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国在国际地位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我国之所以能有这么快速的发展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着重重困难,在我国人民不断追求探索、不断努力的创新下,最终克服困难,并且让国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现在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更是大家能切身体会到的。不过在战争期间,曾发生过很多屈辱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够铭记历史,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并将其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基建技术和高铁技术,在这两方面的技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为此,其他国家还要求我国帮助他们建造。正因此,我国也跟众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说到我国的基建技术可谓很强大的,一些其他国家做不到的,我国总会出其不意地将其完成,因此外国人称我国是“基建狂魔”。从这里就能看出我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虽然我国在之前比较落后,科技起步也比较晚,但我国在建筑方面的许多精密技术都被传承了下来,我国都有很多很有标志性的建筑, 在这一方面,我国一直都深受其他国家的认可与赞扬,即便是到了现在,也仍旧吸引着其他国家的关注。其实我国所建造的基础工程不仅仅只是数量多,而且在质量方面也是很牢靠的,并不会出现问题。
这是因为我国基建技术的强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对我国的技术很认可,有很多国家都会把订单交给中国,让中国帮忙完成建造。要说在近几年,中国在世界上创造出来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就像前段时间中国又火了,“切断”全球最长的河流。面对这样的情况,美国和日本专家则声称:这根本不可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非洲向中国发起求助
在目前水力发电是大家公认的,最节能环保、发电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方式,而我国就有一个很出名的发电站三峡水电站。虽说水力发电有很大优势,而且好处多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有能力去建造像我国一样的三峡水电站。尼罗河作为世界第一长河,它就有很大优势,但是非洲并没有很好地利用,
在此建造发电站,若是在这条长河上修建一个发电站,这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是它却能满足非洲大多数国家的用电问题。
在这里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非洲要是只靠自己的能力去建造这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对于善于利用水利并且基建技术强大的我国来说,即便再难我国也会不断努力,凭借智慧及能力去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
美国和日本专家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深知自身能力不足的非洲因为这个问题,于是便找到了中国,希望中国能够帮助他们建造。然而在这个之前,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专家表示,这样的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毕竟你落后的水量太大,而且流速也很快,想要在尼罗河上建造水电站,即便是你的技术再好,花费再多的人力物力,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尼罗河上建造虽说很有难度,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对我国的专家来说,却并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建筑。当非洲向中国发起求助之后,我国则派遣水电站的设计专家亲自去到了非洲进行实地考察。在专家进行了考察之后确定可以建设,并且还选好了最好的位置,迅速开始投入到了水电站的设计中。
当我国的设计完成后,我国又派出了建筑工队去到非洲帮他们建造,最终在我国相的帮助下,一座水电站出现在了尼罗河上,在建筑完成后,非洲将这水电站叫做麦洛维大坝。我国帮助非洲修建的这座大坝总长度超过了1万米,可谓是世界上体积最庞大的一个,为了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国则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勇于克服困难,最终我国整整花费了六年时间才终于将这座大坝给修建好。
其实我国在没有帮助非洲建造大坝之前,这条河流就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困扰,当时苏丹作为非洲的一个国家,国内经常会出现干旱的情况,正因此,他们的农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加上尼罗河汛期容易泛滥,很容易造成旱灾、涝灾出现。所以,非洲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建造大坝是最好的方法。
推动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麦洛维大坝在建成之后,则帮助苏丹解决了淡水问题,让整个国家的生活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除此之外,麦洛维大坝嗨!为什么的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推动了苏丹国家的经济发展。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尼罗河下游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满足了苏丹国家的粮食需求,推动了畜牧业发展。由此可见,麦洛维大坝的修建非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建成让苏丹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我国选择接受非洲这个工程时,有外国媒体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个任务,但最终我国却完成了,而这也再一次刷新了他们的观念,同时也让他们见识到了我国的强大实力。不管怎么说,希望我国在未来各个方面都能有重大突破,希望我国的实力也能越来越强大。不知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吗?
