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期

甲骨文 (王)字,形似一把有长柄的大斧——钺(戉)。钺为何是“王”?考古发现会给我们带来答案。

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玉从未缺席在多元与融合、传承与革新的文明历程中玉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厚最终汇聚成世界上最具普遍认同的精神文化谱系之一读中国,不可不识玉

石崇拜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远古人类住石洞、做石器、用燧石取火,在石上作画……石头,是手中赖以生存的工具,更是心头奉为神明的灵物。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石崇拜升华为对玉的尊崇。人们拣选出最……

当西方石器文化导向贵金属,中国石器则走向了另一个方向——玉器。这种矿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发展出了特别的玉文化。华夏祖龙,便在中国最早的玉器文化中化育而出。

距今5800年到5300年,长江中下游巢湖地区,凌家滩文化突然兴起又忽而消亡。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凌家滩文化为后人留下了灿若星河的玉石器,对后世中国礼玉文化的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黄河上游齐家文化(距今约5000—3600年),出土了许多厚重的大玉璧。学者邓淑苹指出,这些玉璧往往在祭祀活动后,与玉琮一起成组掩埋,体现“天体崇拜”的信仰。齐家文化的玉琮光素无纹,但出土不多,这与……

在上古时代,观象授时、祭祀天地是最高等级的活动。玉璇玑、玉版、玉琮,以其沟通天地的功能,在其中扮演了神圣角色。这些玉器的造型与纹饰,反映出了先民们的宇宙观,见证了华夏的文明曙光。

在金属材料普及之前,玉石在史前的社会、生活、信仰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让我们看看,先民们为了占据玉矿、获取玉料,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良渚玉器中,琮的地位最为尊贵。它内圆外方,中部贯穿,是祭祀活动中用以沟通天地的神器。在金属工具尚未出现的良渚古国,先民们怎样制作玉琮呢?专家认为,玉琮制作共有6道工序:开料制坯、打样、钻孔、……

神权隐去,王权崛起,巫风浓郁的“玉神器”,衍变为展现世俗权力的“玉礼器”。

夏商周三代,玉器从上古的“玉神器”,悄然转化为象征世俗权力的礼仪器,并进一步渗透到日常的政治生活中,参与塑造使用者的身份尊卑与政治权力。

晋国卿大夫之间的盟誓文书,出土于山西侯马,即公元前585年以后晋国的都城新田。玉石片上用毛笔书写的文字,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史料。东周时代,盟书以其书于玉石的特质,昭示着盟誓独特的神圣性……

当玉器被统治者所垄断,成为宣示权力和通神能量的宝物,“王玉时代”就来临了,这也约略对应着夏商至汉代时期。出土文物中,仪态神秘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动物,令人目不暇接,不断涌现的象生题材玉器,共……

东方华夏民族崇玉、爱玉,而品质最优的和田美玉,却产自遥远西部的昆仑山。和田玉如何穿过茫茫万里长路,进入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

在新石器时代打下治玉基础之后,治玉工艺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伴随时代演进,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内部细化分工,出现专门的机构与作坊。青铜时代的治玉,便是如此。著名的安阳殷墟内,就发现了治玉作坊遗……

古人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温润如玉、质坚如玉、超尘如玉……玉简直成了世间最完美的化身。“以玉比德”是中国玉史、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价值创新,玉的美好从此深入中国人的骨髓。玉之美在于德,更……

美丽的玉石,被儒家视作君子德行的表征。人们从中看到了仁、义、礼、智、信,看到了修身的目标,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蕴含天地之精华的美玉,是能量和生命力的象征——生前涵养德性,死后襄助重生。对玉石最幽远深刻的表达,要从汉代墓葬里去寻。

刻字“双印”,武士“翁仲”,叠胜“司南”——三种别致的小配饰,成为了汉代的“辟邪三宝”。珍贵的玉被赋予灵异,陪伴汉朝人的生与死。

成语“锦衣玉食”,绝非一个比喻词,而是实有其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修道求仙的“有心人”,以金玉为食,掀起食玉狂潮。这种不可思议的“怪癖”背后,藏着怎样的隐秘心思与时代隐忧?

从崇玉、敬玉,到把玉、玩玉……当玉器离开高高庙堂,走向庶民百姓,用玉的下沉,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民玉时代”

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主政的时代,留下了许多玲珑、特异的玉器文物,并汇入华夏玉文化的洪流。而史上最大的“玉痴”,即是清朝的乾隆帝。皇帝爱玉,爱出了玉史上的又一高峰,它是怎样耸立而起的呢?……

战国以后,中国进入铁质工具时代,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升,治玉技术和工具也随之有了长足进步。秦汉到南北朝时期,青铜砣机的砣头改为铁质,提高了琢磨玉石的效率。而隋唐以后,受到胡风影响,古……

刚卯严卯以铭文驱散邪魔汉代丧葬、佩饰和日用玉器中,有很多造型或纹饰具有辟邪功能,比如玉刚卯。刚卯为汉代玉器特有的器型,类似印章,四周刻有辟邪铭文。一般两件为一组佩戴(如本页线图),因铭文不同,也被分别命名为“刚(冈)卯”“严卯”。

凌家滩的典型玉器由出土位置可复原出原貌图分别为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冠饰(图中左上,摄影/路客看见)、玉璜(图中左下,摄影/黑敀)、玉鹰和玉玦(右页图,摄影/黑敀)。玉璜上方示意图,根据首都师范大学甘创业所画07M23组玉佩佩戴方式复原图改绘而成(绘画/一张倬子),呈现了墓主人胸前玉璜的组合形式。玉鹰和两枚玉玦出土时紧挨在一起,应为配伍关系,通过孔洞穿系相连。

二里头遗址 玉兵器的大爆发玉钺犹如大斧,但器型更为扁薄,透出杀伐之气,其上有精美的绿松石嵌饰。玉戚也是由斧形器发展而来,二里头的玉戚由璧改成,均为玉戚璧,呈恫吓肃杀之态,亦是王权之器。多孔玉刀是二里头文化的特色器物之一,图中玉刀为七孔,器体表面有网格形饰和斜线划纹,两侧斜边有多个扉牙,这些装饰细节强化了其礼仪性。图为嵌绿松石玉钺 二里头遗址出土供图/汇图网

跽坐几式砣机示意图绘画/蒙阳

美玉缀罗缨 消灾祈安宁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自两汉以来,玉在彰显君子道德和贵族地位的同时,也被人们赋予了趋吉避凶、祈福消灾的功能。如玉刚卯等玉质佩饰,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古玉,受到收藏者和玩赏者的重视,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图即为一枚古玉玉佩(摄影/祁津忆)。

