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的十大最新重要发现

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也包括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等需要野外作业的研究人员的工作方式。不过,科学家在2020年仍然做出了许多至关重要、令人激动的新发现,对人类起源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脚印化石揭露现代人类迁徙的地点和方式

2020年发表的三项关于人类脚印化石的研究揭露了许多新信息,比如远古人类都去过哪些地方、以及他们是怎样成群结队行动的。不同于实体化石,足迹(以及其它“遗迹化石”)呈现的更像是某个时间点、或者某段极短的时间间隔内的情景“截图”。

2020年12月,马修•R•班尼特和同事们公布了目前发现的最长的人类足迹化石足迹。这条足迹约形成于1.15万至1.3万年前,长约1.3公里,相当于14个足球场的长度。留下这些脚印的是一名女性或青少年男性,手中还牵着一名两三岁的幼童,所经之处地形崎岖、颇为危险。

图为一段11.5万至1.3万年前留下的人类足迹化石的一部分。可以看出,留下脚印的人走了个来回。中间的照片中包含一名儿童留下的足迹。

我们是如何获知这些信息的呢?从足迹中可以看出,成人的脚印会时不时地暂停一下,等着幼童的脚印追上来、与之交汇。脚印连成的线条笔直而清晰,可以看出走路速度很快,说明此人是直奔着某个明确的目标而去。接着,这些脚印又掉头走了回来,但这次就没有幼童伴随左右了。

那么,更新世的人类总是像这样独自行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020年5月,查塔姆大学的凯文•哈塔拉等人发布了对非洲最大的足迹化石群的分析结果。大约6千至1.9万年前,一群现代人类在坦桑尼亚伦盖伊火山山脚下走过了一片泥流,17人一共留下了408个脚印。这些脚印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身高体重,该团队还利用现代人类足部尺寸数据开展了统计分析,判断出这群人类中可能包含14名女性和2名男性。该团队将这些分析结果与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等现代族群的人种学数据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这些脚印可能是由成年女性在某次采集食物时留下的,期间有几名成年男性偶尔前来拜访、或是陪伴左右。

脚印还可以告诉我们,在一些我们之前以为的无人之地,人类其实也曾有所踏足。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迈克尔•佩特拉格利亚和同事们在沙特阿拉伯沙漠中的一处古湖泊表层发现了一些有着12万年历史的人类和动物足迹。在此之前,人类进入阿拉伯腹地的最早证据只能追溯到8.5万年前。

化石显示,远古灵长类动物也曾长途跋涉

这些直接关乎人类进化史的发现固然重要,但研究现已绝种的灵长类动物在全球的生存、繁衍和迁徙史也同样令人兴奋。

三块新发现的中猴化石显示,这种猴类在亚洲生活的时期与猿类差不多。

2020年10月,一支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妮娜•加布隆斯基与中国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吉学平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云南省发现了三块新的中猴化石,约形成于640万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晚期。这些化石说明,这种猴类在亚洲的生存时期与猿类差不多。中猴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现代亚洲疣猴可能就是它们的后裔,其所在栖息地季节变化明显、条件极端,说明它们也延续了这种倾向。

说到极端,研究人员发现,猴类也许曾“撑着竹筏”、漂过了整个大西洋。2020年4月,南加州大学的埃里克•塞弗特与同事们宣布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只有罐头大小的猴类。他们在秘鲁的亚马逊雨林中找到了四枚牙齿化石。这种新发现的猴类品种叫做Ucayalipithecus perdita,属于非洲现已灭绝的灵长动物科parapithecids。如今,parapithecids成为了第三种成功完成从非洲到南美、超过900英里(约合1440公里)的跨大西洋之旅的哺乳动物。它们最有可能是搭乘海岸边在风暴中折断的植物漂洋过海的。听上去似乎不可思议,但只要有足够的食物(比如植物上长的水果),猴子即使没有淡水也可以存活下去。

2020年9月,亨特大学的克里斯托弗•C•吉尔伯特带领的研究团队宣布在印度北部发现了另一种新的灵长类动物Kapi ramnagarensis的臼齿化石,约形成于1300万年前。这项发现将长臂猿的化石记录又向前推了五百万年左右,并且反映了一项重要信息:现代长臂猿的祖先是与古代类人猿大约同一时间从非洲迁徙到亚洲的。

