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译著联合书单|糖与雪:冰淇淋与我们相遇的五百年翻书党澎湃新闻

《当卡夫卡迎面走来……:一本回忆录》

[德]汉斯-格尔德·科赫主编,强朝晖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弗朗茨·卡夫卡的朋友、亲戚和熟人对他的回忆,试图以卡夫卡亲友的视角来揭示这位神秘作家的真实面貌。主编汉斯-格尔德·科赫精心挑选了那些能够反映卡夫卡个性和真实生活的文章,同时排除了那些撰写者过于自我中心或与事实不符的记述。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卡夫卡生平的再现,更是对他人格的探索。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窥见卡夫卡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复杂关系。

《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医学》

方小平著,董国强、干霖、王宜扬译,年轮·译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68年,在“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不但大批城镇医院的医生“下放”到农村,而且由上海近郊川沙县开始,被称作“我伲贫下中农自己的医生”的“赤脚医生”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落后乡村缺医少药的窘况,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的尝试,建立了以社队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也创造了当代华佗孙立哲们的“神话”。事实上,赤脚医生还与社队干部、民办教师、农技员和大小队会计一起,构成了与道地的“泥腿子”们相对应的某种准知识、技术或管理阶层。本书通过口述访谈和文字档案还原了特殊时空背景下医患群体的集体记忆,也使中国医疗制度史的叙事更加全面。

《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

[美]罗伯特·贝拉著,孙尚扬、邵铁峰、刘一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伯特·贝拉的人生收官之作,吸收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继承自黑格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以来的宗教研究传统,系统地重构了历史中的宗教。全书以距今一万年前为上限,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为下限,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类早期文明至轴心时代的宗教演变,渐次讨论了部落宗教,上古时代的宗教,以及轴心时代的以色列、古希腊、中国和古印度的宗教。

《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中华帝国在东亚南部的建立》

[俄]马硕著,尹嘉越译,东方出版中心

传统观点认为,中华帝国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征服的过程,本书则以秦汉帝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帝国视为一种互动网络,分析网络中多元主体的作用,挑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方中原的单一中心范式。本书主要关注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向长江以南扩张及紧随其后的一段时期,从网络视角探讨了帝国的形成,并将其视为根植于东亚大陆上,通过文化、经济与政治军事关系联系起来的各社群之间长期互动的过程。对于中华帝国克服恶劣环境、瘟疫及后勤方面的困难,以巩固对长江以南亚热带地区的统治而言,这一网络被证明至关重要。

《消遣:从金石艺术到中国现代史学》

[英]宗小娜著,罗智国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金石学起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金石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的金石学如何演变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期间,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新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交融,逐渐变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关于非洲的八堂课:法兰西公学院课程讲稿》

[法]阿兰·马邦库著,邬亚男译,译林出版社

本书由作家阿兰·马邦库在法兰西公学院的讲稿整理而成,涉及非洲的文学写作、文化甚至政治视野等多个方面。“黑人性”并不仅仅是黑人之间的事,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黑人人文主义精神的方式。从黑暗走向光明,非洲经历了漫长的斗争,这八堂课表达了作者对非洲文化与全球文化和平相处的强烈渴望。

《来自英国的冬宫御医: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天花》

[英]露丝·沃德著,姜晓鲲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提及叶卡捷琳娜二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其卓越的执政能力、美艳的形象和为人津津乐道的情感生活,而本书作者从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天花的故事这一经常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入手,结合英国、俄罗斯两地的历史文献,以小见大,呈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英国贵格会医生托马斯·迪姆斯代尔的帮助下接种天花疫苗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叶卡捷琳娜二世战胜天花的经历正是18世纪全球公共卫生运动的壮举。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文化的源与流》

[美]阿瑟·赫尔曼著,陈常燊、孙逸凡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二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哲学方向,并展开持久的竞争,对西方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刻画了这场哲学竞争的发生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师徒二人及其后世支持者(或敌人)的博弈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石,塑造了西方文明的核心特征,并使之保持活力。本书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直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及主要哲学思想家的思想。

