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训王巍:不适以“‘红山文化’胜‘良渚文明’的‘田忌赛马’”

本文提要:近期,在对大国“文明探源工程”进行总结性呈辞中,王巍他们在以“形东实西”的“文明西来,中原起源”为珪镍,将5300年的“良渚文明”;继续深文周纳地序于6200年的“红山文化”之后。好象他们从来不知道出土过全球最早独木舟,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就在良渚同城的杭州。

难道从距今5300年的“良诸文明”,加上距今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还不够序于距今6200年的“红山文化”之前的标准吗?哪怕这祥会导致大国文明史仍要继续附骥于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之尾。因为他们的师宗,向来也是以西亚北非的“文化遗址年代”,来“领先”大国“文明遗址年代”的。

王巍将“红山文化遗址”序于“良渚文明遗址”之前,是出于什么动机?

他们说: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前后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国人Y染色体出现了三个超级扩张点:“Oγ—F11、Oβ—F46和Oα—F5”,被分子人类学家戏称为“三大超级祖先”。其实在此前后,在一切展现中华文明源头叙事的场合,王巍们都向来是以“红山”光头主阵,“良渚”都以宾客仆从其后的。这其实是善于“戏称”祖先的李辉团队从西方贩回的“中华文明出于非洲”的“分子人类学游戏带”给闹的。复旦李辉团队曾参加2000年人类基因计划测序,由于其在许多方面深受西方假说的操纵。随着未来的考古研究与科学检测的深入,正在发生许多颠覆他的结论,将重塑人类起源的认知体系。

1、相信本着《王巍等人将“红山文化遗址”序于“良渚文明遗址”之前,是出于什么动机》议题或案例的传播,会加速将他们在“三学”研究领域内的“肤浅、简陋与偏执”,暴露得更加淋漓尽致

对任何遗址与任何文物进行“考古勘史、断代测年与评级定等”的时候,都必须基于考古勘史领域中先行先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引领与指导,才可以全面实证。例如在讨论“红山文化遗址”与“良渚文明遗址”谁“更早更文明”问题时,必须先经过同期文明遗址在“遗址选优”与“文物定等”时釆用的“定义、制度和标准”的映证与比对,才能在最后一分钟,得到全国或全球最高分的“双十”与“之最”。

在探讨中华民族的人种、文明、姓氏与宗教源头的时候,不能仅凭一两个客观条件或任由一两人不顾公识地“自说自画”,更不能以“分子人类学游戏带”的标准与定义来一锤定音。至少在考古学、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首先要有一个在对遗址和文物进行“遗址选优”与“文物定等”时釆用的“定义、制度和标准”的映证与比对,才能在最后一分钟,得到符合“十重”与“十最”的定论。那么,什么是“十重”与“十最”呢?

(1)《考古勘史/十重综评法》。以“红山文化遗址”与“良渚文明遗址”为坐标,对全球(全国)同期古城的“遗址、地名、文物、风物、物产、水文、天象、图腾、典籍和谶纬”等专业原素与科学表象,进行了《考古勘史/十重综评法》范畴的评价、比对与映照后,你所主张的人类(中国)最早文明究竟是“良渚”,还是“红山”呢?

(2)《遗址选优/十最综评法》。以“红山文化遗址”与“良渚文明遗址”为参照系,对全球各国同期同级的遗址进行了哪个遗址“问世时间最早期、文明程度最高超、建筑规模最宏大、产业门类最全面、出土文物最多元、主流文明最集中、氏族世家最丰富、广域联系最深远、文史映证最齐全与后世文明的联系最密合”,等《遗址选优/十最综评法》价值,进行科学的比对与全面的映照,就能得出哪边更符合“文化”或“文明”的体系。