摄影 / 祁津忆

商晚期 活环链玉神人饰 江西新干大洋洲墓地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摄影/李慧力

摄影 / 李慧力

商周时期使用青铜砣具的情景复原(左)不同于石质砣具的厚重,青铜砣具薄而有力,碾转出的线条纤细有动感(右)绘画/蒙阳

肃穆玉翁仲 神秘司南佩玉翁仲和玉司南佩与玉刚卯一起,构成了汉代三大辟邪玉佩饰,合称“辟邪三宝”。图为南京博物院藏东汉玉翁仲、玉司南佩及宝石微雕神兽,均有辟邪压胜的寓意(摄影/李宗刚)。玉翁仲以质朴的汉八刀技法雕刻,是一位眉目朗俊的严肃武士形象。造型别致的玉司南佩位于其左。

摄影 / 李宗刚

摄影/黑敀

摄影 / 黑敀

牙璋与柄形器 夏都王者的权力符号截至今日,在中国近40个地点和越南北部2个地点,均发现了先秦时期的牙璋。二里头的牙璋呈长条形刀状,刃部内凹为弧形,底部两侧的鉏(chú)牙如龙形。三星堆遗址的牙璋在玉、石牙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金属材质,如图中所示。图二里头遗址玉璋洛阳博物馆藏摄影/平如恒

玉石之路有很多条和田玉东输之路最为重要如地图所示,商周时期,至少存在3条从西方、东南、东北方向中原王朝贡玉的玉石之路,玉文化研究专家杨伯达分别称之为璆琳玉路、瑶琨玉路、珣玗琪玉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无疑是从昆仑山通往商周王朝中心殷墟(今安阳)、成周(今洛阳)、宗周(可能在今宝鸡)等地的和田玉贡路。

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汉玉司南佩与玉剑璏组合佩饰,为清宫旧藏(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压缩的三界宇宙良渚神权的象征右页图为浙江良渚遗址反山王陵出土的大玉琮(M12∶98),以其硕大的体型和精美的雕纹刻画,被誉为“良渚琮王”(摄影/黑敀)。

图为山西考古博物馆藏的西周玉戈,器型为长方形短内,内中有穿孔,其上纹样古朴神秘。摄影/路客看见

摄影 / 路客看见

图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双性玉人(摄影/柳叶氘),比史前时代的玉器更为润泽、精美。东周时期,人们主张以玉比德,也是从和田玉的温润、洁白、坚硬,引申到君子的仁、洁、勇等品行。

摄影 / 柳叶氘

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玉佩饰,为两件古玉饰品串联而成(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玉琮上以及上左圆图,为对其空间结构的解析(绘图/方向明)。大玉琮分为上中下三层,中有射孔上下贯通。立面和直槽上,琢刻着神像与神鸟,展示宇宙图景。右图为三界宇宙模型示意图(绘画/一张倬子),绕着宇宙轴旋转,生生不息。只有巫师借助神力,才能贯通三界,上下往返。

图为新疆和田“玉农”在河床里采掘玉石的场景(供图/搜图网),这种劳动方式,至少已经延续了三四千年。

铺在平面上的天地标记四时八节的定时器上左右图分别为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版和玉龟(摄影/徐红霞 张敬国),以及玉版线描图(图像引自《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玉版发现时,夹在玉龟之间,构成占卜祭祀礼器。大小圆圈之间的8个圭形纹饰,配合指向四角的4个圭形纹饰,将玉版十六等分。有专家认为,凌家滩玉版是一个十六等分准线的天文仪器。古人通过日出日入的位置,确立四时八节(如玉版所示),指导农业生产。

摄影 / 徐红霞 张敬国

青白玉簋商王室的传世之宝图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对玉簋,一青( 本图摄影/高大白)一白(白者为局部 下图 摄影/一只饭包),均为和田玉所制,侈口鼓腹,器身上还饰有饕餮纹、云纹、月纹、雷纹等纹饰。簋为食器,即大碗,是天子、王侯祭祀宴飨之具,在商代青铜器、陶器中比较常见,在玉器中却不可多得。

摄影 / 高大白

西周玉夔龙 滕州市博物馆藏这件西周晚期的双首夔龙形佩饰,造型独树一帜身上有蜈蚣一般的小螭尾扉牙设计,显得动感十足相比造型,其玉质更值得关注这种质地温润细腻的青白玉,应是产自新疆和田近3000年前这块玉石就是通过漫长的玉石之路来到了中原摄影/黄松涛

摄影 / 黄松涛

图为其想象图。转盘周缘三个凹口,对准开阳、左枢、帝星的位置,随天而转。转盘的轴是一根竹管,内取微孔,定正极之位。大转盘便是“璇玑”前身。摄影/黑敀 绘画/一张倬子

摄影 / 黑敀

七孔玉刀 二里头遗址出土摄影/鞠骁

摄影 / 鞠骁

凌家滩玉龙更符合对龙的想象首尾相连的扁圆形玉龙,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屡有发现。凌家滩的这件玉龙(摄影/路客看见),头上有两角,眼、须、鼻、嘴、鳞片刻画得清清楚楚,较其他地区的玉龙,更符合古人对龙的想象。有学者认为,它是后世所说的“虬龙”,与辽宁红山、山西襄汾陶寺等文化遗存中龙的图像,各有独立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摄影 / 路客看见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青玉百寿字碗,阴刻百个不同的寿字,填金而成,寓意吉祥(摄影/动脉影)。

摄影 / 动脉影

绕极旋转的星空定位正极的仪器图为各地出土的玉牙璧(璇玑)。古人认为,璇玑指代北斗魁四星,绕北天极逆时针旋转,斗柄指向标示季节更替。玉璇玑抽象模拟了星空转动。还有人认为,玉璇玑是天文仪器,用来辨位正极。

梯形牌组玉佩国君夫人的“超级项链”图为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出土的梯形牌组玉佩,出自M26芮姜夫人墓,墓主人时代为春秋早期,然而玉佩组件却来自不同年代,时间跨度约从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玻璃管珠、玛瑙管、玉珠等串成若干股,总束于梯形玉牌,华美大气,当是重大礼仪场合所佩戴,彰显着主人的权势与财富。摄影/我是绿石

摄影 / 我是绿石

和田玉的到来改变了中国玉文化的面貌昆仑山,是举世罕匹的美玉产地(图 昆仑山寻玉 供图/搜图网)。质地绝佳的和田玉,在商周时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玉石审美和玉文化的内涵。