《认识你自己》

[法]吕西安·热法尼翁著,陈元瑗、张书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得以踏上一段持续了30个世纪之久的漫长旅程,领略古希腊和早期基督教的智慧、福德和神秘主义。在笑声与惊奇中,我们与苏格拉底、圣奥古斯丁以及翁贝托·埃科同路前行。

《权力的支柱:战争、金钱与英国的崛起,1688—1783年》

[英]约翰·布鲁尔著,单灵芝译,商务印书馆

作为偏居欧洲一隅、人口稀少的小国,英国是如何在一个世纪之内崛起为世界性大国的?作者细致分析了英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历程,指出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并不在于政府被削弱,而在于行政力量的增强,特别是税收力量的增强。书中,他指出了税收和战争之间的联系,提出英国取得欧洲战争胜利的关键是行政机构的完善和征税取得的金钱,并引出了英国历史上的一大悖论——英国人引以为傲的自由,恰恰是由复杂的官僚体系支撑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美国思想底色》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著,魏琦梦译,中科书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起源于英国,却在美国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从内战结束到20世纪初,美国可谓“达尔文国度”,但达尔文的影响也随时间而呈现出不同的侧重,大体以1890年为界,此前美国处于镀金时代,经济狂飙突进,社会思潮以个人式的达尔文主义为主,鼓吹自由放任、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后美国步入进步时代,国内矛盾加剧,集体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跃居主流,成为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的理论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达尔文主义陷入沉寂,但——只要社会存在掠夺性,它便有可能卷土重来。

《沏:茶的奇遇》

[英]亨丽埃塔·洛弗尔著,胡敏译,联合读创|花山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遍访全球茶园的真实记录,书中不仅有她在全世界寻找优质有机茶叶的故事,还包括了全球各地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的介绍。书中还有作者分享的关于不同茶叶的冲泡方式。在作者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看到茶叶在整个全球的发展,以及日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中国茶叶正在逐渐走向高端餐饮、酒店,由中国茶叶引发的全球茶叶文化也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黑格尔主义与人格》

[英]安德鲁·塞斯著,王兴赛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本书是英国观念论史上的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作品。作者对黑格尔哲学展开了尖锐的批评,认为黑格尔始终都在讨论自我意识、精神等概念,而没有领会到这些东西只是一些抽象物,唯有个体性的精神才是真实的。塞斯进而主张,我们指示为实在之根据的东西只能是人格性的。这一立场与格林、布拉德利和鲍桑葵为代表的观念论大相径庭。本书因此开启了英国观念论中的人格主义分支,极大地丰富了英国观念论哲学体系。

《世界和非洲》

[美]W.E.B.杜波依斯著,李冠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首次发表于世界大战战火刚刚熄灭的1946年。这是一部从非洲人的视角书写的非洲历史;或者更恰当地说,这是一部关于黑人的历史,它构成了世界的一部分,而20世纪中叶,这个世界已经满目疮痍。其时,学术界长久以来存在着“各大洲中只有非洲没有历史!”的成见,本书正是要从头讲述黑人在从史前到现在的人类历史上所扮演的必要角色。

杜波依斯在书中介绍了非洲大陆的自然地理、非洲各地区灿烂的古代文明、非洲的文明成果及其对世界的贡献,殖民者对非洲进行劫掠和剥削的历史罪行、奴隶贸易的内部运作机制、资本主义对非洲的影响,以及黑人和有色人种持续几百年的抗争。他指出,建立在殖民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上、曾统治了世界的欧洲文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如今已经崩溃;和平和宽容是通向永恒进步的唯一道路。没有自由互联的亚洲和非洲文明,欧洲就无法在同一个世界里生存下去。

