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
瓦尔特
Bruno Walter
(1876—1962)
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1876—1962)
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Mahler_Symphony No.9 in D major - Ⅳ, Adagio
瓦尔特 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
(1938年历史录音)
库贝利克
Rafael Kubelík
(1914—1996)
拉斐尔·库贝利克
Rafael Kubelík(1914—1996)
捷克指挥家。出生于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扬·库贝利克是著名小提琴家)。14岁进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在1936—1939年间及1942—1948年间,曾两度担任捷克爱乐乐团指挥。1948年,库贝利克去往美国,曾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55年重返欧洲。1961年,担任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70年代,库贝利克重返美国,1971—1974年间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常任指挥。1974年,库贝利克又回到欧洲,后加入瑞士籍,以客座指挥的身份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
马勒《G大调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
Mahler_ Symphony #4 In G - 4. Sehr Behaglich
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
伦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
美国指挥家。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1940—1941年,伯恩斯坦在波士顿的寇蒂斯音乐学院,师从莱纳学习指挥。翌年,成为库塞维茨基的助手。1943年,任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时年25岁的伯恩斯坦首次登台指挥。1945—1948年间,任纽约市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1958—1969年间,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获乐团永久“桂冠指挥”称号。1987年,伯恩斯坦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演出活动。1990年10月病逝于纽约。
美国的崛起及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影响力还只是二战之后的事,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涌入的欧洲移民带来技术与文化,这才奠立今日美国科教文卫的基础,艺术领域同样如此,无论茱莉亚音乐学院还是柯蒂斯音乐学院,大师级的人物早先均来自欧洲,美国本土人才是在战后才出现的,伯恩斯坦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他身上,美国文化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均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性格奔放,热情似火,坦诚直率,平易近人,游走于作曲、指挥、讲学等多个领域,集英俊外表与横溢才华于一身,成为众多拥趸心中的偶像。然而,他的缺点也同样明显,有强烈的表演欲,有时略显浮华,效果大于内涵。他曾师从莱纳学习指挥,然而他身上没有莱纳一丝一毫的客观与冷峻,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浪漫主义者,一个将情感力量至于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的人,但又不处在德国浪漫主义的传统中,缺少其一脉相承的玄想精神与形而上哲思气质,也缺少其因对结构要素的高度重视而形成同时也为戏剧性张力所必须的内在节制,故而有时被汹涌的情感所吞没,显得过于泛滥了。这是伯恩斯坦性格中的特色,既体现在他的马勒交响曲集中,也体现在他的贝多芬交响曲集中。爱之者大呼过瘾,惜之者谓之不足。爱之惜之,读者自辨。
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Mahler_ Symphony #5 In C Sharp Minor - 4. Adiagietto
伯恩斯坦 指挥 纽约爱乐乐团
纽曼
Václav Neumann
(1920—1995)
瓦茨拉夫·纽曼
Václav Neumann(1920—1995)
捷克指挥家。出生于布拉格。就读于布拉格音乐学院,跟随塔里赫学习指挥。后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44年,进入捷克爱乐乐团,担任中提琴演奏员。1947年,以指挥身份首次登台,从此专事指挥。1948年,年仅28岁就担任了捷克爱乐乐团的代理常任指挥。1950年,纽曼离开捷克爱乐乐团,开始其独立而广泛的指挥活动。1962年,创立布拉格室内乐团,并担任乐团常任指挥。1963年,纽曼再次回到捷克爱乐乐团,担任了一年常任指挥。第二年,他重返德国,受聘担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森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和莱比锡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68年,纽曼回到捷克,第三次担任捷克爱乐乐团常任指挥。两年后,他又来到德国担任斯图加特国立歌剧院音乐指导。1968年,安切尔愤然离职。纽曼接任捷克爱乐,一干就是二十二年,直到1990年。期间曾录制《马勒交响曲全集》,这个录音是众多马勒交响曲录音中的经典。
马勒《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千人”)第一部分
