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
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
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的特征包括:半封闭
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并辅以周边的游牧经
济、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生活土壤,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
征,产生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题目,谈论它的时候不能不有所取舍。我们选择的
是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而又常常为人们所感兴趣的几个话题。
(1)历史:七大古都
中华民族世代栖息繁衍在东亚大陆,其古代文化发轫的地理环境较之同时期的世界
其它文化产生的地域要辽阔恢宏得多。城市的建立,与文字的发明、金属器具的制造一
样,被视作一个原生型文化形成的标志。而城市的发展,则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社会、
经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水平。所以古代罗马人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
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作为国都的城市数以百计,其中最著名的有七个,号称七大古
都,即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这七个古都历时三千余年,地跨
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一个个王朝兴盛然后衰落了,而中华民族始终在艰难的磨砺中生
息、繁衍、融合、壮大。这些古都的遗迹成为先民智慧和勤劳的丰碑,成为人类宝贵的
文化遗产。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会处,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
祥地之一。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分别
在位70多年,是中华民族先民们所崇拜的君王。公元前14世纪,商代的第20代国王盘
治者大兴土木,刻意经营,使殷成为一座大都城。后来由于战乱,这座古城早已成为废
墟。人们把这些城市建筑遗迹称为殷墟。100年来,这里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文、上万
件青铜器、54座宫殿遗址,发现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区、铸铜遗址、手工作坊以及
大型祭祀场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
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早在100多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蓝田猿人掀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
现了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
世纪中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个朝
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等近百个帝王都在这里生活过。其间,秦始皇在此建造了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秦始皇
陵。隋代开国皇帝杨坚新建了长安城,当时叫大兴城,由此奠定了长安城的规模和总体
布局。唐代又做了修缮和扩建,改称长安城,作为唐朝的国都。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长
安城的整体布局和街巷规划十分严整,体现了很高的建筑设计水平。明代古城墙是至今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因地处洛河之
阳而得名。曾经有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建都,
因此有“九朝古都”的称谓。最早的洛阳城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国内叛乱后,为加强对
东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洛阳城最兴盛的时期是隋、唐时期。隋朝最初建都于
长安,后来隋炀帝杨广杀了他的父亲文帝杨坚,作了皇帝,命人在曹魏洛阳城的南部新
造一座城,并迁都于此,称为东都。当时营建洛阳,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
达到百万以上。唐朝把洛阳作为东都,武则天当政时又改为神都。安史之乱后,洛阳大
部分被毁。今天的洛阳旧城是宋代修筑的。明代末年,墙及城内建筑毁于战乱。清代初
年,洛阳又得到重建。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亚各国有着广泛
的交流。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