(3)表面看去,王巍们将“红山文化遗址”序于“良渚文明遗址”之前的主要理由,就是“良渚文明遗址”5300年,“红山文化遗址”约6000年,“红山”“良渚”早了几百年,这显然不能成立,因为“文化”与“文明”没有可比性。“文明”是“结构性”海洋般的进步,“文化”则是雨点般的忽去忽来。在讨论“中华文明探源”的“文明遗址”课题时,塞进“文化遗址”捣乱,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4)诞生于距今5300年的“良渚文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2019年完成了世界申遗其“人类文明首都”的地位,由此受到全球学术界的公认。而诞生于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遗址”,2006年豋录为国家级文保,同样位于浙江杭州。是此,良渚与跨湖桥如果按区域合并了,则8000年的“杭州文化”则己远早于6000年的“红山文化”,他们对“8000”与“6000”谁早?“文明”与“文化”谁更文明,你们真的还“搞不拎清”吗?

2、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正在反证“探源工程”的“宏大叙事”

根据需要,超20个自然科学学科的数十种科学技术的思路与方法,被用于“探源工程”相关课题的比对分析与鉴识映证的系统研究。由于越来越多科学技术的汇入,考古学、历史学与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可信性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运用加速器质谱仪对出土遗物进行高精度碳十四测年。由于当前与此前技术的局限,科学界只能测出腐殖物大概的年限。对动物化石的检测只有不到50%的时空准确率;对玉石与金属几乎没有检测能力,史学界只能根据出器土层腐殖物的检测来断代与纪年。由此联想到科技相对落后的距今100年来的中国考古与距今200年来的西方考古,其断代与测年的论述,大多数与算命和测字的结果类似;

(2)通过人骨中包含的碳、氮同位素的比率与状态,研究当时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种类(粟和黍还是稻),(3)以及不同阶层蛋白质的摄入量与摄食动物的种类;

(4)通过对各地墓葬出土的古代人骨观察,研究当时人们的体质特征、健康状况、所处时代与大致年龄;

(5)通过动物遗骸和骨角制品,探讨不同地区人群的肉食获取方式、(6)动物资源的驯化与利用方式;

(7)通过人体中所含的锶同位素,研究当时姓氏人群的迁徙変化、社会组织的基本架构,以找到其中的规律;

(8)通过土壤中粒度、磁化率、孢粉、植硅体、土壤微形态等对各个地区的环境进行研究,(9)进而探讨各地文明的盛衰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10)通过地貌学与遥感技术对各地区遗址周边的地形地貌、道路河道的走向流向等交通要素和建设格局,开展进行相应的考察分析;

(11)对各地出土人骨的DNA进行分析,研究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婚姻结构与区域姓氏的重组与往复式迁徙;

(12)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各个时空多个聚落的历史分布状况进行遗迹映像研究与分析,(13)探讨当时人们的行止规律与社会组织的大概规模;

(14)对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骸进行分析,研究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的基础形态;

(15)对与天文学有关的遗迹研究,探讨当时的人们对天文现象、(16)映照方位和农事节气的实用知识;

(17)运用硅酸盐技术研究陶器和原始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

(18)运用金属学理论的原理与方法,对出土铜器的金属结构和成分以及制作工艺技术进行分析;

(19)运用地质学、(20)材料学的知识,分析铜器、金器和玉石器、绿松石等贵重资源的成份与产地,发现并找到古已枯竭的矿坑遗址与红铜时代。

这些“超20个自然科学学科的数十种科学技术的思路与方法”,在用于“探源工程”相关课题的“比对分析”与“鉴识映证”的系统研究后,所得到的客观信息与科学数据,在结合了“遗址、地名、文物、风物、物产、水文、天象、图腾、典籍和谶纬”,等《考古勘史/十重综评法》范畴的评价、比对与映照后,就能得出例如“红山文化遗址”与“良渚文明遗址”,哪边更符合“文化”或“文明”的体系。

再结合以“红山文化遗址”与“良渚文明遗址”为优选参照系,深入进行哪个遗址“问世时间最早期、文明程度最高超、建筑规模最宏大、产业门类最全面、出土文物最多元、主流文明最集中、氏族世家最丰富、广域联系最深远、文史映证最齐全与后世文明的联系最密合”,等《遗址选优/十最综评法》价值,进行科学的比对与全面的映照,就能得出哪座遗址更符合“文化”或“文明”的体系。