提起非洲,人们可能更多地会想起贫穷,战乱,殖民。众所周知,欧洲殖民者曾经遍布广袤的非洲大地,沦为了承受资源掠夺之苦的殖民地。但其中却有例外,古老的埃塞俄比亚王国却得以在群狼环伺的环境中一直保持独立地位。这也成为了撒哈拉以南地区非洲文明为数不多得以完整留存的硕果。
非洲大陆上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
四世纪的阿克苏姆王国的地缘位置
实际上,埃塞俄比亚的文明史从3000年前就已开始,大约公元一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在此出现,它一度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同著名的君士坦丁一世统治下的东罗马帝国结盟,甚至一度扩张至阿拉伯半岛南部。虽然阿克苏姆王国在十世纪灭亡,但如中国一样,文明并未随王朝更替一同消亡。建立于13世纪的所罗门王朝作为该文明的继承,一直延续到了1974年。二战中率领军民抵抗意大利法西斯势力侵略的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Ⅰ)便是所罗门王朝的末代君主。
生意盎然的裂谷
东非地区地壳的隆起断裂过程形成了裂谷和山地高原等地貌
优越的地理环境,从来都是伟大文明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和厄立特里亚西部的青尼罗河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奠定了该地的农业发展基础,这也为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剧烈的张裂拉伸作用,使得非洲和阿拉伯陆块相分离。这使得正在出现抬升现象的东非地区,由于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张力,将地壳撕裂,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埃塞俄比亚高原由地壳断裂、隆升和熔岩堆积等过程塑造。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东非大裂谷东支北段将其一分为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于尼罗河水系,中部属于内流盆地流域,东部则属于谢贝利河和朱巴河流域。位于西部的青尼罗河流域相较于南方崎岖的裂谷和北方干燥的沙漠来说较为平坦、湿润,更适合农业种植,至今仍是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粮食产区。同时又可以顺流而下,和埃及文明进行交流。
由此,古埃塞俄比亚文明得以茁壮生长。
现代埃塞俄比亚境内三大流域的分布
这三大水系都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裂谷和群山,为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裂谷区湖泊相连,熔岩遍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壮丽地貌。迄今为止,东非大裂谷仍在扩张,仍然有大量的火山活动。存在着熔岩湖、间歇泉等奇特景观。
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的瑟门山脉(Simien Mountains)
的金巴(Kimba)瀑布
硫磺湖水的酸性很强,不可以直接触碰
埃塞俄比亚的阿尔法州坐落着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火山——达罗尔火山(Darrol Volcano),其海拔为负85米。而它的独特之处也并不仅仅有它的海拔,也有它绚丽的硫磺湖泊。从地下涌出的含盐量极高的泉水,呈现出多彩的颜色。泉水快速蒸发后,在地表产生了形状各异的盐沉淀。
黄金是埃塞俄比亚主要的金属矿藏之一
埃塞俄比亚已发现的金属矿产主要与前寒武纪低级变质火山沉积岩中的构造热液作用有关,优势矿种包括金、铂、铁、铜等。这些矿产资源主要位于北部,西部和南部的边界地区。同时,埃塞俄比亚丰富的大理岩、花岗岩等非金属资源也多与前寒武纪变质-侵入杂岩有关。古阿克苏姆所在的北部地区自古就依靠垄断红海的贸易通道,对外输出黄金等特产获利,并且在公元三世纪开始,成为了非洲第一个铸币的国家。大量的花岗岩则被用于宫殿和教堂的建造,这些建筑屹立千年,让我们有幸得以窥见古老的埃塞俄比亚文明的一角。
岩石教堂是埃塞俄比亚独具特色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拉力拉贝教堂(Ralli Beira rock Church)修建于900多年前的扎格维王朝。整座教堂都是由一块完整的花岗岩掏空而成,大到建筑的外形轮廓,小到内部每一处雕像、纹饰,都经过细密雕凿,巧夺天工。
贡德尔(Gondar)地区的塔纳湖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一大湖,青尼罗河的发源地,也是埃塞俄比亚的生命之湖。
纸莎草是尼罗河水系对其沿岸文明的馈赠
纸莎草沿水而生,从此地一直蔓延到下游的尼罗河。古埃及人用它来制成莎草纸。从此,他们的文明能够随着人们的记忆代代相传。湖水溶进了大量火山土的养分,为农业和渔业创造生机。
塔纳湖(Tana)南部的梯锡萨特瀑布(Tisisat falls),是一段长为200米的宽大缺口,湖水在此处跌落,肆意的倾泻而下,流入阿巴伊河,进而形成青尼罗河,最终汇入大名鼎鼎的尼罗河。
起伏巨大的地势
让人不禁想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纪念碑谷
同样坐落于贡德尔地区的瑟门山国家公园,有着非洲罕见的高山深谷,部分悬崖间的落差可达1500米。大约在2千5百万年前,非洲大地发生的大规模隆起,和火山喷发流出的熔岩筑起了瑟门山脉。北半球冰河期的冰雪和非洲的持续降雨对高原地表的侵蚀,让其完成了从高山到险峻峭壁的蜕变。
所罗门王朝在17世纪定都塔纳湖畔的贡德尔,同时还建立起了诸多城堡来巩固统治。法西尔格比要塞城堡(Fasil Ghebbi)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城堡,它拥有着最大的体量,也是设计最精美的城堡,曾经是数代埃塞俄比亚君主的居所,是集合了埃塞俄比亚传统风格、近代阿拉伯风格和印度文化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它保存着许多座古代宫殿、拱桥以及精美的雕刻。
坐落于非洲大地上的中世纪城堡——法西尔格比城堡
这些著名的山川和古迹,伴随着生生不息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长久地伫立于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见证着千百年来此地文化和地理的相互交融。
参考文献:
隋建立,刘嘉麒. 东非大裂谷考察记实[J]. 自然杂志,2006,28(2):99-101.
