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史史实趣谈实说

人们都说,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西施,西汉时期的王嫱,东汉末年的貂蝉,唐朝时期的杨玉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实只有三个。貂蝉是罗贯中所著小说《三国演义》中虚拟出来的美女,不能算在真实存在的美女之列。当然,也有人说美女中有貂蝉,但她身患有狐臭。她为了掩饰掉腋有狐臭之气味,便在秋季每天早起,把鲜花上的露珠弄下来,与有香味的花粉搅拌在一起,抹在自己的腋窝里,以消除狐臭。有人便借此说貂蝉是花露水的发明人。

西施,本是春秋时期越国人。越国的国土主要在今浙江省。她是一位农家浣纱女,有倾国倾城之美貌。后嫁给了范蠡为妻。范蠡成了越国一位将军。不久越国与吴国发生了战争,越国战败。吴国据有江苏与上海一带地盘。越王勾践为了日后复国,便自愿赴吴国为奴,并把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以讨夫差的欢心,并以此消磨夫差的斗志。西施也肩负着灭吴而复兴越国的重要使命。范蠡为了越国利益,只得忍痛割爱。越王勾践为奴三年回国后,便卧薪尝胆,实行强军和奖励生产、生育的政策,十年磨一剑,最后报仇雪耻,灭了吴国,夫差自杀而亡,西施完成了国家赋予的使命,也以死了结生命。范蠡也逃离越国,流亡至今山东一带经商,成了历史上的“陶朱公”。    关于西施还有另一说,据安庆一位叫江流的学者说,越国有一陋习,女子成年后,要敲掉一颗门牙,以此为美。西施也不例外。送西施入吴后,吴人不喜欢这种女人。使者便把西施沉入江中。使者就溯江而上,在安庆江边寻得一位美女,高价买下,教以越歌越舞,待她学会了越歌越舞后,越国使者便把她献给了吴王夫差。    王嫱,即王昭君,她是湖北姊归人。 她由于有沉鱼落雁之美,被选进皇宫,成了一名宫女。宫女要被皇帝选上而宠幸,必须经过画师画出像来,然后由皇帝凭画像选美。这位画师为人狡黠而有贪心,宫女要想画师画出美丽动人的肖像,必须送钱贿赂画师。王嫱不愿意这样做,结果画师给她画像时,有意在眉间点了个哭痣。这样一来,皇帝自然选不上王嫱。有一年,一位南匈奴单于带着厚礼来到西汉朝廷通好,并要求娶一位美貌汉女为妻,汉元帝满口答应了他的要求。王嫱报名自愿去塞北,做了归附西汉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妻子,为他生儿育女。王嫱即王昭君就成了历史上中国各民族之间友谊的象征。在现今内蒙古还有一座王昭君墓,名曰“青冢”。这位画师受到汉元帝的惩处。

杨玉环,是唐玄宗李隆基册封的贵妃,人们习惯地叫她杨贵妃。她能歌善舞,很得唐玄宗的喜欢。“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亡至四川成都。在马嵬坡,在唐军将士的逼迫下,杨贵妃被迫上吊自缢身亡。

二,西晋腐朽、五胡乱华以及隋朝时汉族的壮大

司马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后,开始还能励精图治,但接下来却腐朽堕落,一心专于女色,每晚坐着羊车去与宫女斯混。宫女们为了得到皇帝宠幸,便使出浑身解数,让羊拖着车子,把皇帝司马炎带进自己的寝宫。西晋的官宦贵族也相互比富,弄得上层社会一片乌烟瘴气。皇室争权夺利,发生了“八王之乱” ,弄得西晋统治危机四伏。在此形势下,匈奴、鲜卑、羯、氐、羌纷纷入主中原,弄得华夏大地昏天黑地,广大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大量的汉人遭屠杀,遭蹂躏,汉人生存处于岌岌可危之中。这五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胡作非为,史称“五胡乱华”。这段时期,是中国史上极其黑暗时期。司马睿改建邺为建康,即在后来的南京建立了东晋,东晋打败了前秦,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刘裕取代东晋,建立了宋。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朝代。北方进入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到南北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以外戚身份夺了北周的皇权,建立了隋朝。隋统一全国后,汉族人民度过劫难,汉族才又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三,中国古代近代的服饰颜色

