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之一,守护了国人健康。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日前,在广州芳村花地湾古玩城举行的“杏林春——近现代广东中医药文化展”通过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呈现形式,还原了20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50年代的中医药文化史。该展不但吸引了广大中医药文化的爱好者,就连广东中医药界的专业人士也闻讯前来打卡。
本次展览的策划人陈通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此次展品约400件,主要包括中医古籍、讲义、期刊报纸、照片、仿单、名医毕业证书、名医手写处方笺、手稿等文献,百年中药材以及名老字号中成药、药具、印版等近现代广东及港澳地区的珍贵收藏品,其中最难得的除了名老中医手写的处方笺外,还有清末抗疫文献、“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救护队毕业证书”以及民国女中医牌匾。
民国时期的凉茶缸。
多位名医手迹保存完整,弥足珍贵
“杭白菊四钱四分,枸杞子三钱三分,肉苁蓉二钱二分,巴戟(去心)一钱一分。清水煎服,此方每日服一剂。——黄省三”
这张药方出自广东名医黄省三之手,其神奇之处在于四味药的用量,看似不经意,却又符合医理,让人叹服。本次展览上,像这样的名医手写的处方笺还很多,而且保存得非常完整。老西关曾流传“一篙撑两渡,威震龙津路”,其中“一篙”是指高健伯,“两渡”则为杜明昭、杜蔚文兄弟,这三位名医的处方笺也被集齐了。此外,还有何竹林、陈任枚、刘治平、刘哲明等广东省名老中医的手写处方笺也赫然在列。
策展人陈通对南都记者说:“这些手写处方不能用价钱去衡量。这些人在岭南中医近现代史上贡献很大,不但医术救人无数,而且培育了不少中医人才。譬如黄省三先生l7岁因成功医治家乡瘟疫而成名,之后到香港钻研西医医学理论,是中国倡导中西结合的中华医学新体系的先驱者。他逝世公祭时,周恩来总理送来了花圈。又譬如中国当代十大伤科名家之一的何竹林先生,他1925年运用医术治好了在商团事变中被流弹穿破腹部致使肠管外露的市民,获赠‘破腹穿肠能活命’的牌匾,有‘粤海跌打王’、‘西关华佗’之称。还曾为广州起义领导人苏兆征、陈郁等以及工农赤卫队伤员治病。”
中国当代十大伤科名家之一何竹林先生的手写处方笺。
广东名医黄省三先生的手写处方笺。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第二任校长陈任枚先生的手写处方笺。
多种文献还原清末广东抗疫史
众所周知,清末的广东曾经历过一场触目惊心的大瘟疫,当时死亡人数数以万计,那么,当时的人又是如何抗疫的呢?本次展览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光绪年间抗疫的文献。其中包括治鼠疫的多种专著,如《鼠疫医宗》《鼠疫汇编》《急救鼠疫传染良方》等,官方印制的治鼠疫良方的宣传单张,甚至还有治瘟疫经验灵符大全及灵符制版。
多种光绪年间治鼠疫的专著。其中《鼠疫医宗》尚未收入《岭南医学史》。
多种光绪年间治鼠疫的专著。
官方印制的治鼠疫良方的宣传单张。
治瘟疫经验灵符及灵符制版。
广东中医的“黄埔军校”,中西结合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救护队毕业证书,校长是陈任枚,学生是区金浦。
欲修正《岭南医学史》,有理有据
中医药专业出身的陈通还对南都记者透露,在一众藏品中,还藏着可修正《岭南医学史》的证据。“我在收藏这些文献和实物的时候,也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研究。譬如我搜集到的《鼠疫医宗》和一些中医期刊,就还没被收录进《岭南医学史》,又譬如关于求益社,《岭南医学史》记载,这个中医社团1912年就停办了,但是我收集了很多这个社团的课本和资料,发现其实1912年这个社团还在继续办,当时教育家卢乃潼先生就担任求益社的学董,后来一直延续到1914年才解散。”陈通说,“佛山名医温玉书就是1914年从这个社团毕业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周佩文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