徐明钻,冯自成,梁胜跃,等. 埃塞俄比亚矿产资源分布及找矿方向初探[J]. 矿产勘查,2019,10(10):2674-2690.
杨波涌,鲍征宇,董志成,等. 埃塞俄比亚金属矿产资源综述[J]. 资源与产业,2011,13(6):101-105.
乔真. 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命运如何[J]. 科学之友,2005(15):38.
文桂涛. 被上天眷顾的东非大裂谷[J]. 科学大观园,2014(22):13-15.
胡政. 地球一道巨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如何形成[J]. 科学之友,2005(15):36.
Youtube-Ethiopia is a powerhouse in the making、Google
试 题 链 接
贝塞卡湖是位于东非大裂谷带上的构造湖,与阿瓦什河相隔低矮的分水岭。1964年,区域内开辟了三处甘蔗种植园,在阿瓦什河上建泵站抽水漫灌。2000年以后,贝塞卡湖东北部修建了多座泵站,抽水排入阿瓦什河。下图示意贝塞卡湖流域的水系和种植园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0年之前,种植园从阿瓦什河引水,可能导致贝塞卡湖( )
A.水位下降,盐度下降
B.水位上升,盐度下降
C.水位下降.盐度上升
D.水位上升,盐度上升
2.贝塞卡湖东北角修建多座泵站,考虑的原因有( )
①加快湖水自净②便于泵站管理③全程自流引水④输水距离最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①
【答案】1.D 2.A
【解析】1.种植园在阿瓦什河上建泵上抽水漫灌,灌溉余水流入湖泊,湖泊水位上涨,由于大水漫灌导致种植园的盐碱化严重,盐分积聚于地表,经过大水的灌溉,尾水把盐分带入湖泊,使湖泊盐度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贝塞卡湖主要支流从南部注入,少量支流从西北部注入,在东北建排水泵站,有利于加快湖水自净,①正确;东北邻近城镇,有便捷的公路、铁路,建设和维修便利,便于泵站管理,②正确;湖泊地势低,不能全程自流,③错误;由图可知东北不是最短线路,南部更近,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土壤盐碱化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乌干达地处东非内陆,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西部位于因板块分裂形成的东非大裂谷(尼罗河源头区),中东部多河湖沼泽,有“高原水乡”之称,人口4570万,经济以农牧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乌干达湖沼众多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蒸发极弱 B.降水较多
C.地势低平 D.冰川众多
4.乌干达西侧裂谷中的湖泊( )
A.属于冰川湖泊 B.湖水盐度高
C.东西两侧湖岸陡峭 D.湖水浅
5.下列对乌干达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推测,正确的是( )
A.海拔高,热量严重不足
B.地形平坦,地广人稀
C.农业技术水平落后
D.交通便利,便于出口
【答案】3.B 4.C 5.C
【解析】3.由图可知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对流旺盛,降水丰富,故B正确;虽然海拔高,但纬度低,太阳辐射请,蒸发比较旺盛,故A错误;该地区地处东非高原,地势高,故C错误;该地区大部分海拔在2000--3000m,最高海拔没有超过5000m,没有大面积冰川分布,故D错误。故答案选B。
4.西部位于板块分裂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所以西部的湖泊为构造湖,湖水深,故AD错误;由图可以看出西部的湖泊有进水,有出水,有盐分排出,盐分不易积累,故湖水盐度低,故B错误;由于位于板块分裂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故湖泊东西两侧湖岸陡峭,故C正确。故答案选C。
5.大部分地区海拔为2000--3000m,海拔不是很高,加之纬度低,热量不是农业的限制因素,故A错误;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0人,人口密集,故B错误;由材料可知乌干达农业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可推测农业技术水平落后,故C正确;属于内陆国,经济发展落后,交通条件差,出口不便,故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第一级 人口密集区 >100人/平方千米(例如:中国、韩国、日本);第二级 人口中等区 25~100人/平方千米(例如:巴西、埃及);第三级 人口稀少区 1~25人/平方千米(例如:蒙古);第四级 人口极稀区<1人/平方千米(例如:加拿大、格陵兰)。
埃塞俄比亚境内大部分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2/3。埃塞俄比亚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著。下图为埃塞俄比亚各州人口密度(人/km)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甲区域与乙区域人口密度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地形 D.河流
7.埃塞俄比亚中西部人口较为密集,是因为该区域( )
A.位于中非大裂谷带B.地势平坦,便于耕种
C.地处火山熔岩台地D.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答案】6.B 7.D
【解析】6.埃塞俄比亚的乙区域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土地生产力较低,农业发展水平低,导致人口稀少;甲区域位于湿润的西南气流的迎风坡,受埃塞俄比亚高原的抬升作用,降水多,气候湿润,利于农业生产,人口较为密集,选项B正确。气温、地形、河流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7.位于热带地区国家的人口往往选择海拔较高之地,因海拔高,气候不闷热,适宜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根据“境内大部分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可知,中西部人口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位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气候温凉,适宜人们居住、生活与生产。选项D正确。该地不位于中非大裂谷带;地势平坦、便于耕种不是主要原因;该地全部是火山熔岩台地,ABC错误。故选D。