中国最早是以丝与麻做服饰的。据说远古黄帝妻子嫘祖开始植桑养蚕,缫丝织布,所以中国是最早产丝绸之国。到了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远达罗马帝国。如此一来,那时的欧洲人便称中国为“丝国”。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无法穿著丝织品的,正如古诗所言:“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那时,老百姓所穿是麻布。到了宋代以后,中国种植棉花,老百姓开始穿棉制服装了。不过,棉花种植始于我国南北朝时期,那时却种得极少。中国古代,乃至近代,人们的服饰颜色是有讲究与规定的,违者是要被追究的,甚至被斩首示众。秦朝建立后,因秦国人崇拜五行“金木水火土” 中的“水”,水为黑,所以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老百姓被称为“黔首”。秦朝规定,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军人和老百姓,服饰一律为黑色。这种服饰颜色一直延续了五百年,直到隋朝建立,才得到改变。

自隋朝开始,直至清代结束,朝廷都有严格规定,只有皇家和皇宫才配用黄色服饰。除皇家与宫廷外,其余的人,哪怕是官员,一律不准享用黄色服饰和用品。清代的官员有功,皇帝赏赐一件黄马褂,那是一种荣誉与荣耀。直到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孙中山才宣布取销中国人服饰限制的不合理规定。

四,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妇女地位与婚姻状况

中国古代和近代,中国妇女地位都是很低的。不过,在南宋之前,中国妇女还是婚姻自由的,寡妇是可以改嫁的。但到了南宋,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国广大妇女便受到“三从四德”的约束,妇女从一而终,因而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很多贞洁牌坊。     自南唐后主李煜见小脚女子舞姿美好,他便下令,在南唐,广大妇女自成年后,一定要裹足。后来推而广之,中国广大妇女便受到裹足之苦,广大妇女的大脚都成了“三寸金莲”,受尽了屈辱与受到限制社会活动之苦。直到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孙中山才废除妇女裹脚的不合理且残害妇女的规定。毛泽东主席建立新中国后,才消除了男尊女卑的现象,真正使中国广大妇女得到了解放,不仅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不仅婚姻自由,广大妇女还成了“半边天”。

五,中国古代男人的头发与胡须

中国古代男子,始终是不理发不剃须的。人们都有这么个认识,人体的一切都来自父母,故而男子不能私自损毁头发与胡须。在中国古代,男子的头发被弄掉了,他所受的是髡刑;男子的胡须被刮掉了,叫耐刑。男子的头发被梳理后缠绕到一起,放在头顶上。男子头发很长,便有了“怒发冲冠”的成语。男子的胡须长,便缝制一个小袋,把胡须梳理好,放在袋里,用带子系于脖子上,挂在胸前。即使皇帝,也得这么做。自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才有了剃了光头而受戒的和尚与尼姑。到了清朝,满族男人理发,只留头顶上的头发不理,弄成一条辫子,盘在头顶上,或把辫子拖在脑后。清兵入关后,迫使汉人和其他民族的男人都要这么做,这在当时,便有了“留发不留头” 之说。到了辛亥革命时,少数有知识有革命性的中国男子,毅然决然地剪掉辫子,当时人称他们为“假洋鬼子”。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男人都理发与刮胡须了。理发便成了一种行业,理发匠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种人。如今,在中国,男女都可以做理发师。

“文革”期间,比我低一届的学生自写有一篇《理发师》小作,说理发师了不得,连皇帝的头也能去摸一摸。被有的同学知道了,说此文有影射嘲讽之嫌,告发了他,这个年级的学生就批斗他,使他立时颜面扫地,狼狈不堪。

