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帮人教版

一个坚持 原创 的教育公众号

当年整理政治考点的时候,小帮就收到了来自历史催更提醒!

贴心如我,经过小帮的不懈努力,现将中考历史背诵提纲双手奉上!打印版均可在文末领取!除此之外我还能抢答,政治上下册背诵提纲如下,点击即可跳转:

【初中帮】国庆献礼!人教版政治7-9年级上册考点归纳,可打印!

必背考点 | 人教版政治7-9年级下册考点归纳, 可打印!

七年级下册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概述】

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开始,至907年唐朝灭亡结束,主要涉及隋朝、唐朝及五代十国的历史。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制度建设、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和睦、对外交流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影响深远。

【知识要点】

(一)隋朝

1.隋朝的统一

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科举的建立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取士;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3.大运河

积极作用: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 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

1.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施政措施:

①政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整顿吏治,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③文教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 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统治者戒奢从简、轻徭薄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②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工具创新(曲辕犁和筒车);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④开放兼容的外交政策,使中外交往频繁;

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3. 对外交往

①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②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著有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盛唐气象

经济繁荣

①农业:农耕技术进步、农业工具改进(曲辕犁、筒车),重视兴修水利。

②手工业:纺织业以蜀锦冠于全国;陶瓷业以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③商业:都城长安规模宏伟,规划合理,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兼容并蓄,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唐诗的盛兴

①“诗仙”李白: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

②“诗圣”杜甫:唐由盛转衰时期,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有“诗史”之称;

③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5. 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辽宋汉金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概述】

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都市生活繁华,文学艺术多彩,传统科技极盛,中外交通发达。

【知识要点】

(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1. 政权并立:辽、宋、夏、金

①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和平局面;

②南宋岳飞抗金。

2.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至南宋时完成。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表现为:

①农业:引进占城稻,培育优良品种,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由广东和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②手工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工具先进,种类多;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③商业:开封和临安(杭州)出现早市和夜市,乡镇还有草市。

④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

②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⑤统治者的重视。

(二)蒙古统一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

(三)元朝统一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元朝对边疆的管辖

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 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①娱乐: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有许多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有勾栏(专供演出的圈子)。

②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3. 科技的发展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匠人毕昇发明,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传播:13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与思想启蒙,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

发展:汉代制成“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制成了罗盘。

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

火药

发明: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应用: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领域,元代发明了火铳。

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统治提供了条件。

四大发明的意义: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4. 宋词和元曲

宋词

①豪放派:北宋,苏轼:豪迈而飘逸;南宋,辛弃疾:豪放,报国情怀。

②婉约派:两宋之交,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

元曲

①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

②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③元曲四大家: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单元概述】

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历史。其发展特点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知识要点】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1.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在地方: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在中央: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分散兵权,设立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

③设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监视臣民,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集中表现。

④实行八股取士,控制思想。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2.对外关系

友好交流: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抗击外来侵略:

戚继光组建“戚家军”抗倭,先后平定了浙东、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建筑艺术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明长城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设施完善、质量坚固,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4.科技名著

《本草纲目》: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天工开物》:宋应星编写,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农学家徐光启编著,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清朝的建立

1644年,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兵入关。

1. 边疆管理

台湾:明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新疆: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领导下于1771年回归祖国,得到乾隆帝的妥善安置。

2.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①军机处(雍正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②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维护了集权统治,但禁锢思想,阻碍社会发展。

3.文学艺术

京剧

①形成: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于创造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 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②特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继承中国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③地位: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称为“国剧”。

4.“闭关锁国”政策

①表现: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台湾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对外通商,严格限制商品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1757年,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事务。

②影响: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单元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

【知识要点】

1. 开国大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 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抗美援朝(1950.10---1953.7)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为了掩护战友前进,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为保证战斗胜利和战友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

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土地改革

开始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概述】

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们应认识到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知识要点】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优先发展 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含义: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途径:对农业、手工业改造途径是走 合作化 、集体化道路(参加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途径是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

意义: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次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根本原因:“左”的错误。

后果:它们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启示:经济建设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5.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 。

6.“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形成林彪、 江青两大反革命集团,民主与法制荡然无存。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结束标志: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

危害: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教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概述】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指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至今共40多年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出来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重要节点】

实现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行伟大实践探索——改革开放

开辟伟大道路,取得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要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

内容:思想上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经济特区

创建: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发展: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省),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域——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的格局。

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

南方谈话,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概述】

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的提出、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重大历史事件,表明了在处理民族问题和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知识要点】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提出: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践:成功运用于香港 、 澳门的回归。

3. 港澳回归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概述】

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发展促进国防发展;经济发展的和平环境需要依靠国防创造。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知识要点】

1.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建交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概述】

面对“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视科技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先后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飞船、杂交水稻和青蒿素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就。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知识要点】

1.“两弹一星”

代表人物: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2. 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 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提高了质量,改善了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坚持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九年级下册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单元概述】

