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存在未经科学证实、或者作者主观推测的内容,请仅仅作为神话故事观看
上古传说中的通天神树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否真的曾经存在过?如果是的话,它又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想要寻找真相的人们超过一千年之久。咱们今天的视频就将对现存的各种观点做一个剖析解读,然后给出大脸怪自己的一点看法,相信本期内容的结论一定会在绝大部分人的意料之外,敬请诸君耐心看到最后。
众说纷纭
神秘美好如天堂一般的都广之野,让很多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为之魂牵梦萦、孜孜以求。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这个远古奇书中记载的神秘乐园究竟在哪里,研究者们众说纷纭,直到今天仍旧是个未解之谜。
一般而言,对于都广之野的所在主要有着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中第二个说法最为人们所熟悉,而最后一个则会出乎绝大部分人的意料。接下来,我们就慢慢来和大家掰扯掰扯这几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黑水
《山海经·海内经》中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
我们要锚定都广之野的位置,黑水是第一个重要的线索。在《山海经》中关于黑水的记载一共出现了15次,在著名的地理著作《禹贡》中也出现过3次。《山海经》反复强调的这条神秘河流,据说起源于众神之山昆仑丘、然后逐次向东再向东,接着折向东北,最后向南流入了南海。
▲禹贡九州图
黑水的具体位置是不亚于都广之野的另一个千古谜团,关于它的内容以后专门再和大家掰扯。有一种观点认为,传说中的黑水就是现在的金沙江。
《禹贡锥指》中说:禹贡梁州之黑水,汉时名泸水,唐以后名金沙江,而黑水之名遂隐。
《挥麈(zhǔ)录》中也说:泸水乃今之金沙江,即黑水也。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也叫绳水、淹水、泸水,它穿行经过川、藏、滇三省,其间有最大支流雅砻(lóng)江汇入,在四川宜宾岷江汇入之后成为长江。而金沙江在流经云南省地域时,则经过了一片非常富饶的土地—滇中盆地,有研究者认为那里就是远古传说中的都广之野。
▲金沙江
滇中盆地是在2.5亿多年前印支晚期,长期隆起的康滇古陆经过剧烈沉降形成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那里水草丰茂、气候温暖湿润,曾经还是恐龙生存繁衍的地方。
▲大理宾川白羊村遗址
在滇中盆地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来自距今4500年的大理宾川白羊村遗址,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炭化稻米。滇中盆地已知最早的粟和黍,发现于距今约4000年左右元谋大墩子遗址和剑川海门口遗址。而在剑川海门口遗址,同样发现了年代距今约3400年的豆类植物“菽”。这和《山海经》中对都广之野“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的记载基本吻合。
▲白羊村遗址稻谷
▲剑川海门口遗址粟
但是这个观点有两个硬伤,首先是纬度问题。滇中盆地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所以理论上这里不是太阳直射点覆盖区域,不具备实现建木“日中无影”的客观条件。其次黑水是否就是金沙江还没有定论,如果这个前提条件不具备的话,后面的结论自然就无从谈起。
广都
在今天成都天府新区的华阳古城社区,紧邻天府大道南段的西侧有一个不太被人们关注的远古遗迹,它就是广都城遗址。早在1981年广都城遗址就成为了成都市级文保单位,1998年的再次考察发掘后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大致范围:东西长74米,南北长67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而这很可能仅仅是广都城很小的一部分。
▲广都城遗址位置
广都城在有关于的蜀地的古籍文献中被多次记载,其中《蜀王本纪》中说: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鳖灵开创的古蜀开明王朝曾经在广都建都,这应该就是广都的名字由来,后来迁都去到成都。《华阳国志》中更是先后15次提到过广都这个地方,并说: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
广都城与成都、以及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新都,并称为古蜀国的“三都”。因为成都平原素来以土壤肥沃、物产富饶著称,被称为天府之国,这与人间天堂的都广之野极为相符。再加上广都和都广地名上的接近,让很多研究者相信那里就是传说中的都广之野。而随着一件惊世骇俗的文物的出土,让人们对这种说法更加深信不疑。
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了后来闻名天下的一号青铜神树。神树的出土,让很多人第一时间将它与都广之野的建木联系到了一起。有了实物佐证,“广都”即是“都广之野”似乎就要实锤了,但是这个观点依旧是疑点重重。
▲扶桑神树
首先,青铜神树真的就是建木吗?大脸怪个人认为并不是,从青铜神树的细节来看,它更接近于扶桑十日神话中的扶桑神树,关于这部分内容大脸怪曾经发布过视频详细介绍过,有兴趣了解的朋友们可以移步到主页观看。
其次“都广”和“广都”虽然接近,但是仅仅凭这一点就把两者划上等号显然并不严谨。都广之野的“野”字,在古代是有特定含义的。
《说文》中说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
