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面对北约东扩、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并决定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等一系列刺激性举措,俄罗斯决定展示自己的“肌肉”,向西方作出明确回应。
200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9日胜利日,俄罗斯举办了盛大的红场阅兵式,有50多位各国政要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
201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胜利日当天,俄罗斯依然举办了盛大的红场阅兵式。
由于乌克兰危机及其他因素,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降到冷战以来的最低点。对于一些西方国家领导人有意或者无意缺席红场阅兵,俄方倒是显得心态放松。俄总统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说:“这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也不会影响庆祝节日的气氛和规模。”
阅兵仪式向来是提升民众爱国情感的利器。普京就任总统以来,对胜利日阅兵尤为重视。“任何人都不会被忘记,任何事都不会被遗忘!”这句胜利日期间最耳熟能详的标语,折射了俄罗斯崇尚英雄的民族气质和捍卫历史的坚定决心。
如今,红场阅兵已经超越了缅怀历史的范畴,折射出当前地缘政治现实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翻阅近十五年来的红场阅兵史,既能梳理出传统延续的清晰脉络,更能触碰到暗藏其间的政治信息。比阅兵本身更值得观察的是,这个特殊外交舞台上展现出的政治百态。
2000年:新时代开启
2000年,举行五九阅兵仪式之前两天,47岁的普京接替叶利钦就任新一任总统,普京时代就此正式拉开帷幕。出席五九阅兵是新总统在重大场合的首次亮相,因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00年是卫国战争胜利55周年,也是普京总统任期内第一次举行红场大阅兵。
阅兵仪式开始前,在叶利钦的陪同下,身着白色衬衫、黑色大衣的普京登上主席台,两人不时低声交谈。在高大的叶利钦的映衬下,普京显得有些瘦弱。但事实上,凭借在指挥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普京已经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起果敢坚毅的领导人形象,这为他最终登顶总统宝座奠定了民意基础。
阅兵式分为历史和现代两个部分,进行了徒步列队展示。在历史部分,走在分列式前排的是数十位老将军。走在其后的是来自俄罗斯和前苏联其他国家的5000名二战老兵,他们编成10个方队,象征当年参战的苏军10个方面军。每个人胸前都缀满了亮闪闪的奖章,队伍当中还有不少女兵的身影。
当年,老兵中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出头。每一名老兵都要经过数次医学检查,才能获准参与训练和阅兵。尽管他们身姿不再矫健,声音不再洪亮,但仍然骄傲地迈着正步,不少老人为了保持队形,还手牵手行进。
分列式的现代部分由6000名俄罗斯军事院校的学员和现役军人组成。这种“继往开来”的安排,既体现了尊重历史,也有“接过父辈旗帜”的意味。
如果为此次阅兵式选一个关键词,那么应该就是“车臣”。首先,阅兵仪式本身就有车臣元素:来自车臣共和国的18位二战老兵来到莫斯科庆祝胜利日,他们所有食宿和交通费用都由俄政府承担。
其次,普京在阅兵仪式上的致辞意在震慑车臣反政府武装。在短短七分钟的讲话中,普京似乎有些紧张,念稿时出现数次口误,但其铿锵有力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尽管岁月流逝,但纪念卫国战争是对生者的祝福,也是对那些将恐怖和暴力视作主要武器的人的警告!”
普京这番表态直指车臣叛军和恐怖主义势力。当时正值第二次车臣战争进入尾声,尽管政府军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收复绝大部分土地,但残余叛军四散山林、负隅顽抗,严重威胁国家稳定,普京的表态彰显了其打击分裂势力的决心。
也许因为车臣战争尚在进行,为了不劳民伤财,此次阅兵显得较为朴素,只检阅了步兵方阵,而没有检阅武器装备和进行空中展示。
2005年:“和解”与分歧
200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俄罗斯当年举办了自苏联解体以来最大规模的红场阅兵仪式。中、美、德、法、意、日等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均受邀观看。
阅兵式仍然分为历史和现代两部分。这次有2600名二战老兵参加阅兵。考虑到他们年事已高,组委会安排他们乘坐按照1945年军车式样特制的“老军车”,分成10个方队从检阅台通过。
这些当年在战场浴血杀敌的英雄如今已经到了垂暮之年,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但在他们身上,依然能看到最标准的军礼,依然能看到当年的飒爽英姿。不少莫斯科市民眼含热泪,向这些老兵致敬。
随后进行的是阅兵式的现代部分,这部分共有7000余名现役军人。由各军事院校官兵组成的、代表各军兵种的方队以及内卫和边防部队的方队依次进入红场。接受检阅的还有曾在阿富汗和车臣战斗的部队,以及在北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执行过维和使命的部队。
此次阅兵仪式,德国总理施罗德、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均应邀出席,体现出二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和解”的意味。普京在致辞中指出,二战后俄罗斯和德国的相互承认,是战后欧洲的“最重要成就”。