二璜合体以为凭信这件看似一体的玉璜,其实是由两件几乎可以完全拼合起来的虎首璜组合而成。左边的一半是2007年考古人员在凌家滩遗址的一座墓中发现的,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右边一半为1987年征集而来,藏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博物馆。凌家滩出土的虎首璜,大部分都是从中间分成两段,合而为璜,图上这种拼合关系是有依据的。史前的凌家滩人可能用这种合二为一的玉璜作为部落联盟的信物。摄影/黑敀

摄影 / 黑敀

五色炫目 美石皆为玉清代文献中出现的碧玉、翠玉、绿玉,都可能是另一种珍玩——翡翠。这种硬度高于和田玉的美石,产于古腾越州(今云南腾冲一带)以南。最初多因新疆玉路阻塞,翡翠才被作为和田美石的替代品,但它非常符合清代帝王的审美,于是在乾隆帝的推波助澜下,身价百倍。图即为一件精美的清代文房翡翠笔筒。清 竹节形翡翠笔筒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摄影/鞠骁

摄影 / 鞠骁

图为双孔玉圭(摄影/翟东升)。有学者考证,多孔玉圭是星组定位仪。

摄影 / 翟东升

白者为局部 摄影/一只饭包

摄影 / 一只饭包

玉山玉海玉之“大”成大玉山和大玉海,堪称中国玉史上的两大里程碑。大禹治水玉山,其料重万斤,采用和田青玉精雕细琢,随形施技,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玉雕,也是乾隆这位游牧民族入主者,深刻接受儒家思想的见证。图为元代特大型玉质实用器渎山大玉海局部,独山玉黑、白、绿色的天然纹路与海水神兽图案浑然一体,描绘了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天下的宏图。图为元 渎山大玉海(局部) 北京北海团城存 摄影/黑敀

摄影 / 黑敀

王执镇圭以安天下四方据《周礼》所载,以玉作六瑞,由王与不同等级的诸侯所执,其中“王执镇圭”。镇圭上雕刻有四镇之山的纹饰,代表着天子安定四方。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周代玉圭中,并未见到此种形制的圭。图为明定陵出土的玉圭,其上有四座小山,正是依周礼所制的“镇圭”。供图/汇图网

玉钺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清 痕都斯坦式御题诗玉杯 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摄影/动脉影乾隆爱玉,不拘一格他曾痴迷于一种异域风格浓烈的玉器乾隆不满足于远道进贡而来的“痕都斯坦玉”特命清宫造办处设“西番作”,融合创新制出同样造型天然、胎薄如纸、极尽工巧的清宫痕都斯坦式玉器且又带有几分中国传统玉器的温婉之风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摄影/海峰

图为出土于北京房山金代石椁墓的白玉缠枝竹节佩,竹枝呈现出奇特的盘卷之姿。金 白玉缠枝竹节佩 首都博物馆藏 摄影/鞠骁

摄影 / 鞠骁

刻符复式节(十五节)琮 良渚文化晚期 首都博物馆藏摄影/黑敀首都博物馆藏的刻符复式节琮,呈外方内圆圆柱体器身15节,每节两凸一凹,与相邻的面组成一兽面直槽最上方,刻出“鸟立高台”纹样小鸟侧身站立在三重台阶之上(见下图)鸟被视为信使能沟通天地,象征太阳崇拜

玉枕,不见于丧葬制度,但西汉诸侯王墓多有出土,上图为江苏徐州后楼山1号汉墓出土的玉枕。玉枕为青玉质,内外皆镶有玉片,图为玉枕内侧面,以金箔镶边,勾勒龙身纹样(摄影/鞠骁)。玉枕置于青铜鎏金四龙形器足的枕架上,颇具气势。图为西汉 鎏金铜龙架玉枕徐州博物馆藏

为该墓出土的玉质筒形器(又名玉龟状扁圆形器),内有两个长条形玉签,可能是祭祀用器。供图/人民图片 摄影/黑敀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局部)故宫博物院藏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玉戚璧 二里头遗址出土摄影/黑敀

摄影 / 黑敀

玉猪握出现在西汉贵族墓中,东汉时十分常见,很多低等级墓葬有出土,图为其一(摄影/沐昀)。东汉 玉猪握 上海博物馆藏

摄影 / 沐昀

玉猪握体现着汉人的升仙诉求,而河北定州市中山王刘畅墓出土了一件玉座屏(见本页图),分别阴刻人像,学者认为上下屏均为西王母像,更直观地反映了墓主人升仙的愿望(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复苏与蜕变 这件晚商玉蛇,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它蜷体勾尾,遍体鳞格,双目圆睁,启口吐信,而蛇信恰为一简化蝉形。蛇有周期蜕皮、冬眠复苏的生理特性,蝉亦有蜕变羽化的本领,二者均为再生、永生的象征符号。蛇吐蝉信,即蛇蝉合体,隐喻灵魂重生、绵延不息。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玉覆面与玉衣先秦至两汉的殓葬用玉图为江苏徐州子房山3号汉墓出土的玉覆面,由22件穿孔玉片和1件未穿孔玉片组成,形状各别,刻画出面部的眼睛、鼻子、嘴、耳朵还有耳珰等饰物(摄影/高大白)。该墓未曾盗掘,故此玉覆面能反映战国以来“缀玉幎目”的完整面貌。用玉璧殓葬,出现在西汉高等级墓葬中。广州南越王赵眜殓葬时使用了大量玉璧,丝缕玉衣内有14块,玉衣上铺置10块,玉衣下有5块大玉璧,脚底还放有1件连璧形器。西汉 玉面罩徐州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玉雕业迅猛发展是不同文化交流促进的结果考古调查或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题材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五类:装饰类、工具类、动物类、人物类、特殊类。动物类玉器无疑最能体现红山文化的玉器雕琢技术。图为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4号墓出土的玉凤,高冠、曲颈、卧姿回首,翅内三分上扬,尾羽三分向下,每部分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十分生动。考古学者刘国祥认为,红山文化在吸收兴隆洼文化等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受中原仰韶文化重要影响,农业经济由此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玉器的繁荣。摄影/鞠骁

摄影 / 鞠骁

巨豕之上 战国叠人踏豕形玉牌,湖北枣阳九连墩M1出土。上有三人作两层相叠,下层二人立于巨豕之上,三人造型一致,均着网格纹袍服,双手合持于腹前,反映了楚国巫觋作法通神的造型。战国摄影/柳叶氘

东亚玉玦之路早在红山文化兴起之前的一二千年里,东北地区就已有人类栖息繁衍,后人称之为兴隆洼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玉器,构成了该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其中,作为耳饰的玉玦是最典型的器类。此后,玉玦传播到东亚各地,大量古遗址中均发现有玉玦,显然受到了兴隆洼文化的影响。北至黑龙江、俄罗斯滨海地区,东至日本,南至长江流域,进而南下到东南亚地区,学者们勾勒出一片清晰的“史前玉三角”。

