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家战后经济1.非洲国家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 征
非洲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极为丰富的地区。和世界上其他地区一样,非洲历史上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在西非和东非沿海地区有着较为发达的商业贸易活动。但是迄今为止,就总体而言它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农业是提供就业、食物和各种工业原料、市场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发展最为缓慢的地区。其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不仅是世界上最低的,而且在世界各发展中地区也是最低的。1983年世界银行公布的36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中,有26个在撤哈拉以南非洲。
非洲是世界各大洲中取得民族独立最晚的大陆。战后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范围的缩小,帝国主义加紧对非洲地区的争夺,老的殖民势力尚未清除,新的殖民势力又步步渗入。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不仅造成非洲国家单一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经济上的二元结构,而且使前宗主国的经济势力和影响至今还对各国经济发生作用,从而形成非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对前宗主国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同时,殖民统治的渗透又使这些国家较早地与世界市场发生联系,其经济运行被直接纳入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中,因而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
尽管存在着上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非洲各国独立后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建设,其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非洲国家独立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曲折起伏的过程。
2.60-70 年代,非洲独立后经济较快发展时期
由于民族独立时间较短,非洲国家整体上的民族经济发展起步较迟。除北非的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都是在60年代独立后,经过经济调整开始经济建设的。但是独立后的20年里,由于民族独立解放了长期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束缚的生产力,在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下,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顺利,民族经济增长较快。据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1960年为172.3 亿美元,1980年为2392亿美元,20年中增长了12.9倍。其中60年代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8 %,70年代为3 %。
独立后为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这一地区的各国都曾制定了农业发展战略。战略包括对旧有农业生产关系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以及政府对农业实行干预和控制等内容。同时多数国家提出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地位。还有一些国家的目标是,在大力发展传统经济作物的基础上,争取实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由于各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做法不同,结果不尽相同。总的来说,60年代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还大体上与人口的增长率相等,70年代农业增长率从60年代的2.3 %,下降到1.3 %,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许多国家的粮食产量没有增加,进口则不断增加。只有喀麦隆、肯尼亚和科特迪瓦等少数国家,在发展经济作物的同时实现了粮食自给。这一时期农业虽然发展缓慢,但一些供出口的农产品生产增长较快。如60年代茶叶、糖、咖啡等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5 %、9.2 %和5.2 %。这些产品的出口,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这一时期以采矿业、制造业发展为中心的工业化开始起步。独立时非洲国家仅有少数设备落后、规模不大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发展民族经济,多数国家都实行以工业化为中心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但由于非洲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原料生产国,它们的工业发展不得不从发展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入手。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就业创造条件。
通过实现出口多样化,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因此,采矿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60年代采矿部门新增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6%,它在工业部门新增产值中所占比重,也从60年代初的20%上升到70年代初的40%。同时,以石油为主的能源部门发展也很快,其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在60年代为10%。利比亚、尼日利亚、加蓬等成为大的石油生产国。
这一时期制造业也开始在非洲大陆逐步兴起。到70年代初,制造业就业人数已达182.4万人,制造业产值亦比60年代初增加了1.35倍,其中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和38%。主要的部门按产值排列依次为: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石化与塑料、金属铸件与机械、钢铁及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石冶炼、木材加工、造纸与印刷等。