但在这边“和解”的同时,另一边却出现了分歧。俄罗斯同周边国家围绕历史问题出现了不同理解,俄罗斯把苏联的胜利称赞为“解放”,但波罗的海三国将其认为是“占领”。
在阅兵仪式上,普京强调了苏联军队战胜纳粹德军的意义:“我国人民不仅解放了自己的祖国,而且还解放了欧洲11个国家。”
波罗的海三国中唯一参加了庆祝仪式的拉脱维亚总统则谴责了苏军的入侵:“我国不是被解放,而是被别国占领了。”另外两个国家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则根本没有参加阅兵仪式。莫斯科庆典也因此蒙上了几许不愉快的色彩。
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也出席了当年的阅兵仪式,他是二战后首位参加红场阅兵的美国总统,他挨着普京坐在主席台第一排。但两人多少有些“貌合神离”,就在出席红场阅兵之前不久,布什还致函拉脱维亚总统,在信中提到苏联对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吞并”,并希望俄罗斯承认这是非法“占领”。
后来的事实证明,出于多种原因,俄美之间的关系从“温和”变为“紧张”,这从红场阅兵仪式当中也可见一斑。2010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和201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国再未有总统出席。
2008年:王车易位
2008年举行五九阅兵仪式之前,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刚刚完成了“王车易位”。在阅兵仪式上,人们既在观察新的领导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局势,也在观察普京这名“站在后面的男人”是否从此在政治舞台上变得默默无闻。
作为普京的接班人,梅德韦杰夫在外界眼中还颇有几分神秘感。他身穿白色衬衫、佩戴藏青色领带出席阅兵式。普梅两人在主席台并排站立,不时私语并面露笑容。似乎是为了向普京“看齐”,梅德韦杰夫在致辞中同样出现了磕巴的现象。
伴随梅德韦杰夫的履新,这一年的阅兵也出现许多新特点。首先,俄罗斯国防部为参加阅兵式的6000多名军人准备了新式军服。空降兵、内卫部队、军校学员等军种以往穿的迷彩服被换成了上下身色系一致的新式兵服。
新式军服出自俄罗斯著名服装设计师瓦连京·尤达什金之手。五九阅兵前四个月,普京亲自在俄军总参谋部验收了新军装。时装评论员指出,新军装带有怀旧特点,复兴了俄罗斯帝国时代军装的不少风格,还融合了苏联时代红军军装的元素。
另外,阅兵仪式恢复了苏联时期检阅重型装备的传统,这是普京在卸任前签署的命令。110多件装备在当年红场阅兵上亮相,其中包括T-90坦克、“龙卷风”齐射火箭系统等。
由于上世纪90年代曾对通往红场的通道进行过改造,因此进入红场的武器装备受到严格限制。当时,俄国内对恢复检阅重型装备有不少质疑声,认为这将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其中之一就是损坏红场及市内路面。
而普京在卸任总统的几天前表示,“(恢复检阅重新装备)这不是炫耀武力,我们不会威胁任何人……这是对我们在国防领域日益增长的能力的展示,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民、公民和财富。”
俄罗斯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卡尔金指出,政府恢复苏联时代军事传统的决定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政府试图重燃国民的大国自豪感,同时也是给那些“势不两立的西方朋友”上演的一场秀。独立军事分析家费尔根豪尔也认为,政府意在“重现苏联国力强盛时的宏大场面”。
在阅兵仪式最后,还进行了空中装备展示,共检阅了30多架飞机。其中,素有“白天鹅”之称的图-160远程战略轰炸机是难得一见的“贵宾”。这种飞行高度可超过万米的超音速飞机身躯庞大、威力巨大,是俄罗斯当时最先进的空中核打击力量。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一直被小心地掩藏在幕后,仿佛它们并无存在的必要。但2007年8月开始,中断15年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例行战斗值班飞行恢复。而此次在红场展示可携带核弹的战略轰炸机,是俄罗斯再次向世界发出的信号。
面对北约东扩、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并决定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等一系列刺激性举措,俄罗斯决定展示自己的“肌肉”,向西方作出明确回应。
就在俄罗斯举行大阅兵的前一天,俄罗斯下令驱逐了美国驻俄罗斯使馆的两名武官。分析人士叶夫根尼·沃尔克说,这一驱逐事件安排在此时是为了突出表明,俄罗斯在换了领导人之后,并不会改变其在北约东扩和美国导弹防御等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2010年:北约士兵参阅
2010年时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俄罗斯举行了大规模全国性阅兵活动,全俄70多个城市同步举行了阅兵或游行,超过10万名军人和千余辆武器装备参加庆典,中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红场阅兵式。
为显示重视程度,红场阅兵仪式时长从以往的1小时延长到1小时15分钟,就连晚上的焰火表演也从以往的10分钟延长到16分钟。此次共展示160多件重型武器装备,声名赫赫的“白杨-M”型车载导弹和“铠甲-S”防空系统都是首次亮相阅兵式,另外还有120多架飞机进行了空中展示。
这次阅兵的最大亮点是北约现役士兵亮相红场。俄政府首次邀请了北约成员国的军事部队参加红场阅兵式,受邀方主要是当年曾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的美、英、法三国,共有1000多名外国士兵参加阅兵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受邀的对象主要是三国军事化部队,而不只是以贵宾身份参加阅兵仪式的二战老兵。舆论认为,北约国家部队首次出现在红场阅兵式上具有重大象征意义,表明俄与西方关系有所回暖。
