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海洋史研究》第二十四辑
主编:李庆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专题论文
腓尼基人与“前殖民”时期优卑亚人海外殖民初探
陆安理
摘 要:作为精于航海与贸易的民族,腓尼基人从青铜时代晚期崩溃中率先恢复,先于希腊人开展面向地中海的贸易与殖民。在此过程中,通过与优卑亚人的接触与交流,腓尼基人将优卑亚纳入到自己的贸易网络中,优卑亚人则在腓尼基人影响下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与探索,经由腓尼基人向西航行的贸易路线进入第勒尼安海,在意大利建立起一系列早期殖民地。腓尼基人的海外活动对早期优卑亚人的海外贸易与殖民起到了引导与促进作用,优卑亚人在意大利的殖民活动也拉开了古风时期希腊殖民运动的序幕。
关键词:殖民运动 腓尼基 优卑亚 意大利 皮特库赛
近代早期阿尔及尔的奴隶桨手
李跟林
摘 要:奴隶制在地中海世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地中海社会的一个结构性特征。奴隶桨手是近代早期阿尔及尔命运最为悲惨的奴隶群体,在海盗大规模出海季,被迫为海盗桨帆船划桨、充当桨手。如同美洲种植园是黑人奴隶制的象征,桨帆船成了奴隶桨手的象征。在海盗不出海时,奴隶桨手被关押在“巴尼奥斯”的奴隶营中,巴尼奥斯不但是关押和监制奴隶的场所,还拥有由欧洲天主教为奴隶开设的教堂和医院。巴尼奥斯是近代早期地中海世界各种文化互动、交融的典型场所,来自地中海各地的奴隶形成了独特的巴尼奥斯文化。本文利用16世纪末在阿尔及尔为奴的葡萄牙史学家安东尼·德·索萨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以及学术界对阿尔及尔奴隶桨手的研究成果,试图以全球史和地中海史的视角考察阿尔及尔的这一特殊群体。本文认为,只有把地中海视为一个整体,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阿尔及尔的奴隶桨手,进而表明奴隶桨手是地中海典型的跨文化群体,以及拿奴隶充当桨手并非阿尔及尔的特有现象,而是近代早期地中海世界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海盗 阿尔及尔 奴隶桨手 地中海 近代早期
“蓝水学派”与英国海军史研究
陈剑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历史学专业以外的学者通过精研英国海军史探索海洋战略,推动了英国海军史研究的兴起和构建:主张运用海军维持英帝国殖民霸权;强调海陆军联合运用的整体性海洋战略;重视海洋战略、海上战争与海军将领的历史分析,据此总结海洋战略的一般原则;但是,忽视了对于海军制度与普通海员的研究。这批被称作“蓝水学派”的学者群体主要出身军官、律师和记者,他们以军地院校或学术社团作为阵地,就英帝国的霸权护持等问题建言献策,或是亲身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对于英帝国海洋事务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股重要的学术势力,“蓝水学派”的研究为英帝国海洋战略制定提供了学术依据,其战略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然而,随着英帝国霸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瓦解,“蓝水学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
关键词:“蓝水学派”;海军史研究;海洋战略;英帝国;实证主义史学
1742—1834年
英国军舰在华攫取停泊权的尝试
陈鸣悦
摘 要:自1742—1743年“百夫长”号来华起,历代来华英舰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攫取停泊于虎门内或虎门附近的权利。英国人对停泊权的追求固然可以归因于维护商业利益、保证军舰安全、优化补给供应等客观因素,但同时也源于殖民时代的扩张思维,彰显了他们对清朝海防的漠视。在这一过程中,清朝官员虽然基于怀柔远人原则以及自身利益的考量,使一些英舰达成了既定目标,但从长期来看,他们不断完善对外国军舰停泊地的限制,缩小英舰试探中国底线的空间,使其愈加难以驶入内洋。英国人却单方面构建起英舰屡屡迫使清朝妥协的历史叙述。至1834年东印度公司在华垄断权被废止前,英国军舰在华攫取停泊权的案例在舆论场广为传播,为英国日后采取对华强硬政策埋下伏笔。
关键词:英国军舰 停泊权 清朝 虎门
卫生门户:
近代早期英国海港检疫的兴起
元 鹏 成
摘 要:海港检疫作为近代国家守护国内卫生安全、保障国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扮演着国家卫生门户的重要角色。中世纪后期,黑死病横行欧洲,给欧洲各国带来严重的卫生和社会灾难。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欧洲疾病网络的一部分,为防止疫病通过海上输入,海港检疫逐渐被应用到其港口防疫中。到16、17世纪,随着英国政府职能的强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英国当局通过检疫限制航运的命令变得更加频繁,海港检疫机制也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强化。这些措施是英国卫生检疫史上的一个关键点,标志着近代英国港口卫生监管的开始,也为此后英国港口卫生防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海港检疫 黑死病 船舶 健康证书
