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全国党代表的人选无疑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拥有近60年发展历程的人工晶体研究院先后产生了3位全国党代表,第一位是出席了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晶体院老专家黄朝恩,第二位是出席了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党代会的晶体院前院长,原中国中材集团党委书记于世良,还有一位是即将出席第二十次党代会的晶体院前院长,现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这让晶体人倍感自豪。
全国党代表通过自下而上、逐级遴选、反复酝酿选举产生。这一个荣誉的群体由各级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有着突出成绩的专家学者等组成,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肱骨。
今天,让我们穿越30年的历史时空,去了解党的十四大代表、人工晶体院教授级高工黄朝恩的成长历程和突出贡献吧。
▲黄朝恩佩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少年立志
刻苦学习
黄朝恩1940年出生于广东,在沿海地区长大的他从小就听到过许多异国他乡的传说和故事,这让他有着强烈的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
上世纪50年代,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全国的中学普遍学俄语,黄朝恩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那个年代的中国刚刚历劫重生,对外信息还很闭塞,年少的黄朝恩心想,只有学好一门外语才能推开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所以他对外语学习极为刻苦。1958年,黄朝恩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他刻苦学习俄语,专业系统地学习使得他很快就能顺畅地阅读俄文专业文献。大学时期,他便可以在不使用词典的情况下阅读《真理报》《消息报》等苏联报刊。
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感觉到,英语才应该是自己了解外面世界的更好工具。恰好他有一名非常要好的老乡是武汉大学英语系学生,于是他抓住机会,在课余时间拜这位同学为师,自学起了英语,大学毕业时,他已经有了很好的英语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努力学习没有辜负黄朝恩。
1963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黄朝恩被分配到了建工部非金属矿研究所(后为国家建材局人工晶体研究所,现为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刚参加工作不久,他就翻译出了一册俄文和两册英文专业书籍。为此,他十分感慨地说:“正是因为我有了较好的外文基础,在国门紧闭的年代,可以推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了解外面世界的科技动态,这对我选择研究领域和规划人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走出国门
赴美深造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978年的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第三次留学潮的序幕,黄朝恩抓住了机会。
为推荐和选拔留学人员,人工晶体所办起了日语和英语培训班,并聘请本所老专家王秉忠和情报室翻译方净灵分授日语、英语课。黄朝恩因外语成绩突出,被直接推荐参加了建材部在北京管庄举办的英语培训班,后又被派往中山大学广州英语培训中心(GELC)全脱产学习英语一年。GELC的教师都是“纯老外”,这样的师资配置在当时极为罕见。
正式进入斯坦福大学后,黄朝恩发现斯坦福CMR有一台激光加热晶体纤维生长装置,可以很快对长成的人工晶体进行性能鉴定,快速发现其中有用的新晶体。黄朝恩一边利用CMR这台先进设备做课题,一边旁听有关专业课程,他还参加CMR定期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同时也将自己的课题成果与大家交流,受到了CMR的专家学者的欢迎,大家都亲切地称他“Lao Huang”。
▲黄朝恩在斯坦福大学与美国学者合影
上世纪8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中心是全美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计算机中心之一。在刻苦钻研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黄朝恩充分利用大学先进的计算机助力自己的研究课题,他用自己学习的“有限元方法”,结合热传导和应力成因的原理,建立了晶体生长热分布及应力分布的数学模型,用来研究晶体生长界面及应力大小的分布与边界条件的关系,为控制和改善晶体生长条件提供帮助。让黄朝恩深感欣慰的是,他把这个研究成果写成了几篇论文发表在Crystal Growth等杂志上,得到了CMR同事的高度赞扬和认可,实现了他代表中国与美国学者在人工晶体研究上双向交流的心愿与追求。
学成归国
勇攀高峰
1983年,黄朝恩从美国凯旋而归,这段难忘的留美经历为他的专业方向插上了“翅膀”,使得他在事业上勇攀高峰。
黄朝恩认为,中国人工晶体业想要在世界科技前沿立足,首先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借鉴他人之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归国后,黄朝恩的科研团队十分注重国际交流,经过不断地创新发展,人工晶体所在全球人工晶体领域打响了名号,知名度也不断提升,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科学家,先后到人工晶体所参观、学习与交流,黄朝恩和他的科研团队也应邀到这些国家访问或短期工作,不仅加强了交流,也进一步提高了晶体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黄朝恩科研团队研制的KTP晶体
