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丨印度洋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朱明老师首先结合自己在毛里求斯的实地观察,描绘了印度洋史上人、物和思想的流动,随后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印度洋史研究的谱系,提炼了印度洋史研究的类别,观察了印度洋史研究的新进展。

一、在毛里求斯岛看印度洋史上的流动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朱明老师常常往返于书斋和田野之间。今年9月,朱明老师一直身在航船之上。鉴于当前中东局势紧张,他不得不放弃经由红海到达地中海的航行计划,转而从非洲南端绕行。他在毛里求斯登船,途经南非,最后在卡萨布兰卡下船。这场跨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漫长航行让他感到震撼不已,且对非洲和海洋史产生了新的认识。近五百年,大西洋两岸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三角贸易是大西洋的独特历史,它将欧洲、非洲和美洲的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连结起来。朱明老师指出,印度洋和大西洋地区发展史之间的联系和异同值得思考。随后,他结合在毛里求斯的调研体验,描绘了历史上人、物和思想在印度洋的流动图景。

毛里求斯位于马达加斯加以东、留尼汪以北、塞舌尔以南,是印度洋上的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冲。在马埃堡的毛里求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朱明老师看见了一批明代青花瓷。这可以说明,中国的瓷器在印度洋地区的流动非常顺畅。与大西洋相比,在各区域互补性的推动下,印度洋地区更早地发展出了长距离的商贸活动。

毛里求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青花瓷,朱明摄

从17世纪开始,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先后占领了毛里求斯,将毛里求斯作为扩张的中转站,并把蔗糖、咖啡和香料移植到毛里求斯,建立起了类似于加勒比海的种植园经济。印度洋地区是三大香料的产地,丁香和肉豆蔻产自东南亚,胡椒和肉桂产自南亚,乳香和没药产自阿拉伯半岛。无论是郑和还是达·伽马的船队,都把获取香料作为重要目的。18世纪,人们把香料广泛移植到印度洋的不同地区,丁香和肉豆蔻等作物也从印尼来到毛里求斯,再从毛里求斯抵达东非的土地。

毛里求斯庞普勒穆斯植物园,1812年版画。欧洲人在此地引种了木薯、肉豆蔻、丁香、甘蔗等作物

契约劳工的迁移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印度洋地区一大重要的人口流动形式。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废除了毛里求斯的奴隶制,开始从印度、留尼汪、东非、东南亚和中国招募契约劳工。数以万计的契约劳工在路易港下船,前往毛里求斯的制糖厂做工,或被送往下一个殖民地。路易港的契约劳工下船处是毛里求斯首个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区,此处的博物馆保存有契约劳工的信息。如今,下船处附近的汽车集散地人来人往,印度人的面孔占据大多数。

路易港的契约劳工下船处,朱明摄

朱明老师还注意到,毛里求斯岛上矗立着各种宗教建筑。比如在路易港,既有五彩斑斓的印度教神庙,又有与唐人街毗邻的清真寺,还有法国人修建的天主教堂。19世纪中叶,法国神父拉瓦尔(Laval)来到毛里求斯传教。拉瓦尔墓地的奇迹故事,在不同教派的民众中都具有影响力。在每年9月拉瓦尔神父的纪念日,其墓地更是游人如织。

路易港的清真寺和唐人街,朱明摄

印度洋史上发生了各种流动,包括香料、蔗糖、咖啡、茶叶、瓷器、纺织品、橡胶、鸦片等物的流动,以及商人、教士、奴隶、契约劳工等人群及其信仰的流动,这些流动是印度洋史和全球史研究的主题。朱明老师指出,在行旅途中,我们能对印度洋上的流动产生更直观的感受。学者的研究通常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升至更具理论性的层次,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关怀。另外,近年来,印度洋史和全球史研究不再歌颂和向往一往无前的流动,而是开始反思流动对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印度洋史研究的谱系、类别和新进展

与大西洋史、太平洋史类似,印度洋史研究的谱系可以追溯到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对地中海史的书写。伴随着第三世界解放运动的进行和美国地区研究的发展,学者们纷纷努力寻找另一片“地中海”,比如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和德尼·隆巴尔(Denys Lombard)对东印度洋的研究,以及R.J.巴伦兹(R. J. Barendse)对阿拉伯海的研究。