Mahler_ Symphony No.8 in E-flat Major, _Symphony of Thousand_
纽曼 指挥 捷克爱乐乐团
滕斯泰特
Klaus Tennstedt
(1926—1998)
克劳斯·滕斯泰特
Klaus Tennstedt(1926—1998)
德国指挥家。出生于前东德的梅泽堡。早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1958年,22岁的滕斯泰特成为德累斯顿歌剧院最年轻音乐总监。1971年,携妻离开东德,在西德的基尔定居。1970年代中期,与多伦多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确立国际声誉。1976年,受邀赴英国担任指挥。1979—1981年间,任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83—1990年间,任伦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83-1990)。滕斯泰特以诠释马勒、瓦格纳及布鲁克纳等德奥作曲家的作品著称。
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悲剧”)第三乐章
Mahler_ Symphony #6 In A Minor, _Tragic_ - 3. Andante Moderato
滕斯泰特 指挥 伦敦爱乐乐团
海廷克
Bernard Haitink
(1929—2021)
伯纳德·海廷克
Bernard Haitink(1929—2021)
荷兰指挥家。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年轻时曾担任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小提琴手,后师从费迪南·莱特纳(Ferdinand Leitner,1912—1996)学习指挥。1956年,出任荷兰希尔沃叙姆(Hilversum)广播乐团首席指挥,开启指挥生涯。1961年,成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RCO)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首席指挥。1964年,年仅35岁的海廷克成为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他与乐团合作近三十年(1961—1988),留下大量杰出录音。1967—1979年间,他还兼任伦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82年,首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演出。海廷克后期的指挥兴趣逐渐向歌剧倾斜。1988年,出任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并在欧美各地巡演,与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和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在内的多支世界著名乐团合作演出。2009年,海廷克还曾率芝加哥交响乐团访华演出。2021年10月,他于伦敦家中去世,享年 92岁。因其在音乐指挥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很多荣誉:1969年被荷兰女皇封为爵士,1977年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爵位,1988年获牛津大学音乐荣誉博士学位,等等。
海廷克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位指挥大师,功力深湛,他的演绎往往兼具内涵与音效,并且朴实无华,始终怀有一颗谦卑之心,让指挥的自我最小化,隐退在音乐背后,以虔敬之心崇奉艺术,而不是反过来让艺术作为展现自我特质、维护自身权威的手段。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是世界超一流乐团,其实力地位可与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相颉颃,即便在国际影响力和声名上稍稍次之,但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一样,在笔者心目中都是世界级的超一流乐团,位在三、四之列。且正因为传统悠久、实力超群且不跻身闹市,反倒可以潜心于音乐,多一份沉潜与宁静,少一些浮华与焦躁——看如今的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因为品牌影响力太大,真有点不堪其重了,首席指挥席位的争夺估计也成了半个政治事件,风格则因指挥的走马观花而开始变得驳杂不纯(好在传统底子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消失殆尽)。所以,不被声名所误导,在被“世界顶流”的光环遮蔽处去找寻那为人所忽视的珍宝,往往也是乐迷心中的一大乐趣。
马勒《d小调第三交响曲》第六乐章
Mahler _ Symphonie Nr.3 d-moll 6. Langsam. Ruhevoll. Empfunden
海廷克 指挥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2014)
克劳迪奥·阿巴多
Claudio Abbado(1933—2014)
意大利指挥家。出生于米兰的一个音乐世家。早年在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及作曲,毕业后又赴维也纳音乐学院深造,学习钢琴、作曲及指挥。1958年,参加美国库谢维茨基指挥比赛获奖。1963年,获第一届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头奖,声名鹊起。1965年,受到卡拉扬的邀请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大获成功。1968—1971年间,出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79年,接替普列文(Previn)出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83—1986年间,成为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1986年,创办马勒青年乐团并兼任音乐总监。1989年,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2003年,任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艺术总监。
