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一直相信地球的南端有一块未知的大陆,那就是澳大利亚(即“南方大陆”)。然而,由于当时航海技术的限制,早期的欧洲探险家无法到达南极地区,错误地将澳洲视为南极大陆的一部分。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雷斯穿越了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同年,荷兰探险家威廉姆·简士首次登陆此地,并将其命名为“新荷兰”。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发现并沿着澳大利亚东海岸航行,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这片土地属于英国。到了1778年,英国正式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
然而,欧洲并非最早发现澳大利亚的民族。根据中国史料,早在元朝时期,中国的船只就曾抵达过澳大利亚。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发现时期,《元史》记载了蒙古人曾穿越西伯利亚,到达鄂毕河下游的日不落山,甚至见到了北冰洋,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次这样的记录。在海上,元朝曾控制南海和印度洋的商贸路线,船只可以到达东非、地中海等地区,堪称历朝之最。
元朝的海上交通拓宽了亚欧大陆的联系,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旅行家,如汪大渊、杨枢、马可·波罗、伊本·拔图塔等。杨枢主要从事官方贸易,往来于伊利汗国和中国;马可·波罗则是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游历了多个国家;伊本·拔图塔是一位摩洛哥人,他游历了44个国家,包括中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而汪大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间航海家之一,也是最早发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
汪大渊于1311年出生在江西南昌,他的名字暗示了他未来的伟大航海生涯。1330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出海,搭乘商船从泉州出发,穿过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最终抵达摩洛哥。1337年,他再度出海,这一次,他的航程更远,最终抵达了莫桑比克海峡。根据统计,汪大渊的航行范围比郑和七下西洋还要广泛,足迹遍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汪大渊回国后,写下了《岛夷志略》,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包括沿途国家的地理、文化和风俗习惯。它成为了研究元代中西交通、海道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近现代以来,西方学者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汪大渊也被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岛夷志略》中,汪大渊首次记载了中国人在东南亚的生活情况,提到在龙牙门(今新加坡)曾有中国人居住。他还记载了在沙里八丹(今印度东岸)有中国人在1267年所建的砖塔,上面刻有“咸淳三年八月华工”的汉字,这一历史遗迹是南宋时期中国出使印度的证明。
书中还详细提到了澳大利亚的情况。尽管当时中国人并未认出澳大利亚是一块大陆,但汪大渊在书中称其北部为“麻那里”,南部为“罗娑斯”,并称其为“绝岛”,认为它是世界最南端的地方。汪大渊还描述了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提到他们“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他还记载了澳大利亚的一些动植物,如亚鹤、石楠树等,及北部的沼泽地和安亨半岛的奇特地貌。
汪大渊的航海成就与元朝海上交通的繁荣息息相关。在《岛夷志略》中,他写道:“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他描述了当时中国的海上贸易,几乎覆盖了整个世界,从东南亚到地中海,甚至到达了遥远的非洲。
然而,随着郑和七下西洋的停止,明朝的地理学逐渐退化。到了成化年间,关于郑和航海的档案遗失无踪。1574年,明朝官员严从简写了一本《殊域周咨录》,但其中充满了错误,将许多地理信息混淆,严重影响了当时对世界的认知。
尽管汪大渊在元朝发现了澳大利亚,但由于中国没有继续与该地区保持联系,这一发现并未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相反,西方殖民者发现澳大利亚后,展开了殖民行动,将这片大陆占为己有,如今澳大利亚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