六,南宋灭亡时之悲壮令人赞叹

七,元朝的奇葩与短命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史称元世祖,元太祖是成吉思汗。元朝统治极其严酷。因为当年的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不懂得读书与发展文化的重要。忽必烈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与南人。忽必烈要对汉人痛下杀手,是契丹政治家、辅佐忽必烈的耶律楚材进行了竭力劝阻。他说:一个朝代建立起来,必须要发展生产,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巩固政权。在耶律楚材的劝告下,忽必烈才放下了屠刀,使汉人免了一场重大灾难。权力掌握在蒙古人手里,丞相非蒙古人莫属。蒙古人分住在汉人的各个村庄里,在汉族男子结婚时,这个蒙古人享有“初夜权”。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只在元朝仅有的一种悲催现象。不过,在欧洲中世纪,农奴主都拥有“初夜权”的这一特权。元朝取消了科举制,阻断了读书人晋升的台阶。即使元朝后期,恢复了科举制,汉人书生也做不了高官,只能做个八品的副县级官员,还是在些边远、蒙古人不愿去的地区为官。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不过,元朝时,中国戏剧事业有了发展,著名的戏剧家关汉卿,他所写的《窦娥冤》永垂青史。元朝还把人分为十类,那就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受到如此歧视与贬低,显然是动摇了元朝统治的社会基础。一个不重视知识分子的朝代,其统治自然是不会长远的。九儒,后来就有人把知识分子称之为“臭老九”。蒙古人打了汉人,汉人不得还手。汉人家不得拥有菜刀,菜刀放在蒙古人家中,汉人需用时,向蒙古人家申请。汉人家不能养马,即使养了一匹马,也要受牢狱之灾。蒙古人组建军队,军队里是不会有汉人南人的。有人说,秦朝实行了暴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行暴政的,倒是元朝统治者。到元顺帝时,元朝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推翻。元朝只历时90年,另一说是元朝经历89年。元朝也是个短命的王朝。

八,除明末与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外,中国其余的王朝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除明朝、清朝外,其余王朝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隋朝与唐朝,更是如此。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不仅对外开放,而且竟然让阿拉伯人、波斯人、西域人来到长安后,可以享受吃饭不要钱的待遇。唐朝兴盛时期,来到长安的留学生很多,来到长安的外交使团也很多。日本就先后派遣了十三批“遣唐使”来到中国,随来的还有不少日本留学生。日本侵略中国,是犯了学生痛打老师的罪过。朝鲜人还可以在中国做官。唐朝在中国外交上出现了空前的盛况。来到中国的西域人和阿拉伯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到了十三世纪,中国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即回族。     明朝前期和中期,实行的也是对外开放的政策。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为了扬我国威,为了与他国发展友好关系,让懂得航海术回族宦官郑和七下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首个壮举,这也是和平之旅、友谊之旅。郑和开辟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明朝后期,中国南方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末期,由于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明朝一方面平倭寇,一方面开始封闭海疆,不让渔民出海捕鱼。由于清军入关和明未的封闭海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就被掐断了。

清朝初期,清政府依然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康熙帝很重视向外国来华学者学习科技知识。但到了乾隆帝时,乾隆帝夜郎自大,开始封关锁国。当年,已有人发明了步枪,向他献艺,乾隆以为还是大刀长矛好,不予接受,使之制造枪支技术夭折。乾隆给中国的发展与强军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最后使中国人民深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蹂躏之苦。   中国古近史史实趣谈与实说,就写到此打住,以后有必要时,我再写。

作者地址与职称:桐城市第二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桐城市作协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爱好唯读书与写作