【点睛】埃塞俄比亚高原在东非埃塞俄比亚境内,又叫阿比西尼亚高原,是一个平均海拔2500~3000米、在古老地层上覆盖广大玄武岩的波状高原。高原上耸立着一座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火山山峰,显得十分宏伟壮丽,为非洲地势最高处,有非洲“屋脊”之称。面积约80多万平方千米,非洲重要农业区,世界咖啡原产地。还特产苔麸、努格(油菊)、葛须等。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东非大裂谷南起约20°S的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纵贯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约旦地沟附近,绵延6000km,为巨大的地堑构造带。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既有咸水湖,又有淡水湖,这些成为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下图为东非大裂谷局部示意图。
(1)指出东非大裂谷形成后当地降水和蒸发的变化,并说明其理由。
(2)东非大裂谷附近的姆韦鲁湖是淡水湖,而鲁夸湖则是咸水湖,解析其成因。
【答案】(1)蒸发量逐渐增大,降水量也逐渐增多;以后降水量和蒸发量趋于稳定。理由:原来部分陆域被一系列湖泊所取代,因湖水蒸发,空气湿度增加,水循环更加活跃,降水量增多;随着地表环境的相对稳定,降水量与蒸发量趋于稳定,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2)姆韦鲁湖下陷幅度小,湖水水面较高,湖水以河水形式外泄,盐分不易积累,形成淡水湖;鲁夸湖下陷幅度大,湖水水面较低,湖水无法以河水形式外泄,只能以蒸发形式支出,盐分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材料来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涉及影响湖泊蒸发的因素、湖泊的成因,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1)材料中“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说明原来部分陆域被一系列湖泊所取代,蒸发量增大,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水汽增多使降水量也逐渐增多。等到地表环境相对稳定时,降水量与蒸发量趋于稳定,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2)由题中图表资料可知,姆韦鲁湖水面较高,湖水可以通过河水外泄,盐分不易积累,形成淡水湖;鲁夸湖下陷幅度大,地势较低,湖水水面较低无法流出,湖水只能以蒸发形式支出,导致盐分不断在湖泊积累,形成咸水湖。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非国家肯尼亚西北部荒凉的沙漠与戈壁滩上横亘着一个狭长的湖泊一一图尔卡纳湖,它是东非大裂谷和肯尼亚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湖中渔业资源丰富,图示范围以北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为东非高原,区域是查尔比沙漠。
材料二:卡纳湖位置示意图。
(1)描述L河水文特征。
(2)简述图尔卡纳湖成为咸水湖的原因。
(3)分析图尔卡纳湖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1)流量小,无结冰期,流速慢,流量季节变化大。
(2)湖泊所在区域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盐分;无河流流出,盐分在湖底累积,湖水盐度升高,形成咸水湖。
(3)湖泊面积大,鱼类生存空间大;有河流注入,带来大量营养物质;纬度低,水温高,适宜鱼类生存;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烈,饵料丰富。
(1)从图中看,L河纬度低,位于热带地区,没有结冰期;结合图中等高线可看出,L河流经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平坦,流速慢;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区域是查尔比沙漠,可推测出该地降水少,河流流量小;图示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因此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2)从图中看,该区域纬度低,全年高温,蒸发量大;根据材料可知,区域是查尔比沙漠,可推测出该地降水少;从图中看,该湖只有河流注入,没有河流流出,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盐分,无河流流出,盐分在湖底累积,湖水盐度升高,形成咸水湖。
(3)根据材料可知,图尔卡纳湖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湖泊面积大,鱼类生存空间大;从图中看,有河流注入,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饵料丰富;结合图中的纬线可看出,该湖纬度低,水温高,适宜鱼类生存;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烈,饵料丰富。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大深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湖面海拔774m,最深处达1470m,低于海平面600m以下。周围有多条河流汇入坦噶尼喀湖,湖水经卢库加河汇入刚果河。湖底沉积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流域内干湿季分明,受风带作用下的上升流影响,干季湖内鱼类资源丰富。根据调查显示,过去10年该湖部分边缘区域,水位下降了6.1米,坦噶尼喀湖正在面临威胁。下图为坦噶尼喀湖流域示意图。
(1)坦噶尼喀湖按成因为构造湖,根据图文信息说明判断依据及该湖的形成过程。
(2)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解释干季坦噶尼喀湖鱼类资源丰富的原因。
(3)分析导致坦噶尼喀湖水位下降的原因。
【答案】(1)湖泊南北狭长、东西狭窄(或长而狭窄),呈带状;受东非裂谷地壳运动影响,地面断裂下陷,东西两侧抬升,多条河流流水汇集,积水成湖。
