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的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史

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方面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商代发明的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世界1000多年;周朝发明了算筹;中国是较早发明算盘的国家之一,采用相当于“软件”的口诀作为控制指令来操作算盘珠进行计算的珠算法,使中国的算盘独具一格,堪称“手工计算机”。然而从17世纪进入机械计算机时代到上世纪40年代现代电子计算机诞生,中国在计算技术方面对世界的贡献乏善可陈。

从零开始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研制均为空白。这时,大批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助力。其中就包括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对我国计算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6年到1950年,华罗庚在美国做访问研究期间,将数学和计算机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他熟知计算机在二战期间对弹道计算、核武器研制、密码破译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对经济社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1952年,华罗庚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以下简称数学所),提出设立当时还是空白的计算数学方向,并开始酝酿计算机研究方向。他指出:“计算数学是为其他各部门需要冗长计算的科学尽服务功能的一门学问,我们必须想尽方法来发展它。”这年10月,数学所召开我国第一次计算机工作会议,华罗庚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要成立计算机工作组研制计算机。

1953年1月,华罗庚从清华大学调来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在数学所成立了我国最早的计算机研究团队——计算机组,闵乃大任组长。

闵乃大于1944年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在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力邀下回国任清华大学电讯网络研究室主任、教授,才20多岁的夏培肃、王传英是电讯网络研究室年轻教师。

1953年3月,闵乃大执笔写出了我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研究的设想和规划》。4月,计算机组大胆提出要制造一台电子管串行计算机,拉开了我国研制计算机的序幕。计算机组开始尝试设计逻辑电路、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等核心部件,为之后的计算机研制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到1956年,计算机组几乎从零开始,通过3年多的努力,为我国早期计算机研制做了有益探索。在此期间,一些科学家积极推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1953年,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访问苏联代表团座谈会上,提出成立名为计算数学研究所的专门研究机构。钱三强认为计算机研制先从简单的开始,今后根据需要逐步发展。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提出要结合计算机的研究,发展计算数学,培养计算数学人才。

在华罗庚、钱三强等的推动下,计算技术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由于电子学和其他科学的进步而产生的电子自动控制机器,已经可以有条件地代替一部分特定的脑力劳动。”他还在一次大会讲话中强调“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

不再是空白学科

1956年是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将“计算技术的建立”列为57项重大科技任务之一,并将电子计算机确定为“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学和自动化技术”四大紧急措施之首。

该规划从计算机研制、科研机构设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我国发展计算机事业作了全面布局,是我国早期计算机研制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建立计算技术研究所是落实该规划确立的重大任务的组织措施之一。

195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筹备委员会,华罗庚任主任。按照“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以1954年1月从数学所调整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前身)的计算机组和数学所后成立的计算数学组为基础,从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二机部和一些高校抽调人员,开始筹建计算所。1956年秋天,计算所筹备委员会成立程序设计组,这是我国最早专门从事软件研发的团队,也是198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前身。

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人民日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宣布“我国计算技术不再是空白学科”。

1959年,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成功研制。104机共生产了7台,在一些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04机曾在1959年国庆游行上亮相,公开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有了自己的计算机。

1961年,计算所筹委会程序设计组在104机上自主研制完成我国第一个能够运行的编译程序,并用该程序解算了10个数值分析方面的题目,还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合作研制了晶体结构分析计算软件包。

103机和104机均系仿制苏联的计算机。1960年4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研制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独立自主发展计算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研究人员还自主研制了当时具有国际水平的我国最早的实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BCY,并在119机上实现了其编译系统。利用BCY语言及其编译系统,在119机上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轨道模拟计算。

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我国又开始着手研制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64年11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441-B机。441-B机是在当时外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使用国产半导体元器件研制的。1965年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109乙机,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部门。

为服务“两弹一星”工程,在109乙机的基础上,1967年又推出在技术上更加先进、更加成熟的109丙机。这台机器服务国防事业长达15年,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功勋计算机”。

从1956年到196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计算机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取得如此显著成就,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党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其次,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再次,有赖于“先集中,后分散”的举国体制,先模仿、后自行设计的再创新策略以及任务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十二年科技规划确定的计算技术等重点任务的实施,为计算机学科设立打下了人才基础。从1956年下半年到1962年,计算所筹备委员会先后举办4届为期一年到两年的计算机和计算数学训练班,培养出数百名具有大学本科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这些人成为后来我国计算机教学和研制的骨干力量。1956到1959年,清华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高校先后创立了计算机和计算数学相关专业。