3、分子人类学与昆明研究所,基于西方公式与模型,对遗址与正史的否定

《“山东半岛古代人为白人”的误传及后来的论文纠正》的论文,将“2000年《分子生物学和进化协会会刊》(the Society for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了东京大学Wang Li(王莉)为作者的《中国2500年古老人群的基因结构及其时空变化》(Genetic Structure of a 2,500-Year-Old Human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Its Spatiotemporal Changes),这篇文章认为:2500年前(至9500年前)山东Linzi(临淄)古人的母系mtDNA,接近德国、葡萄牙、威尔士等欧洲人群”。Wang Li(王莉)作者的文章虽惨遭别人的“纠正”,不能使任何人或生疑虑:分子人类学基因工程的未来,将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科学。

《“山东半岛古代人为白人”的误传及后来的论文纠正》的作者,借助“2003年,中科院昆明所的姚永刚,在同一杂志发表了《重建中国进化历史:关于提取古代DNA的一个告诫》(Reconstruct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hina: A Caveat About Inferences Drawn from Ancient DNA),文章从提取方法等角度,对以往一些尝试重建中国古代历史,违背DNA常识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因而以科学的名义“证明”了中国古人类的“黄色基因”。以上三篇以分子人类学之名,研究同一地古人类基因的论文,结论竟截然相反,足证时下此学的状态与“梦游”或“游戏”相类。

2021年度的最新论文,《9500 - 1800 年前古山东的母系遗传结构》(Maternal genetic structure in ancient Shandong between 9500 and1800 years ago),论述了近一万年来的山东地区古代从来就没有过白人常见的母系类型,再次论证了2003年论文的正确性。但是,本著王耿认为:在《山海经》中,五色人种混居于江淮地区,大人长人白狄长狄不绝于史,江淮地区的赣巨人也不断在史中出现。在江淮地区的遗址化石中,长人骨骸与羌人尸骸混葬现象可溯至9000年前。白人自从有人类以来,其全球最早有证据的出生地就是在江淮地区。相反,在中国各地的史前遗址中,很少发现所谓的“黄色人种”是啥样的。

二、中华文明叙事应以“中国三学”研究方法为主,“西方三学”研究技术为辅。否则,就会彻底否定中华文明始于5000多年前

今年是现代“考古学、历史学与人类学”等“西方三学”研究,在西方立项开科的200周年,也是“西方三学”在中国“升格”了“文史学、金石学与格物学既博物学”等“中国三学”的100周年。从此,在为遗址与文物“考古勘史、断代测年与评级定等”的时候,近代“中国三学”的代表人物,总是喜欢以“西方三学”来盖棺定论。

1、什么是“升格”呢?我们先从什么是“西方三学”来开始讨论

(1)现代“历史考古学”引入了“碳14、钴60”等“射线半衰期”土层与腐殖物断代测年技术;

(2)现代“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人体化学信息、生物遗传学与基因遗传学”研究,引入了血型分类、基因检测与干细胞繁育等科学技术,通过比对古人和今人的血型与基因和纳胞繁育,最后找出生物特性与发展轨迹。

(3)现代“文化人类学”引入了“姓氏、语言、宗教、地域与图腾”为标志的“纵向传承分界技术”,分出了“族群民族、种群人种与信仰意志”为代表的“横向社会区隔方法”与“以肤色纯净度为标准的文明优劣等级”。

从以上能“升格”“中国三学”的“西方三学”,诞生至今200年的表现与成果看:

(1)以他们《全球通史》中,“全球人类史前文明十大早期遗址”的“断代测年”;

