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视野——首届“世纪中国史学”前沿论坛综述

原创 公坤 文史哲杂志 山东

21世纪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而将“20世纪中国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单元、专门的学术史研究对象的探索,却才刚刚起步。本次论坛一方面是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探讨未来的创新路径;另一方面是对“20世纪中国史学”本身进行深度剖析,汇聚当代学者的前沿思考。王学典(山东大学)提出,在历史与史学不断前进的历程中,“20世纪”的意义都是作为起点而永远存在的。必须坚持将学术史还原为社会史的原则,立足整个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潮,来评估20世纪史学的走向和形态。陈峰(山东大学)指出,“20世纪中国史学”长期以来被当作时间刻度上的常规概念,而未能将其“问题化”,它应当是一个建构性、开放性、可塑性的概念。今后必须立足历史学科的整体进展,走出史学史研究的内循环,充分利用关于“20世纪中国”研究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推进“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郭震旦(山东大学)分析了目前史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认为史学理论代表史学研究观念的水位。当代史学理论研究的两大趋势,一是不断面向现实与公众,二是走向细分学科和专门领域,史学理论通过革新诠释范式,正推动史学研究突破传统认知框架,构建更具解释力的多维分析模型。以此为开端,与会学者在思想的碰撞中持续深化理论思考与学术实践,为推进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创新提供示范。

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谱系与理论构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堪称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最具范式革命意义的事件,它形成了崭新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对传统史学范式的超越。与会学者聚焦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扎根中国经验、以科学方法重塑历史解释框架、构建新知识体系,从多重维度解析其理论特征与时代价值。

朱发建(湖南师范大学)从历史观与研究方法的变革、对历史阐释的注重等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新史学”的三重超越。何刚(乐山师范学院)从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入手,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需使用“唯物史观史学”的概念对其进行重塑。李长银(山东大学)希望通过揭示欧美历史哲学与国内相关文本的学术关联,来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开放性。王应宪(华东师范大学)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在知识生成中的承袭与转化,从理论与史料来源角度对李平心的《中国近代史》进行分析与“有限度的批评”。朱茉丽(曲阜师范大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起源叙事,解构了殖民知识体系下的“人种西来说”,重构起了本土化的人类起源解释框架,体现出了科学原则、民族立场、国际视野的统一。黄广友(山东大学)提出,延安史学推动了中国历史研究更加关注近代、重视阶级斗争、注重史学功用,推动中国史学研究重心发生了明显转移。

2.中外交流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史学

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对话互动,是20世纪中国学术现代性生成的重要维度。本土学人在吸收域外学术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理念与知识的创造性转化,形塑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面貌。与此同时,中国学术在积淀与创新中不断突围,参与到更广泛的思想交锋与话语博弈当中,并对世界学术产生影响。

崔华杰(山东大学)提出,明清以降来华西方学人的中国史书写,不仅续写了世界历史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中国板块,同时开启了中国历史作为一门学术在英语世界的生成历程,展现中国史学对世界学术的独特贡献。杨华(山东大学)认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是跨越国界与学科限制的产物,具有超越单纯学术研究意义的现实价值,同时又体现出中外学术交流中存在的知识与立场之间的微妙抗衡。王传(华东师范大学)着眼于《江村经济》以及与其相关的书评与序言,关注它们的生成背景与问题焦点,勾勒出中国社会学知识进入国际学术界的历程,以及其在国际学术语境中的新定位。马少甫(榆林学院)认为美国开国元勋的中国观,体现了他们兼收并蓄的开放文化理念,为日后美国文化的多元并存奠定了基础。

