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有两千多年,《山海经》还活着。它不是只活在《山海经》学者的注脚里,也不仅藏在汉武帝时期那些黄卷青灯边的案头上。翻开书,一堆奇形怪状的生物扑面而来。长翅鱼,口生于耳,九头蛇,专吃人血,现在看是让人恶寒的故事。可有些网友直接不信,说这压根不是想象,而是某种史实的残影。对吗?真有人认真信,从蛮荒神话读出核爆后的文明碎片?怎么回事,就有人愿意花三天三夜讨论妖怪的原型是谁!
蒙曼教授说:历史的复杂不需要用千篇一律的“解释”来粉饰。《山海经》到底记载了什么?奇形怪状,是幻想出来的吓小孩玩意儿,还是真的走马观花地把什么大灾难、危机全记下来?怎么分?这里没人能拍胸脯保证百分之百。历史文献还真不都那么乖顺可爱,很多地方让人心头打鼓。
比如1988年版本里明明白白写着,“长翅鱼,口其耳,为鸟兽。”陌生又熟悉,你说像不像翼龙?可再一看,怎么又变成鸟还变成兽,耳朵当嘴巴用?别说搞懂了,搞不笑出声就不错。有时候前后矛盾,古人记录的东西太随性,细节处常常对不上。学者们追着比对、拼接、甚至还不敢说自己解释的一定成立。你真看一页实物,发现那纸边发黑里边还有虫屎!所以,你说“可信度”有多高?那些记载经不起“现代科学”的任何仔细推敲。可大家还在琢磨,不死心。
再提九头蛇,吃人之血,凶残异常。很多现代人看着叫一声“设定太恐怖”。可有人上纲上线,说这就是核灾难后的生物变异。听着啼笑皆非,对不对?可是人就喜欢大开脑洞,哪怕疯狂点,“万一是真的呢”——这种“不甘心”很常见。有人甚至说,地球经历过一次核爆后,文明中断,只剩下这些记忆的“屑粒”,流浪在山海经里。那还得了?!
后来有一堆讨论,网友提出过各种细节:你看宇宙文明搜寻不到外星人,可能不是没外星人,而是全灭了,文明毁灭根本没漂亮残留。这样《山海经》晒出来的怪兽,全变成核战变异后的“生态回声”。是不是听着很带感?大禹治水是用高科技方舟拯救世界,诺亚方舟也未必不是!话说回来,一听到这些,历史圈反应其实是复杂的。
查考古数据比较靠谱,如今讲人类文明,主流说法是200万年进化而来。火的使用五万年,耕作大约六千年。城市国家的雏形远比想象迟,距离史前核爆遥不可及。即使前面有“断层”,要核爆把知识全部封印住,后代什么都记得不清,这似乎——怎么说呢?稍微现实点看,概率小得惊人。历史学界,哪怕前后不连贯,也不太会认为那全是高科技失控后的锅。
话说回来,也有声音说:假如古代真的存某种特殊记忆传递方式,“失忆”不代表彻底断绝。比如灾难时提前写下知识,传给后裔,有些实用技巧自然就混了进来,日久天长变成后世各类神话。或许,怪诞的怪兽聊斋奇谈,“知识碎片”倒还说得过去。可是,这样解释,总感觉不踏实。生物那么多变,想象空间实在太大,有些地方细究起来反复打转,前面一个解释后面又推翻。你信这个吧,结果又出来一个说法更离谱。
再看具体神话内容,内部的惊人细节对比却也在。有学者列举:《山海经》里不少动物和现代真实动物其实挂得上钩。白狼就装腔作势地成了一只身形巨大的白色油亮生物。有人说像西域波斯那种养羊的狼,又扯到羊皮纸的工艺。结果“箭杆”都能被羊胡子取代。活脱脱的以讹传讹?没准是某次贸易交流记漏了细节,却一边传一边编越离谱。
还有那“胡粉鸡”,在山海经里却成了食人饿鸦模样。放到西北地带,当地流行的白色壁鸡成了源头,工艺创新加加工食品,搞出来个胡粉鸡蛋的新品。这样一比较,中西交流的可能性仿佛高了,其实不过巧合。现代DNA研究再精准,也下结论说“完全对应”,未免武断。很多“对应”都是后人的加料,加上想象才那么有趣。
讲到“世界大洪水”,种种文明古国神话内容近似。背后真的有集体记忆?也不是没可能。考古调查,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美洲和中华大地,关于洪灾的考古证据确实存在。集中出现时间有差异,但聚在公元前三千年附近,难道只是气候变化引起,各地都受灾?也有人说,信息交换有限,巧合之下内容趋同。说白了,“说法多,证据少。”
支持“史前核爆说”的网友举例子不在少数。有人检索地层异常,放射性元素高出常规值,还有蒙古高原、印度次大陆一带有诡异熔化石头。确实有些地貌特殊。可没找到明确爆炸器具,年代跨度也吓人,大多数都归于自然地质运动。半真半假的故事,很难一下说清楚。有的学者干脆不理会,说“信就信,不信拉倒。”难道谁规定,神话只能讲事实?没道理。
从科学角度讲,《山海经》里的怪兽没有哪一种真的违背能量守恒。异形动物只是组合了不同特征,古人未必懂“遗传学”,但懂得描写时加油添醋。要全信其实有点难,相信全假也挺没劲。这能叫合理吗?也许没必要追究到底,但想想真有点意思。
人类社会,现代再怎么发达,大多数“了不起”的成就,无非是提高劳动效率。到了农耕社会能解决温饱问题,分工协作,知识积分,效率一点一点高上去。那时候的手工业有意思,但终究没出现山海经里的怪兽。现代文明的进步只是让分工细密了一些,绝大多数时候没什么跨时代的颠覆。
你是不是觉得,源头都挖干净了?其实不是。奇怪的“盲点”层出不穷,比如同样的怪兽,《山海经》里描写和另外一本同朝代的志怪不一样。时而多一只胳膊,时而少两只翅膀,一会儿能飞一会儿成了水怪。怎么想都不太合逻辑。蒙曼教授讲:“要说它完全虚构,也太低估古人的好奇心;真全信,又显得太理想。”你说呢?
再仔细琢磨,这本书其实一点都不“史诗”。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逻辑自洽。人物时而具象,时而模糊。有的解释能让人点头,有的转眼又推翻。读完一头雾水——问题在哪?有的地方,故意不讲清楚,只留下半段线索等你接着猜。这本来就是古书该有的样子:不圆满,不简单。
如今的研究,《山海经》已经成了大家用来考证古地理、古生物的大型素材库,每隔几年又冒出更新的解释。网络考古党,民科、学者,还有自媒体,全都爱扒那些“细节漏洞”。你问有没有统一观点?大概率没有。有些话说得漂亮,实际未必经得起推敲。可谁又能规定神话只能属实或属虚?
大体上,现实世界的复杂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完美解释”,还要更加矛盾和模糊。没人能彻底讲清楚,古人的每一个想法究竟藏着什么——或许荒诞,或许极端清明。若干年后,妖怪依然横行在纸页边角,新一轮的好奇心,今天还会让你不由自主盯着屏幕琢磨半天。
这就够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