(2)他们已定向传播的“艾滋病、埃博拉、非典、新冠”等致死病毒的得病率与死亡率分析,其可靠性或成功率连30%都不到。

(3)他们将亲兄弟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民族、亲兄弟的胡图族与图西族、亲兄弟的穆斯林与逊尼派等研究成了世仇,其证据力与学术性,仅为连神话小说级别都不够的那几本经书中的不靠谱章节。

(4)他们如获至宝的“碳14、钴60”技术的幼稚与迷幻,根本测不出玉石与金铜的纪年。对人体化石的测年,也飘忽如“汤山人”头盖骨的测年就有30多万年至60多万年的多种年代结论与分歧成果,此类案例几乎延涉于所有大于千岁的化石测年;

(5)他们还妄图将“炎帝神农氏、赤帝蚩尤氏、黄帝轩辕氏”等“中华民族史前文明创建者”族群,以他们当下“游戏”与“魔术”级别“基因科学”的名义,经过“征战”甚或“屠杀”,重组定义为“三大超级祖先”与“三大超级族群”。

由于他们倚仗着自以为得到了“西方三学”的真传,肆意对“中国三学”的“文史学、金石学与格物学既博物学”,开始从傲慢、无知与无耻,走向了反智、反史与反科学。据此或可断言:从今往后100年看,“分子人类学”或有进入“法医学、证据学与纯科学”领域的可能,是可以从当下的“游戏”与“魔术”状态,蹒跚着步入未来殿堂的。

可惜这个看上去“很科学”的分子人类学,在它的公式与模型的结构与体系内,根本还没有对“恋爱、艺术、宗教与哲学”等人格与神格进行定义与检测的模式或模版,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人因为“基因改良”而呈现稳定的“年轻态、增长寿和增免疫”。

甚至,在米国还发生了金融大亨艾泼斯坦、科技大亨布莱恩·约翰逊与硅谷大神彼得·蒂尔等人,以每年200万左右美元的代价,用“不老药维瑞特、续命针干细胞、抽换男童子血和吸女童模阴补阳”等“准”封建迷信活动,将前任米国总统、英国王子等名流和他们自己,改造或折腾得更丑更老更坏。

对此,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表示,自己2月底曾在沙特利雅得召开的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上说过这样的话,然而与会成员“一点反应都没有”。

接着,麻生继续说:“在那一周后举行了G7财长电话会议,我问'你们有什么想法?’。这次意大利方面倒是说了很多,可明明一周前还在旁边说什么'和我们没关系’。'那是黄种人的病,不是我们的病’。这话是谁说的?不就是你说的吗?想什么呢”?麻生在说到这里,在场议员都笑了。他们基于分子人类学族群人种特征的科学检测、科学配方与科学实验’后,一本正经地制造出来的基因炸弹,在靶向喂药之后,每次都先重创了美西方自己。

2、他们认为的中华民族史前文明“三大超级祖先”诞生的年代,并非是科学的结论。对此,学朮界早有四大共识:

(1)当时根本没有战争文化。《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卧则民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2)当时基本没有战争级工具。除各地稀疏发现的陨铁、天然铜、石簇、骨簇、竹箭、木剑外,全国各地已出土的在那时可以用于战争级或屠杀级的金属兵器基本为零,或晚于此际数百年。

(3)以出土遗址的状态为证:全国各地出土的那时可以达到战争级或屠杀级规模的遗址,基本上还没有发现,或晚于此际数百年。苏北蒋庄的残肢与苏南昆山的杀殉等,其规模均未超出邻村村民间斗殴级的木棒与青壮可抛级石块为主,所造成的少量(不到百人)的伤残,也并非“三大超级祖先”的同一时代,亦并非出土于同一文化层。

(4)由于碳14钴60的离谱:如果坚持强调“三大超级祖先”,活跃于能用金属武器“征战级”甚或“屠杀级”的青铜时代,等于彻底否定了中华文明始于5000年前。因为“征战级”或“屠杀级”青铜时代的到来,始于“三大超级祖先”之后近千年。