至于综合性的印度洋史专著,则由毛里求斯学者奥古斯特·图桑(Auguste Toussaint)开创。1961年,图桑用法语撰成《印度洋史》,从他身处的海岛看待印度洋。1985年,印度学者K.N.乔杜里(K. N. Chaudhuri)出版《印度洋的贸易和文明:伊斯兰教兴起至1750年的经济史》,借助长时段和总体史方法,探研了伊斯兰教文明统一下印度洋的整体性。此后每隔十余年,都有整体汇通的印度洋史专著问世。1993年,澳大利亚学者肯尼斯·麦克弗森(Kenneth McPherson)出版《印度洋史》,用清晰的脉络呈现了印度洋世界的历史。2003年,澳大利亚学者迈克尔·皮尔逊(Michael Pearson)也推出了一部《印度洋史》,侧重于用生态史的模式讲述印度洋史。2014年,澳大利亚学者爱德华·阿尔珀斯(Edward Alpers)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新世界史”书系出版了《世界史上的印度洋》,此书线索明晰,详略得当。以上三位澳大利亚学者撰写的印度洋史著作都已有中文译本。

关于专题研究,朱明老师举例说明了印度洋史研究的一些主要类别。

印度洋史研究注重物质文明,经济贸易史研究不断涌现。比如,欧洲商人从印度进口棉布,将其销往东非,织就了密切的贸易网络。《印度何以衣被天下:南亚纺织物的世界(1500—1850)》和《纺织品贸易、消费文化和印度洋物质世界:织物之海》集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港口城市史是印度洋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对斯瓦希里、马六甲和也门等地港口城市的书写,映现出这些窗口与商贸网络的互动。

跨区域是印度洋史研究的鲜明视角,这在人群的流动中得以体现。信德商人、古吉拉特金融家、齐智人、华人广泛开展经济活动,他们在海外形成了新的群体。犹太人的流动是一大研究热点。“开罗基尼扎”(Cairo Genizah)反映了中世纪犹太商人在印度洋地区的频繁活动,学者们不仅收集和翻译了与印度洋有关的文书,还根据文书记录重构起犹太商人的微观史和物质文化史。12世纪,北非犹太商人亚伯拉罕·本·伊居(Abraham Ben Yijū)长期在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从事进出口贸易,还在当地组建了家庭。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的《在古老的土地上》追寻了这位商人及其印度代理人的蛛丝马迹,伊丽莎白·兰伯恩(Elizabeth Lambourn)的《亚伯拉罕的行李:中世纪印度洋世界物事的社会生活》则从他的行李清单入手,复原了食物、礼品、医药等物质文化。

思想和信仰的流动和人的流动同时发生,印度洋周边散布了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景观。安妮·邦(Anne Bang)的《海上的苏非和学者:东非的家族网络(1860—1925)》和塞巴斯蒂安·普兰格(Sebastian Prange)的《季风伊斯兰:中世纪马拉巴尔海岸的贸易和信仰》属于这方面的研究。

过去五百年间,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在印度洋地区施展权力,因此印度洋史研究探讨了在帝国影响下的网络、联系、边界和移民等话题。其中英帝国史最受瞩目,托马斯·梅特卡夫(Thomas Metcalf)的《帝国的联系:印度洋舞台上的印度(1860—1920)》和苏嘉塔·博斯(Sugata Bose)的《一百道地平线:全球帝国时代的印度洋》属于这方面的代表。

人类学方法构成了印度洋史研究的重要视角。人类学家为印度洋史书写注入活力,比如由萧凤霞等学者主编《翻展亚洲》对亚洲的互连互动的探索。一些印度洋史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人类学特征,比如克莱尔·安德森(Clare Anderson)《庶民人生:印度洋世界殖民主义传记(1790—1920)》对流放者们的生活的描绘。生态环境是近年来印度洋史研究的热点,比如《孟加拉三角洲的帝国和生态:加尔各答的形成》和《横渡孟加拉湾: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对生态维度的诠释。