南非德里默伦考古遗址发现新的古人类化石

首先,在2020年7月,由拉筹伯大学的安迪•I•R•赫里斯带领的研究团队宣布发现了两枚罗百氏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编号DNH 152)和直立人(Homo erectus,编号DNH 134)的新化石,分别形成于约204万年和195万年前,均为这两种古人类迄今最古老的化石记录。此次发现说明,这两种古人类与非洲南方古猿曾于同一时期在该地点生活过。编号DNH 134的化石将直立人的起源时间又向前推了15至20万年。

古人类学家的工作可不简单。DNH 143化石在2015年被发现时,杰西•马丁和安吉丽娜•利斯还是德里默伦考古遗址教研基地的学生,负责清理和还原古人类的头骨。他们负责的样本超过150片,均来自一名三岁左右的幼童。处理样本时,他们不能咳嗽、打喷嚏、说话,连呼吸都要小心翼翼,每次最长要坚持40分钟。

德里默伦考古遗迹似乎是处宝藏之地,不断“赠予”我们新的化石。2018年,这支研究团队又发现了两块新的傍人化石,其中包括一个约有200万年历史的成年男性颅骨,编号为DNH 155。由拉筹伯大学杰西•马丁对其进行的分析报告于2020年11月发表,其中特意将这份化石与德里默伦和南非其它地点发现的成年男性罗百氏傍人的化石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一些此前被归于性别分化的差异其实是这种早期古人类受生态变化影响、发生“微进化”的结果。

科学家在岩洞沉积物中和现代人类体内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的DNA

再让我们说回“迁徙”这个主题。(宅家这么久,大家应该都很想念能四处游玩的感觉吧?)

去年10月,科学家首次在距西伯利亚丹尼索瓦岩洞1740英里之遥的青藏高原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留下的确切证据,成为了2020年的最重磅新闻之一。几十年前,一名佛教僧侣在甘肃白石崖溶洞中发现了一块残缺的下颚骨,形成年代距今约16万年。有一种假说认为,这块下颚骨也许就是丹尼索瓦人的遗骸。由兰州大学张冬菊带领的研究团队对这一假说进行了验证。首先,他们在2019年运用了一种以蛋白质变异为基础的新技术,判断出了这块下颚骨的确属于丹尼索瓦人。

但由于这项技术过新、且不清楚下颚骨在岩洞中被发现时的确切位置,人们对这一假说仍持怀疑态度。张冬菊团队决心要找到更多证据,于是返回岩洞、开展了进一步考察。为避免崇拜者打扰,他们只在冬季夜间开展发掘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在岩洞沉积物中找到了丹尼索瓦人的线粒体DNA,距今10万至6万年、甚至可能只有短短4.5万年。此外,他们还在丹尼索瓦人在岩洞中留下的用火遗迹中发现了木炭、石制工具和动物骨骼化石。

10

对一块有3.4万年历史的女性头骨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既包含尼安德特人的DNA、又含有丹尼索瓦人的DNA。

同样在2020年10月,由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斯万特•帕博和迪安多•马希拉尼带领的研究团队分析了一枚2006年由矿工发现、约有3.4万年历史的现代人类女性头骨(这是目前已知唯一来自蒙古的更新世人类化石)。以及一枚发掘自中国田园洞、约有4万年历史的现代人类男性头骨。

结果发现,这两枚头骨化石均含有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的DNA。这一发现的意义颇为复杂,因为在这两枚化石中发现的丹尼索瓦人DNA序列在现代大洋洲人(包括澳大利亚土著与新几内亚人)体内并不存在,现代东亚人体内却拥有这些DNA序列,说明现代人类当初一定是与两支不同的丹尼索瓦人交换了基因,一支生活在东南亚,一支则位于亚洲大陆。这意味着,丹尼索瓦人一度在亚洲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接下来,科学家也许还能发现更多丹尼索瓦人的化石。

在这段时间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还在不断推进数字化项目,以便让科学家能够在疫情期间研究各博物馆的馆藏。例如,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和美国史密森学会一直致力于以3D形式呈现化石原貌,供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假如你怀念参观博物馆的感觉,大可通过这种方式、足不出户地观赏化石。在翘首以盼更多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同时,你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透过”尼安德特人的眼睛看世界,甚至能与猛犸象“近距离接触”。