从100年前至距今不久前,由“文史界”的“前清遗老、民国精英与文革干将”,组成“五四中国”后“文史学”研究的中坚。他们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文明西来,中原起源”为珪镍,将20000年江淮陶稻文明;闪烁其辞地序于10000年的河洛陶黍文明之后;心安理得地附骥于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之尾。为了缩短“良渚江淮文明”与“文明西来”的时空差距,故意将“文化遗址”与“文明遗址”同质论述,王巍们仍在詨言“中原起源”与“西方中心”的“西方西亚-西北中原-西南东南”的南辕北辙。

(1)“前清遗老”曾将“文史学、金石学与格物学既博物学”,摈斥了“西方三学”;

(2)“民国精英”喊过“肃清封建,以夷师华”后,对“西方三学”跪拜顶礼;

(3)“文革干将”在“批判、打倒、否定”后,乘机将“三学研究”等,变成在一些人(例如顾颉刚、李学群、王巍等)精心把持下,从无科学且公允的标准与定义,总是由一两人“弹性很大且可操作性极强”的“话术”与“操弄”来主导。

在此100年来的前期,由于王国维、李济、夏鼐与陈梦家等人的领衔与坚韧,“中国三学”的研究,基于“文史学、金石学与格物学既博物学”,甚明“西方三学”的“碳14、钴60”技术的幼稚与迷幻,“纵向传承分界技术”与“横向社会区隔方法”与“以肤色纯净度为标准的文明优劣等级”等西方“科技”与“诡计”的“十面埋伏”的反华特质,坚持以“中国三学”为主,“西方三学”为辅,取得了“华文明研究”的经典成就。

在此100年来的后期,由于王巍们排出了(1)“10000年”领“20000年”之先;(2)“河洛”领“江淮”之先;(3)“红山”领“良渚”之先”的“华文明探源”与“夏商周断代”的两大“豆渣工程”,致使整个“华国历史与文明叙亊”的成果倾圮,在于个别人埋入的一颗“特洛伊蝼蚁”。在王巍的历史学部与李辉的分子人类学团队今后再大肆发出此类吹嘘之前,请你们现在就给出本文已列出的三大诘问:

(1)请问王巍李辉二“首席”,你们是非洲哪个酋长的后代?请以“分子人类学”证明。

(2)为什么美国前总统会被爱泼斯坦整老整丑整坏了?请以“基因干细胞工程”证明。

(3)麻生太郎为什么要以“新冠是你们黄种人的病”,来反讽西方要求日本出钱救济白人的呼吁?请以“分子人类学”与“基因干细胞工程”证明。

3、有正史稽录与遗址对照的古代中华历代疆域/附:帝俊与“黄帝累11世-昌意-少昊-颛顼-帝喾-帝尧”的17世体系

在距今8000年至距今20000年前,是中华民族传说时代的盘古时期;之后是距今5000年至距今8000年前的三皇时期;再后距今4000年至距今5000年前的五帝时期,正是华族人种、文明、姓氏与宗教的兴起与播迁阶段的史前文明时期。这些阶段性与地域性的文明中心遍布远古中华各地,多数沿《山海经》与《尧典》中东南西北的先后秩序成镇。

(1)帝俊。《吕氏春秋·勿躬》:“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 。炎帝帝俊之后,有“黄帝累11世-昌意-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共17世古帝。其间无论从黄帝累11世的炎黄共治时期,还是之后的五帝时期,其法统与典章的科醮仪轨,皆被经史志籍记录的行礼如仪。

(2)黄帝。《五帝本纪》说:黄帝早期,“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东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平凉),登鸡头。南至于江(川江),登熊、湘。北逐荤粥(蒙古),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3)少昊。《山海经·大荒南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川南)”。《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便重为句芒(东海),该为蓐收(平凉),修及熙为玄冥(蒙古),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羲和”一族从距今4750年前帝俊至距今4200年前帝尧的500年内,各被当时的帝王命令负责以甘肃天水为代表的古中华全境“天地、日月、星辰”的历象创设与风舆载剞。