《从衰落到革命:危机中的罗马政治思想》

[瑞士]本杰明·施特劳曼著,方凯成、夏尔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自公元前2世纪格拉古兄弟土地改革,至前1世纪秦纳、苏拉及三巨头拉开权力斗争与内战的大幕,罗马原有的、由一系列法律维持的秩序被逐渐打破,矛盾丛生的共和国就此滑入失序。作者认为,对于这段历史,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的解释聚焦于“法”的层面,即政治危机与高阶法失灵的关系:后者原应制约实定法、规范权力运转,却在乱局中逐渐遭到搁置与破坏,致使共和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由此出发,他对罗马高阶法展开了全景式研究,并讨论了这种法的规范性如何以有别于古希腊德治理想的进路对早期现代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NASA工作运转》

[英]大卫·贝克著,李薇濛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于1958年,是对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的回应。本书正是讲述美国这一航天机构的故事:它的布局、外地中心的设置以及它是做什么的。本书提供了一份详细的NASA工作运转的情况解读,解释了其工作和内部运行的各种方案,为读者打开了一探其如何进行各类航天项目的大门。

《性与美:颜值的进化史》

[美]迈克尔·瑞安著,余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什么是美?为什么我们认为孔雀的羽毛很美,为什么一条彩虹是美的?为什么动物认为某些特征是美的,而另一些则不是?动物是否拥有与生俱来的对性的审美?如果有,它的根源又在哪里? 是文化还是基因决定了我们对美的判断?为什么我们总从异性身上寻找美?作者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于大脑——尤其是雌性的大脑中,她们才是生物演化这部木偶戏的幕后演员,引导着雄性进化出了美的特征。

《绥靖时代》

[英]蒂姆·布弗里著,吕芃译,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蒂姆·布弗里将本书所讲述的时期定为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通过重新构建英国一次次“绥靖希特勒”的谈判,展现了在纳粹于欧洲开展领土扩张等活动时,英国政府的犹豫不决、外交失败和议会内讧,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讨了英国绥靖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影响,表明最终走向战争的结局并非是少数人的盲目选择,而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汗水的奖赏:运动小史》

[美]比尔·海斯著,沈慧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跑步、游泳、摔跤、拳击、举重、散步、瑜伽……作者通过追溯这些不同运动形式的起源,记录了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将他自己个人的运动经历与从古至今的运动的文化和科学史联系起来,剖析人类运动的动态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了解运动在21世纪我们生活中的地位。

《从塞北到西域:重走沙漠古道》

[美]欧文·拉铁摩尔著,王敬译,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1926年拉铁摩尔从塞北前往西域的游记。他就像一个中国商人那样,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组建了一支拥有九头骆驼的商队。他从张家口出发,沿着明清时期形成的商路,经呼和浩特、大青山、百灵庙、阿拉善、额济纳河、黑戈壁等著名坐标,到达新疆古城子。他不仅记述了沿途风光之美和商路之险,更把目光投向那些原本不会在历史中“留下声音”的人:驼夫、商贩、流浪汉、沿途居民……正是这次旅行,成为他走上学术之路的契机。

《糖与雪:冰淇淋与我们相遇的五百年》

[美]耶丽·昆齐奥著,邹赜韬、王燕萍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冰淇淋在欧洲曾经是贵族专享的甜点。可是在当今社会,购买一个冰淇淋是一个普通人也能负担得起的消费。从17世纪的意大利柠檬冰糕到20世纪的美国草莓冰淇淋,这一广受欢迎的冷饮经历了技术变革和民众喜好的变化。追随冰淇淋在欧美传播的脚步,从意大利、法国、英国再到美国,我们会发现它的历史充满了神话、传奇和各种趣事,它的事业逐渐发展壮大,直至在现代食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诊所在别处:成瘾人类学和药物依赖下的青少年》

[美]托德·迈耶斯著,姚雨萌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前,药物滥用正在阴影下撕裂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的家庭、社区和友谊。尽管我们对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其外部社会、经济条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但关于药物依赖的个人经历及其治疗仍存在许多未知。