近十年来,印度洋史研究发展迅速,新作迭出。2024年问世的《印度洋世界史教学读本》系统梳理了印度洋史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方法。2017年思想史学家大卫·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等主编的《海洋史》收集了对各大海洋的学术性介绍。2022年埃里克·塔利亚科佐(Eric Tagliacozzo)出版的《在亚洲水域:从也门到横滨的跨海世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了专门研究的成果。法国学者菲利浦·布亚(Philippe Beaujard)和德国学者萧婷(Angela Schottenhammer)分别主编了体量更为厚重的《印度洋世界:一部全球史》和《横跨印度洋的早期全球互联互通》。

中国学者在印度洋史研究领域不懈探索,最新成果包括:《海洋史研究(第十八辑)》《大航海时代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域交流研究》《季风亚洲:全球视野下的跨印度洋文化网络》《瀛寰识略:全球史中的海洋史》《锡克警察》等。

印度学者桑贾伊·苏布拉马尼亚姆(Sanjay Subrahmanyam)的新动态反映了印度洋史研究的趋势。他具备较强的理论背景,掌握学术前沿情况,曾提出“连结的历史”(connected history)这一概念,受到西方学界认可。他的研究兴趣广涉葡萄牙帝国、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明清中国等,擅长从边缘看中心,近年来他的研究视野转向了全球史。他的新著《穿越绿海:西印度洋的历史(1440—1640)》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此书在扎实的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非洲东岸、麦加、苏拉特等具体案例讨论了15至17世纪西印度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从苏布拉马尼亚姆的案例可以看出,印度洋史研究正在向更深入的手稿细读和案例分析发展。

朱明老师表示,印度洋史研究发展至今,已从“地中海模式”扩展至对印度洋周边的研究,注重比较和联系的全球史研究路径,关切底层民众的生活。印度洋史研究仍有广大开拓空间,史料亟待进一步搜集和整理,航海技术、岛屿、生态环境、沿海区域及沿海人群的生存模式亟待深入研究。

三、评议和讨论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刘伟才老师认为,印度洋史有助于非洲史和国别史研究者拓宽研究视野,重视过去不够显眼的历史细节。非洲史和国别史研究者亦能根据自己的研究积累,呼应和推动印度洋史研究。刘老师近期尤其关注19世纪欧洲人在非洲的旅行记录,他认为从中可以窥见桑给巴尔的中转站地位和殖民主义影响下印度洋周边土著人口的流动模式。刘老师还结合实地观察经历,说明了对沿海人群生存模式的理解,比如,在桑给巴尔某座渔民岛屿上,通讯方式不同于陆地,人际关系反映了非洲传教站传统的遗留。刘老师指出,寻访类似的细节,锚定特定区域和人群,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印度洋史。

曹寅老师强调,权力不平等问题既是印度洋史研究的关切,又贯穿于知识生产本身。对于货物、思想、制度、人员的流动和联系,学者们已经倾注了大量成本和精力。追根究底,权力的不平等问题才是更为深层的关怀和动力。早期印度洋史研究者批评欧洲中心叙事,打破此前知识生产的不平等,力证非西方人也能凭借自己的技术、资本、制度和能动性,完成在印度洋上的流动。近年来,印度洋上流动的边缘族群以及流动造成的不流动愈发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印度洋史研究本身存在着不平等,第三世界的学者无法和第一世界的学者同等占有学术资源。曹老师建议有志于从事印度洋史研究的同学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关注边缘族群,以及欧洲人到来之前权力的不平等现象;其二,反思如何促进更平等的知识生产过程,彰显中国学者的特色和主体性。

程莹老师阐释了以印度洋为中心看待历史的启发意义。她在和非洲当地知识分子交流时,发现对于他们来说,印度洋意味着一种研究视野,有助于重新理解非洲的时间和空间,寻找亚非内部的系连,突破原先西方—非西方、中心—边缘的二元范式。印度洋史将中国合理地纳入了研究范围。如果以大西洋为中心,我们可能会将非洲视作遥远的土地,更关心非洲和西方世界的关系;如果以印度洋为中心、把目光转移到印度洋沿岸,我们便会发现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谢侃侃老师提出,朱明老师的讲座提示我们,海洋尤其是印度洋之于东西方交流的媒介作用不容忽视。中国不濒临印度洋,并不代表中国学者没有必要探究和印度洋的相关性。实际上,当前有很多印度洋史研究都是变相的帝国研究,无论是连结还是跨区域网络,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帝国而起,最终落脚到帝国。因此,中国学者需要思考如何以批判性视角重写印度洋史,用全球南方的视角回应西方中心主义。