1986年,黄朝恩访问美国杜邦公司时与他们达成了合作协议,其中一条就是杜邦公司分3年(1987~1989年)向人工晶体所提供总共1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人工晶体所则优先以市场价卖给杜邦可制作PPKTP用的晶片。当时10万美元大约折合为几十万人民币,比一般的高技术科研项目经费高出好几倍,对后续推动人工晶体所的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个传奇故事也被载入人工晶体所的大事件。
1985~1991年,黄朝恩的科研团队荣获了多项部级和国家级奖项,其中“大尺寸高质量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磞酸锂的生长技术”于1991年11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我国人工晶体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世纪90年代初,人工晶体所成立了以生产非线性光学晶体KTP为拳头产品的特晶公司,由黄朝恩挂帅担任总经理。
黄朝恩边搞科研边抓生产,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推科研,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让公司不仅成为了晶体所创收的主要实体,也为国家创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功赛道,被《科技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在科技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3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鹏邀请科技界代表在中南海举行座谈,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人工晶体所所长夏侯谅应邀参加座谈会,并汇报了晶体所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经验。
为鼓励科研院所创汇,1993年3月,对外经济贸易部赋予首批百强科研院所科技产品对外经营权,人工晶体所名列前茅。
1991年2月,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在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回国留学人员,黄朝恩榜上有名;1991年10月,他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11月,他被国家建材局授予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称号。正是有这样的突出贡献,黄朝恩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高光时刻——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黄朝恩参加党的十四大期间,请中共中央原主席华国峰、政治局原常委胡启立、中国残联原主席邓朴方在党的十四大纪念明信片上签名留念。
黄朝恩的当选不仅是其个人的荣誉,更成了人工晶体研究院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骄傲的大事件,整整30年了,晶体人依然念念不忘。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投之木桃,报之琼瑶。在拥有了如此耀眼的成就和荣誉之后,黄朝恩依旧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平凡而伟大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他时刻牢记国家的培养,积极培育着新一代科研骨干。
上世纪80年代,晶体所已是全国百强科研院所中的一颗明珠。1990年前后,分别有中科院物构所毕业的赵书清,南京大学毕业的刘有臣、唐聪彪,清华大学毕业的方珍意、邹蒙,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王晓洋、李卫、胡永岚,山东大学毕业的程立森,复旦大学毕业的冯锡凯等一批高校学子慕名而来。
现人工晶体院控股的特晶厂厂长、非线性晶体学科带头人师瑞泽回忆说:“黄朝恩十分爱惜这批青年学子,对他们给予了精心培养和指导。科研上遇有分歧,他从不以领导和专家的身份压制他们,而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的结果引导他们,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黄专家’。”
经过几年的培养和磨炼,刘有臣、赵书清、王晓洋、方珍意、程立森、冯锡凯等一批年轻人纷纷成为了晶体所公认的“小专家”。黄朝恩总是鼓励这批“小专家”积极向国际学术会议投递论文,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国门开阔视野。
上世纪90年代初,经黄朝恩联系,晶体所与澳大利亚建立了科技合作项目,黄朝恩分别推荐了方珍意、闫泽武等青年科技人员赴澳大利亚进修。这些已载入中澳两国科技交流史册。
▲黄朝恩(右四)与“小专家”和同事合影
如今,这批“小专家”在各自的领域中大都成为了领军人物。他们永远把人工晶体所当作自己的家,常回家看望恩师黄朝恩,畅谈彼此间的思念和近期的进展收获,回顾当年一起拼搏的激情岁月,他们都十分感谢恩师当年对他们的精心培养和爱护。
看着这些爱徒,黄朝恩总是感动,他衷心地祝愿当年的“小专家”们,再接再厉,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实现心中的梦想。
2019年9月,黄朝恩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枚闪闪发光的纪念章标志着共和国对他奋斗历程的肯定。如今,已经82岁的黄朝恩依旧关心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关心着人工晶体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对这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基础的老党员、老专家报以无限的尊重与感恩。
作者: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 杨志奇
ABOUT US
《中国建材》杂志始创于1957年,是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建材行业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大16开本,彩色精印,每月初出版。
cbmm-vip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