小鸟侧身站立在三重台阶之上

西周玉龙 山西考古博物馆藏这是西周时期的玉龙线条流畅生动弧线使得整体造型颇为圆润而对称的结构、略成方形的轮廓又透出庄严和神圣之感尽显权势的威严摄影/路客看见

摄影 / 路客看见

御龙升天 晚商玉神像,山西晋侯墓地M63出土。其头顶螺角双冠,屈膝蹲踞,双臂平举,体一侧雕出一龙,表现神人御龙升降天地,营造人神相通的境界。 商代摄影/老猪的碎碎念

从兴隆洼到红山进入玉器时代如果说兴隆洼文化玉器开创了玉器先河,那么红山文化则缔造了玉器的兴盛时代。而二者又显露出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均使用岫岩玉,造型都偏于简洁风格,但红山玉器演化出更丰富的造型。图为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出土的玉猪龙,也叫兽形玦,由玉玦发展而来。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龙凤的神力 战国玉龙,安徽长丰杨公M8出土,体形弯曲逶迤,回首、曲颈、鼓腹、卷尾,造型中融入多处凤鸟元素,寓意龙凤合体。先秦时期先民的神话思维中,龙善长升空潜渊、兴云布雨,可以充当人神沟通的使者,上下天地的乘骑,战国玉龙之勃兴与此不无关系。供图/丁哲

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柄形器(摄影/聂鸣),器身细长,末端略尖,形制古朴,亦是权力的象征。

摄影 / 聂鸣

玉人 第16地点4号墓双手立于胸前,呈站立祈祷状,或是巫者正在举行某种仪式摄影/鞠骁

摄影 / 鞠骁

可养之玉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人养玉三年,玉护人一生”,这句俗谚广为流传,使人更加爱玉,也将诸多美好的愿景寄托于美玉。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子刚”款白玉凤螭万寿纹合卺杯,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中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以玉琢成,寓意“玉成好事”(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人龙合体 西周人龙形玉佩,山西晋侯墓地M63出土。主体为一侧视神人,昂首挺胸蹲踞,脑后附一小龙,胸腹部亦有蜷体龙一条,小胫有一椭圆形目,暗示尚有一龙潜伏,在臀后还组装一仰视之龙,故此器共计一人四龙,表现了神人御龙升天的场景。西周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小型陶塑孕妇立像出土于喀左县东山嘴遗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遗岕图的陶塑孕妇立像,象征生育、繁殖,与女神像共同昭示着先民的信仰。

摄影 / 遗岕

延至今日,玉成了现代的茶道美器,玉润而茶香(供图/玉麒麟玉雕工作室)。

是萌熊 也是通神的助手这只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的晚商玉熊,双爪抚膝箕踞而坐,憨态可掬,脑后有隧孔可系佩。熊有冬眠复苏的习性,又可拟人直立行走。先民赋予熊再生的超自然力量,视其为神灵之属,故以玉雕熊形作为通神助手。商代 玉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动脉影

摄影 / 动脉影

镶玉睛陶女神头像(复制)出土于朝阳市牛河梁遗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摄影/遗岕

明代杜堇《玩古图》可见,香道中,以盒储香,以瓶放置铲、箸等香具,炉则用于燃香(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而以玉制器,尤显风雅。

雕纹良渚遗址瑶山9号墓出土的镯式玉琮(M9∶4),器表有4个对称的长方形弧凸面,各刻一组神兽纹,用浅浮雕和阴刻细线两种技法相结合雕刻而成。椭圆形眼眶、额、鼻均为浅浮雕,鼻孔和獠牙等部位,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刻线,1毫米内竟然刻了5至6条。良渚玉料的硬度在6至6.5度之间。在缺乏金属工具的时代,刻划这些线条的工具是怎样的?费震涣、金瑶、陈明辉、陈虹等学者选用鲨鱼牙、水晶、燧石作为刻纹工具进行阴线刻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鲨鱼牙刻划后没有刻出槽痕。水晶尖状器在刻划过程中磨损严重。只有燧石在玉料表面刻出明显刻痕。燧石尖状器作为刻纹工具的可行性较高。

组佩构件春秋玉人,河南桐柏月河M1出土。作直立状,双手放于腹前,器内有一“人”字形孔道贯通头顶和两足,当为组玉佩中承上启下之构件。春秋供图/丁哲

实用之玉 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玉质壶对玉而言,隋唐时期是划时代的分界线:生活中实用的玉器显著增多,故宫博物院就收藏着精美的唐代白玉勺、白玉碗,用以饮酒的玉壶玉盏也频频入诗。图为河南洛阳出土的唐代盘口白玉壶,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玉质壶。曾由王权把持的高贵的玉,终于可以飞向寻常百姓家。唐 盘口白玉壶 洛阳博物馆藏 摄影/阎建华

摄影 / 阎建华

截具成型截具可以截出玉璜、玉璧、圆形玉器的轮廓。它由一个圆形转盘,与多条长短不一、前端嵌有石片类截头的长臂式截杆组成。圆形转盘的下方是轴承一类的装置,可用外力让转盘做来回式或旋绕式的转动。旋截时,先以欲旋截的部位计算圆心点,将玉片分次放在圆盘中央,按需要选择尺寸合适的截杆。当转盘来回运动时,截杆向下施压,截头切割玉片。

祖灵之像 西周玉神像,陕西韩城梁带村M26出土。应为周人崇奉的祖灵造型,其发梳双辫,神态肃穆,作直立状,双手合持,置于腹上,腰下所佩“蔽膝”为西周贵族华服所常见。 西周摄影/陈明轩

摄影 / 陈明轩

用玉作剑饰始于春秋战国玉具剑,就是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器,由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四部分组成,是先秦两汉时期男子为佩剑而作的装饰,用以显示身份地位。图为山东临淄商王村2号墓出土的一套玉具剑,现藏于淄博市博物馆(摄影/高大白)。

摄影 / 高大白

玉的国度以玉通灵发现于1981年的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揭开了红山文化的新篇章,总计出土183件玉器,系统呈现了红山玉器的完整面貌。图为航拍牛河梁遗址第1、2地点(摄影/莎萝蔓蛇),著名的红山女神像(下图,复制品),就出土于第1地点中的女神庙。其眼眶内镶嵌有玉片,双目炯炯,富有神性。