当走出诊所后,药物成瘾者的生活将被如何重塑?人类学家托德·迈耶斯在三年时间内追踪了不同身份背景的青少年接受药物治疗的经历,并且结合临床研究、医学资料和民族志产出了关于成瘾的知识。我们面临着成瘾、青少年以及治疗人类学的困境,而这些个体故事将告诉我们关于“治愈”的可能性。本书尝试重新讨论药物依赖以及这种成瘾的生活经历如何超越了现有的对于药物治疗“成功”和“失败”的二元分类,而这将开启关于生命和健康的哲学对话。

《白洞》

[意]卡洛·罗韦利著,张亦非译,博集天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们经过黑洞的中心,绕开恒星的残骸,来到时间与空间终结之处——白洞诞生的地方。白洞是黑洞的反演?从黑洞进去的东西会从白洞出来?跨过奇点,越过时间的尽头,会发生什么?视角的差异、时间的弹性、因果关系的本质……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能决定未来,而非过去?在本书中,罗韦利的讲述将再一次颠覆你的直觉。

《王阳明新传》

[日]冈田武彦著,徐建雄译,好读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王阳明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他无疑是一位左手执书卷,右手持宝剑的豪杰,也是一位可称为哲人与英雄的儒者。他那历经千辛万苦而悟得的宝贵思想,是切实可行且充满生命力的,故而,能给在现实生活中疲于奔命的我们以巨大的精神鼓舞与强大的自信力。

诚如作者所言,希望这部叙述了王阳明之生涯以及其思想之核心的小书,能在这些方面对读者有所裨益。

《收集故事的二手书店》

[韩]尹城根著,叶昭源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沉睡的书是已被遗忘的书,而把书唤醒的人才能得到书中的真实故事。将沉睡的书唤醒,找寻其中蕴含的无限力量,这就是韩国知名二手书店店长尹城根真正的工作。在“爱”“家人”“奇谭”和“人生”四个篇章中,他分享了自己作为二手书店店长所精心收集到的各种关于书的故事中最特别、最有趣的29个故事,其中既有珍贵的人生启示,也有暖心的成长回忆。作者说,书店主理人只是自己表面上的职业,实际上“奇谭收藏家”才是他真正的职业。

《最后的蝴蝶》

[美]尼克·哈达德著,胡劭骥、王文玲译,思库|江苏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场关于最稀有蝴蝶的精彩演出,全球变化如何威胁它们的生存,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将它们从濒临灭绝的境地中拯救出来。作者从生物学与自然保护的角度,编织了一个生动的个人故事。他与时间赛跑,阻止了六种美国本土稀有蝴蝶的衰落;他讲述昆虫完整的生命历程,赋予了它们在人类世界里延续的可能性。

《黑太阳:抑郁与忧郁》

[法]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著,郭兰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在书中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抑郁”与“忧郁”做了一系列的探讨。书名“黑太阳”这个看似悖论、充满张力的意向,指代的是个体遭受抑郁折磨、被无法言说的痛苦吞噬的内心状态。作者以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作、患有癫狂症的法国诗人奈瓦尔的诗作为例,且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杜拉斯的全部作品做了一个总括式的解读,以四位创作者的个例分析,指出我们可以如何战胜忧郁。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 1914—1916》

[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美]玛乔丽·佩洛夫编,刘楠楠译,我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维特根斯坦在一战前线所写的战时笔记,包括左手页的私人加密笔记与右手页的哲学笔记,因其与《逻辑哲学论》的写作过程密不可分,从而具备不可替代的哲学史研究价值。本书编者玛乔丽·佩洛夫依据挪威卑尔根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目前公开的版本,在完整呈现三册幸存私人加密笔记的同时,穿插编排了与之对应日期的重要哲学笔记,并以详尽的导言对两种笔记之间的关联与呼应做出了颇具启发性的阐释。

