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核危机的担忧,早就在二次元世界推演了一万遍

最近日本作出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的决定,受到了许多的批评与质疑。

该事件背后存在相当复杂的政治博弈,我们其实很难看透其中各方的意图与真相。不过对于绝大部分公众而言,日本方面仅仅只是用“废水将进行稀释”的解释说明,显然并不能很好地说服他们内心的担忧:当核废水排入大海后,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破坏呢?

自从194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以来,人类对核能的存在总是保持着爱恨交加的微妙态度。一方面,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能够在工业、医学、能源、军事等领域进行广泛的运用,从而极大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因为核能的运用所带来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的发生,也让不少人对核危机的到来充满了忧虑。

作为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出品、在世界影史上最经典的怪兽作品之一,诞生于1954年的《哥斯拉》系列作品,无论是怪兽设定还是作品的创作立意,都受到了日本在二战时受到原子弹轰炸、第五福龙丸事件的影响,充满着反战、反核武的意味。

也因此,最初登上荧幕的哥斯拉,就被设定为身高50米、受到核辐射污染的“破坏者”形象。

不过随着1962年《金刚对哥斯拉》开始融入在当时日本社会中特别热门的摔角元素,哥斯拉的形象开始呈现出拟人化的转变,并在1964年出品的电影《三大怪兽 地球最大决战》中彻底洗白,变成“为保护地球和人类,挺身而出对抗反派怪兽的正义使者”。东宝甚至还为了展现哥斯拉亲情的一面,在1969年上映的《哥斯拉·迷你拉·加巴拉:全体怪兽大进击》中,为哥斯拉创作了一只性格温驯、对人类毫无敌意的子兽“迷你拉”。

有趣的是,受到特摄电视剧集《奥特曼》的影响,《哥斯拉》系列作品从1960年代末开始转变为儿童向定位的作品。这样的状况,直到1984年《哥斯拉之怪兽王复活》(《哥斯拉》系列30周年纪念作)的推出才重新回到了原点,并加入了更多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身高80米的哥斯拉,是一种让人类感到压倒性无力的巨大怪兽,通常都是以核能放射线为食,但也会因为体内不正常的核聚变反应死亡。

实际上,东宝曾一度希望将1995年上映的《哥斯拉vs戴斯特洛伊亚》,作为《哥斯拉》系列电影的最终作。不过出于市场方面的考量,《哥斯拉》系列电影并未停止创作的脚步,并随着2014年传奇影业与华纳兄弟合拍的好莱坞版《哥斯拉》,以及传奇影业“怪物电影宇宙”的逐渐形成,释放出了更多的商业价值挖掘潜力。

当然,对于许多哥斯拉迷来说,好莱坞版的《哥斯拉》虽然有着一流的画面表现,但始终缺少一点最初的味道。

2016年,由庵野秀明执导的《新·哥斯拉》正式上映。虽然这部影通过CG制作出具有“皮套质感”的怪兽形象,总是能反映出日本人对特摄作品的迷之情怀,但其中出现的大量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尤其是对官僚主义低效的抨击、日本民众对核武器的阴影和焦虑,才是这部电影作品能够在日本电影市场斩获82.5亿日元票房的根本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段时间日本宣布将会把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后,《新·哥斯拉》在网络上就被许多网友称为了“纪实作品”。正如《哥斯拉》最初的创作动机那样,巨大的怪兽只是一个符号和标志,故事真正的主角其实还是在于创作者对日本社会现状以及人性的反思。

在全球文创市场,还存在一种与核能息息相关的内容题材类型,即“废土”。这类题材通常会以地球受到严重破坏(如气候失控、核战、资源枯竭、瘟疫大流行、人工智能叛变)为背景,讲述幸存的人类在恶劣环境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实际上,自人类文明形成以来,一直都存在对于末世的幻想。比如苏美尔文明中流传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曾出现过水神伊亚要用洪水灭世的故事;在玛雅历法中,也曾预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将经历5次毁灭与重生。然而这类讲述世界末日作品或者思想,却与《哥斯拉》诞生的时间点一样,都是随着二战的结束才开始得到广泛普及,其原因正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现,让世界末日的到来成为了仅需一个发射按钮就能达成的事。

甚至在1947年冷战早期,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就设立了一面“世界末日钟”,会按照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者拨后,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和气候变化威胁的严重程度,以此来警示世人。

受冷战期间世界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核浩劫”开始成为各种科幻类作品的热门主题。包括核冬天、核爆电磁脉冲、原子尘等在科学界频繁提及和探讨的概念,都随着人类对世界末日可能到来的担忧,开始出现在许多流行文创内容中。

1981年,由乔治·米勒执导、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电影《疯狂的麦克斯2》正式上映。相比起1979年上映的系列电影第一部,《疯狂的麦克斯2》在前作公路片的内容基础上,成功构建了核战后文明崩坏的世界观格局,成为了废土电影的开山之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电影所获得的市场成功,甚至还影响到了日本ACG界。武论尊原作、原哲夫作画,于1983年开始在《周刊少年JUMP》连载的少年漫画《北斗神拳》,就在世界观、角色设定等方面,明显受到了《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电影的深刻影响。

虽然废土题材作品的世界观在此时已经形成,但创造出“废土(Wasteland)”这个词汇的,则是由1988年EA公司发售的一款名为《废土》的游戏。该游戏最初是为Apple II制作,后来又相继移植到Commodore 64、MS-DOS上,在游戏界并不是特别出名。

真正上让“废土”题材席卷游戏市场的,是诞生于1997年的《辐射》系列游戏,其第系列第一作亦被人看作是1988年《废土》游戏象征性的续篇。该游戏讲述的是因石油枯竭引发了一场核战争后,幸存的人类在荒芜且四分五裂的土地上生存的故事。