摄影 / 莎萝蔓蛇

图即为宋代抱狸玉童子,形态自然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宋 抱狸玉童子南京博物院藏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空心钻玉琮钻孔采用管钻方式。竹管粘上解玉砂不断旋转,形成圆形擦痕。随着深度增加,管钻的阻力会变大。工匠们便从玉琮的另一面对钻,会更加省力。不过,两面对钻时,不能精确定位,常常因为中心偏离,在玉芯上形成错接痕。管钻钻孔时,如何保证竹管快速同向旋转?先民们发明了辘轳机械装置。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了6件早先被称为“石钻”的石器。邓聪研究发现,其中一些是木质辘轳机械中的轴承。辘轳机械旋转时,石质轴承可保持水平方向的稳定,使得大型玉器穿孔旋截成为可能。右图复原了辘轳机械管钻装置。拉动缠绕在动力传动装置上的麻绳,可带动木轴同向旋转,使得木轴末端的钻具工作,实现管钻作业。位于木轴顶端、承放在木托中的石辘轳轴承,保持木轴水平方向的稳定,避免钻具偏离轴心。摩轮可作为砣具,对玉器进行精确切割与打磨。张敬国、陈启贤等学者使用竹管、铜管、鹅骨头作为工具,进行管钻实验。他们发现:竹子的纵向纤维,可以在断面处夹住解玉砂,而动物骨骼断面较光滑,不易夹住解玉砂。竹管应当是新石器时代的管钻工具。铜管磨损率低于竹管,比竹管更加适当。不过,新石器时代是否已经使用铜管钻孔,需要更多考古材料旁证。

图为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车马及御者,从中可见时人佩剑的方式(摄影/朱子浩)。剑能挂在腰间而不坠落,靠的是剑璏背后可穿系绳带的长方形銎。

摄影 / 朱子浩

红山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陈浩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代表器型此件通体以墨绿岫岩玉雕成躯体似蛇,蜷曲为C形睥睨前方,吻部前伸而微撅颈部长鬣飘拂而上卷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玉凤 出土于湖北天门罗家柏岭遗址这只凤鸟是在圆形玉片上透雕而成的,呈首尾相接的环状,尖喙衔豆荚形翎尾,动感轻灵。又以浅浮雕表现翅膀上的羽毛、凤冠和圆眼,正反映了《山海经·南山经》对凤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的认知。摄影/动脉影

摄影 / 动脉影

清 青玉麒麟吐书鹤鹿龟山子摄影/一只饭包

摄影 / 一只饭包

线切割“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有一种以绳攻玉的工艺,称为“线切割”。线切割是把动物毛皮或植物纤维制成绳子,沾湿后附着解玉砂,在玉料上来回拉动,达到分割玉石的效果。绳子相当柔软,玉料硬度极大。区区绳索,何以能以柔克刚?研究玉器制作的邓聪教授指出,线切割技术在中国治玉工艺中极为关键。通过实验考古研究,他还原了工艺流程。实施线切割之前,必须要凿开一个引导槽。否则,切割线就会来回移动,造成切割入口过大。其次,线切割中需要持续加入大量解玉砂,切割绳要能够附着砂浆,麻粗纤维吸水后效果最佳。线切割的技术出现很早。早在8000年以前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就出现了线切割的玉玦。玦口常出现波状起伏和弧线痕,上下面也会凹凸有致。线切割技术起源于东北,再向四方扩散。从东北平原至粤东沿海,都发现了玉器线切割的痕迹。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玉斜口筒形器(局部)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摄影/动脉影

摄影 / 动脉影

图为陕西礼泉唐昭陵出土的胡旋舞纹尾,是腰带的带首装饰,圆首矩形,浮雕以跳胡旋舞的男子,洋溢着时代风尚。唐 胡旋舞纹䤩尾西安博物院藏 摄影/杨兴斌

摄影 / 杨兴斌

镂空镂空工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线锯拉切镂空,这种镂空方式要先打孔,使线锯可以穿过,再进行拉切镂空。比如瑶山遗址出土的镂空兽面纹玉牌饰(M7∶55),两角各对钻1个圆孔为眼,眼两侧锼扩出弧边三角形的镂孔。工匠先刻线设计稿样,然后打孔定位,最后以线锯切拉的方式向两边锼镂。另一种为砣磨镂空。这种镂空方式可能采用了原始砣具,在圆形砣片中间加一根直杆,采用手工捻动推磨的方式制成。或者采用钉状钻式工具,横直式使用。

从重视礼仪到讲求实用玉舞人背后的观念变化图是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玉舞人,被发现时,它和双龙首玉珩、石管共同放在一个漆盒里,推测这三件是一套组玉佩,组合形式见下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练春海认为,这件玉舞人制作于战国时期,是死者生前收藏的珍爱之物,被埋入墓中,因汉朝人认为此举有辟邪的功效。战国玉舞人的舞姿或与沟通天地有关,而在“求仙若渴”的汉朝人看来,“通天达地”的舞蹈动作,或有助人升仙的功能。摄影/鞠骁

战国晚期 双身兽面纹玉璧 陕西西安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可佩之玉 用玉上的简约风图为著名的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玉钗。年仅9岁的墓主人李静训,家世显赫,这枚玉钗的玉料洁白莹润,材质高端,样式极为简约。玉端首近方形,下连二叉,这种玉钗比传统的单枝玉笄增加了实用性。隋 玉钗 李静训墓出土 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神祖面纹玉刀玉刀非考古发掘出土,而是上海博物馆的一件藏品。其双面以剔地浅浮雕技法琢出旋涡眼,双眼外侧为鸟形翼——大介字形冠,翼上叠加一小介字形冠,构图复杂。类似的纹饰出现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采集的龙山文化玉圭,故被归入龙山文化玉器。玉圭和玉刀都是礼器,这件带介字形冠饰的玉刀,可能代表了龙山文化中地位显赫的人的“神徽”。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实心钻玉琮被切割出矮方柱体后,就要钻孔取芯。钻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心钻,俗称桯钻,钻杆为实心,钻头一般较尖。桯钻转速较慢,孔部常出现外孔大、内孔小的表象,一般用来钻较小的孔。实心钻技术不仅应用于玉器打孔,还可以镂空定位、制作动物眼睛。学者们曾通过双脚固定玉料,再用手搓转木柄使燧石钻转动,进行实心钻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孔洞内出现了细密同心圆形状的弧线,孔洞边缘清晰可见,整体呈光滑凹坑状。燧石石钻磨损率较低,使用燧石材质的钻头进行实心钻孔的可能性较大。

玉舞人

绿松石供图/视觉中国

食玉有风险古人开出“治疗方案”图为蓝色软玉纹理的特写(供图/视觉中国)。

玉神面出土于山西侯马市羊舌墓地1号墓神面正面肖人脸,脸颊两侧各有一钻孔,表示耳珰。头戴两层飞翼形冠帽,上方为介字形冠,下方为一字形冠,其形制被视为肖家屋脊文化玉器。不过,神面背面还有阴刻线,学者认为两面制作时间不同。摄影/鞠骁