THE END
0.聊城大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近日,由聊城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汪诗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洋洲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完成开题工作。聊城大学赵少峰教授承担1项子课题“太平洋岛国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资助经费7万元。 项目开题完成后,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团队负责人签订工作任务合同书。本子课题主要围绕太平洋岛国的历史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 jvzquC41yy}/nlz0gf{/ew4|v|~0nm~y17;32A<0jvs
1.翟石磊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面向Z世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2024年,参与人,在研 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3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大洋洲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3VLS028,参与人,在研 jvzquC41uhy/e~rv0gjv0ls17859g8h326=b:@;;61vbinr0jvs
2.中山大学中心馆藏大洋洲区域研究中文图书目录 澳大利亚/澳洲 《中国人在澳洲做地主》,金凯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澳大利亚非盈利组织》,廖鸿,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澳大利亚法律的传统与发展》,帕金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陆克文传》,斯图亚特,文汇出版社,2011jvzquC41qdus0|~uw0kew7hp1eut1{juqwxdg8wguq{sen54179:5;3jvo
3.海洋史视域下的大洋洲研究大洋洲新浪财经1989年,国际海洋经济史学会就以《大洋圈》为样板,创办了当今业内最权威的专业期刊之一《国际海洋史》。此外,与北美学者吉利斯等重视沿海海洋史不同,大洋洲海洋史学家强调与远洋相关的海洋史,尤其是太平洋沿岸与大洋深处的历史联系。不过从总体上看,专门史意义上的大洋洲海洋史研究,依然深受大西洋(6.140,-0.08,-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tvxhm1tkmpn|u1jq04972/27.494fqe3jkqs|cjq64<:45;4tj}rn
4.复旦大学史地所东北亚研究中心而此后主持的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阪产业部近代中国及‘海上丝路’沿线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2019年用友基金会重点项目“日本大阪府立贸易馆近代中国商贸调查数据整理与研究”,以及核心专家路伟东主持的2019年复旦青年融合创新团队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历史人口研究与基础数据平台建设”、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jvzquC41ouxpcm3hwfgo0niw0et0kwigz0vir8sgyu5tjx|135=
5.大洋洲研究文集:汉、英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1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大洋洲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的论文,共计25篇。内容涉及四个方面:(1)澳大利亚研究(9篇);(2)太平洋岛国研究(5篇);(3)大洋洲研究综述(4篇):(4)大洋洲研究英文作品(7篇)。作者是中国学术界较早从事大洋洲问题研究的专家之一,有些文章虽然发表至今已经十余年,但相关观点jvzquC41o0pbtqz0eqs0dxtm0rnqAri?8:=66A9
6.第二十四章中国与大洋洲的文明交流互鉴:从未知到融入120.航海时代与南方大陆大洋洲旧称“澳大利亚洲”,其中澳大利亚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称作“澳大利亚大陆”,是这颗星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块。除了澳大利亚之外,大洋洲还包含新几内亚、帕劳、所罗门群岛、新西兰等太平洋岛国。对于中国的向往促使欧洲揭开大航海时代的序 领域: 世界历史;中国通史;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大洋洲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Lqwxocu4Ctvodnn4YGPS32;9\42920qyon
7.2023年中国海疆海洋历史文献研讨会顺利召开11月26日至28日,浙江海洋大学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海疆海洋历史文献研讨会在舟山顺利召开。来自10余所高校和文博单位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近50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海疆海洋文献挖掘整理的历史意义与发展方向”。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生群,浙江海洋大学副校长卢金树,东北师范大jvzquC41pg}t0ƒoqw0kew7hp1ktgq8625956:A890jzn
8.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科五大海外曾先后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留学或访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非关系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料整理与研究”、一般项目“南非现代化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南非对外关系研究”等;已出版《非洲通史》、《中非关系史》《非洲黑人文明》《尼日利亚史》(译)等著作。jvzquC41jkyuq{~0getv0niw0et0c=4851i45=86c6964B>1rcmf0qyo