在指挥风格的追求上,阿巴多其实是富特文格勒的拥趸,他关注的是音符之上的音乐理念,但没有德国人偏爱的那种形而上的玄想精神,而是具象为肉身存在和感官体验却超拔其上的生命律动,带着意大利人与生俱来的歌唱性,这在他的马勒作品诠释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德奥系指挥对于作品结构和戏剧张力往往有很好的把握,而意大利指挥则对音乐的抒情性、歌唱性以及声部细节的器乐色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这一点上阿巴多与前辈意大利指挥朱里尼可谓一脉相承。在卡拉扬长期调教下柏林爱乐的声音已近乎完美,如何再续辉煌绝非易事。阿巴多最具慧眼的改变就是让乐团声部间学会倾听,以强调室内乐化的演奏方式激发声部间自发的内在的默契配合,让音乐按其内在的逻辑更自然地流淌。于是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阿巴多时代的柏林爱乐声音更松弛、更自然、更富多样性的情绪色彩、更多细节声部的显现,音色更温暖、也更人性化了。
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Mahler_ Symphony #6 In A Minor, _Tragic_ - 1
阿巴多 指挥 柏林爱乐乐团
杨松斯
Mariss Jansons
(1943—2019)
马里斯·杨松斯
Mariss Jansons(1943—2019)
拉脱维亚指挥家。出生于拉脱维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里加。父亲是一名指挥,母亲是一位犹太裔歌唱家,他童年时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1956年,举家迁往列宁格勒,杨松斯自此开始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指挥。1969年,去往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留学。期间曾有机会在萨尔兹堡得到卡拉扬的指点。1971年,杨松斯获得了卡拉扬国际指挥大赛第二名。1973年,担任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副首席指挥,成为穆拉文斯基的助理,此后随同穆拉文斯基进行多次世界巡演。1979年,任奥斯陆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在他带领下,奥斯陆爱乐跻身国际一流乐团。除指挥外,在1971—2000年间杨颂斯还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指挥教授,前后近三十年。2003年,杨松斯被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聘为首席指挥,继约夫姆、库贝利克、马泽尔等人之后成为该乐团第五任首席指挥。次年,杨松斯又被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聘为首席指挥,由此他成为欧洲两大顶级乐团的首席指挥。他于2019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6岁。
马勒《c小调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
Mahler_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 _Urlicht_
杨松斯 指挥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女高音:安娅·哈特若丝(Anja Harteros)
西诺波利
Giuseppe Sinopoli
(1946—2001)
朱塞佩·西诺波利
Giuseppe Sinopoli(1946—2001)
意大利指挥家,8岁始随家乡西西里岛的墨西那教堂中的管风琴师与唱诗班中的歌唱家学习音乐,稍大成为唱诗班中的歌手。15岁到威尼斯,1963年进马切鲁诺音乐学院,因其父希望他成为医生,又进帕多瓦大学医学系学习,获脑神经外科博士学位。1968年到达姆斯塔特,参加夏季在这里举办的现代音乐讲习班,成为斯托克豪森与马代尔纳的学生,70年代初成为马切鲁诺音乐学院现代音乐与电子音乐教授。1972年到维也纳,随指挥教授斯瓦罗夫斯基学指挥,3年后在法国洛瓦尔扬音乐节首次登台指挥,取得成功, 1978年又成功地指挥《阿伊达》而一举成名。 1983年起被聘为罗马圣契西里亚音乐学院乐团常任指挥,同年任爱乐乐团首席,90年代起又任德累斯顿乐团的常任指挥。西诺波利的指挥以精湛的理性分析与深刻细腻而见长,他诠释的舒伯特第八、第九交响曲,已成为经典;而他近年精心钻研舒曼、门德尔松、布拉姆斯、马勒与理查·斯特劳斯等人的作品,已成为诠释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德奥交响乐作品的新权威。西诺波利对意大利歌剧,及至韦伯、瓦格纳、理查·斯特劳斯等人的德国歌剧,也有非常有价值的诠释。
马勒《e小调第七交响曲》第四乐章
Mahler_ Symphony #7 In E Minor, _Lied Der Nacht_ - 4. Nachtmusik_ Andante Amoroso
西诺波利 指挥 爱乐乐团
夏伊
Riccardo Chailly
(1953— )
里卡尔多·夏伊
Riccardo Chailly(1953— )
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
Mahler_ Symphony #1 In D, _Titan_ - 2. Kraftig Bewegt
夏伊 指挥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有关马勒作品的更多简介,见链接
附注:
与贝多芬的交响曲集一样,马勒的交响曲集录音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这里仅列出笔者个人比较喜爱且平时常听的几个版本,侧重于那些对马勒交响曲投注超凡热情并有全集录音存世的指挥大师。限于篇幅,还有许多名版不能尽数收入,如克伦贝勒(Klempero)、卡拉扬(Karajan)、塞尔(Szell)、朱利尼(Giulini)、巴比罗利(Barbirolli)、布列兹(Boulez)、拉图尔(Rattle)、多纳伊(Dohnányi)、托马斯(MTT)、Zinman(辛曼),等等。待以后谈及单曲录音的优秀版本时,再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