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教材:七上第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前言

磨叽过很多回了,识记历史知识,要“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要从同一个角度去反复记忆,那是非常低效率的行为。

本系列立足于大家已经对课本较熟的基础上,换个角度进行简单梳理。

当然,推文是靖的地盘,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所以下文不但角度与教材有差异,内容也有所增减。

不过大家可以放心读,通篇不存在篡改历史的嫌疑,嘻嘻嘻嘻。

第一单元讲述的是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历史。文明的标准是什么?按照史学界的共识,包括文字,阶级,国家机器等。原始社会基本不具备这些,所以只能算是史前时期或蛮荒时代。

史前时期我们应该知道哪些?我们要知道人这个物种是怎么形成的,还要知道这些人过着什么样的基本生活。古代中国史是漫长的农业社会史,所以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史也是农业的诞生史。

另外,中国的历史传承没断过,所以我们的神话传说还可以佐证这段历史。

所以,本单元分三个部分来讲述:人的变化过程,原始农业的形态,以及远古神话传说。

一、旧石器时代——分三阶段进化的中国原始人

达尔文很久以前就告诉我们,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而今网络上居然还充斥着质疑的言论。想看到进化论的证据,不用远走,在中国、在初中历史书上,我们就能看到我们从古猿到猿人再到完全的人类形态的演变轨迹。

(一)他们的身体进化

新时代的某一天,考古学家在云南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碳屑。经过科学探测可以得出,中国发现的最早古猿人就是这些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

仅从两颗门牙不能确切推测出他们的长相,但根据同时期世界其他古猿人的外貌和两颗门牙匹配的外貌特征,我们可以模糊知道他们更接近猿不太像人的外貌。

后来,科学家又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挖掘出另一批原始人的遗迹——北京人。这个遗址了不得,不仅出土了很多完整的头盖骨,还有上万件石器和骨骼化石,甚至发现了四十多米厚的碳屑遗迹。

出土史料之多,为世界同类人遗址之最。

从丰富的史料可以得出: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外貌上往人的方向更靠近一些,但仍然高颧骨高眉骨。他们与元谋人外貌的最大区别是可以直立行走了,所以被称为直立人。

再后来,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上面的山洞里,发现了另一批原始人。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可以知道,这批原始人长相基本与现代人相同。到此,猿到人的进化完成。

那么,我们还可以知道进化中的原始人哪些情况呢?历史太过久远,衣食住行的细节无法知道,但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大概的生产生活模样,那些与动物分道扬镳的生活特点。

(二)他们的生产生活进化

本部分重在强调我们与动物不同的特点。

1、制造并使用工具

首先,我们与动物界分道扬镳的起点是制造并使用工具。

虽然元谋人遗址发现的打制石器很粗糙,但也学会了制作工具。

经过百万年的进步,北京人(直立人)时期的打制石器变得比较成熟,能够根据不同的石头质地,将其做不同程度的加工,并用在不同的场合。

而到了山顶洞人(智人)时期,打制石器已经非常成熟,并且有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打制石器技术即将进化为磨制石器。看似这一进化很简单,但你要知道,没有任何近代科技的辅助,徒手磨制出各种较为精巧的器具,是需要劳动者多么丰富的经验(区别利于磨制的石头)和精巧的技术(各种形状和要求的工具都可以磨制出来),原始人即将进入更高级的时代。

第二大特征,是关于火的驾驭。这是人类驾驭大自然的开端。

从元谋人只是会利用自然界的火(如雷击)烤熟食物、御寒和驱赶野兽,到北京人时可以保存火种(几十米厚的灰烬痕迹是原始人用心保存火的最有力证据),再到山顶洞人可以人工取火,原始人用了一百多万年的时间。

这百万年间,人们克服了动物惧火的本能,更远地离开了动物性,也为进一步驾驭大自然做了准备,如制陶技术和冶炼金属技术都需要驾驭火的本事。

不止如此,用火烹熟的食物可以让人类的身体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营养,为人类身体的进化提供了更多的营养。

3、采集狩猎和群居

另外,这时期的原始人获得食物的来源主要采集和狩猎。这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原始,大自然其他的动物也这么做,所以算不上人类的进步。