THE END
0.王清雷:周代礼乐制度视野下的编钟考古新浪财经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镈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一座商代墓葬。此前,关于镈的产生时间学术界存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这种乐器在周初诞生,也有学者认为商代已经出现。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镈宣告了后一种观点的胜利。此外,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出土的镈钟也带有浓重的商代风格。在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M3011中也出土了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2/9>/285eql2kmv€rv‚y658;79B3ujvsm
1.远古发现丨新研究揭示神秘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策略这项研究负责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东菊介绍,丹尼索瓦人是一支已灭绝的古人类,因最早发现于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穴而得名,与约43万年至4万年前广泛分布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对现代大洋洲、东亚、南亚和美洲原住人群都有遗传贡献。 自2018年以来,张东菊带领团队成员对位于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东北jvzq<84yyy4ykwmwcpku0lto146369<261684
2.想象中的共同体,人类文明进化革命(人类简史)书评你也许还记得中学生物学过物种的门类划分有门纲目科属种,今天的人类属于“人”这个属下面的“智人”种,是这个科属下面唯一一个种。可是在历史上,其实还存在过其它的“人”种,比如中东和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比如大洋洲的丹尼索瓦人。但是,考古和基因研究证明,这些“智人”以外的人种有一小部分跟我们的祖先杂交融合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52746=>1
3.中国人在地球上发现两块新大陆,但隐藏了,意义远胜于第一次登月了麻林地,麻林就是今天肯尼亚的马林迪,但是,在2002年的时候,英国人加文·孟席斯写了一本名为《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畅销书,加文·孟席斯原本是一名服役于英国皇家海军的潜水艇指挥官,他认为郑和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中国人早在1421年,就发现了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美洲和大洋洲这两块新大陆其实是中国人发现jvzq<84epo€qr€3eqo5ux8723;734?6338:70qyon
4.古蜀人的朋友圈奏响三千年文化融合发展交响乐本地商周时期,古蜀国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联系。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中发现了有蜀地特色的有领玉璧;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在造型、纹饰及琢刻工艺上,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器有显著差别,并与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完全一致,可见蜀地与长江中下游文明的交流源远流长。 jvzquC41pg}t0lmgpijv0ls142821:5431834=;620yivvq
5.商代羽人玉佩饰:最早的玉“羽人”“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羽人,也是迄今发现唯一的商代羽人玉佩饰,具有神人意味,人、兽、鸟集于一身,想象丰富,琢制巧妙。”考古队领队彭适凡介绍说,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中的完整大件玉器约80件,是继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之后商代玉器又一重大发现。这些玉器质地之莹润,造形之奇物,雕刻之精美,做工之精巧,代表了商代玉器jvzq<84up0vfqyqg0eun0ls1p4532;5134691l89:563/<9683::;7mvon
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异彩纷呈——访武汉大学长江中游的盘龙城出土大量早商青铜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和长江中游的江西新干大洋洲大墓遗址均发现大批晚商青铜器,长江中游的湖南宁乡等地出土晚商礼乐青铜器,长江下游江苏宁镇也发现一批具有本地特征的西周时期青铜器,均代表了长江流域青铜工艺水平。围绕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发生、发展、代表性遗址及其jvzquC41ugxwklj0yj{/gmz0ep5jpot132661<8560nuo
7.[探索·发现]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群出土于一处沙洲上主持人 全部 热榜 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分享 手机看 探索·发现 收藏 播放列表 往期节目 正在播放[探索·发现]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群出土于一处沙洲上 《探索·发现》 20250925 世纪考古大发现(66) 00:38:18 《探索·发现》 20250925 奥秘(53) 00:48:22 本期内容 [探索·发现]在交通不便的远古jvzquC41vx4de}{0eqs0497712?04>4XKFK3su7P8GyQZ>oSH8sDL@}472?377xjvor
8.《探索·发现》20210618大洋洲商代青铜器CCTV节目官网CCTV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位于江西省新干县境内,这幢在遗址原址附近修建起来的建筑里陈列着上千件珍贵的藏品。一件件旷世精品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青铜王国。但让人疑惑的是,在中国丰富的古文献中用来描述汉代以前的江西大多只有四个字——“荒蛮腹地”。(《探索·发现》 20210618 大洋洲商代青jvzq<84vx0iov3ep1|jfnt1E3:1;;4h4c?57>:32e:54>>c76=13n=g4e9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