“以科学之名”:
英国皇家海军“挑战者”号环球科考
敬璇琳 刘金源
摘要:19世纪末,英国政府、皇家学会及皇家海军借“科学”话语将“挑战者”号远征塑造为全球首次环球海洋科考,其组织、资金与航线均反映了科学探索与帝国利益的共生关系。大英帝国利用全球殖民网络和本土知识,建立了庞大的海洋学数据观测采集系统,涵盖深海自然科学及带有殖民色彩的人种学研究,体现了当时特定的科学认知框架。返航后,科学家与政府就标本存放地点产生矛盾,与同行因研究优先权发生争议,凸显了帝国时代科研资源竞争。“挑战者”号不仅推动科学进步,更重塑了公众海洋观,标志着“以科学为中心”的海洋史的诞生。海洋由此从神秘未知的自由空间,转变为被有能力的国家以科学技术手段测量和利用的领域。
关键词:“挑战者”号 环球科考 海洋学
“中国白菜”西传史
黄田
摘要:食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白菜”西传这段延绵300余年的复杂历史,亦是西方世界探索中国文化的一个表征。最初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们和其他西方人用民族志的眼光通过观察“中国白菜”来观察中国社会,博物学家则热衷于确定它在近代生物分类体系中的位置。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列强对中国情报搜集工作的加强和欧洲贵族文化的复兴,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园丁们掀起了培育大白菜的热潮,以实际行为具现了贵族阶层对这一异域舶来品的好奇。从此“中国白菜”的经济利益开始凸显,法、英等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中国白菜”的引进亦转入西方猎取中国生物资源的轨道。从19世纪末开始,工业急速发展的美国在短期内出现了大批工业人群,为了应对膳食的集中供应和中下层人民营养不良所带来的挑战,美国开启了以扩充食谱和调查营养为主要内容的“饮食革命”,已普及于美国华人圈的“中国白菜”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此驱动之下,美国对大白菜的引种和培育投入了最大的资源和最强的科技,成为最先完成“中国白菜”本土化的西方国家。
关键词:中国白菜;生物交换;饮食文化;引种;海洋史
乘船远行的鱼:
19世纪末以来澳洲的鲑鱼移殖活动
陈林博 韩国巍 白音娜
摘要:鲑鱼是一种广受欧洲人和澳洲殖民者所喜爱的食物。19世纪末,在技术专家、商人、政府和公众的合力推动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殖民者先后从欧洲和北美引进鲑鱼。经过数次尝试,鲑鱼成功移殖澳洲。随着资本的持续注入和渔业技术的不断更新,移殖的鲑鱼为两国带来了养殖渔业和休闲渔业的繁荣发展。然而,由于澳洲殖民者对生态因素的忽视,部分鲑鱼种群持续扩张变成入侵种,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负面的社会影响,致使澳新两国政府被迫禁止了鲑鱼移殖活动。澳洲鲑鱼移殖的历史的经验足以证明,在物种传播交流的历史中,技术、经济与生态要素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正确认识生态因素在其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海洋史,跨国史,鲑鱼,澳洲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日货海产品进口变迁及原因探析(1927-1936)
柴鹏辉
摘 要:海产品是近代日本对华贸易中的一类重要商品。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国进口日货海产品相较以前呈现出大幅度缩减而又起伏波动较大的态势。尽管此一时期日货海产品进口大幅度减少,但其仍是日本对华输出的重要商品,且日货海产品在中国所有进口海产品中已居于首位。同时,日货海产品依旧在中国水产品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冲击着中国渔业经济。日货海产品进口的变迁态势,主要受到抵制日货运动和国民政府数次调整税率的影响,实质上是政治因素影响经贸活动的结果。日货海产品进口的变迁轨迹及其原因具有代表性,此一时期与国货存在竞争性的日货进口大致亦是此种情形。
关键词:国民政府;日本;海产品;进口税率;抵制日货运动
墨西哥的“中国风”
——中国瓷器对普埃布拉锡釉陶器的影响
周萌