《为火所困:赖特的梦想与愤怒》

[美]保罗·亨德里克森著,蔺玉清译,文化发展出版社

顶着烈日锄草放牛的少年,校园舞会上出丑的大学生,在东京的陋巷里搜买浮世绘的艺术商,三次婚姻中的丈夫,七个子女的父亲,涉及私奔、火灾、谋杀、诱拐和破产而频频见报的社会名人,监狱铁窗下熬过寒夜的被告,驾驶着敞篷轿车横穿半个美国的花甲老者……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除了他自己的天才之外,他蔑视一切。但真实的赖特很难发现,他完全理解自己所做的选择,并遭受其痛苦。这就是保罗·亨德里克森在这本传记中揭示的赖特。

《元代士人与地方社会》

[日]森田宪司著,于磊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宋元之交,天下大变,向来固守夷夏之防、自视甚高的汉族士人如何面对草原上来的新政权,这是一个研究知识分子心态史以及知识社会学的极好切入点。本书根据多种史料描摹了处于社会与人格裂变中的汉族士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并且对士人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新颖的评价。本书是日本汉学家森田宪司的代表作,其充分利用了现存的大量石刻资料与拓片,细致入微地研究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形态与真实处境。

“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

[英]罗伯特·麦克法伦著,王如菲、杭海译,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这是一组关于风景和心灵的行走文学三部曲。当今著名的旅行写作、自然写作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横跨九年完成,他登上高山、徒步荒野、寻访古道,走向外部的风景,绘制心灵的版图。

《逐利之网:从库克船长到淘金热的太平洋世界》

[美]戴维·伊格莱尔著,姜智芹、王佳存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历史学家戴维·伊格莱尔从太平洋贸易的扩展入手,生动展示了航海家、商人、捕猎者和土著居民在风云际会的大洋世界中如何交织命运,其中不乏暴力与悲剧事件。伊格莱尔深入描述了土著居民如何在外来瘟疫的肆虐下苦苦挣扎,俄国人季莫费·塔拉卡诺夫的苦难经历如何典型地揭示掳掠人质和俘虏的普遍做法,玛丽·布鲁斯特如何目睹屠杀海豹、海狗和鲸鱼的血腥“大捕猎”,以及詹姆斯·德怀特·达纳如何在知识追求上成为与查尔斯·达尔文并驾齐驱的人物。

《去未来化:一种新的设计哲学》

[澳]托尼·弗赖著,施晗薇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于1999年首次出版,该书如预言般向世人展现了这个我们与非人类他者所共同生活的世界,未来的诸多可能正在被剥夺,这意味着什么。本书认为,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导致不可持续的帮凶,而另一方面,当我们透过去未来化的视角重新思考,将其当作一种促成行动的模式,帮助我们对抗世界之未来的否定,那么去未来化将改变我们对于设计,对于如何建构未来的理解。

《壮游欧洲:作家和艺术家的世纪之旅》

[法]克洛德·布埃莱著,郑诗诗、施媛媛译,上海文化出版社·回声文库

这是一部讲述18—19世纪西方文学家、艺术家在欧洲进行“壮游”活动,以及期间的所见所闻的历史、文化随笔。在1780—1880这100年的时间里,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波兰、瑞士诸国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在游览欧洲的旅行中不断创作、广泛交游,足迹踏遍欧洲各大名胜。

《谎言与真相:美国历史上的假新闻与假新闻业》

[美]安迪·图赫尔著,孙成昊、刘婷译,中译出版社

从17世纪末美国的第一份报纸,到21世纪初的网络媒体,近300年来,美国的假新闻随着新闻业的诞生而诞生,总在被反对,却从未被消灭。目前公众的生活中,充斥着“有毒”的虚假消息,而作者将告诉我们,事情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THE END
0.包茂红教授:人类世与海洋环境史: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先后开设本科生课程《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亚非拉近代史》、《亚洲史》、《非洲历史与文化》、《世界通史》等,研究生课程《亚非拉近现代史研究》、《环境史学史》、《亚太区域史研究》、《亚太区域环境史》、《菲律宾史研究》、《非洲史专题》、《南非环境史研究》等。 本文原载《信睿周报》第75期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微信公众号,为阅读方便,注释从略。jvzquC41gji/o~h0gf{/ew4kphu0397514637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