摄影 / 鞠骁

双龙首玉珩

玛瑙供图/图虫创意

“玉食”遗风 古书中的玉类药材紫石英晶莹美丽,与中草药药材摆放于一处。在古人概念中,紫石英属于玉类,也属于药材中的一种。在晚清医书《本草便读》中写道:“紫石英形似紫晶,玉之类也。其形有五色之分,而用者惟紫白二种,皆具温养润泽之功。”摄影/李月皎

摄影 / 李月皎

玉冠饰 出土于山东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墓地202号墓该墓随葬有1件玉刀和2件玉钺,还有其他玉饰,此为其一。玉冠饰似蝶状,中间有形状不同的镂孔,又阴刻浅纹,呈左右对称布局。经过透雕后,神面的眼睛、鼻、口以及顶部介字形冠隐隐呈现,耳珰处镶嵌绿松石片,体现了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制雕琢的最高水平。摄影/黑敀

摄影 / 黑敀

片切割片切割是用片状石器和竹片,加水蘸砂,在玉料上来回锯割。一般留下较平直的痕迹,器物的切剖面会有平行的直线纹。受片切割工具的限制,片切割深度都不深。片切割技术主要应用于长条形柱状体的切割。玉琮制作射口时,就是采用纵向的片切割。切割工具的刃部,有长边也有短边,长边刃部切割的底部和边壁切割痕,往往呈直线平行状。片切割常在玉髓玦上留下平坦的“V”字形玦口。如果玉器上留下平直的切割痕,那便是片切割的痕迹。

玉无定形 承载忠诚盟约山西侯马晋国盟誓祭祀遗址位于城东河岸的台地上,遗址祭祀坑中,先埋入祭祀用的玉器,进而放置动物牺牲和盟书。盟书主要书写于细腻泥岩制成的圭和各式平板玉片上,玉片的形状有简形、圆形、不规则图形,甚至玉环、玉璧等。图为造型不同的盟书。宗盟类 不规则图形 摄影/遗岕

摄影 / 遗岕

石管

岫岩玉供图/视觉中国

据现代医学研究,玉石所含微量元素如锌、镁、铜等对人体有益。但玉石坚硬,即使磨成粉吃下去,对人体来说也是有风险的。为了应对食玉后浑身发热等症状,古人建议“散发洗沐寒水迎风而行”,插图所示(绘画/南山归鱼)。

编玉成册可告天地,可标风雅在编订成册的玉石片上书写文字,即为“玉册”。封建帝王在封禅、受命等典礼上使用玉册,向上苍与祖先示意。图为出土于北京丰台史思明墓的玉册,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的发起人之一,玉册内容为追谥史思明为“昭武皇帝”(摄影/黄松涛)。

摄影 / 黄松涛

玉矿与史前文化分布在遥远的史前石器时代,玉石是先民心目中最神秘、贵重的天然材料。玉石可以琢成神像、礼器,用于神圣的宗教仪式,从而将部族成员组织起来,团结一心;也可以制成坚硬、精美的工具,为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因而,许多史前文化的兴盛,都离不开玉石的滋养。下面这张地图,展示了史前时期的主要玉矿分布情况。从中可见,有的崇玉、用玉的史前文化,就是在与玉矿相近的地带发展起来的,有的则开辟了运输玉石的路线。需要说明的是,史前先民对玉的认定和分类不同于今日,通常是采集“石之美者”琢而为器,而不是专门开采某一种玉料。比如凌家滩文化的玉料,除质地较优的闪石玉外,还包括蛇纹石、石英、玛瑙、玉髓、绿松石、煤精等,很难一一分析其产地。而且,一些史前玉料的运输情况,也只是当代学者的推测,目前尚无定论。因此,本地图仅列举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青金石供图/视觉中国

玉桃 寿山玉石芙蓉石摆件摄影/方子洲在古人想象中玉桃属于“玉食”中的一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引《神农经》道玉桃,服之长生不死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不朽可谓是西王母蟠桃会神话的来源之一

图描绘的山川上,罗列的就是《山海经》中提到的部分美玉名称。供图/oliverzs

龙溪软玉供图/视觉中国

图为明代医书《本草品汇精要》中的部分玉石类药品插图(供图/FOTOE)。玉屑为矿物软玉的碎粒,据书中介绍,服之有除胃热、治喘息烦满、止渴等效果。玉泉更是“主五脏百病”,甚至有“安魂魄,明耳目,耐寒暑,久服轻身不老”之功,已带有神话色彩。

翡翠供图/图虫创意

神话与医书多款玉食疗效神奇图为仙女饮用琼浆玉液的想象图(绘画/南山归鱼)。以玉为原料的饮料类,是神话传说中的仙人饮品。

中国新石器时代玉(石)璜出土地点示意图

西周 项饰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摄影/遗岕

摄影 / 遗岕

图为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系璧(摄影/黑敀)。凌家滩玉璧普遍个体较小,反映了玉璧的早期特征。

摄影 / 黑敀

礼成六器图为先秦的六种玉器,可能为《周礼》中记载的“六器”。以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分别礼天、地、东、南、西、北,是对以玉事神传统的系统化总结,也在文献中得到了部分印证,如周宣王祭天,据《诗经》所载,要“圭璧既卒”,但目前发掘的周代墓葬中,尚无六器随葬玉礼器的组合模式。

春秋中晚期 戈 山东沂水纪王崮1号墓出土沂水县博物馆藏摄影/遗岕

摄影 / 遗岕

图为上海博物馆藏东汉玉刚卯。摄影/黄松涛

摄影 / 黄松涛

商晚期 白玉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摄影/黑敀

图拍摄于7月10日,墓中叠压的钺、璜、璧、环、玦等玉石器一一显露。

西周 龙纹玉璧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3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摄影/赵元勋

摄影 / 赵元勋

鬼斧神工曾侯乙龙凤活环玉佩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十六节龙凤活环玉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件用黄白玉雕琢成的器物,通长48厘米,集合了活环、透雕、浅浮雕、平琢、榫卯等加工工艺,堪称先秦时期玉器精品中的精品。它出土于墓主下颌附近,呈卷折状放置,有人猜测它是曾侯乙帽子上的玉缨,用以彰显其地位与身份的显赫。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图可见其中的细节,整条组玉佩上仅玉璜就多达45件,璜两面饰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精美异常。摄影/邱菲尔