人类其实也像更进步,但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缺乏合适的工具和技术。这种情况直到有了更高级的工具才有所改变,那就是磨制石器时代的事了。

采集还好,狩猎需要大规模的群体行动才能成功,所以原始人的生活必须是集体生活。且火很珍贵,原始人必须紧密生活在一起才能享受到火的便利。

就是因为狩猎后分果实和火的珍贵,原始人需要居住在同一个够深够大的山洞里,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山洞,从生到死都要在这个山洞。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在一个山洞(北京周口店)发现如此丰富的史料。

二、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

身体进化几乎完成的原始人,既能驾驭火,还逐渐掌握了打磨石器的技术。火能放荒成为土地肥,石头被磨成较锋利的刀、斧、镰(耒耜),这两种技术为古中国的最重要经济——农业打下了基础。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开端,也是磨制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一)四大标志

原始农业有如下标志:农作物种植,聚落,家畜饲养,磨制石器。这几个标志可以这么理解:

1、农作物种植——

农业一定要有种子这是农业的根本。南方原始人(7000年前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河姆渡人为代表)驯服了水稻,北方原始人(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为代表)驯服了粟。这不但为农业的诞生做了必要准备,也为我国南北方文明双线发展开了个头。

为什么是南稻北粟?这是由地理环境导致的。北方寒冷干燥,越是这样的环境粟的成色越好,南方温暖多雨,越是这样的环境,水稻越高产。

2、聚落——

每个人都要守护自己的土地,需要更多的时间在田地里劳作,所以原始人逐渐走出山洞,开始在田地边搭房子。

但是,大自然还是很危险,刀耕火种这一农业技术还是很粗糙,很长时间内,还是要依靠集体耕作才能保证收成,所以原始人仍不能太分散。

于是,这个时代的原始人群居住方式变成了聚落,就像现在的小型农村一样。

这样的聚落,在南北方有较大的区别。吃粟的半坡人,因为寒冷,住在温暖的暖烘烘有土炕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吃稻米的河姆渡人因为潮湿,住在架起来四处通风的干栏式建筑里。

3、家畜饲养——

因为人们每天要忙着农田里的活儿,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狩猎。人身体所必须的肉类该如何获得呢?这时候狩猎剩余的易驯服的小动物被人们圈养起来。

这时候人类不但有饲养家畜的需要,也有了饲养家畜的条件——农作物种植带来的收获比采集要多且稳定,可以持续分出一部分饲养家畜。

这些动物中,最常见且最易驯服的是猪狗鸡鸭的祖先。而在南方,因为水网遍布,有一个特殊的家畜品种水牛因吃苦耐劳,被河姆渡人驯化。

4、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的重要性,在于农业的复杂性(相对于更原始的采集狩猎)的需求。石磨和石镰等较精细的生产工具给农业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耒耜成为原始社会甚至是奴隶社会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之一。

另外在原始人开采石头的时候,偶尔会发现玉石。玉石质地比较脆弱,在打制石器时代的实用价值也就比较低。玉不琢不成器,进入磨制石器时代后,玉器成为了流行,尤其是在南方玉石比较丰富的地区(良渚玉文化)。

(二)其他先进技术

制陶——

在原始人漫长的使用火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泥巴在火中待久了会变成坚硬的固体。于是好奇的人类用各种土掺和不同比例的水和杂质,捏成各种形状放在火里烧,终于,最终让他们研究出了原始制陶技术。

因为土壤的不同,北方半坡人烧出来的陶器是红或黄色的,南方河姆渡人烧出来的陶器是黑色的。浅色的陶器上更容易画画,所以出土的半坡彩陶上有绘上去的深色图案(人面鱼纹彩陶盆)。以当时的技术,很难绘制成功浅色的图案,所以河姆渡黑陶上的图案都是雕刻出来的(猪纹陶钵)。

三、传说辅证

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中国人的历史一直保存在民族的记忆里,文明时代有文字记载,史前文明时期有大量的靠谱或不靠谱的传说。

旧石器时代太过遥远,且人还没长成人形,大脑也在发育中,语言都未必有,所以那时的传说大多更像神话,什么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生活距离文明时代更近,社会组织也更复杂,极有可能有了语言,所以这时期的传说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在华夏大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可以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不止前文的半坡与河姆渡,还有大荔、红山、大汶口,龙山、良渚、三星堆,等等等等。

