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朋友卫士还是食物,古代人类与狗的关系人们社会

导语:狗被认为是与人类关系最为亲密的动物朋友,陪伴人们从史前时代一直到现代社会。狗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复杂,作为由狼发展进化而来的动物以及灵长类中最高等级的动物,人类与狗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前者作为人类的食物,狩猎的工具,殉葬品,宠物,看家护院的好帮手,甚至还一度成为部分地区古代先民们崇拜的对象。因为狗与人的亲密关系,狗在文学作品中和其他六畜一样被作为是田园生活的代表,人们形容世外桃源就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狗与人类的关系究竟有哪些变化,人们为何对狗有着深厚情感呢?

一、史前时代的人与狗关系

狗最早是从狼驯化而来的,更确切地说,人们一般认为狗是起源于我国的灰狼。此外,狗的解剖特征和形态结构也和狼非常相似,因此最早的狗应该是人们从狼类幼犬驯化得来的。

现代狼的体貌形态

1.史前时代狗的发现

就世界范围而言,最早的狗发现于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德国和中东地区,不过这种犬科动物是否就是驯化的狗还不太好说。就我国而言,最早的狗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舞阳贾湖遗址当中,经过鉴定骨骼形态具有家犬的特征。除此以外,在几乎同时期的河北地区磁山文化遗址以及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当中也发现有家犬的骨骼。

2.史前时代的人与犬关系

史前时期,尤其是旧石器时代主要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经济的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尽管人们已经发展产生了农业,但是因为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不足以支撑整个族群的生活,因此人们不得不依靠狩猎及渔猎采集活动作为辅助经济。在狩猎活动中狗因为能够长距离奔跑能够帮助人们追踪体型较小的动物,还能够帮助人们驱赶动物群以便于人们围猎。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狗的帮助,大大提高了史前人类的狩猎活动的成功率。

史前社会的狩猎采集生活

除了帮助人们狩猎采集之外,狗还能够为人们提供皮毛、肉食等稳定的生活资源。在史前社会中人们的物资较为匮乏,因此狗既是作为人类的好伙伴,同时也是最为人类的食物资源。在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狗类的骨骼经常于其他食用类动物骨骼同出,且常常混杂在一起,这表明狗也曾一度成为人们的食用资源。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的定居生活更加稳定后,狗开始成为了看家护院的忠实伙伴,这也就是先秦时期人们所描绘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时候狗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也不再把狗单单当作是食物或者狩猎工具了。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重视狗,有的出于对狗的特殊感情还会专门挖掘土坑将狗收敛埋葬。

二、狗的随葬功能的体现

随着人们跟狗的关系的进一步密切,人们还将狗纳入到了祭祀体系当中。

1.新石器时代的狗牲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社会不平等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中开始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等级观念和随葬制度。祭祀制度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关于群体对于共同祖先和神灵信仰的集体礼仪。狗最早被纳入到随葬制度中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湖北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中就发现大量的陶塑动物模型,包括有陶鸡、陶狗、陶象等,这些既是当时社会中常见的动物,同时也是人们用以随葬的重要物品。

石家河文化陶塑动物形象

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墓葬区外还发现有若干个祭祀坑,祭祀坑中随葬有猪、狗等动物,这些动物显然是专门用以随葬所用的。良渚文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史前社会,有人认为良渚遗址应该叫做良渚古国,是一个以王权和神权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统治的早期古国。鉴于当时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十分突出,这些动物显然是被作为主人的私有财产进行殉葬的。

2.商代社会的腰坑随葬

商代社会是一个极度重视鬼神和祭祀的社会。以殷墟王陵祭祀区来说,仅目前发现的商代晚期祭祀坑就超过了两千座。这些祭祀坑多为圆形、方形坑,里面多埋藏青铜器和动物骨骼,狗也是商代祭祀坑中最为常见的祭祀动物之一。作为商代晚期的重要都城遗址,殷墟王陵区埋藏着从武丁以来的商代先王,祭祀坑应该就是商代一百多年来祭祀先王们留下的遗存。

安阳殷墟遗址公园

除了祭祀坑随葬以外,商代墓葬中还留下腰坑随葬。以商代贵族墓葬为例,通常为竖穴土坑墓,墓葬上面的二层台上陈放着殉葬的人骨、青铜器等。通常在墓主人棺椁的下方靠近腰侧的地方会掏挖一个坑,坑内埋藏着殉葬的狗骨架。这种埋葬方式体现出狗与人生前的亲密关系,狗作为人类的伙伴跟随着人们生活,死后也以这种亲密方式进行随葬。

三、汉代的赏狗和烹狗

狗在汉代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的社会中好狗成风,宫廷中还专门设置有位皇帝养狗的机构,民间还流传着烹狗的做法。狗成为汉代世俗社会的重要象征,在汉代的画像砖中还多次出现了狗的形象,"狗拿耗子"的图像最早就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砖中,生动形象,极其富生活意趣。

