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年打磨,这套巨著问世

2011年下半年,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史地所”)教授王文楚主持的嘉庆《大清一统志》整理点校工作正式启动。

历经11年精心打磨,2022年底,这部30册的重大古籍整理成果终于出版问世。这被学术界称为古籍整理的一大盛事,也是新时期复旦历史地理学科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今天(4月15日),《大清一统志》点校本新书发布暨王文楚先生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复旦大学史地所所长张晓虹致辞。

王文楚先生为我国历史地理研究大家,亦是史地古籍整理巨匠,所点校整理之《肇域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皆为精品,享誉学林。

王文楚先生

王文楚极为重视《大清一统志》的整理工作。从凡例的制定到整理人员的物色,从底本的选定到点校的审订都亲历亲为。在他主持之下,《大清一统志》汇集一批老、中、青学者,甘心于默默无闻的基础性点校工作,历十年之功,终见成果。

王文楚先生、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共同为《大清一统志》新书揭幕

上海古籍出版社向复旦史地所赠书

会上,90岁的王文楚先生在发言中难忘恩师。他真挚说道:

“跟随谭其骧先生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嘉庆重修一统志》是手头必备的参考书,能在晚年主持《嘉庆重修一统志》的整理点校,希望可以告慰谭先生。”

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地理总志,全面整理出版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的出发点,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基石。《一统志》的修撰可谓是“大一统”观念的一种体现。

中国古代从六朝开始编纂地理总志,唐宋后更加兴盛。元代开始,每朝都有官修的《一统志》,以记载疆域之辽阔、民情之丰富,彰显一朝一代的文治武功。

明、清两代《一统志》体例有所不同,但框架基本相似:首先是京师,其次为各省区,最末为四裔或朝贡各国。各省区之内,先是简介一省概况,然后以统县政区(府直隶州)为纲,分卷介绍。各府直隶州(即统县政区)自成一卷或合为一卷,分别有建置沿革、风俗、城池、户口、田赋、山川、古迹、人物等目。可以说,《一统志》不但是修纂时的地理状况的总汇,也是该地区历史地理的记载。

“清代三修《一统志》,始修于康熙,续修于乾隆,重修于嘉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大盛事,在中国古代地理总志编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王文楚对清《一统志》的编修情况如数家珍。

《嘉庆重修一统志》是清《一统志》的最后一版,正是本次发布的《大清一统志》点校本选用的底本。《嘉庆重修一统志》不仅是嘉庆二十五年以前的清代地理总志,而且也包含了以往各代的地理内容,资料齐备、可信度高,可称得上是地理总志的集大成者。

因其史料价值较高,《嘉庆重修一统志》也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必备工具。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数以万计的古代政区和地名的定点,即是依据此书作为最基础的资料。时至今日,《嘉庆重修一统志》仍然是学界查证各地历代政区建置沿革和地名的重要参考书。

虽说《嘉庆重修一统志》是历代地理总志的集大成者,但依旧存在许多不足。所谓“点校”工作,一要加注标点,二要校对勘误。这次整理《大清一统志》点校本,不仅进行标点,便于现代人阅读,还纠正原书中的许多错讹之处,此外加标专名线(注:古籍整理使用的符号,用于标示人名、地名、民族名、书名等),体现了古籍整理的最高规格。

史地大家领衔,众多学者合力,历经11年完成

201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恳切邀请王文楚作为《大清一统志》点校工作的主持者,力求推出一部质量上乘、校勘精审的古籍整理精品。时年78岁的王文楚毅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大清一统志》点校本是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一统志》体量庞大,总计有1300多万字、共30册,另外附有大量图表,整理工作相当庞杂,不得不发动多位学者一同整理。《一统志》最后由20位点校者共同完成,参与者在整理校勘时的手势不尽相同,这使得统一体例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为在整理工作大规模启动前给出标准与参照,王文楚就《一统志》的体例问题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进行多次研讨。2011年年底,王文楚拟订出一版详细的整理体例。而在整理中,随着新问题不断出现,他发现体例还要继续调整:“过程中发现的体例问题,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我又重新修改了几次体例。”

王文楚先生拟定的《大清一统志》点校整理体例

“王先生把之前整理地理总志时所积累的功夫,都用在了这次《一统志》的点校上,”吕健说,“由于《嘉庆重修一统志》之外,无多本可供对校,王先生提出了一系列他校方法,获得了较多成果。”

除制定体例之外,王文楚还亲自承担《京师》与《直隶》两册的整理、点校工作。由于这两个地域最为重要,出版社也希望王文楚给出标准和模范,以供负责其他分册的学者参照、学习。