然而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发展制造业的途径也不同。一种是发展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业和日用品生产的途径,这是非洲国家的大多数。它们靠生产几种农矿加工品出口,赚取外汇。如1963年至1975年期间,在出口的加工产品中精炼铜的出口值占2 /3.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较差,出口收入很不稳定。第二种是以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基础,集中发展重工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的途径。例如尼日利亚在70年代石油价格暴涨以后,利用大量增加的石油收入发展钢铁、石油化工和汽车装配工业,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速度达到10%。发展制造业的第三种途径,是在大力发展初级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和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这以肯尼亚和科特迪瓦为代表。它们都以农业的发展为动力推动初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多样化的初级产品出口中取得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70年代以后它们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对工业的投资,除发展原有的食品、纺织、木材加工外,大力发展化工、建材、运输器材和汽车工业,并提出工业的发展要面向出口的目标。20年里这些国家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和日用消费品工业体系。工业增长速度在非洲是比较快的。如科特迪瓦70年代的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0.5%。在发展工业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把殖民者控制的工矿企业、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命脉部门收归国有,并新建了大批国营企业以推动工业增长。1978年整个非洲大陆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4.7%。
伴随农业和工矿业的发展,在各国积极实行经济、贸易多样化政策的影响下,非洲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首先是贸易量的增长。1958-1980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对外贸易总额从63亿美元增加到878.6 亿美元,22年里增加13倍。其次是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发生了变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多,这类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同时,非洲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从出口农矿原料为主转变为以矿物燃料为主。在非洲国家的商品出口总额中,农矿原料、矿物燃料和食品所占比重达95%。其中石油出口的比重在1980年达到2 /4.由于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出口仍然是一种初级产品的出口,因此表明,非洲独立后20年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经济结构尚未改变。
3.80年代以来的经济严重衰退和各国的调整改革 (1)80年代的发展危机
进入80年代,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加上80年代初期以来连续不断的旱灾,非洲经济陷入停滞和倒退状态,甚至出现负增长。如1983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0.03%,1984年则为负的0.1 %。由于人口的过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整个80年代均为负数。到80年代末,人均收入仅为70年代初的水平,几乎倒退了20年。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加强,非洲的对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1979年的5.9 %降到1988年的1.9 %,10年里,非洲国家的对外负债激增,1980年外债总额为480亿美元,1990年则增加到2719亿美元。严重抑制着非洲经济的发展,使其陷入经济灾难。在物质部门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中,农业的形势尤为严峻。作为农业国,独立初期非洲地区的粮食自给率达98%,但由于许多国家长期重工轻农、忽视农业生产,60年代粮食转为进口。随着粮食产量的下降和连续旱灾,80年代粮食供应状况急剧恶化。尽管有大量粮食进口,仍然有上百万人处于挨饿和营养不良状态,濒于死亡的边缘,从而酿成严重的粮食危机。
显然造成非洲国家80年代经济困境和危机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就外部环境而言,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农矿产品价格暴跌和西方国家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使非洲国家的生产、贸易遭受双重打击。因此1980 -1987年间,非洲国家出口收入减少897 亿美元,进口多支出453 亿美元。
就内部来看,尽管非洲国家在六七十年代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水平仍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地区,其整个经济的脆弱性和对外依附程度比其他发展中地区更为严重。因此很难承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冲击。同时非洲国家独立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针和战略的制定上,受外来各种思潮的影响较大而脱离实际,也是导致80年代出现发展危机的内在因素。
(2)经济调整与改革
80年代以来遇到的重重困难和危机,使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对其30多年来走过的道路进行思考和总结,力图通过调整和改革来摆脱经济困境,进而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求得经济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为克服经济困难和危机,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30几个国家先后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结构调整协议。所采取的调整改革措施对于克服困难和缓解危机起了一定的作用。而许多国家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动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改革。如近年来这些国家普遍开始重视农业,对农业投入增加,一般农业投资占发展计划投资的20%以上,因此农业的发展状况有所好转。
非洲国家还注意调整工业发展方向,放弃以往一味追求发展大工业的做法,扶植和发展中小型工业,开发国内市场。同时着手整顿和改造国营企业,对亏损严重的企业采取关闭、出赁或私营的方法,鼓励和发展民族私营经济。
在调整改革过程中,非洲国家还探索通过加强区域合作的途径,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克服眼前的困难和危机的办法。1980年非洲国家通过《拉各斯行动计划》提出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加快其他各领域的合作和建立区域性的共同市场。1991年第27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又签署了《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当然条约规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非洲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目前,有的国家的调整改革已初见成效,如肯尼亚、加纳和多哥等国,但整体上各国情况相差很大。非洲国家今后的改革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要排除外来思潮的影响,真正建立起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非易事。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实现由不发达商品经济向发达商品经济过渡,对于大多数非洲国家来说,还缺少经验和实践。同时,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可能马上消除,而且非洲大陆存在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也严重影响着非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非洲国家要彻底摆脱经济困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