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每一个字词的演变,都是一段社会文化变迁史南岛东非爪哇岛印尼马达加斯加

为什么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被称作“金”文?“铁”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词汇吗?“妈”(ma)是全世界的语言中对母亲的通称吗?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每一个词自身的词形、内涵的演变,背后隐藏的都是一段段社会文化变迁史。许多词源问题也许很难有答案,但我们需要有提问的精神和好奇心。

近日,“语言学达人”郑子宁,继《东言西语》之后的又一力作《中国话》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该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

郑子宁毕业于墨尔本大学,了解英语、法语、土耳其语、老挝语等语言,熟知常州话、上海话、西安话、广州话、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

《中国话》是一本如侦探小说般层层推进的语言学科普科普读物,从九大领域解读中国话的起源与传播。作者郑子宁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史家陈寅恪有一句被广为称引的名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相信本书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人与中国话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精彩书摘——《稻农的出现》

我们暂时把目光从稻的故乡中国移开,投向南方数千公里外的印尼群岛。

和中国南方一样,稻是东南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印尼也不例外。赤道附近的炎热气候与太平洋温暖的洋流带来的充沛雨水使得印尼诸岛丛林密布、草木葳蕤,从高空俯视就如散落在蔚蓝大洋中大小不等的祖母绿。这样的气候条件正适合稻子生长,而在爪哇、巴厘等岛屿,众多火山不定时喷发产生的火山灰更是让岛上的土壤极其肥沃,而不似其他热带地区常见的贫瘠淋溶土。极其适宜的自然条件让爪哇岛部分地区可以常年种植水稻。为了能在山地种植水稻而开发的梯田现在则是巴厘岛的重要景观,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优越环境下生长的水稻让面积仅仅13万多平方公里、比河南还小的爪哇岛可以支撑近1.5亿人生存。

在印尼语中,“米”称为beras。更准确地说,beras指“已经脱壳的米”。由于水稻在印尼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印尼语对米的区分相当细致,除了beras外,“尚未脱壳的米”称作padi—这也就是英语中“水田”称作paddy field的来源。而“已经烹饪的米饭”则称作nasi,著名的“印尼炒饭”就叫nasi goreng。

如果计算一下一粒米的生命周期,收割后到脱壳前的padi阶段以及烹调之后被送入口中前的nasi阶段,时间都较为短暂,因此我们暂且把padi和nasi放到一边,先关注通常情况下占据一粒米生命周期最长的beras。

印尼语作为印尼的官方语言,实际上是一种马来语的变体,马来语发源于今天的加里曼丹岛,后来又先后迁移至印尼群岛最西的苏门答腊岛以及马来半岛。但是纵观整个印尼群岛,诸多岛屿上的主要语言几乎都用类似的词指“米”,如苏门答腊岛楠榜语是bias,爪哇岛西部的巽他语是beas、中东部的爪哇语是wos,巴厘岛的巴厘语是bahas,龙目岛莎莎克语是beras,苏拉威西岛武吉斯语是were?0?3,弗洛勒斯岛芒加来语是weras,帝汶岛德顿语是wos。

如果将眼光投向印尼群岛之外,类似的称呼分布远不限于印尼,“米”在菲律宾吕宋岛的他加禄语中是bigás,宿雾语中是bugás,关岛查莫落语中是pugas,台湾岛高山族的阿美语中是felac,海南岛三亚回族的回辉语中是phia,甚至东非外海的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马拉加斯语,“米”都称作vary。

这样看起来很相似的词汇在这些语言中还有不少。“二”在印尼语中是dua,万里之外的新西兰毛利语中是rua,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马拉加斯语中是roa,台湾岛上的阿美语中则是tosa。“眼睛”在印尼语中是mata,毛利语中是mata,马拉加斯语中是maso,阿美语中是mata。

如果说一个词相似还有巧合的可能性,这么多相似的词汇则不可能是纯粹巧合的结果。从现代分布来看,这些语言从东非外海一直延伸到大洋洲,跨越了半个地球,散布在从马达加斯加岛到复活节岛的成千上万座岛屿上。虽然这些以海洋为生的人中有不少民族有着极其高超的航海技术,但是海洋的阻隔作用仍然是非常显著的。南太平洋的毛利语和东非马拉加斯语几乎不存在和印尼语、阿美语的使用者有密切接触并且借用大量词汇的可能。这些语言里存在大量相近的词汇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同一块地区,甚至是同一拨人。

对这些语言的研究显示,从东非马达加斯加横贯印度洋、太平洋的人群所说的语言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存在同源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些语言被称作“南岛语系”。对南岛语系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南岛语系多样性最高、分化最复杂的地区是中国的台湾岛。也就是说,分布几乎跨越半个地球的南岛语系的几千种语言,最可能的发源地是小小的台湾岛。南岛语系的祖先从台湾岛向南迁入菲律宾诸岛,然后再由菲律宾诸岛扩散到印尼群岛,最终在一系列远洋航行后,达到今天的分布范围。

台湾岛是个太平洋上的岛屿,并不具备独立演化出现代人类的条件。数千年前的台湾岛上的居民是从东亚大陆迁入的,也没有证据显示台湾农业的起源是独立的。

台湾海峡虽然宽达百公里以上,远远超过一般情况下正常身高的人在海平面上的视物极限,但是台湾岛上高山林立,中央山脉最高处的玉山山峰接近4000米,是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最高峰。在福建最靠近台湾岛的平潭岛和南日岛的山上,能见度极好的情况下可以望见台湾岛的中央山脉。

