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种和种下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相对稳定。
中文名
海洋生物资源
外文名
Subpopulation
别称
意义
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它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如1981年世界海洋渔业捕获量为6670万吨,鱼类为5757万吨,占 89%。鱼类中以中上层种类为多,占鱼类捕获总量的70%左右。主要是鳀科(Engraulidae)、鲱科(Clupeidae)、鲭科(Scombridae)、鲹科(Carangidae)、竹刀鱼科(Scomberesocidae)、胡瓜鱼科(Osmeridae)和金枪鱼科(Thunnidae)等的种类;底层鱼中,产量最大的是鳕科 (Gadidae),其次是鲆鲽类。
海洋鱼类资源由于管理不当、利用不合理,有许多种的产量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狭鳕、大西洋鳕、大西洋毛鳞鱼、太平洋的鲐鱼和秘鲁鳀等。这说明世界传统鱼类的资源开发已经比较充分,有些种的开发已经过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扩大鱼获量寄希望于发现和开发远洋、深海的鱼类资源。
1981年其产量为 310万吨,在海洋渔业捕获量中仅占5%。但在经济上很重要,特别是对虾类(主要是对虾、新对虾、鹰爪虾等属)和其他游泳虾类(主要是褐虾和长额虾科),1980年的产量已达170万吨,比1976年的130万吨,增长三分之一。蟹类产量也稳步增长,1975年约为40万吨,1981年已超过80万吨。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主的浮游甲壳类每年约产45万吨,可望有大的增长。虾、蟹的市场价格超过鱼类的很多倍,颇受重视的一个类群。由于它们的寿命短,再生力强,因而已成为人工增养殖的对象。
包括鲸目(各类鲸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鳍脚目(海豹、海象、海狮)及食肉目(海獭)等。其皮可制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炼工业用油。其中鲸类年捕获量约2万头
此外,鲸类的产量每年约2万多头,也是不可忽视的海洋生物资源。但已捕捞过度,破坏严重。
中国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水产量每年只有50多万吨。50年代有了较大提高,达200万吨,60年代超过200万吨,70年代增到350多万吨,但质量下降。渤海、黄海、东海的许多传统性捕捞对象(如真鲷、小黄鱼、大黄鱼、鳓鱼、鳕鱼、鲆鲽类等)资源已严重衰落,出现了与世界各海域传统渔场类似的情况。
19世纪及以前,渔业主要在陆地淡水、河口及海岸带进行。20世纪,海洋渔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800年世界水产品的产量约为120万吨,1900年增长到400万吨,1938年为2100万吨(海洋水产品为1880万吨),1970年达到7080万吨(海洋水产品为6070万吨)。尔后,产量进入较稳定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