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正浓,各地的烧烤摊、烤肉店生意火爆起来了,大抵是烧烤带有无可比拟的天然社交属性,三五好友相聚,谈笑风生中,一盘盘的肉没多久就吃的干干净净。不止是现代,早在汉代烧烤(现分类为烤串和烤肉,以前统称为烧烤)就火出圈了。很多人认为烧烤是从西域流传到中原的,其实恰恰相反......
烧烤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数十万年前乃至百十万年前的史前时期。原始人类发明了火后,烤肉就成为了重要食物,但那时候只是简单的烤熟而已,谈不上烧烤的程度,考古发现周王膳单上有脍也有炙,炙肉在《诗经》上也被反复吟诵,周人对烤肉有一种特有的偏好。
其实古人早先没有“烧烤”食物的说法。“烧烤”食物的“烧烤”其实出现得比较晚,一般认为“烧”作为烧烤的意思完善于宋代,而“烤”更晚。通常北方叫“烤”, 南方叫“烧”。所以古代对烧烤一般称为“炙”。
春秋战国到秦代,烧烤仍然流行。当然,一般是在贵族和中上层社会中流行,因当时一要有烧烤的物件,一般是铜制,普通百姓无力筹办;其次能把整块肉烤着来吃的绝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舍得的,吃烧烤在古代属于贵族上流社会的一种高端party,彼时也没有烤肉店大排档一类,来了老弟的招呼基本不会存在。到汉代及汉以后,上层社会仍流行以烤肉佐酒的习惯。而且汉代人烤肉的方法极其丰富,有炉盘(类似现在韩式烤肉)、羌炙(三分熟)、貊炙(烤全羊)、炮豚(叫花猪)以及燔炙(烤串)。因其操作方便,省时易熟,在汉代大为流行。刘邦吃过烤鹿肝、牛肝,当了皇上,天天都少不了这东西。关羽刮骨疗毒,不住地饮酒,不住地吃烤肉,谈笑自若...这么算来烧烤也算经历了各朝代的更迭变换了。
古代烤肉炉
齐齐哈尔烤肉炉
古代的烧烤以何肉为原料,在画面上难以揣度出来,更多描述的器具和肉炙品种,那时不限于羊肉和猪肉,还有黄雀、牛心、鹅肉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上记录的烤肉多达八种,有牛炙、牛胁炙、牛乘炙、犬胁炙、犬肝炙、豕炙、鹿炙、鸡炙,奇怪的是唯独没有羊炙。
当然在现代社会烧烤这一美味多以牛肉为主,技法更已炉火纯青,不再只为糊口,在口味和肉质口感上要求更高。在这一点上,齐齐哈尔烤肉当之无愧的可以说上一说,“齐齐哈尔”源自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接壤,地理优势造就了良好牛肉的基础。行走在齐齐哈尔街头,烤肉店随处可见,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齐齐哈尔烤肉,如今是鹤城最亮眼的新名片之一。火红的果木炭将黑色厚重的圆形烤盘烧得滚烫,当精心调配腌制的生牛肉放在烤盘上的那一刻,呲啦啦的声音响起,总会让食客感受到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