THE END
0.“史实”与“故事”的再辨析“史实”与“故事”的再辨析 多维视域下的口述历史 【编者按】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口述历史取得了辉煌成绩,无论理论方法的探讨,还是访谈成果的呈现,抑或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已形成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口述历史特色。致力于口述访谈的具体实践,将口述访谈中形成的经验加以提升和归纳,形成本土特色的口述历史理论,再用jvzquC41euyo0ls1nu~0n|}a|iy04974325u49743285a>:746:30|mvon
1.歪曲史实隐瞒真相!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屡犯不改新闻频道迫于国内外压力,8月26日,日本时任内阁官房长官宫泽喜一发表有关历史教科书的谈话。他的谈话主要表达了四层意思:一、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深刻意识到,日本过去的行为给包括中国和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伤害;二、从与邻国构建友好关系的角度,日本将适当关注中韩等国对日本教科书中一些描述的批评,并根jvzquC41pg}t0lhvx0ipo872435168581CXUKaN{f4utK;^QkfxlZyYqs47169;0ujznn
2.读《中国历史的主流趋势》有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国社区一,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历史史实。 二,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历史时期远远大于乱世和衰世的历史事实。 三,和平统一是中华历史的常态,分裂和变乱是历史的病态,如果内忧,必然导致外乱,也就是所谓的内忧外患。 四,中国历史上盛世王朝都崇敬儒家文化,乱世衰世时期歪理邪说和邪教就会大行其道。 在社会转型时期,该书旨在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出真与假、善与jvzquC41yy}/rntrng4dqv3ep1t0496612?288h54567/;:894>177mvon
3.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把“客观真确史实”放在第一位,把“革命理论”置于其次,这多少有点颠覆后来一些人的想象和认知,说明传统革命史观最初的历史属性还是很鲜明的,且有比较开放包容的一面。 事实上,1949年之前,革命者与学者在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上曾有过不少互动。毛泽东对五四“反帝反封建”的论断就吸纳了一些学者的看法。如果进一步jvzquC41dp{ij7gpw0kew7hp1|mtz|44696737mvon
4.以诗话史·天津师范大学|书记领读学“四史”(三十四)何璐:中国为进一步将我校教师学习“四史”推向深入,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共同策划推出“以诗话史——书记领读学‘四史’”专题栏目。每期邀请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领诵、领学,深入挖掘、解读诗词背后的历史史实,从历史中学思践悟,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jvzquC41lih/vssw0gjv0ls1kplp1:6281753>3jvo
5.警惕!对待历史三种错误倾向(2)坚持正确历史观,习近平支招: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会上为如何坚持正确历史观支招: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1、让历史说话 对历史的遗忘意味着割裂传统、割裂文明,掩盖和歪曲历史更是对文明的背叛,最终只会陷入悲剧的泥淖、走向jvzquC41yy}/loickn/exr1pg}t1mjvckr@kmB842;
6.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史学大家许倬云经典之作19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极具世界眼光的中国通史 大历史叙述的经典之作 全面修订,史实更精确,论述更可信 作者:许倬云著,理想国出品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55.90 定价 ¥78.00 电子书价 ¥54.60 配送至 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B:472<40qyon
7.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豆瓣)《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精装)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林先生编写历史故事有两个很大的特点。一是注意史实的准确。他写的历史故事跟演义小说不一样。演义小说虽然写得很生动,可其中有许多虚构的情节。他写历史故事着重说明历史发展进程,又比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34?14?;1
8.对所有以“不尊重史实”为名全盘否定《大明王朝》的行为的回击“还原”就是有些所谓的“尊重史实”,中国有极度向典籍记载靠拢的历史剧,如《贞观之治》,但《贞观之治》与《大明王朝1566》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在讲贞观年间的历史史实,后者则囊括了几千年皇权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律。借明朝嘉靖年间的故事,道出几千年皇权社会的历史规律,这才是《大明王朝1566》的基本诉求。作为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656;<1
9.申赋渔:人的命运在历史背景中是如何呈现的?访谈澎湃新闻:早期你也写了很多个人经验比较丰富的作品,当写到“中国人的历史”系列的时候,会不会将个人经验运用到历史的写作中? 申赋渔:在书写历史的时候,更多的要尊重历史,尊重史实。我能做的,就是从我的角度,用我的眼光,选择我认为重要的,我希望表达的史实。我尽量把个人主观观点掩藏起来。让读者自己去读,去判断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585:395d69:2793529::77;/j}rn
10.在学习历史中更好走向未来党建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认识当今中国,要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jvzq<84fcpmkkjs0rguqnn3eqo4dp8ld1p704969129398h3396:467;39855@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