(一)北方原始人的胜利

第一单元里的传说更符合黄河流域半坡人的考古历史。为什么传说偏爱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当然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这一规律决定的。

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流域的黄帝轩辕氏,用战争的方式整合了北方炎帝(阪泉之战)和蚩尤(逐鹿之战)的部落。

严苛的自然环境下,组织越大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同时期的南方原始人在干什么?因为南方资源的丰富,各部族没有武力整合其他部落的必然需求。自己过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当然,南方河网山障交织,武力兼并的难度也是极大的),必然会淹没在历史场合里。可以说,中华文明的主体人文记忆都是炎黄一脉的历史,所以炎黄二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但是,南方原始人不等于都消失了,更多的是融入到黄河文明里去,当然,作为被融的一方,是保留不了民族灵魂的魂,只剩下了细节。大规模的纯正南方原始人最后什么时候被融走的?大概是秦统一六国时,楚国灭国的那一刻吧。

也可以换个角度看,那就是后来的华夏子孙也不是纯粹的炎黄后代,只是在归属上是而已。现在的华夏人,血液里混合着华夏大地东南西北各原始人的特点。

(二)做正确的事

再回头看看,为什么炎黄联盟能够传承下来?不仅仅因为他们最大,更是因为炎黄联盟胜利以后,能够把握历史方向做正确的事。

1、重视农业生产

把重心放在农业生产突出表现就是发明很多与农业生活相关的技术,如炎帝教民辨五谷,传耕种技术,发明纺织,发明天文和历法(农时之需)。为了保卫农业和生活安全,黄帝发明了一堆保卫的技术,如船车和弓箭等。当然还有仓颉造字、嫘祖缫丝等传说。

这些传说到底是不是这些人发明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有了这些技术进步。传说喜欢神化个人,这固然有英雄主义情结在内,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这样的喜好符合群体记忆特点——具象化、系统化的知识更容易传播。

2、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管理部落,说不准具体是从哪一代开始,原始人制定了人类史上第一个政治制度——禅让制。禅让制之所以有这么标准的名字传下来,是因为在文明社会开始前的几个部落首领(尧舜禹)就是靠这样制度上位的,想弄明白文明社会的第一个政治制度——世袭制,就要拿禅让制做对比。毕竟这样以德才为选拔标准的制度,是后世多少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图腾。

那么这个图腾是如何被推翻变成传亲的世袭制呢?这就要从过犹不及这一点来讲了。

话说大禹治水的功劳比之前几位首领的功劳加起来还要多。你要是不知道大禹治水到底有多了不起,你把眼睛转到同时期的西方看看:这波世界性的洪灾,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是刻在骨子里的恐惧(《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

这场洪水让西方原始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恐惧的时候,在东方却建立起对治水成功的禹的神一样的崇拜,众人尊其为“大禹”。这样的地位不可撼动,甚至是在大禹晚年,也找不到与之匹配的继承者,禹的光环甚至沾到了他儿子身上。这一波治水的功臣和其他地位高的人,逐渐与普通居民拉开了距离。

另外,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定,部落有了更多的剩余。为了保卫财富,防止外部或内部的贪心,部落需要有力的军队和规则去建立秩序。有了不同阶层的人,有了权力机构,国家就产生了,原始社会也就结束了。