做点校工作要写校勘记,注明点校者勘正原书错讹时所参照的依据。王文楚在点校《京师》《直隶》两册时,足足手写了近2000条校勘记。“《一统志》里写的内容和其他史料记载不一样,到底哪个对?这时就要核对资料。”他在整理这两册书时,遇到疑难就记录下来,集中核查比对。

王文楚先生手写的《大清一统志》校勘记

整理工作启动后,王文楚再次成为复旦校园的常客。人们常常可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位八旬老者背着包、拎着水、拄拐棍前来查找文献的身影。王文楚笑道:

“我家里书是不够的,家里没有的书,我就到史地所资料室去查,史地所资料室没有的,我就到学校图书馆去查,这样持续了好几年。”

《一统志》成于众手,前期整理工作较为迅捷,后期统稿与审稿事宜却相当繁剧。尽管王文楚拟订了详细的整理体例,依旧不能百分百地保证各部分统一无差错,对于篇幅浩繁的书稿而言,后期统稿、审稿确实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苦差事。

王文楚先生,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左)、副编审占旭东(右)合影

吕健提到:“《一统志》前期的校勘详略差异巨大,我们试图尽可能地对校勘内容予以充实,这更成为后期工作中一项艰巨繁难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提升质量,后期统稿、审稿工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占旭东担纲。在漫长的10年间,占旭东付出了的极大的心力,也不断地向王文楚请教。

“没有王先生的领衔与示范,《一统志》的整理与出版可能更要旷日持久,也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水平。”占旭东说,王先生前期所做的基础工作细致而稳妥,为全书的整理指明了方向,也交给了团队整体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楚还亲自审读并修订《乌里雅苏台》《蒙古各藩部》《朝贡各国》三部分的稿件。“乌利雅苏台”“蒙古各藩”涉及蒙古族地区,“朝贡各国”则是指域外,这些地区的人名、地名较罕见,有时长长串在一起,更加难以标点。王文楚在仔细审读这三部分之后,提出很多修订意见,并增补校勘记。

王文楚先生标点的《大清一统志》原稿

一生整理“大部头”的他,被谭其骧赞为“朴学家”

古籍点校整理是一项寂寞而艰辛的基础工作,需甘心于默默无闻且功力深厚的学者方可为之。

1956年,王文楚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次年起便在谭其骧直接指导下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图工作。在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过程中,王文楚得到谭其骧诸多提点,有关沿革地理的基本知识得到不断提高和充实,为其之后研究历史地理学打下了扎实基础。

自从在史地所工作以来,单位主要负责的古籍整理点校工作,王文楚基本无役不予,勇挑集体任务和基础工程重担,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早期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从“二十四史”的《宋史》部分、新旧两《唐书》,到《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再到《肇域志》《大清一统志》,王文楚的一生与“大部头”紧紧相连。

1970年代后期,谭其骧与历史地理研究室同事研究《中国历史地图集》修订。左起吴应寿、谭其骧、邹逸麟、王文楚、周维衍

谭其骧曾提到,有些原来分给别人的任务,因故辍止,找人接替,谁也不肯接,最后往往又落到了王文楚的头上。谭先生在给王文楚个人研究集《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作序时写:

“(王文楚)在分派工作时尽量多接,接下来就尽力做好,任务完成计算工作量时决不争论多少,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而在承担繁重的集体项目之余,王文楚还在历史交通地理和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至今仍为该领域研究之基石。

谭其骧曾称赞王文楚“治学平实严谨,绝不虚构粉饰,无一语无根据,无一论不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是一位纯正的朴学家”,同时激励史地所的青年学子:“我热诚希望有更多的同志能像文楚同志那样专博并顾,努力精进。”

对于其骧先生的高度评价,王文楚只笑着摆摆手谦虚道,自己学习谭先生的精神,以他为标杆,但远不及业师的水平与成就:“谭先生数十年孜孜不倦,博闻强记,求索中国历史地理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为国家集体工作奉献力量。求是求真,是他治学精神的升华。”

《肇域志》整理点校本

已到颐养天年之时,王文楚也从未忘记“其骧师交于我的艰巨任务”,笔耕不辍,佳作叠出。他重点参与的《肇域志》整理点校工作,从1982年始,到2003年结束,历时二十余年,与顾炎武编撰《肇域志》手稿“费二十余年之苦心”不谋而合。《肇域志》整理点校本的公开出版,获得了学术界一致称扬和赞赏,被公认是古籍整理的典范。2007年,该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9年再获第二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

时年86岁的王文楚在获奖感言中感慨道:

“这是激励和鼓动我继续为历史文献遗产和文化科学事业踏实工作,坚毅不拔,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如今,王文楚步入90岁高龄,体力已不允许他继续从事倾注一生心血的古籍整理事业。值得欣慰的是,《大清一统志》的出版,为他硕果累累的学术生涯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专家荐语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葛剑雄

《大清一统志》整理校勘详细,现代标点外还施加专名线,全书出校记数千条,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准确的阅读文本,不仅有助于对清代及其以前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对历史地理学文献整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经典,为普及和推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陈尚君

“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本次出版的《大清一统志》很好地反映了清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构成、文化区域及地方治理的完整面貌,对今日中国发展与建设,多具参考价值。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孝聪

《大清一统志》是我国古籍整理工作重大工程建设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对推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向更深层次发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对推动新时代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THE END
0.中国历史年代表下载中国历史年代表高清版下载中国历史年代表为我们提供了清晰可见的历史年代演变信息,需要了解历史的用户是非常不错的一个图表哦! 中国历史年代表高清图简介 中国历史年代表是收录了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历史发展时间表,内容简介明了,一目了然,反映出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民族的发展和变迁。 jvzq<84yyy4xkw|kp94dqv4uqhz03?:990nuou
1.汤仁泽:父亲汤志钧参加过的学术会议及其他学术活动|章太炎全集|1980年4月8日,父亲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历史学会重新建立代表大会,全国有代表125人参加,三位中国香港学者应邀出席,大会选举郑天挺、周谷城、白寿彝、刘大年和邓广铭为中国史学会理事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了致台湾历史学界书。 会议之前,父亲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副院长陆志仁嘱拟开展上海史研究之发言稿,稿早改就,由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664>25:5a34ib;Bkfg2812;7z3f4ivvq
2.中国历史年代表,一目了然(含地理面积图)中国年代表: ? 盘古氏、三王五帝……? ? 夏: 约公元前2100---1600年 约500年 ? 商: 约公元前1600---1028年 约550年以上 ? 周: 约公元前1027---256年 共772年 ? 西周 公元前1027---771年 共257年 ? 东周 公元前770---475年 共295年 ? 春秋 公元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7328691;;82@84a;;8;B565;4tj}rn
3.王荣堂先生与世界近代史学科建设和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授世界近代史。1952年东北师范大学受教育部委托创办首届世界近代史研究生班,共计16名学生。王先生和刘祚昌先生担任主讲教师。王先生讲授英法近代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了讲好课,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写出了详细的讲稿,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还在教学讲稿的基础上完成了《十八jvzq<84kyj4du|s0ep5y{44238238y4238239=a7487;<90ujznn
4.历史上的今天!回顾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画面1984年7月28日,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全面进军奥运会,代表团共353人。其中225名运动员参加了体操、女子排球、男子跳高等16个项目的角逐。戳视频↑看1984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阵容有多豪华。(央视频号:珍贵影像馆) 责任编辑:李茗伊 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wkmjq0jznnHnvgoejfF695::22<>958<32:<582
5.中国史学科杨祥银,197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A岗,兼任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联席秘书长。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200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jvzquC41nu~z0{ze0gjv0ls1u|jx1ƒluzm5e9k>7d8h96:5622kceB8g4ckd:
6.西南大学代表队在2023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斩获历史最佳成绩2023年8月20日至24日,由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组委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63所高校共计64支代表队参与了本次竞赛。 2021级五名本科生(蒋鑫博、张思琪、胡佳康、宋雨佳、陈文俊)组建成西南大学代表队,在领队杨铁老师带领下jvzquC41rjtklx0uy{/gmz0ep5jpot132<81=;890nuo
7.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带你3分钟读懂67年历史文代会作代会开幕 带你3分钟读懂67年历史 2、第二次文代会(时隔4年) 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改选了领导机构。主席为郭沫若,副主席为茅盾、周扬。jvzq<84yyy4937hp1lrxj872383248541euovnsva999:B77a74ivv
8.芯青年心向党讲团史,忆峥嵘岁月,传红色基因(二)1953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祖国开始进入计划经济建设时期的誓师大会,大会动员全体团员青年为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新团章将新的历史时期党交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任务列入总则,并明确规定了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部工作。 jvzquC41guk/zvz0gf{/ew4kphu039681364:B3jvo
9.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红色地标串起上海红色之魂中共一大会址——翻开中国历史开天辟地一页 1921年7月23日,平均年龄28岁的十余位代表从各地来到上海,与两位共产国际代表走入望志路上的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翻开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崭新一页。 中共一大会址,是李书城、李汉俊兄弟的住宅。尽管是在法租界,但危险仍然时时存在。7jvzquC41yy}/yqg0ep5{j~jcp5ykw|gp1814:532354:?992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