(2)该流域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域,干(旱)季时,受东南信风影响,上升流将湖泊深处营养物质带到中上(表)层。
(3)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导致湖泊面积萎缩;上游降水减少,入湖径流量减少;流域内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大,导致湖水补给量减少;毁林开垦植被减少等。
【分析】该题以坦噶尼喀湖流域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了湖泊的成因与水文特征、渔业资源的影响因素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掌握程度,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湖泊的形成过程主要从湖泊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析,据图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东西窄、南北长,呈带状南北延伸,受东非裂谷地壳运动影响,地面断裂下陷,形成裂谷,断裂作用还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随后地表水源汇聚,形成湖泊。
(2)
湖泊鱼类资源丰富的原因可以从当地所处气压带、风带方面来分析。读图可知,根据大气环流的原理,坦噶尼喀湖位于赤道低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的区域,干季主要受到东南信风的影响,在风的作用下,形成上升流,由于湖底沉积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通过湖水流动来到表面,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从而为鱼类资源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同时,表层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数量多,渔业资源丰富。因此干季坦噶尼喀湖鱼类资源丰富。
(3)
根据材料可知,过去10年坦噶尼喀湖部分边缘区域,水位下降了6.1米,可考虑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从而使水位下降,而该区域入湖水量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和降水,由于气候变化,降水减少,入湖的径流量减少,加之流域内城市发展,人类活动增多,工农业用水量增大,以及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入湖水量减少;该区域出湖水量主要是蒸发量,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出湖水量增多,因此使湖泊水位下降。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纵贯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约旦地沟附近,绵延6000千米。谷底有呈串珠状的湖泊。
材料二 作为东非第二大湖的坦噶尼喀湖,是非洲东部的一个淡水湖,南北长约679公里,平均宽50公里,平均深度570米,仅次于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二深湖。除了两条主要河流流入坦噶尼喀湖,许多小河也流入湖中。坦噶尼喀湖有丰富的生物物种,生物学家甚至认为世界上80%的鱼类都是在这个湖里发现的。19世纪殖民时期,坦噶尼喀湖沿岸的捕鱼业最为兴旺,鱼获量巨大,后因远洋渔业的影响,湖区周边的渔业大幅减少。
材料三 下图为东非大裂谷局部分布及形成示意图。
(1)指出东非大裂谷谷底大部分湖泊按成因划分的类型及内外流类型,并分析谷底湖泊的形成过程。
(2)坦噶尼喀湖被誉为“鱼类的天堂”,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3)19世纪坦噶尼喀湖沿岸的捕鱼业兴旺,鱼获量巨大,目前渔业大幅减少。试从社会经济角度对这种变化加以阐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答案】(1)成因类型:构造湖,内外流类型:内流湖。
形成过程:①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拉伸)形成(南北走向)大断裂;②整体断裂带两侧岩块相对抬升,中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大裂谷,裂谷地区多断层地堑;③东非大裂谷地区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多,地堑积水成湖。
(2)①纬度低,湖水温度较高,利于不同种类的鱼生存;②湖水深度大,湖泊面积广阔,鱼类生存空间大;③四周多河流注入,带入大量有机盐类,饵料丰富。
(3)①19世纪受殖民影响,产业单一,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大量捕捞湖鱼;②目前受远洋渔业发展的冲击,市场需求被挤压而变小,公路和铁路设施落后,陆运条件差,交通不便影响市场扩大周围国家经济落后,发展较慢,当地市场狭小。需求增长缓慢。
【分析】本大题以“ 东非大裂谷”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东非大裂谷谷底湖泊的类型及形成过程、坦噶尼喀湖形成的自然原因、从社会经济角度阐述坦噶尼喀湖渔业大幅减少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读东非大裂谷局部分布及形成示意图可知:东非大裂谷谷底大部分湖泊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大断裂带,中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凹地,即地堑——东非大裂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大,地堑积水形成的。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纬度低,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湖水温度较高,利于不同种类的鱼生存;根据材料二“南北长约679公里,平均宽50公里,平均深度570米”可知,湖水的深度大,湖泊面积广阔,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根据材料二“除了两条主要河流流入坦噶尼喀湖,许多小河也流入湖中”可知:坦噶尼喀湖四周有很多河流注入,带来了大量有机盐类,为鱼类繁殖和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3)