摘要:16-19世纪,随着跨太平洋贸易的繁荣,大量中国瓷器等商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被运往新大陆,对拉丁美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了殖民地各阶层对“东方物品”的追逐和模仿。这一时期,墨西哥普埃布拉地区生产的锡釉陶器呈现出诸多借鉴自中国青花瓷的艺术元素,并将“模仿中国”作为其产品工艺的最高标准。普埃布拉“中国风”陶器的诞生,既是贸易发展的结果,也是文化身份构建的需求。墨西哥人民通过吸收借鉴中国文化元素,发展出区别于宗主国的具有杂糅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风格,以构建其独立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符号。
关键词:中国瓷器、马尼拉大帆船、墨西哥陶器、拉丁美洲文化、“中国风”艺术
明清至民国
广东的海洋社会群体与社会自治
王一娜
摘 要:从基层社会考察南海海洋社会的治理模式及历史变迁,应当从构建海洋社会与文明的人群着手。要探讨明清至民国南海海疆社会的治理体制,人群本身是首先需要考量的对象。本文聚焦沿海基层自治的需求,对海洋社会群体与海洋社会的范围等概念进行探讨,试图呈现基层自治视野下海洋社会群体多样性、差异性和历时性变化,通过梳理明清至民国广东不同类型的海洋社会群体的自治组织,呈现广东沿海社会的自治机制。
关键词:明清至民国 广东 海洋社会群体 社会自治
乾隆时期海疆营房建设立法研究
张柯栋
摘 要:营房作为军队的起居生活之所,其建设是清代军事后勤的重要部分。因受到自然环境影响,海疆营房容易残破。自乾隆初起,为保障营房稳固,在沿海官员的奏请下,朝廷立法规范营房修缮。与此同时,地方立法兴起,沿海各省因地制宜就营房建设出台了地方法,其中以广东最为典型。海疆营房建设立法成为王朝经略海疆、治理海洋的重要组成内容,但细察其行用,实为一纸空文。营房坍塌,兵丁擅离职守,海防危机日渐显现。
关键词:乾隆 海疆 营房 立法
粤港民船贸易专管机构的兴起与演进
——晚清新香六厂再研究
黎子铭
摘 要: 鸦片战争后,香港逐渐发展为南海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转港之一,粤港民船贸易亦随之兴盛。该贸易兼具适用常税办法的民船贸易和适用洋税办法的华洋贸易双重属性,十分特殊。清廷对其的管理,经历从洋税办法到常税办法,从放任自流到积极管理的转变,于1872年建立了专管机构新香六厂。由于该贸易的混杂性,粤省官府和税务司争夺关税收税权的同时,又在缉私事务上开展合作。1887年,税务司建立九龙关和拱北关取代新香六厂。新设的洋关基本沿袭了税厘厂的办法,税务司“帮办洋务”这一合作的内核并未发生改变。清末粤港民船贸易管理机构的沿革始终处于内外因素的合力之中,反映出地方不同贸易管理部门间的矛盾与合作,以及各自面对新局面时的主动调整与应对。
关键词:民船贸易 新香六厂 粤海关 粤港关系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
澳门议事会通事研究
卢春晖
摘要:议事会通事在澳门历史及中西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汉语史料中的“通事”对应葡语“lingua/lingoa”和“interprete”两个词,其中后者专业水平和地位较高,除口译外还承担文书翻译之责。议事会通事的职责涵盖口笔译、民夷纠纷和刑事案件的处理、社会管理、船舶贸易以及中文教学等广泛领域。该群体特点鲜明,与同时期广州贸易中的通事相比,他们展现出更高的专业能力,部分甚至在社会和政治层面取得较高地位;他们面对“双重领导”,既是议事会的代言人,又需承担来自中国方面的压力和风险;此外,通事凭借稀缺的语言优势备受议事会重视,成为联结中葡关系的重要桥梁。
关键词:通事;议事会;澳门史;翻译
学术述评
法国的东南亚印度化研究
赵飞宇
摘要:本文旨在回顾百年来法国学者的东南亚印度化研究史,从理论层面论述了东南亚印度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发展变化,以及后殖民时代法国印度化研究的修正、研究趋向的转变与去殖民化的方法论反思。同时本文从文本、图像和实物三个层面梳理法国学者的观察和认识,以法国学者的梵语碑铭研究、毗湿奴造像研究和陶器研究为中心,考察法国学者是如何阐释印度文化因素进入并影响东南亚本土文化的。法国的东南亚印度化研究对东南亚古代史、区域文化交流史、西方殖民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法国远东学院的学术经营史,可以洞见东南亚历史的研究进程。
关键词:法国 东南亚 印度化研究
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
近代中缅贸易研究述评
陈艳
摘要:近代中缅贸易是南方丝绸之路和中国对外贸易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近代中缅贸易研究成果的梳理,认为西方学界借助英属缅甸官方文献,尤其是缅甸海关档案中的贸易报告与贸易统计资料,重点考察了近代中缅贸易的交通路线、大宗商品、贸易网络、贸易规模及其地位影响等内容,基本形成近代中缅陆路贸易在缅甸跨境贸易中的比重较大、地位较高,而近代中缅海路贸易在缅甸海上贸易中的比重较小、地位较弱的结论。西方学界的基本资料、视野方法与主要观点不仅拓宽了近代中缅陆路贸易的研究路径,而且丰富了中缅海路贸易的研究内容,为我们重新审视被卷入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近代中缅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