摄影 / 邱菲尔

玉中藏道御题狂人的“心声”乾隆爱玉,也敢于在玉上抒发自己的心声。被乾隆御题诗和印章题跋的古玉,时代上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排到大清。乾隆不仅接受儒家“玉以载德”的思想,更认同古老的玉礼文化。图中的青玉圭被镌刻了400余字,考证了玉圭的源流,希望世人能重新了解古玉圭的礼制。清 御制《圭瑁说》青玉圭故宫博物院藏摄影/洛卡奇

清代被视为玉石类的宝石还有玛瑙、水晶、青金石和芙蓉石等,图中亮粉色的清乾隆蟠螭耳盖炉,即为芙蓉石所制,图中另一件为清乾隆仿古白玉熏(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图为南越王墓丝缕玉衣修复品,它被放置在镜面展柜中,可见身下放置的玉璧(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厚葬之风从葬玉的细节看起南越王墓的椁盖四角,分别放置一块玉璧,图为其一(摄影/洛卡奇)。玉璧分为三区,内圈、外圈为双龙纹,中圈为蒲纹,是汉代玉璧常见的纹样。西汉 南越王墓出土玉璧南越王博物院藏

摄影 / 洛卡奇

战国晚期 龙凤纹环 南越王博物院藏摄影/洛卡奇龙凤纹环,出土于广州象山南越王墓内圈透雕一游龙,外圈透雕一凤鸟凤鸟立于游龙的前爪上,与之对望凤首高冠和凤尾长羽延伸为卷云纹,填满外圈空间出土时位于玉衣头套的面罩上工艺精湛,为南越王赵眜生前珍爱的传世宝物

摄影 / 洛卡奇

升仙汉代葬玉的终极追求口中含玉的历史悠久,西汉中晚期以后,玉蝉成为玉琀的典型代表,不拘身份等级,图为江苏盱眙东阳城7号墓(东棺)出土的玉蝉(摄影/洛卡奇)。 西汉晚期 蝉琀 南京博物院藏

摄影 / 洛卡奇

神熊驮樽 这只东汉玉樽,出土于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器身上方两侧以兽面铺首衔环作器耳,底部置三熊为足,取神熊驮樽之意。外壁纹饰分上下两层,浅浮雕云海仙境中的熊、龙、螭及羽人图案,其中龙、螭腾跃穿梭,羽人乘云相随,神熊昂首咆哮,袒胸露腹,扬手舞足,画面生动活泼,线条飘逸柔美,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秦汉时代的玉樽、玉卮、玉杯等玉容器不是普通的日用器皿,而是助力使用者羽化、长生的圣物。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天马行空 西汉羽人驭天马形玉雕,陕西咸阳渭陵出土。马首前瞻,劲骨丰肌,两肋生翼,扬蹄飞奔,羽人骑于马背,双手扶马颈,一手还握有灵芝仙草,玉雕下方连接一踏板,底面雕琢云气纹,以彰显天马行空之意。此器正是汉代社会升仙、长生思想观念的实证。 西汉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红山玉龙 故宫博物院藏 曲长64.3厘米、高25.7厘米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可赏可玩 从玉图画到玉童子宋金之际流行一种陈设玉器——玉图画,运用镂雕技艺,将一整块玉石雕刻成微缩山水,或微缩园林景观。这件玉图画描绘的是栖息在园林里的孔雀,俏色巧雕,栩栩如生。除了这类室内观赏器,宋代的玉雕童子也是玉世俗化期的重要标志。宋—金 孔雀园林玉图画南京博物院藏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明 金蝉玉叶饰件 南京博物院藏金光熠熠的蝉,栖憩在色泽温润的玉叶上仿佛在唧唧鸣叫正符合“金声玉振”的美意这件构思奇巧、琢工精致、妙趣横生的饰件实为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装饰又寓意“金枝(知了)玉叶”摄影/洛卡奇

战国晚期 云龙玉饰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玉琮王神人徽出土于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反山墓地12号墓阴刻人鸟合体合一的纹样,先祖神灵站在鸟面神像上方,头上戴着介字形羽冠,颇具威猛之势,似乎在遨游巡视,守护族群。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璧 上海博物馆藏齐家文化玉璧采自透闪石类,玉质呈现不透明的灰青、灰绿、灰褐色,也带着不规则的深浅团块斑。图中璧为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澂旧藏,正中有他的泥金书“宏璧,镇圭尺十二寸”。该璧呈不规则圆形,最大外径为24.9厘米,属于大璧。这块璧虽然经过抛光打磨,中孔不甚光滑,可见一条片切割错位导致的切割痕,造型简单朴拙,具有齐家文化玉璧的特征。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凤形佩出土于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14号瓮棺玉凤材质为乳白色的高岭玉,以透雕工艺镂刻出凤鸟曲颈长喙的姿仪,尾翎被重点刻画,分成三股,并向后飘卷,尽显凤鸟的昂扬气势,可能反映了荆楚大地先民的凤鸟崇拜。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委质类圭形摄影/洛卡奇

以盟誓之名侯马盟书风头无两1965—1966年,在山西侯马出土了5000余件朱书、墨书的玉石片,其中可辨识文字者计656件,被称为“侯马盟书”。这批盟书记载了晋国卿大夫之间的盟誓活动,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上图为盟书原件之一和其文字摹写,在不规则的玉片上,用红色矿物颜料书写了盟约文字。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商 有领璧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沙遗址博物馆藏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祈福延寿 辟邪玉人或许是神仙汉代玉佩饰继承并发展了战国的佩饰文化,除了用于特定礼仪场合,象征阶级身份外,还出现了玉刚卯等具有特殊含义的日常佩饰。图为广州南越王博物院藏的西汉圆雕长袖玉舞人,姿态优美,动作飘逸。有研究者认为,以玉翁仲、玉舞人为代表的汉代玉人配饰,可能受到了当时的仙道文化影响,象征了祭祀的巫师或神仙,能为佩戴者带来福气。摄影/洛卡奇

摄影 / 洛卡奇

兽面神秘从装饰物到礼器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略呈梯形,凸面由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粘嵌成兽面图纹。有学者认为,它最初是使用竹木、树皮或是织物制成的护臂,后来逐渐演变为礼器,或可作为身份标志。摄影/鞠骁

摄影 / 鞠骁

楚王墓金缕玉衣 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图中玉衣出土于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因金丝多被盗走,故玉衣片散落,图为修复后的玉衣。衣长175厘米,使用4248枚玉片,分为脸罩、头套、上衣前片、上衣后片、袖筒、手套、裤筒、鞋套等十二个部分。玉衣贴合人身体而设计,也与刘胜玉衣一样,从头到脚地包裹尸身,头顶留出璧形孔。这件玉衣是目前所知的制作工艺最精的金缕玉衣。摄影/鞠骁西汉 金缕玉衣徐州博物馆藏