我国计算机学科从新中国成立时几乎空白起步,逐渐形成了计算机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为我国计算机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THE END
0.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百年这三个事件在“中华民族”概念的百年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中华民族”概念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无可否认,在“中华民族”概念形成、发展、完善与丰富的百年学术史上,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三人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学理阐释所作的卓越贡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那么,他们是从什么jvzq<84lfu4dc|x0ep5yull1{d}{1;5432<0v;5432<27h:5629387xjvor
1.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图)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图) 开篇语: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jvzquC41yy}/o~xgwo4vg|ye0gjv0ls1kplp1:6:61845@3jvo
2.不能忘记的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首批认定的5件“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珍贵计算机历史物件公布: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保存的“SSS-1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114机)”、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验室(北京航空天大学)计算机博物馆保存的“DJS-131小型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院史馆保存的“‘银河-1’亿次计算机”,这3件被认定为一类历史记忆。中科院计jvzq<84yyy4zqlxgh0usi7hp1e532:=/233428;44:640|mvon
3.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执政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6卷)等学术著作,主编《毛泽东大典》(第3卷)、《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等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专业文章150余篇。 徐斌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宣部核心价值观jvzq<84u0gtbgj3gfw4dp8m1rcxu{qnu1uquf8
4.中国人民防空发展史回顾新中国人民防空的成长史,从中可以看出,这项事业的建设发展,与国家工作重心、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国防安全环境、国防建设战略指导、军事战略方针、战争形态演进、空袭变化及自身建设深化拓展紧密关联,相辅相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从此被彻底jvzquC41to}{d7hjf0kew7hp14632863525d9B<4c3<9;=>1rcmf0qyo
5.四史教育之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商学院为持续推进“四史”专题学习教育,引领青年党员学好、用好历史,打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篇,回顾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的产生 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在人类历史上jvzquC41uz/owsw0gjv0ls1kplp1:6431;3293jvo
6.王璐:推动新中国史研究高质量发展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清醒认识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jvzquC41yy}/e|xp0et0utvpu1ylswxavv532;8291z32;82946`7?;;69?/uqyon
7.学百年党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的方法论指引,可以看出变革和开放是我们整个五千年文明史的主旋律,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出现总是由于变革而带来,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时代一定是开放的时代,这是我们要遵循的客观规律。我们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和“关键一招”,正是遵循了我们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jvzq<84fcpmtjr3rgqvmg7hqo0io1w61428219<4:1i55?>97/933@77;94ivvq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历史嬗变理论发展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内涵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抽象的发展理论不断应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根据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内涵认识程度的不同,结合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大体经历五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IK4p31813@42;480e=575333;>:4549/j}rn
9.微积分的发展史微积分真正成为一门数学学科,是在十七世纪,然而在此这前微积分已经一步一步地跟随人类历史的脚步缓慢发展着。着眼于微积分的整个发展历史,在此分为四个时期:1.早期萌芽时期。2.建立成型时期。3.成熟完善时期。4.现代发展时期。 早期萌芽时期: 1、古西方萌芽时期: jvzquC41ueo/umzv0gjv0ls1428219=471i:8:8c65<38:4rcik/j}r
10.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中国特色,源于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 jvzquC41pg}t0lhvx0ipo8724551787;1CXUKxgQo5:XkL5h9iiPzpmrZ4917;>0ujznn
11.“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对于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jvzquC41yy}/s|yjgqxz0ls1fwqbp8msyi532;5/2:5228ha33875==:824ivv
12.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史——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是核心主题,这也是新中国史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简史》突出这一思想脉络,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领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值得强调的是,作为历史读本,《简史》充分彰显了强烈的时代感,既让我们领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jvzquC41yy}/3;8930io1;54317119=1CTZJ3?8587=95<;;56820|mvon
13.中国人口极简史:从100万至14亿发展史商朝:人口破一百万战国:人口破中国人口极简史:从100万至14亿发展史 商朝:人口破一百万 战国:人口破一千万 汉朝:人口破五千万 隋朝:人口破五千万 唐朝:人口破五千万 北宋:人口破四千六百万 明朝:人口破七千万 清朝康熙61年: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末期人口达到四亿三千万 1953年:人口六亿一千万jvzquC41zwkrk~3eqo537;9:25<6787542>4:B5
14.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唯物史观的中国演绎【摘要】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提炼和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唯物史观从一般到特殊的中国演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的过程,也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其历史自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tvqv1jznn872463138681euovnsva4<169878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