(4)颛顼。颛顼“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燕冀),南至于交阯(滇桂),西至于流沙(疆藏),东至于蟠木(东海)’。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5)帝喾。《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中原),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西北),主参”。《孔子家语·五帝德》:“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龙典乐,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元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说典章政务、四时节气自喾而立,将其二子率江淮与吴越之人始迁于河南和山西,成为当地土著的文明首领。

(6)帝尧。《尚书·舜典》云:“流共工(少昊子穷奇)于幽州(北裔燕冀),放驩兜(帝鸿子浑沌)于崇山(南裔湘南),窜三苗(虁龙子饕餮)于三危(西裔疆藏),殛鲧(颛顼子梼杌)于羽山(东裔苏鲁):四罪而天下咸服”。由于舜前文书由图符剞劂而成,后世只能从“看图说话”与“看图写字”释出,故此“四罪”应为“四勇士”,而此文释者却因“意译”的“四勇士”,变成“直译”的“四罪”而讹误。

(7)帝舜。《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浑敦(帝鸿子)、穷奇(少昊子)、梼杌(颛顼子)、饕餮(虁龙子) ,投诸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按:《尚书/孔氏传》:幽州(北裔燕辽);崇山(南裔湖广);三危(西裔疆藏);羽山(东裔苏鲁)。从“以御螭魅”看,结合舜前文书的图符特征,“四凶”应当“四勇士”之写照,因为戌边卫国不会是反面人物。

(8)周秦。《尔雅·释地》勘为:“觚竹(北)、 北户(南)、 西王母(西)、日下(东),谓之四荒”。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邢昺疏:“北户者,即日南郡是也。颜师古曰:'言其在日之南,所谓北户以向日者’”。《琅玡台刻石》:“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左思《吴都赋》:“开北户以向日,齐南冥于幽都”。

二、良渚文明遗址经过申遗课题组内外专家的“类《考古勘史/十重综评法》和《遗址选优/十最综评法》”的全方位科考鉴审,终于实现世界申遗成功,被公认为在全球同期遗址中申遗结论最严谨的遗址。同时,中国以江淮江汉至河洛河套等秦岭南北的十万处史前遗址,几乎同时蕴育发展了中华文明,其中的代表性文明如下:

1、大国江淮与江汉地区著名史前遗址的文明火花或人类文创

江淮江汉地区的广域文明中心,由(1)广西柳州白莲洞制衣(50000年);(2)四川资阳骨锥(35000年);(3)福建莆田木兰溪南岛语源(26000年);(4)广东青塘穿孔骨器(25000);(5)江西仙人洞陶片(20000);(6)云南马鹿洞南美人(14000年);(7)湖南道县古稻(14000年);(8)广西桂林甑皮岩泥塑(12000年);(9)江苏回峰山烹茶(11000);(10)浙江金华上山陶符(11000);(11)河南贾湖酒乐(9000年);(12)浙江跨湖桥木舟(8000年);(13)江苏顺山集釜甑(8000年);(14)安徽双墩陶符(7300年);(15)湖南城头山傩都(7000年);(16)湖北秭归蘷都(7000年);(17)江苏南京薛城村阴阳营玉人(6300年);(18)重庆大溪巴府(6000年);(19)安徽凌家滩巢都(5500年);(20)浙江良渚炎都(5300年);(21)湖北屈家岭石家河汉京(5000年);(22)安徽亳州尉迟寺烧土村(5000);(23)四川金沙三星堆(遗址3200年,文物4000年)等遗址,证明了这一带是全球最大、最密集、最早有城邦联盟性质的部落集群。