根据材料二“19世纪殖民时期,坦噶尼喀湖沿岸的捕鱼业最为兴旺,鱼获量巨大,后因远洋渔业的影响,湖区周边的渔业大幅减少”可知:19世纪受殖民统治影响,该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捕捞湖鱼的数量增大;目前受远洋渔业发展的冲击,渔业市场的需求被挤压,从而市场变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运输设施落后,陆运条件差,由于交通不便,从而影响市场范围的扩大。周围国家的经济落后,经济发展较慢,导致当地市场狭小,对于鱼类的需求增长缓慢。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大深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湖面海拔774m,最深处达1470m,低于海平面600m以下。周围有多条河流汇入坦噶尼喀湖,湖水经卢库加河汇入刚果河。湖底沉积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流域内干湿季分明,受风带作用下的上升流影响,干季湖内鱼类资源丰富。根据调查显示,过去10年该湖部分边缘区域,水位下降了6.1米,坦噶尼喀湖正在面临威胁。下图为坦噶尼喀湖流域示意图。
(1)湖泊按成因可分为火山口湖、冰川湖、构造湖、堰塞湖等,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坦噶尼喀湖的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及该湖的形成过程。
(2)坦噶尼喀湖上鸟类众多,被人们称为鸟的王国。简述其主要原因。
(3)分析导致坦噶尼喀湖水位下降的原因。
【答案】(1)构造湖。湖泊南北狭长、东西狭窄(或长而狭窄),呈带状;受东非裂谷地壳运动影响,地面断裂下陷,东西两侧抬升,多条河流流水汇集,积水成湖。
(3)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导致湖泊面积萎缩;上游降水减少,入湖径流量减少;流域内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大,导致湖水补给量减少;毁林开垦植被减少等。
(1)根据材料“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大深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和图中湖泊的形态可知,该湖泊为构造湖,其形成过程主要由于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裂谷,断裂作用还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随后地表水源汇聚,形成湖泊。
(2)该题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考虑,主要包括栖息环境、气候条件、食物来源等方面,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大深水湖,湖泊面积大,为鸟类提供了广阔的栖息环境;湖泊周围城市少,人类活动影响小,对鸟类的生存环境干扰小;该地气温高、降水较多,水热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同时鱼类等生物资源丰富,鸟类食物来源充足等。
(3)根据材料可知,过去10年坦噶尼喀湖部分边缘区域,水位下降了6.1米,可考虑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从而使水位下降,而该区域入湖水量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和降水,由于气候变化,降水减少,入湖的径流量减少,加之流域内城市发展,人类活动增多,工农业用水量增大,以及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入湖水量减少;该区域出湖水量主要是蒸发量,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出湖水量增多,因此使湖泊水位下降。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埃塞俄比亚高原位于非洲东部,地质上是寒武纪非洲古陆的一部分,上覆中生代海相沉积层,最上层是厚达几百至2千米玄武岩覆盖层。
材料二:埃塞俄比亚为非洲第二人口大国,以农牧业为主,盛产咖啡等农产品,政府近年来致力于简化投资流程,通过“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免税且没有配额限制进入欧美市场。吉布提自然资源缺乏、工农业基础薄弱,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在两个国家间修建了吉亚铁路,并在吉布提市建临港工业园,中国企业在围绕投资建设电厂为核心的前提下,投资建设水泥厂、海水淡化厂、炼油厂等,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材料三:埃塞俄比亚地区简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生代以来埃塞俄比亚高原形成的地质过程。
(2)简析吉亚铁路的修建对埃塞俄比亚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中生代时期海洋物质沉积,固结成岩;之后地壳抬升,板块(或岩石圈)张裂(多断裂);岩浆(从断裂地带)喷出,冷却凝结形成玄武岩,堆高地表,形成高原。
【分析】本题以埃塞俄比亚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交通线路对区域发展影响、工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高原位于非洲东部,地质上是寒武纪非洲古陆的一部分,上覆中生代海相沉积层”, 说明中生代时期海洋物质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之后因地壳抬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使岩浆自裂谷带喷出,冷却凝结形成玄武岩,使最上层形成厚达几百至2千米的玄武岩覆盖层。因地壳抬升和岩浆冷凝堆高地表,形成高原地形。