汉代画像砖饮乐图

1.汉代社会的赏狗之风

汉代社会普遍养狗,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家中养狗能够守护家宅、驱邪避恶,汉代宫廷中养狗主要用作皇帝狩猎以及观赏。在汉晋时期社会普遍养狗,甚至在西域地区家家户户也有养狗的习俗,当时人们去世之后,会将尸体放在院子中让狗嗅闻,称为"犬视"。西域流传进来的胡狗不仅体型巨大,而且凶猛异常,被用以边关警戒和护卫之用。

西汉时期陶狗

汉代帝王阶级爱好养狗,汉武帝时期甚至还专门有"犬台宫"作为犬狗居住的地方,还专门设置了"狗监"为皇帝专门饲养狗。皇帝的狗生活待遇极好,甚至为了提高狗的可观赏性,还专门为狗穿置冠服,身为"御犬"的身份象征。爱屋及乌,汉代皇帝爱好饲养狗,连带着养狗的专人也成为了天子近臣,成为了人人称羡的能够陪伴在皇帝身边的人。

2.汉代的烹狗之俗

古人认为狗是具有阳性的动物,狗肉性温,可以养肾、壮阳、暖腰膝、补气血,能够食用狗肉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狗最开始也是最为史前先民们狩猎采集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当时食谱中较为常见的资源之一。到了东周末期屠食狗肉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行业,和当时贩卖猪肉、牛羊肉的行当没有什么两样。秦汉时期刘邦的爱将樊哙原本就是一名专门杀狗的屠夫,因为力大勇猛而成为刘邦的心腹大将,汉朝建立后更是成为了大将军、左丞相。

"鸿门宴"只能够的樊哙形象

汉代食用狗肉也颇为讲究,一般选用未成年的小狗食用,加以佐料、白酒等细心烹制,即可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汉人食狗在考古学上也留下了许多证据,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有和其他食物一起随葬的狗骨;汉代反映庖厨宴饮的画像砖中就有烹宰狗狗肉的场景。画像砖是反映汉代平民生活的重要资料,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中烹食狗肉的习俗已经非常普遍。

结语:狗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千万年来伴随着人们从蛮荒时代走向了文明时期,为人们看家护院、守护财产,帮助人们狩猎觅食。人们对于狗的认识也从食物走向了伙伴关系,从个人财产变为了拥有某种神力的自然生命。在我国沿海某些地方,因为长期处于茂密丛林的自然环境中,狗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流行起了关于狗的崇拜和信仰。人们爱狗,不仅因为它的忠诚,更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给人们带来无数的慰藉与安心,给予人们无私的陪伴与奉献。

THE END
0.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中国通史具体介绍 中国通史具体介绍中国通史是指对中国历史从古代至现代的全面介绍和研究。 本文将对中国通史的各个时期进行具体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221年)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等时期。jvzquC41yy}/5?5fqey/pny1fqi02nf;34hd6j<5h4:35<;e3gh:3j89h372h9=72f9:0qyon
1.史前时代的儿童们,都玩些什么玩具?雕像还有一类被猜测为儿童益智类的玩具,也在史前时代曾出现:陕西姜寨遗址出土的陶制双联环,距今约6000年,其结构为两个粗粗的陶环套在一起,被视为后世“九连环”类益智玩具的“鼻祖”。 陶制双连环 著名秦汉史学家、《秦汉儿童的世界》作者王子今教授告诉记者,最近学界还有一个新的推测:从全国各处石器时期的遗址都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279749?6a38hfflh832812:
2.方位尊崇渊源考二、天南地北——史前时代的宇宙观 与“尊东”相比,今人对尊南之风显然更为熟悉。事实上,这一风俗同样非常古老。《庄子·盗跖》云: 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面南称孤矣。[31] 《礼记·礼器》云: 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32] 这一风俗在史前的墓葬中已有体现。仰韶文化濮阳西水坡墓遗址对此观念表现的非jvzq<84nkunju~t0ecyt0ls1|uk1ƒx{la}iu‚ou14632961v46329632a;19>6280yivvq
3.稻作农业成就管理论文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稻作农业大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是稻作jvzquC41yy}/i€~qq0ipo8qwpyko1wtpi{kmww|gp1tzvpxjujrx1;52;2=04;82;74ivvq
4.笔记:还原与无限:技术时代的哲学问题(还原与无限)书评系统论的弊端:1、系统论并不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2、系统论没有看到系统逻辑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叙事性知识的潜能第三章 技术时代的历史哲学——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论新释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四个文明时期:史前时代(普罗米修斯时代)-自然要素古代高度文化-组织要素轴心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对整体存在的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