2、大国北方与西部地区著名史前遗址的文明火花与人类文创

大国北方与西部地区的广域文明中心,由(1)河北下马碑染料(41000年):(2)宁夏灵武水洞沟石器(30000年);(3)山东淄博古陶(13000年);(4)河北磁山古粟(11000年);(5)河北尚义四台村庄(10000年);(6)青海沙隆卡骨针(8500年);(7)内蒙化德房灶(8400年);(8)内蒙兴隆洼玉石(8000年);(9)河南裴李岗石碾(7600年);(10)甘肃大地湾城寨(8000年);(11)辽宁查海玉龙(7500年);(12)内蒙赵宝沟祭礼(7350年);(13)东北红山蒙古戎城(6700年);(14)陕西半坡瓮棺(6000年);(15)山西西阴村蚕蛹(6000年);(16)甘肃大地湾帝宫(5000年);(17)新疆楼兰狄都(5000年);(18)西藏卡诺骨器(4800年);(19)宁夏大麦地岩画(4800年);(20)陕西石峁帝都(4300年);(21)山西陶寺日晷(4300年);(22)青海喇家面条(4000年)为代表。证明了这一带是全球最大、最密集、最早有城邦联盟性质的部落集群。

3、中国或全球“最早、最大、最密集、最文化”的遗址群:“上山文化”

将此“上山文化”与同属浙江5300年-8600年的良渚、跨湖桥、河姆渡等良渚诸稽国东南域遗址映照后,共同推进人类文明之源的探索,和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并将之传承、挖掘、提炼成为“万年中国”的文化标识。而本人专业研究了数十年的《良渚诸稽国国别、帝系、氏族与百姓研究》,和《良渚诸稽国人类学、历史学与文化学研究》,正好可以与太湖流域和江淮下游的良渚诸稽国西北域遗址群课题,互为辉映成“人类历史上最早,城邦联盟最密集、文明要素最多元、影响地区最广泛、历史价值最久远”的广域文明全球中心。

4、从距今20000年前的盘古中山国,到距今4000年前的金沙古蜀国

综上所述的五帝时期,不但炎黄时代开疆拓土的格局还在,而且还是管理得很好的样子。自周后至秦汉的中华之地,四裔皆安,并无殊异。直到汉唐时期和蒙元时代,才又有过短暂的猛烈扩张。在中华九州大地上,曾经有百姓万国,现整理其中的皎皎者如下:

(1)盘古中山国(苏浙沪皖)/太傩枭阳国(赣鄂湘渝)-盘古混沌/烛龙祝融(《山海经》《三五历记》等,约距今20000年);代表性案例为距今20000年前后的江苏镇江南山荷花洞人旧石器遗址、江西江西仙人洞等人工陶遗址,这也是中国境内最早与文明文创关系密切的人类建设遗存。

(2)本蕃象雄国(川甘银藏)/大藏阿里国(疆冀满蒙)-大雄氏/阴康氏(《丹珠尔》《吕氏春秋》等,约距今18000年);代表性案例为距近18000年后北京山顶洞龙骨山弓箭箭簇遗址、广东青塘蚌饰与湖南玉蟾岩人工稻等遗址。

(3)大巢燧明国(浙赣湘皖)/大巢燧明国(豫陕晋鄂)-大巢氏/燧人氏(《太平御览》/《史记》等,约11000年前);代表性案例为浙江上山人工陶、江苏回峰山茶文化等遗址。

(4)栗广之野国(苏浙沪皖)/都广之野国(鲁豫川鄂)-太昊凫徯/女娲十巫(《山海经》《淮南子》等,约10000年前);代表性案例为内蒙阴山崖画、太湖三山石器与河北尚义四台地穴等遗址。

(5)仰韶华胥国(冀豫晋陕)/百越焦侥国(云广贵粤)-华胥西母/容成雒雄(《山海经》《水经注》等,约9000年前);代表性案例为浙江桥头环壕与河南贾湖酒笛等遗址。

(6)昊英大庭国(赣湘川宁)/南岳横山国(苏浙皖鄂)-昊英大庭/炎帝神农《山海经》《商君书》等,约8000年前);代表性案例为内蒙兴隆洼、青甘大地湾、河北磁山、辽宁查海、山东后李、江苏顺山集与浙江宁波贝丘与杭州跨湖桥独木舟等遗址。