(2) 据材料可知:吉亚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吉布提是港口城市,修建铁路有利于埃塞俄比亚的农产品出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有利于各种产品的进出口,增加商品流通渠道,吸引外资投资建厂;水泥厂、海水淡化厂、炼油厂等工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矿产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储量大,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埃塞俄比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我国是该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我国服装企业纷纷在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区投资建厂。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理位置及我国工业园分布。
(1)指出我国服装企业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
(2)说明我国服装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建厂过程中面临的自然障碍。
(3)从产业联系角度,简述我国服装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答案】(1)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及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利润;拓展市场,推动商品出口等。
(2)位于东非大裂谷沿线,地质条件复杂;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湿季降水量大;位于东非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生态环境脆弱等。
(3)带动相关产业的劳动就业;带动与服装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参与全球服装产业分工,融入国际服装产业的生产、销售链条等。
(1)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厂等方式,实现生产地转移。我国服装企业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从而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其次还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利润;开拓国外市场,推动商品出口等。
(2)我国服装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建厂过程中面临的自然障碍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地址、水文、生态环境等分析。该地位于东非大裂谷沿线,地质条件复杂;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分为干湿两季,干季炎热干燥,湿季降水量大;位于东非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生态环境脆弱等。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我国服装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劳动就业;带动与服装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推动埃塞俄比亚的产业转型升级;参与全球服装产业分工,融入国际服装产业的生产、销售链条等。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咖啡树是热带、亚热带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大部分高品质咖啡集中分布在海拔1500-2000m之间。下图为埃塞俄比亚简图,甲城市以咖啡贸易著称,被称为“咖啡城”。
(1)简述咖啡原产地的气候优势条件。
(2)分析甲城市成为“咖啡城”优势条件。
(3)针对甲城市未来发展,有人认为应该扩大咖啡的生产规模。请说明其理由。
【答案】(1)纬度低,热量充足;高原海拔较高,光照适宜;雨水充足。
(2)甲城位于咖啡集中生产区,货源充足;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对外联系方式多样,交通便利;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3)理由:当地生产咖啡的自然条件优越;扩大就业机会;扩大咖啡生产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1)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的纬度较低,其热量是比较充足的;埃塞俄比亚为高原地形,太阳辐射较强,光照充足;热带草原气候,分明显干湿季,雨季降水丰富。
(2)读图可知甲城市位于咖啡集中生产区,咖啡生产量大,货源多;其位于咖啡的原产地地带,咖啡的生产加工历史悠久,且其品质较好;读图可知甲城市有公路与外界相通,且距离机场较近,对外联系方式多样,交通比较便利;咖啡的国际消耗量巨大,该市的咖啡产品面向全世界,其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3)该地的咖啡生产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具备扩大咖啡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咖啡产业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促进该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
【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下图,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主要咖啡生产国之一。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里产出的咖啡风味独特、丰富而出众。其咖啡主要种植在海拔1100~2300m较高海拔地区,咖啡在静风、温凉、荫蔽或半荫蔽及湿润的热带环境中生长,主要采用森林一半森林种植模式(即利用自然森林里的野生咖啡树或在自然森林中人工栽种咖啡树)。
材料二:瑞幸咖啡是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全国门店总数超4500家。2022年一季度,在埃塞俄比亚完成超过3000吨高品质咖啡生豆的采购,使瑞幸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天的精品咖啡采购商。