THE END
0.历史历史 今天复习了历史。只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朝三个阶段就复习的头昏眼花。话说现在历史题出的也是特别灵活,各种坑,各种穿线。而史实之类的,是开卷,你只要能找到地方就行。但我觉得,整体脉络还是要背下来的,史实记忆是基础。jvzquC41yy}/lrfpuj{/exr1r17639=g239d5n
1.汉字书法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jvzquC41yy}/ojniqq4dqv4ekvobq863;6610qyon
2.做个重点记录自己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书评一、史前各文化阶段摩尔根“是第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尝试给人类的史前史建立一个确定的系统的人”分为三个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1⃣️蒙昧时代1.低级阶段:“人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即住在热带的或亚热带的森林中。”2.中级阶段:“从采用鱼类作为食物和使用火开始”迁徙各大陆/石器3.高级阶段:“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63612:=1
3.谁之学派,何种考古学?——致敬俞伟超和张忠培先生[91] 所以,他才将第三个阶段称为“是以苏秉琦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考古学成熟期”,自是由于诞生了极具“知识硬核”的新理论“范式”,即突出表现为提出了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以及推衍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古文化-古城-古国“三历程”、国家形态发展 的“古国-方国-帝国”的三部曲以及国家形成的jvzq<84mcqmv0lxup0io1ƒ|d1zyzl8~lzn5rv87242651}7242653
4.三星堆对话古遗址·石家河遗址①庞大恢宏的史前古城方勤介绍,石家河遗址是一处持续发展了2000年的大型史前城址群,包括约40处遗址遗存点。要认识石家河遗址,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志性特征,分为三个时空框架: 第一阶段:距今5900-4800年的中心聚落初步形成期,逐渐建成了中心聚落谭家岭城,这一时期可称为谭家岭城时期。 jvzquC41ukiiwjs0ueum0lto0et0z€yi14633:617:957>8;0jznn
5.朱乃诚虎年谈虎:夏商时期玉虎流行并向玉龙演化朱乃诚介绍说,依据目前公布的考古资料,夏商时期玉虎大体可分为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虎、二里头文化玉虎、商代中期玉虎、商代晚期玉虎等四个阶段。其中,石家河文化晚期大致在公元前2200-公元前1800年之间,前后可能经历约400年的发展过程,其早段超越夏时期最早年代约100多年,但已发现的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玉虎,多在夏代范围jvzq<84yyy4djrscpg}t0lto1e{m1;544163/971;8<83@=0ujznn
6.国家文物局发布5项考古成果但是,像施岙这样,包括了河姆渡早期、河姆渡晚期、良渚三个时期的稻田,且这么多地块,另外还有包括水渠、出水口、小路、田埂、稻田本身、稻田里面的包含物等完整的系统,这样的发现还是罕见的。它为我们了解整个东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过分。施岙以无可辩驳的证据jvzq<84o0etxg|y0eqs0e‚z1c532;613451487235:33=3jvor
7.莎士比亚与“我们”——《莎士比亚研究》丛书总序世界文坛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6首其他类型的诗歌,另外他还参与撰写了《爱德华三世》(1589)、《托马斯•莫尔》(1600)两部历史剧,并有据信失传的《爱的回报》(Love’s Labour’s Won)、《卡德尼奥》(Cardenio)等作品存目,此不具论。他的创作生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 1.1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5385d6992;33449:455=/j}rn
8.“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12月9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国家文jvzquC41o0mny7hp146356641370exsvgpz`3<557;=16:3jvo
9.晏绍祥:70年来中国的世界上古史研究提要:70年来中国的世界上古史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奠定基础时期(1949—1966)、恢复和发展时期(1976—2000)、繁荣时期(最近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世界史获得了与中国史并列的学科地位。学者们翻译古代文献,引进苏联教科书,培养人才,并对一些重要问题如奴隶制的特点等进行了初步讨论。改革开放给世界古代史研究jvzq<84kyj4du|s0ep5yull1ulme||ou14632:71v4632:737a;35<6430yivvq
10.泉州事业单位公基常识:中国的原始社会泉州公务员考试网三.晚期智人时期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其生活年代距今5万年到1万年之间,处于旧石器末期与新石器时期的初期。晚期智人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几乎都有其生活的足迹,其中山顶洞人是“新人”阶段的代表。“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人”的故乡,居住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上的一个山洞里,处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距今约1.8jvzquC41swgo|qtw0j{bv~3eqo532;612:921:>282890qyon
11.“兴文化工程”大型融媒报道丨中原路径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王震中说,文明和国家起源在聚落形态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大体平等的聚落发展为含有阶等和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形态。这样一个演化路径既是中原的,也是全国性的。由于中原的材料非常丰富、特别典型,所以中原文明和国家起源路径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路径。夏商周由多元走向一体是以中原王都为中心而形成jvzq<84yyy4mwxmg0eun0ls1pg}t1ps{y1814<4341766@;;9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