3.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流派与史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范围内的“新史学”思潮蓬勃兴起。而在中国,以梁启超为代表“新史学”作为传统史学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识与枢纽,形成了多元并进的思想谱系。他们自觉承担起改造传统史学、构建中国现代史学的历史使命,并在本土学术传统与西方史学思潮的碰撞交融中,形成了中国史学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朱洪斌(南开大学)强调20世纪的“新史学”运动一面体现着中西学术交织渗透,同时又蕴含着内部不同文化观与学术思想的交锋与对,内观其发展趋向,则又衍化出新汉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文化史学和社会科学化史学的四种潮流。姜萌(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当代中国史学正在发生“碎中求通:史学宏观思考的再兴”“去塞求通:从跨学科治史到学科融合”“危中求通:文明互鉴研究的兴起”三个显著变化。颜克成(云南民族大学)认为人类学、民族学与历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为近代史学转型提供了新典范。察应坤(山东大学)认为钱新祖与余英时围绕清初“考证学”兴起问题的学术争锋,是传统陆王学派与程朱学派论争的新延续。

在学人研究方面,刘承军(山东师范大学)关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人筹措经费进行学术建设的历程。刘开军(四川师范大学)着眼于刘咸炘推介“推十学”的学术实践。谢进东(东北师范大学)分析了雷海宗“以兵释史”的独特学术视角。汤莹(山东大学)诠释了顾颉刚的中华民族观与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建设。范静静(清华大学)从顾颉刚与“清华园”的关系入手,展现晚清向民国过渡的一代学人的历史际遇。张秋升(天津师范大学)重点发掘了陈恭禄在史料学上的重要创获与影响。赵满海(曲阜师范大学)立足汪宁生的民族考古学提示出跨学科融合学术路径的必要性。黄仁国(曲阜师范大学)从黎澍的近代史研究出发,提出中国近代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自主性与主体性的统一。解祥伟(聊城大学)以李光涛在明清史研究中的特殊价值为基点,讨论如何提升明清史研究的水准。朱斌(江苏师范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气节史学”或“意义史学”的脉络中对全祖望及其学术进行了重新定位。

本次论坛以“20世纪中国史学”为核心议题,着重凸显“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问题化”进路,探求“20世纪中国史学”与“20世纪中国”研究的深度整合;大力强化批判思维、拓展阐释维度、消解专业壁垒,在史料辨析、方法创新与理论重构等层面开辟新局。期待今后中国史学史研究勇于自我突破创新求变,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作者 | 公 坤

原标题:《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视野——首届“20世纪中国史学”前沿论坛综述》

THE END
0.N073致敬赣南三整95周年上堡整训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研究入选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共赣州市委主办的纪念南昌起义军余部“赣南三整”95周年理论研讨会。 【关键词】上堡整训、主要内容、历史地位、jvzquC41yy}/onnrkct/ew46m89{nnj
1.高考中国现代史学术研究总结高考中国现代史学术研究总结 3722 Ⅰ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说明 1、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时代,从遭受侵略奴役的弱国变为世界政治舞台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强国的时代。 2、中国现代史是中国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jvzq<84yyy4e{‚0pgz0h8{kgy327<;98/769B;60jznn
2.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究对象从朝廷移向人民群众,借鉴社会科学的观点,具有打破政治史 一统天下,将人类社会各种活动进行专门化、综合化研究的创新意义。 《新史学》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之作。这种历史研究对象和方法迥 异千古的新史学,也正是直到今天社会史研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jvzq<84yyy4hwx}wg0ipo8ikueusf8xju0nuo
3.中国社会史研究70年的回顾与思考文化学界一般将中国社会史的发端追溯到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的新史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大论战基础上,中国社会史研究取得了第一批开创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史研究在继承传统中逐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史的异军突起在为历史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与方法的同时,也给史学界带来了种种思考,成为史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jvzq<84ewnzvtn3rgqvmg7hqo0io1PG1p3532:>132761l6235343=5224;/j}rn
4.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几乎所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这场运动的发生,既被看成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开端,也被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的百年间,对其的历史研究可谓层出不穷,几近成为一门显学。自进入新世纪以来jvzquC41yy}/f||z{l/q{l0ep5o387242513;51e47:2;6/53;69;84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