(1)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埃塞俄比亚种植的咖啡品质较好的原因。
(2)分析埃塞俄比亚多采用森林一半森林咖啡种植模式的原因。
(3)分析瑞幸从埃塞尔比亚采购高品质咖啡对埃塞尔比亚和瑞幸企业的有利之处。
【答案】(1)海拔较高,气候温凉,适合咖啡生长;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降水相对较多;海拔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咖啡有机质的积累;气温较低,生长周期较长。
(2)该国为咖啡原产地,野生咖啡分布广;咖啡产区自然林较多,遮荫效果好,森林蒸腾作用强,林内湿度较大,气温较低;利用自然林种植咖啡,生产成本较低;咖啡品质好,收益高。
(3)对埃塞尔比亚:可扩大销售市场,增加外汇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对瑞幸企业:进口优质、廉价的咖啡豆,为生产优质咖啡提供保障,有利于扩大咖啡消费市场;可降低原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分析】本题以埃塞俄比亚咖啡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阅读材料可知,咖啡喜静风、温凉荫蔽或半荫蔽及湿润的热带环境中生长,埃塞俄比亚主要种植在1100-2300m的较高海拔地区,图中区域内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咖啡生长;在北半球的夏季,来自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较多,大于200mm等降水量线;且区域内海拔较高,导致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咖啡养分的积累;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生长周期较长,养分积累越多,咖啡品质越好。
(2)材料一中显示咖啡喜静风、温凉、荫蔽或半荫蔽及湿润的热带环境中生长,埃塞俄比亚是咖啡原产地,野生的咖啡分布广;区域内自然森林较多,遮阴效果较好,且可阻挡较大的风,森林的蒸腾作用较强,林内湿度较大,有利于咖啡的喜静风、温凉、荫蔽或半荫蔽及湿润生长习性;森林中种植咖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越适合的生长环境,咖啡生长的品质越好,经济效益越高。
(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对埃塞俄比亚:瑞幸的采购可以增加该国的经济收入,增加外汇储备;为其扩大销售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瑞幸:进口优质且廉价的咖啡豆,降低了原料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且有利于打造更高的品牌,制作更加优质的咖啡,为其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利于扩大咖啡的消费市场。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埃塞俄比亚周边沙漠广布,但却有“清凉王国”和“东非湿岛”的美誉。邻国吉布提自然资源缺乏、工农业基础薄弱。亚吉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是中国在非洲修建的又一跨国铁路,是非洲第一个全线采用中国电气化标准施工的现代电气化铁路,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下图为埃塞俄比亚位置图。
(1)分析埃塞俄比亚具有“清凉王国”和“东非湿岛”美誉的原因。
(2)亚吉铁路设计时速160km,但最终将时速调整为120km,请从自然环境和国情角度分析调整的原因。
(3)有专家认为吉布提将成为非洲的“新加坡”,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阐述理由。
【答案】(1)“清凉王国”:该国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虽纬度低但地势高,气候凉爽;“东非湿岛”:东侧的东北信风携带的海洋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多。
(2)西段穿越高原和河谷,地势起伏大;周围多沙漠,风沙活动多,降低车速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两国经济欠发达,货运量较少,降低时速能节约建设成本。
(3)赞同:地处红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亚吉铁路修建实现了海陆联运,拓宽了吉布提的服务范围;位于世界主要石油运输线路上,石油资源较丰富。反对:沿海地形崎岖,沙漠广布,筑港条件差;本国及周边地区经济落后;经济腹地狭小,货运量小。
【分析】本题以非洲区域图等先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交通线布局的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清凉王国”说明当地气温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埃塞俄比亚虽然纬度低,但地势高,气温低,气候凉爽;“东非湿岛”说明当地水汽较充足,该地地处东北信风带的迎岸风位置,来自海洋的信风携带大量水汽登陆,受到地形抬升影响多降水,气候湿润。
(2)根据图文材料可知,亚吉铁路经过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形起伏大,沙漠广布,风沙较大,速度太快无法保证列车运行安全;从国情上看,埃塞俄比亚与吉布提工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运输需求小,降低速度可减少运行成本。
(3)该题目为开放性题目,赞同不赞同均可。赞同:当地地处世界主要海上运输线路的沿线,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临近石油丰富地区,货运需求大,铁路的修建扩大了港口的经济腹地,可实现海陆联运,增强运输能力。不赞同: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周围沙漠广布,修建港口的条件较差;附近地区经济落后,腹地狭小,运输市场需求量较小,建设港口效益较低。综合自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讲地又讲理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