剥削和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同时由于受阶级和时代局限,带有明显的落后性和空想性。
2.修约外交(略)
3.万国公报
4.清皇室优待制度
5.驻藏大臣
清政府设立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最高官员。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在拉萨设钦差驻藏办事大臣,驻拉萨,管理西藏事务。乾隆时,提高其职权,规定其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有关西藏的重要人事、行政、军事、外交、财政等,均由驻藏大臣裁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驻藏大臣的设置,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
6.高陶事件
8.资源委员会
国民政府统制工矿企业的主要机构。其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关于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及关于资源的动员开发,逐步转向重工业建设。规定凡国防上所必需、经济上有统筹之必要以及规模宏大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之事业,均由该委员会经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资源委员会改隶于国民政府经济部。其任务是创办和管理经营基本工业、重要矿业、电力事业,并负责主持战时沿海工业内迁事宜。
二、简答题
1.论述中国共产党提出联合政府的背景
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1943年3月,蒋介石出版了一本以他自己的名义写的书,叫《中国之命运》。书中公开贩卖封建法西斯主义,诬蔑中共党军,扬言要在两年内解决所谓的“内政”问题,即在两年内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抗日民主力量。接着,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这次反共高潮,在中共的坚决反击和国内外民主力量的反对下,没能得逞。但是,蒋介石统治集团仍然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力图在抗战胜利后夺取人民的胜利果实,建立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政府,把中国引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上去。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一面坚持抗击日寇,一面同蒋介石集团进行斗争,在艰苦的斗争中壮大了自己。到1945年春,中共已经有了121万党员,党内空前团结,思想作风日益纯正,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由原来的四万人发展到近一百万人,在八年抗战中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收复了大片国土。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已经遍布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各地,拥有近一亿人口,解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44年9月,党中央提出了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在抗战胜利后,以解放区为榜样,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在国内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已经确定。1945年4、5月间,苏联红军占领了柏林,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太平洋和其他战场上,美英法等国军队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结束的时候,美帝国主义为了取代日本在中国的地位,加紧扶蒋反共;蒋介石为了篡夺抗战胜利果实,企图消灭中共胜利领导的革命力量,也积极投靠美帝。这时候,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内战危险。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不同命运,一种就是蒋介石的所谓“中国之命运”,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命运;另一种就是中共所主张的人民民主的光明的中国的命运。
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上述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论联合政府》这个政治报告,就是为了粉碎美蒋的阴谋,保卫人民抗战胜利的果实,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而作的。在这个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分析了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驳斥了蒋介石反动集团的谬论,论述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争取光明的中国之命运的道路。
2. 简答题论述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
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 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个别的(如湖北织布局)一度采取官商合办方式外,其余企业都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三、论述题
1.试论立宪派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立宪派的立宪运动与清廷的预备立宪都有消弭革命的目的,这是两者的相合之处;所不同的是,立宪派希望通过立宪运动使自己参与政权,而清廷则旨在利用预备立宪加强集权,这是两者的矛盾之处。如果清廷能够适时适度地满足立宪派的参政要求,那么要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而齐心协力对抗革命,这并非不可能。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之时,立宪派热切地希望加快立宪的步伐,清廷的反应却总是慢一拍,其拖延、敷衍的姿态终于使立宪派抛弃幻想,转而走向清廷的对立面。
在国会请愿运动受挫时,部分激进的立宪派人士业已萌生革命的念头。随后,“皇族内阁”推出,全国舆论哗然。立宪派尤为失望,他们本来就对清政府拒绝速开国会的举措极为不满,然而,在愤怒之余,大多数立宪派人士仍然理智地试图再以请愿的方式予以挽回。然而立宪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立宪派对于清廷的宪政改革几近绝望。虽然他们表示要为“内阁制案”继续请愿,但是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迅即演成燎原之势,立宪派最终投入到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立宪运动陷于绝境之时就是大清王朝穷途末路之日。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在形势的压力下,不得不进一步做出一些让步。如颁布《宪法重要信条》十九条,明确规定“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并任命由资政院公举的袁世凯为新的内阁总理大臣,由袁氏组织完全责任内阁。然而,这些举措并不能使心灰意冷的立宪派回心转意,更不能阻止奔涌勃发的革命潮流,民心尽失的清王朝大势已去,终归走上无可挽回的覆亡之路。
立宪运动与革命运动最终走向合流。导致双方合流的原因:第一,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是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的推动力。预备立宪曾经一度为清政府与立宪派的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当清政府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时,当立宪派逐渐对清政府的立宪诚意失去信心时,事物走向了反面。第二,两派为实现民主宪政的政治目标基本一致,这是双方合流的思想基础。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野在于他们各自设计的实现这个政治目标的政治方案不同,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其中的关键在于双方对待皇权的态度。。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合流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成功,固然是革命派长期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但立宪派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为各省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立宪派转向与革命派合流,不仅加快了清王朝覆灭的步伐,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民初政局的演变。
2.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