(7)东海傲来国(闽浙苏鲁)/半坡西戎国(陕甘彊晋)-宿沙盐母/雕题纹面《山海经》《大清通典》等,约7000年前);代表性案例为安徽双墩图符、浙江河姆渡漆器与马家浜,湖南高庙、湖北秭归、河北新乐、内蒙赵宝沟、山东北辛、江苏龙虬庄与丁沙地,河南、陕西及山西的仰韶,重庆大溪与安徽双墩等遗址。

(8)良渚诸稽国(苏浙沪皖)/寒川扶桑国(冀豫鲁鄂)-蚩尤干类/寒哀方雷《左传》《通志》等,约6000年前);代表性案例为内蒙红山、川渝大溪、四川眉山莲花坝、山东大汶口、安徽薛家岗、江苏淞泽、青莲岗、将军崖、北阴阳营与薛城等遗址。

(9)华阳先蜀国(川湘滇黔)/三涂衡山国(皖赣荆楚)-共工帝俊/黄帝颛顼《楚辞》《世本》等,约5000年前);代表性案例为安徽巢湖凌家滩、甘肃庆阳南佐、河南巩义双槐树、浙江杭州良渚、山东章丘焦家、陕西延安芦山峁、湖北荆门屈家岭、四川成都宝墩与江苏常州寺墩与苏北蒋庄等遗址。

(10)金沙古蜀国(陕甘晋豫)/陶寺石峁国(冀辽燕鲁)-少昊帝喾/后照禀君《楚辞》《周礼》等,约4000年前后)。代表性案例为安徽尉迟寺、湖南鸡叫城、陕西石峁、山西陶寺、山东龙山、河南二里头和金沙三星堆等遗址。

以上共计史前文化遗存约100处,其中秦岭以南遗址约50余处,秦岭以北遗址40余处,早期的江淮多处具有全球广域中心级文明起源区的影响力;文中稍晚的河洛多处具有全球广域中心级文明爆发区的影响力;文中所列遗址,均有世界性的影响与领先性。当然,这里统计的,仅为在全球与全国有影响的代表性遗址,而并非“全体、全貌、全面与全部”,是可以比较客观公证地了解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创世时期的。

THE END
0.“三皇五帝”不陌生,那“五氏”又是什么呢?五氏,指的是史前文明时期相继出现的五个伟大人物,他们分别是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和轩辕氏。 “五氏”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全部的基础设备和生存常识,也就是“建屋取火、人文初祖、部落婚嫁、百草五谷、种地稼穑”等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到此为止。有关五氏的传说,反映了远jvzquC41yy}/lrfpuj{/exr1r1=62>ig2dl9hB
1.希腊史概要传统上,历史学家通常把古希腊史划分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时期: 1.爱琴文明(约公元前3200—前1200年); 考古学家通常把爱琴海和希腊本土南部的史前文明合称为“爱琴文明”,也因其主要的金属工具为青铜而称其为“青铜时代”。 爱琴文明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主要的史前文化与文明 jvzquC41yy}/lrfpuj{/exr1r1gg7
2.刘成纪40年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十个问题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家关于美学史源头的认识,基本上就徘徊于这种美的历史起源与美的思想起源之间。其中,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华夏美学》、敏泽的《中国美学思想史》、王振复的《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张法的《中国美学史》,均将中国美学的史源追溯到了史前文明时期,属于前者;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陈望衡jvzq<84yyy4qjrqquqvi{7tti0io1ozm1sy1;53;270v;53;2737h9:39=747xjvor
3.走进禹墟,探寻淮河流域史前文明蚌埠禹会村遗址考古研究发现,此遗址中的龙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整体规模超过18万平方米。作为一处关键时期的关键城址,对其发掘和研究,为揭开淮河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日前,记者跟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队走进禹会村遗址,探寻淮河流域史前文明。jvzq<84cj0vfqyqg0eun0ls1p4532;5134861l7493:3/<96;5<98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