摄影 / 鞠骁

联袂仙人 西汉玉仙人,陕西西安杜陵出土。二人联袂并肩伫立,长裙拖地,发式、衣着清雅脱俗。左侧者左臂上举,原承托他物,右袖下摆,右侧者双臂扶腰,长袖下垂。此器当为汉宣帝杜陵陵庙内供奉之神物,玉人之身份绝非舞女俗职,实则呈现仙使临凡献瑞的景象。 西汉摄影/鞠骁

商 玉圭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沙遗址博物馆藏摄影/鞠骁

摄影 / 鞠骁

摄影/鞠骁

摄影 / 鞠骁

萨满转形 晚商虎首跪坐玉人,河南鹿邑太清宫M1出土。作虎首人身跪坐状,其后脑又是一幅鸱鸮面目。跪坐是商代宗教仪式中常见的仪态,此器刻划了一位进入萨满幻境的巫师,通过转形为虎、鸱鸮,占有二者的神通,以顺利完成巫术活动。商代摄影/路客看见

摄影 / 路客看见

玉声清越步履从容图中的女子装束,是根据湖北荆州马山楚墓出土战国袍和甘肃天水马家塬战国戎人墓出土的松石项链和组玉佩,复原而来,大体呈现了先秦时期贵族女子的装扮。胸前和腰间的玉石,既是装饰,也能在女子行走时,用声音和触感随时提醒她,注意步态,保持优雅从容。供图/纨绮传统服饰

清 翠雕鹤鹿同春图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柳叶氘

摄影 / 柳叶氘

宗盟类圆形摄影/路客看见

商周玉戈玉兵中的后起之秀在商代,玉戈成为玉兵中最突出的一类,甚至可能出现了等级差别。左页图为河南安阳黑河路出土的玉戈,为玉援铜内戈,是铜玉结合的新品种,乃商代仪仗玉器的一种创新。商 玉援铜内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不去身 哪怕亡故图是山西临汾曲沃县曲村M63墓(西周晋穆侯续夫人晋姜墓)出土的组玉佩。经过清理、复原,这组玉佩竟然长达158厘米,可覆盖夫人全身。它由玉珩、玉璜、冲牙、玉管、绿松石、红玛瑙等204件珠玉组成,真正的珠联璧合。

春水秋山辽金治玉的美意图为金代鹘啄鹅玉绦环,取材游牧民族弋猎于春秋的娱乐活动,是春水秋山玉的经典款。矫健的海东青,正飞身捕获天鹅,场面动人心弦,饱含游牧民族以小胜大、以弱搏强的勇猛精神。

天命玄鸟 这件藏于河南平原博物院的晚商玉鸱鸮,昂首挺胸,拢翅蹲踞,双耳竖起,圆目钩喙,气韵生动。商人将玄鸟作为图腾加以崇拜。综览商代禽鸟类玉器,尤以玉鸱鸮最具特色,其工艺复杂,造型华丽,集中出自殷墟高等级墓葬,应为殷商上层所垄断,可知商代的玄鸟就是鸱鸮。摄影/黄松涛

摄影 / 黄松涛

凌家滩出土的玉人个头在8~10厘米之间或站(本图)或蹲手臂戴镯置于胸前与红山文化的玉人(下图)多有相似之处被认为是繁衍后代、保护部落的守护神或部落首领的形象凌家滩玉人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摄影/程京安

从玉之美名 可见中国人爱玉之心中国人自古崇玉、爱玉,因而竭力在四方山川中寻找玉矿,图为辽宁岫岩玉矿脉,是先民开发最早的玉矿之一。《山海经》记载了上古世界各地的珍贵矿藏、物产,其中涉及玉石的记载尤为丰富。

图为清乾隆《御临王羲之帖》玉册(局部 摄影/洛卡奇)。清代帝王热衷于将书画刻录于玉册之上,以留存千古。

谷璧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谷璧,曾是西周时期子爵所执瑞信用以昭示身份等级春秋战国时的贵族则用它来作佩饰行走间起到装饰和节步的作用以玉德来督促自己提升德行图为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谷璧

玉兽面杖首 第2地点1号冢21号墓可能是一件高级权杖端饰,下部凸出榫部和穿孔,用于插接杖身摄影/木岛主

摄影 / 木岛主

明 玉盒南京博物院藏

可品之玉 文人的境界民玉时代,也是消费的时代。文人雅士对玉情有独钟,文玩雅玉也大行其道。本图的玉炉,下图的玉瓶和下下图的玉盒,这三样玉器组成了标准的“炉瓶三事”(摄影/贾喆翔)。

THE END
0.南美洲五国游(副本)莫雷诺冰川是以探险家弗朗西斯科.莫雷诺来命名的,冰川有20层楼之高,能见度为80米左右,绵延30公里,有20万年历史,是世界上少数活着的冰川,那里汇聚了几十条冰流和冰块,每隔20分针左右就可以看到‘’冰崩‘’奇观,冰川似一堵巨大的‘’冰墙‘’每天都在以20多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身临其景,似乎感受到冰川时代的jvzquC41yy}/onnrkct/ew46{n=nhsz
1.【2024MSI入围赛Day3评论大爆炸】小奶油还没遇到Faker左右手就扛是的,TES的下路是世界冠军ad和中国有(lol比赛)史以来最好的辅助,而FNC下路只是LCK下游ad和LCK中游辅助meiko和369真感觉是TES这俩位置上历史最强了 NGA网友UID:6214回复 主要队史太短 竞争不激烈 9哥和meikonoah是今天唯一从头到尾都是彩笔的 reddit网友OkKnowledge2064回复 连续三次线上被打出50刀差距也太jvzq<84yyy4qgwycs0ipo8ftvkimg893376
2.“银龄”口述史访谈|仝华:史论相融强根基,思政铸魂育栋梁当时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在一定时间内,不由一位老师从头到尾在一两个或两三个课堂上把一门课讲下来(虽然老师是可以从头至尾讲下来的,并且多数老师都讲过),而只承担这门课中的几讲,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把这几讲的课备得相对更充分,从而提升每一讲的含金量;二是更多考虑到给刚入职或入职不久的jvzquC41yy}/j~grf0ipo8igvcom1rsfgz4ivvqAeqtugwyKf?89:;8259<27;6676:65
3.javascript复习(更新)js声明浮点数+ 遍历: 从头到尾访问到每一个数据 => arguments 内每一个数据的索引放在一起, 是一组有规律的数字 => 循环, 能给我们提供一组有规律的数字 => 利用循环拿到一组有规律的数字, 把这个数字当做 arguments 的索引来访问每一个数据 打断函数 return jvzquC41dnuh0lxfp0tfv8yd{avs1jwvkerf1mjvckrt1:729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