的确,梅德韦杰夫上任以来,对美积极示好,俄美关系迅速升温,重启两国关系的话题在各国媒体频繁出现。
另外,此次阅兵正值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欧债危机持续蔓延。俄罗斯面临的状况也并不轻松,不仅国民经济在2009年严重滑坡,在阅兵仪式一个半月前,还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案。俄罗斯显然希望通过这次阅兵释放合作的善意,呼吁各国团结一致应对当时的危机。
2012年:强者归来
已近60岁的普京再度掌握总统权杖,但这一次赢得比以往要艰难得多。这从此次总统选举中普京的得票率低于前两届甚多就可见一斑。事实上,自2011年12月议会选举以来,反对派的游行集会不断。随着总统选举结束,抗议浪潮骤然降温,但反对派对政治民主化改革的诉求依然强烈。就在普京就职总统的前一天和当天,反对派还组织了游行抗议。
普京对通过阅兵来凝聚民心的作用自然心知肚明。有趣的是,他就任总统后签署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为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一次性发放节日奖金。在阅兵结束后,普京还主动走下检阅台与老兵握手,一一满足老兵的合影要求。
阅兵仪式时,普京身着深色西装站在主席台上,神采奕奕;而与他比肩而立的是系着红色领带的总理梅德韦杰夫。他们时而朝同一方向望去,时而低头私语。这一幕在过去几年常常出现,只是如今两人角色已经发生互换。
或许因为反对声此起彼伏,阅兵仪式也相对低调,只展示了99件军事装备,空中展示也相当简朴,只有5架米-8直升机悬挂国旗和军旗象征性地飞过红场。
在简短的演讲中,普京呼吁人们牢记战争爆发的原因,反思经验教训,认为这在今天仍然有迫切性,并特别提到“严格遵循国际准则、尊重国家主权和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权,是确保战争悲剧永不重复的必备条件之一”。分析人士认为,普京这番话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美国在全球“舞刀弄枪”、威胁动武或者为“颜色革命”暗中推波助澜的行为。
细心的人士还发现,普京7日宣誓就职总统的当天,签署了一道关于军队发展和军事工业现代化的总统令,勾勒出俄军事未来发展方向。普京要求,到2020年,俄军新型武器装备的比例不应低于70%。
在全球战略力量方面,面对北约东扩和欧美反导系统部署的步步紧逼,普京提出,保持全球战略力量平衡的手段是发展高精尖武器,具备突破反导系统的能力,而不是建立华而不实的反导系统。
普京的强硬表态和远期设想宣告了“反西方斗士”的归来。后来的发展也表明,俄美关系的短暂蜜月很快画上了句号。
2015年:突围西方
201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举行史上最隆重的庆祝仪式。参阅士兵达到1.5万人,此外还有10支外国方队,中国首次派出士兵方阵参加阅兵。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红场阅兵式。
此次红场阅兵检阅190多件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其中一半以上新技术装备是首次亮相;空中展示方面,140多架飞机飞过红场。如此大规模检阅新武器装备,意在展现俄军建设的新成就。
为扩大影响力,除红场大阅兵以外,俄罗斯还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阅兵、游行等庆祝活动。此外,俄罗斯还专程派出1000多名官兵、80多辆武器装备、20多架飞机,赴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南奥塞梯四地,参加当地组织的胜利日阅兵。
分析人士指出,俄罗斯隆重庆祝胜利日与当前微妙的地缘政治局势有关。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及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使俄与西方关系陷入历史低谷。目前,乌克兰东部局势依然错综复杂,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也未停止,俄国内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在这种背景下,五九阅兵扮演了一个特殊外交舞台的角色——既有美、英、乌克兰等国领导人明确拒绝或降格出席,也有日、韩领导人从再三纠结到无奈拒绝,更有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折中方案——她选择不参加五九阅兵,而在第二天到访俄罗斯。
而围绕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是否访问俄罗斯并出席阅兵仪式,更是吊足了外界的胃口,直到阅兵式举行前不久朝方确认,金正恩忙于国内事务无法出席,这番喧嚣才尘埃落定。
与此相对应,中国、印度、越南、独联体国家领导人则应邀出席。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要么拒绝出席,要么只派大使或代表出席,而亚洲地区国家领导人占的比例很高,这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俄罗斯“向东看”的外交现实。
英美等国领导人拒绝出席俄阅兵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孤立俄罗斯。而俄罗斯举办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阅兵则为了要向世人表明,俄罗斯不惧外来压力,并希望借此打破外交困局,通过爱国主义精神把俄罗斯民众团结在一起,如他们先辈一样不向西方压力低头。(记者/刘恺 特约撰稿/宁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