邑是人口聚居的城邦,邑的外围被称为郊,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郊区;郊的外围被称为牧,而牧再往外才被称之为野。可见“野”是远离城邦的所在,这与作为古蜀三都之一广都城明显矛盾。而且都广之野的“都广”很可能有着另外一层完全说得通的含义,这个我们稍后会说到。
最后,成都平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和滇中盆地一样并不具备“日中无影”的客观条件。
最接近的答案
《山海经》中记载都广之野的原文中有一个字,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研究它的人们,这就是“膏”字。原文在表现都广之野“百谷自生”时,连续四次将“膏”字用在了菽、稻、黍、稷四种农作物的前面。按照著名的山海经注释者郭璞的理解,这个“膏”是表现农作物的味道好,但是他的这种说法却没有有力的佐证,显得非常牵强。
▲郭璞
后世的研究者发现,如果不从字面意思去解读,而从字的读音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兴奋的结果。“膏”字很有可能是壮族同胞南部方言“Khau”的汉语音译。
“Khau”在壮语中是大米或者稻子的意思,也可以作为粮食作物的总称。壮语中有在农作物的前面加上“Khau”的语言习惯,比如小麦(Khau me)、玉米(Khau uiag)、高粱(Khau liag)、小米(Khau ri)等等。即使在区分不同米的品种时,也有这种使用习惯,比如糯米(Khau nia)、粳米(Khau sun)、籼米(Khau siem)。
这样的话回过头去理解山海经中的“膏菽、膏稻、膏黍、膏稷”,是不是就丝滑得多了?这还没有结束,如果用这个逻辑去解读“都广之野”这个地名,似乎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壮语中的“垌”(峒)指的是山间可以用来种植稻谷的平坦区域,而这个“垌”dòng(峒)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与“都”字相通的。
壮语中的“guag”发音和汉语的广字相近,也是宽广的意思。
“垌”和“guag”连在一起,在壮语中是“山间可以用来稻作的宽广平原”,翻译成汉语正好就是“都广”。据说直到今天,有些地区的壮族同胞还把一些宽阔的山间稻田称为“垌 guag”。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都广之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解释为“遥远偏僻的山间平坦稻作平原”。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遵照“日中无影”的客观条件,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域来寻找的话,能不能找到符合上述条件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南部地区,而在这条线上有一个非常富饶的地方—广西盆地。
▲广西盆地
“广西盆地”位于广西中南部,那里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盆地内平原面积约3.76万平方公里,其中约一半为适宜耕作的冲积平原,盆地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600毫米,年平均气温20~22℃,堪称是一个农耕的天堂。
▲桂中平原
广西盆地中部的桂中平原,由大大小小十三个平原组成,平原面积达到了八千多平方公里。其中的上林宾阳平原,位于大明山、昆仑关山前地带,平原呈半月形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约80公里,是一个冲积层深厚土地肥沃、总面积超过了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广西盆地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而这个上林宾阳平原就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是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覆盖范围,完全符合山海经中建木“日中无影”的客观条件。
▲刀梯
说到了建木,在建木的视频中大脸怪已经分析过,通天的建木很可能就是远古大巫们“登天通神”的道具——刀梯。而广西的壮族同胞就有登刀梯的传统,合浦、来宾等地至今仍保留有登刀梯的习俗。
更奇妙的是在广西盆地之中,还真的有一条与“黑水”有关的河流。
▲左江
左江是西江水系的上游支流,左江上游是平而河,发源于越南谅山,流经广西的龙州、崇左、扶绥、邕yōng宁等4个县,于邕宁县宋村与右江汇合后流入邕江,在广西境内全长470km。左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就叫做黑水河。
▲禹贡
黑水河发源于广西靖西市的大龙潭,河长192公里,在崇左一带汇入左江。黑水河的名字来自于民间口口相传,但是确切的由来却扑朔迷离没有定论,那么黑水河有没有可能是当地居民的祖先记忆,就是来源于山海经中那条“黑水”呢?亦或这仅仅只是一个巧合呢。
广西盆地
广西盆地不论是从地理方位、风土人情还是自然环境,都基本符合《山海经》中对于都广之野的描写。这个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乐土,究竟是不是那个远古传说中的神秘之地呢?我们还有待更多的确凿证据,然而不得不说广西盆地的的确确称得上是最接近的答案。虽然我们本期内容并没有得出诸如外星人、史前文明等等那些耸人听闻的结论,但是却让我们有理由去相信:远古先人心目中的那个人间天堂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山海经》中的很多内容也许并非完全是天马行空虚无缥缈的想象,反而是真实发生或者存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