凭借游戏中特别鲜明的复古未来主义,以及电子游戏制作技术的不断推进,即便是《辐射》系列游戏的版权虽然曾一度易手,但依然在商业和口碑方面都获得了双丰收。其中2015年上市的《辐射4》,在上市首日销量1200万份的成绩,更是将该系列游戏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

商业市场的良好反馈,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将“废土”作为了内容创作题材。比如乌克兰4A游戏工作室开发的《地铁2033》系列游戏,就是改编自俄罗斯作家德米特里·格鲁克夫斯基的同名畅销小说,同样获得了市场的欢迎。

而众多“废土”题材佳作的推动,才最终让这种基于人类对“核浩劫”恐惧而诞生的内容题材类型,逐渐成为了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过去数十年的流行文化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哥斯拉》还是使用范围更广的“废土”题材,这些作品其实都是基于科学的客观发展,以及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并加上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展开的探讨。

如果硬要说存在于这些作品之间的区别,无非只是创作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所导致的立场差异而已。

从《COD4》里在切尔诺贝利执行任务的双人狙击关卡,到《文明》系列到游戏后期可以使用核武器攻击其他文明的选项,再到《少女终末旅行》故事中反复提及的“重蹈覆辙”,都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展示出核能曾经为人类,或者可能将会给人类带来的伤痛。

不过我们必须指出的是,核能这种强大的能源,在许多文创作品中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存在。

由手冢治虫于1952年开始创作的漫画《铁臂阿童木》,其主角阿童木的动力来源就是核能;在《机动战士高达》UC系列中出现的虚构概念“米诺夫斯基粒子”,就是一种科学家在核反应堆中发现的新型能源,让人类科技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于说漫威超级英雄钢铁侠胸口的“方舟反应炉”,它即是一种帮助托尼·斯塔克维持生命的装置,也是各种型号钢铁盔甲的运转能量来源。

不难看出,虽然许多与核能有关的文创作品的诞生,都是基于大众对于对核能,尤其是“核浩劫”可能到来心存恐惧创作而来,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核能的存在正随着人类对其认知的不断深入,展现出了相当积极的一面。

说到底,核能的客观存在是好还是坏,关键还是在于人类使用它的方式。正如众多创作者们在各自作品中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所传达的思想那样,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谁都无法阻止时代向前发展的客观趋势,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使用这种强大的力量,显然是比技术的进步迭代更加复杂且艰巨的考验。

THE END
0.令人汗颜的20大犹太籍科学家1952年,他与欧内斯特·劳伦斯共同创建了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1959年又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 爱德华·泰勒被誉为"氢弹之父",除氢弹之外,他对物理学多个领域也都有相当的贡献。泰勒于1930年代移民美国,并成为曼哈顿计划的早期成员,参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还热衷于推动研制最早的核融合武器。 泰勒对核 jvzquC41yy}/lrfpuj{/exr1r1ibe98;26kc5:
1.核武器七十年演变史新闻中心意大利著名科学家费米负责制造原子反应堆,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为原子弹总设计师。 1942年12月,在费米领导下,于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并于12月2日下午,首次实现人工控制。但得到铀并非易事,经过无数次实验,费米终于发现钚竟是一种比铀更加易于分裂的原子炸药。因此美国又建造了三座石墨水冷生产堆和一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329;/3232486848724;624:4tj}rn
2.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石墨反应堆。在讲创新公众沟通的今天,用一部乐高动画片为大家科普这台开创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里程碑:1942年,世界上第一台(可控)反应堆:芝加哥一号(CP-1)。 1942年 有一伙科学家在芝加哥的足球场下面 搞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反应堆 今天安排这组乐高动画 为大家科普这段“搬砖”故事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2286413=86@>;5a724>=373>40|mvon
3.简述全球核能技术发展史●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jvzquC41yy}/ewsrp0io1jwvkerf1;;5924ivvq
4.事业单位招聘网公基:核能与中国的核安全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进入20世纪中期,核能运用开始进入实践阶段。 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jvzquC41u{jx0qzcvw4dqv4423?02B6413=87=>20jznn
5.拥有天使与魔鬼的双重面孔,人类如何面对潜力无限的“核能”?|美国坐在原子能控制室的恩里科·费米。这位逃离墨索里尼统治的意大利难民带领一批物理学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网球场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被誉为“原子能之父” 如今,在芝加哥大学校园的这座运动场西看台的前面外墙上挂着一块镂花金属牌,上面用英文写着:“1942年12月2日,人类在此实现了第一次自持链式反应,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38>84<
6.美国“辐射污染最重”核武器基地变国家公园国际频道汉福德核工厂坐落于华盛顿州,位于首府西雅图东南大约300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抢在纳粹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于1941年启动“曼哈顿工程”。 这一项目下,汉福德核工厂于1942年建立,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次年创建。 jvzquC41o0jcy7hp1i{plr4u{uzfo8723752487412;829693:4tj}rn
7.核能简介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在1945年之前,人类在能源利用领域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战时,原子弹诞生了。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ig5;:64;;/j}rn
8.核能应用.ppt1942年12月2日 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1957年 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 在1945年之前,人类在能源利用领域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战时,原子弹诞生了。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 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91724B43646:5B>:0unuo
9.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是在哪里做出来的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是谁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核反应堆是芝加哥一号堆。芝加哥一号堆(ChicagoPile-1,CP-1),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1942年底(曼哈顿计划期间)由著名物理学家费米(EnricoFermi)领导的小组在世界顶级学府芝加哥大学建立,是人类原子能时代的开端。芝加哥一号堆于1943年停止运行,并被拆卸运输到芝加哥红门森林。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jvzquC41yy}/7;~wgt4dp8vkcqsfp8xjgpmiwx438:899=5:;;9:3A=8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