19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欧洲殖民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殖民地实施残酷的统治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

【知识要点】

1.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拉丁美洲人民掀起了一场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争取_民族独立的运动,赢得了胜利,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1857年,印度土兵,印度王公反抗英国殖民者,举行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壮烈牺牲。

2.俄国的改革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同时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价格高于当时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废除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美国内战(1861-1865)

过程:1862年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用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使得北方扭转了战局,并最终取得胜利。

意义: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日本明治维新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化: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生活方式。

影响: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旧制度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单元概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近代社会急剧变化,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大师。

【知识要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点: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代表能源:

①电力进入到生产生活领域,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187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白炽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

②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代表产物: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意义: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劳动结构变化和大众教育的普及,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工业化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等。

2.近代科学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在天文学、力学、数学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它的三大成就。

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概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的这场战争,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出现了高涨的民族民主运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开辟了一条被称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知识要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两大集团之间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其空前的规模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俄国十月革命

概况:1917年由列宁领导,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意义:人类第一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

①巴黎和会,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这是战胜国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该和约和其他系列和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②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要求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1921年由列宁实施。

①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②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模式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1936年,新宪法的通过标志着苏联体制(又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意义: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使苏联体制日益僵化,从长远看不利于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5.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印度:1920年起,甘地领导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埃及:扎格鲁尔等领导华夫运动,进行反英斗争。1922年,英国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概述】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知识要点】

1.经济大危机

概况:1929—1933年,由美国开始。

影响:

①工人失业,银行破产,工厂倒闭,生产破坏;

②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罗斯福新政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内容:

①整顿金融体系;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推行“以工代赈”;

⑤发展社会福利。

作用: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3.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局部改变了生产关系,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开始: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标志“二战”全面爆发。

扩大: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场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标志太平洋战场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转折: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

①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快了欧洲解放。

②1945年,美英苏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对德制裁、对日作战并成立联合国。

③1945年苏军发动柏林战役,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

认识:

①艰巨性:“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各国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为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②胜利原因:

A.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人民团结一致。

B.战争的正义性。

③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反对法西斯,加强各国人民团结,应对人类的共同问题。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概述】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进一步称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同样,在战后和冷战政策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但因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都相继进行改革。战后,还处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亚非拉各国也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知识要点】

1.杜鲁门主义

指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他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2.“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含义:“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具体表现:

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1955 苏联 )的成立。

影响: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欧洲的联合

欧共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欧盟:前身是欧共体,1993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盟成员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是欧元。

4.日本的崛起

原因:战后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美国的扶持;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结果:日本经济迅速发展,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5.苏联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国家领导人,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些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进行了改革:首先把经济体制作为改革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了政治改革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使人们思想混乱,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1991年发生“八一九事件”,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苏联解体(1922—1991年)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主要教训:

①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

②改革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④必须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

⑤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单元概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决。

【知识要点】

1.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独立:

①1960年,非洲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之为“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②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③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联合国

1945年10月成立,首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联合国成立后,开展了诸多活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3. 世界贸易组织(WTO)

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世贸组织成立后,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建立: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影响: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网络不仅极大扩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推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老舍对“五四”运动的态度研究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视为中国现代史时期。可见这场运动对中国历史整体发展走向的重要性。以往我们对这场运动始终笼统地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然而,仔细查考历史后会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包含两个并不相同的事件。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五四”运动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2:85;15=79958:a?94>:536:/uqyon
1.2024新大纲部队文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学(第三篇)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分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中国现代史的发展 中国现代史分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二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jvzquC41yy}/|somu0ipo8pufi593@=60jznn
2.2024年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历史2024年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 1 新中国对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第一次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②第二次是1953-1956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③第三次是jvzq<84yyy4{jxsimcu/exr1g1814<5:4;576nifdc7:gjig0unuou
3.中考历史复习资料14篇(全文)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1949年至1956年期间仍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但属于中国现代史时期。 如上图所示,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在分期内进行小的分期, 便于将具体的历史事件排列在时序中, 形成对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cuf
4.高中历史大事件表: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现代史北京新东方学校高中历史大事件表: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现代史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中国成立 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2土地改革 1950年~1953年朝鲜战争 1951年解放西藏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实行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1954年宪法》 1955年万隆会议jvzquC41dl4yfo3ep1mbqtfq1dq0eu4348::97mvon
5.中国现代史(豆瓣)《中国现代史》共分三十三章,对从1919年至1949年为止的中国历史做了全面、科学、客观的论述,探讨了民主革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互动作用,既有宏观的理论概括,也有微观的个案分析;《中国现代史》不囿旧说,吸收、反映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作了较为公充的评价;注意广泛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376:7B<
6.我院支部书记讲授党课6月24日下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落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学院第一党支部李征书记在文综楼1621为本支部的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及预备党员讲授党课。 在党课学习中,李征书记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的艰辛历程。着重讲述了中国现代史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jvzquC41lkgp{~3zew4ff~3ep1oohx4343:05B<;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