对于上古南方海岸的居民来说,远处时隐时现的这片大山显然在召唤他们渡海探寻新的世界。当然,冒险不但需要勇气,也需要周密的计划,显然,在南岛人的祖先从华南地区登上台湾岛时,稻已经成为南岛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物。而一个精明的冒险团队,一定不会忘记把这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带在身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件)2025意义:⑴传播了动植物种群,丰富了世界人民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⑵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⑶导致了疾病传播(三)病毒传播1、原因:2、表现: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3、影响:⑴造成新大陆原住民死亡⑵原有社会的解体jvzquC41o0€yzt3eqo5tqoy176=13B950jznn
1.第36讲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课件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35讲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标解读: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2.知道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基本航海历程及结果;3.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概括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人口流动迁徙的趋势,jvzquC41yy}/|}m0eun1|thv1;57?8;::4ivvq
2.沧海桑田的诉说——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同时,珠江三角洲也是全球重要湾区,湾区是指面临同一海域,由多个城市和港口连绵分布组成的具有较强功能协作关系的区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四大湾区之一(其他三个分别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毗邻东南亚及大洋洲多国,无论是历史沿革还是地理位置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3642867169:2A968a722;698:930|mvon
3.极简全球史完整版在线免费阅读极简全球史小说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图片为读者营造一座彩色历史长廊,将人类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神奇的时空隧道中,切实感受历史的兴衰演变jvzquC41hctrknsqxgr/exr1rcmf1@7792>96<>432=52@>5
4.李细珠|“台独”史观平议通过系统考察“台独”史观的历史演变、基本观点及社会政治影响,并理性地思考有关应对之策,本文认为“台独”史观与“台独”运动相共生,并在“台独”势力操作下成为台湾岛内台湾史研究的主流学术话语。近30年来,“台独”史观经历政治化、学术化、社会化过程,严重影响了台湾岛内的主流思想意识。“台独”史观不仅促使李登jvzq<84lfu4dc|x0ep5yull1zurx1;5452=0v;5452=25h:889<5:7xjvor
5.探索地球七大洲的地理奥秘地球被分为七大洲,每个洲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从欧亚大陆的广袤平原到美洲的连绵山脉,再到非洲广袤的草原和沙漠,以及大洋洲的蔚蓝海洋,这些地理特征为各大洲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 全球重要性 七大洲在地球上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们的自然景观上,更在于它们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作用。例如,亚洲的快速经济发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7883>438ftvkimg8igvcomu86697?9;@8
6.陈志武:量化历史研究与新知识革命——以财富差距与消费差距的历史最迟到4000年前,除大洋洲以外的所有陆地,都完成了农业革命 。也就是说,相比漫长的狩猎采集时代,世界各地居民在很短时间内转变了生活方式:驯化并播种植物、驯养动物、仓储食物和建立复杂的社会分层。 可是,最让人不解的是:从考古证据推算的身高、疾病状况看,进入农业使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平均身高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6287;698
7.环境史视野下英帝国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与路径转向“英帝国环境史”则指代英帝国殖民活动涉及的资源开发、环境认识、生态改造等方面的历史。这里并不是将英帝国作为一个天然统一的整体,而是要强调不同时段英国与外部世界多元关系的变化。本文将英帝国环境史学置于英帝国史和环境史两大学术研究脉络中,重点梳理该领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路径的演变过程,并试图阐明未来有可能jvzquC41euyo0ls1nu~04975255u4975256:a>;243;40|mvon
8.一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繁华盛景图四川博物院副院长、此次展览总策展人谢丹介绍,和湖北境内的曾国一样,江西、湖南、安徽等地都曾有方国消失在列国纷争的历史尘埃中。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大量造型奇特、纹饰精美的青铜器,一举改写商周时期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江南历史,与殷墟妇好墓、三星堆祭祀坑并称为商代青铜器三大发现。这座商墓出土的一件青铜人jvzq<84ue0vfqyqg0eun0ls1ID5o4872435229=1e5:63?
9.2025年大学《印度尼西亚语》专业题库现代印尼语属于此语系下的马来-大洋洲语支。该语系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简单的语法结构(如分析语为主,词形变化少)和丰富的动词系统。印尼语继承了该语系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特征,如核心词汇(人、数、时态等)、名词无格变化、动词人称标记等,是其历史根源的重要证明。四、简答题16.荷兰殖民统治对印尼语音和词汇发展产生了jvzquC41yy}/tnstgpjpe7hqo1vbrnw16::::==420nuou
10.刘景华:吴于廑先生的整体世界史观述评在吴先生看来,原始人类最早活动在非洲,直立人阶段后,人类迁徙分布到亚欧大陆以及美洲和大洋洲。新石器时代后,亚洲和美洲形成了若干农业中心。农业的传播和扩散,使亚欧大陆南端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农耕世界,与之相对应则是大陆北边的游牧地带。自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起,至公元13、14世纪,游牧民族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三次大冲jvzquC41gunju}tt{0zkp~3gfw4dp8nphq527=:17666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