9.李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同时,他还对不少海外交通史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于1936年出版《中国南洋交通史》,此书“理清了中国南洋交通史的基本线索,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海外交通史打开了路子,其开拓之功,使该书在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另外,冯氏还整理出版了多种古代海外交通文献,为海外交通史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jvzq<84encpd0xze0gjv0ls1ev}i{sz14632864335d3?<33c91;>=21rghgv3jvo
10.跨学科与太平洋史研究新进展国际学术界传统上关于太平洋史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原住民社会与文化、欧洲的探险与殖民、经济与社会变革、海上贸易与商业、非殖民与民族国家构建以及现代国际关系史等等。这些议题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受益于跨学科方法,尤其是针对分布广泛但缺乏历史文献传承的太平洋原住民社会,以马林诺夫斯基、马绍尔·萨林斯为代表的人类学jvzquC41euyo0ls1nu~0n|}auly04977265u49772663a>=887<10|mvon
11.大洋洲中外文化交流2024年07期大洋洲,大洋洲,新西兰旅行商点赞中国之旅6月初,由新西兰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新西兰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奥克兰中国文化中心联合发起组jvzquC41tgge0lsmk0tfv8|gd1Ppw{scn1Gsvrhng1`X[Q72466829;0jvsm
12.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学科概况北华大学世界史学科始建于1981 年,是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A类、省申博立项建设学科;历史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是东三省首家通过历史学师范专业认证专业。学科拥有5个省级科研平台,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长白丛书》是史学界公认的标志性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东jvzquC41f{k|3dgknvc7jfw0io1ol1f{rt{€}{l|~ympp0jvs
13.大洋洲研究标签图说历史 人文专辑 纪实频道 中国旋律 百姓宣讲 千龙网 微博 学习平台 武装在线 微信标题作者 关于大洋洲研究的相关内容查看全部标签区域国别学背景下大洋洲研究的机遇与挑战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被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大洋洲研究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组成jvzq<84crr4837hp1vghu7ujrAzbiF*G7'G5'J<'G8+C6.=D'G<&D=*D4'K8'J5';6+F9.F;'D<
14.李二和故事档案:流浪的歌谣——丝路文化研究的奠基之旅“殷人他们引用了丰富的考古、文物和中外大量历史文献典籍,说明古代中国与美洲之间在历史上的深厚渊源。 此外,他们还先后特别指出:因为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发现的石锚上有2.5-3.0毫米的锰矿外衣,这无疑是从“祖籍”携带的最有力的“年轮”证据。再联系到近年在江苏省赣榆县大港头村发现的古代石锚与加利福尼亚海岸的极其相似。jvzquC41yy}/2:5nh0ipo8sgyu54;B;520nuou
15.学位授权点介绍建有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中心、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平台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蜀道研究院、采薇阁历史文献研究基地。 中国史经过长期建设,形成3大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川北行署研究、蜀道研究,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与区位jvzquC41je4dywz0gf{/ew4kphu0397718:397mvo
16.第十七屆民間歷史文獻論壇系列演講及研討議程笔者认为,近二十多年来海量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公布,为推进清代民众识字问题研究提供了契机。数量众多的契约文书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公布,为了解民众的读写实践提供了较为直接的材料。特别是那些社会覆盖面比较广泛、覆盖人群相对完整的地契和合约,较好地体现了特定人群的读写能力;而这些文书中的签押符号,又为探讨文jvzquC41etrif7}ow0kew7hp1ktgq86245587A;40jzn
1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2022年1月19日,由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席专家、历史学院于文杰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会议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与会专家、嘉宾及课题组成员共50余人参会。 本次开题会议专家组成员特邀请中国历史研究院领导李国强研究员、孙宏年研究员、郭子林研究员jvzq<84kyj4du|s0ep5zlty142832;4v42832;6:a79:6?75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