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背景或条件
(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5)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②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2)中央: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郡县制
①起源:源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②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
b.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案】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3.影响:
(1)积极:①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②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2)消极:①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②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考点】2: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汉承秦制”、调整巩固的表现: 中央官制发展形成中外朝制;地方制度:汉初郡国并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政治措施:
①建立中朝: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②设置刺史: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
③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开疆拓土。河西四郡,管辖西域。
④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才能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3)军事措施:出击匈奴。
(4)文化措施:①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②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①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考点】3:秦汉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但赋税沉重;大兴工程的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2、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1)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
①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改进:西汉推广耦犁、东汉使用一牛挽犁;采用耧车播种;犁壁(铁铧犁)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③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至秦汉:两年三熟,代田法,区田法
(3)土地经营方式:
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
②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
古代庄园经济的特点:以大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建立;集体生产组织方式;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产品种类繁多、丰富,基本自给自足;佃客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3、手工业发展概况
▲冶铁业:①冶铁技术的进步: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16世纪前领先世界);②燃料:煤(汉代开始)
▲丝织业: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
▲陶瓷业: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4、商业的发展
(1)市场的发展: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发展。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设令、长严格管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外贸易发达;
(2)城市的发展:西汉的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3)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时盐铁酒专卖;
【考点】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秦崇尚法家思想;
秦焚书坑儒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作用;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使经济得到恢复,
3、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以儒家思想为统治的思想大统一,更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
5、太学的出现:汉武帝创立。
(1)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汉武帝时代,同时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小结】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统一。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③与时俱进: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2)目的: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3)表现:①尊儒:A、起用儒者参政;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②倡儒:兴办太学、兴办郡国学校。
(5)影响:
(1)对汉代政治: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对儒学态度
排斥、打击
尊崇
手段
简单粗暴
倡导、劝勉、教化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考点】5、文化:
①文字:秦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得到推广。汉代小篆、隶书通行,出现草书、楷书、行书;
②艺术:雕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③科技: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文学:汉赋。
⑤宗教:西汉末年,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东汉时期,本土道教兴起。
【案】同时期中国与西方:
内容
古代中国(秦汉时期)
古罗马
发展阶段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
从奴隶制城邦不断发展壮大,到公元1世纪前后(东西汉交替之时)扩张而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经历了从贵族共和制到君主帝国专制的发展阶段;
政治改革、法律制度
发展和完善君主专制,法律成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
古罗马先是实行共和制,法律限制专制,后实行独裁,使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
罗马法是古代罗马对全世界的杰出贡献。
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
【考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魏晋隋唐政治文明的传承特点及影响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
②评价:A、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B、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C、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D、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2、魏晋至唐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1)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①含义:以“中正”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官的制度。
②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2)隋唐:科举制。
①概况: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3)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从汉至唐注重对选官用人制度的变革。隋唐形成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改变了魏晋以来的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基本奠定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后世沿用,宋元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逐步完善,明清逐步走向僵化。
(2)从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规律看,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为真才实学;选拔方式由世袭、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拔制度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更加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等。
(3)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深远。如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思想上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唐诗、宋词的繁荣等角度理解。
【考点】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生产工具的改进:
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
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2、耕作技术的成熟:魏晋:《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
3、魏晋时开发江南,经济重心南移:
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4.土地兼并:
(1)概况:进入汉代后,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统治者对策:
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以确保政府收入和社会稳定;
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
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
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考点】3:手工业的发展
▲冶铸业: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
▲丝织业:唐:官营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缂丝技艺。
▲陶瓷业
(1)制陶:唐代的唐三彩享誉中外。
(2)制瓷(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南北朝:炼制白瓷
唐:制瓷业成为独立工业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
首创釉下彩绘技术。瓷器成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开通海上丝路,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考点】4:商业的发展
1.市场的发展及原因:
①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
③隋唐时期,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唐代夜市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设市令或市长,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曹魏、北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南朝南方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发达发展;统治者的重视等。
②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等。
2.城市的发展:唐朝时除了长安和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以外,还有“扬一益二” 扬州(广陵)是“雄富冠天下”,益州(成都)。
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考点】5:科技文化:
①印刷: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
②火药:炼丹家发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唐末应用于军事;
③造纸术在唐朝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④诗歌鼎盛时期:
唐诗繁荣的原因: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诗歌的繁荣。
代表人物及作品: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诗人高适、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
【案】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从中国的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的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主要字体。
二、书法
1.书法艺术的形成:
中国书法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注重的是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以后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重审美功能。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代表人物及特点:
(1)秦朝的李斯是著名篆书家,
(2)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王羲之,号称“书圣”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后世誉为“颠张狂素”。
(4)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后世誉“颜筋柳骨”。
(5)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三、中国画:
(1)中国画又称国画,是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洛神赋图》。隋朝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唐代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2)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的艺术特点: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②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③艺术风格上,追求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文人画(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的艺术特点:①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②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风格;③注重诗意。
●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书画同源;写意传神;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考点】6: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社会矛盾:
⑴阶级矛盾:政治黑暗,徭役兵役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⑵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民族矛盾激化。
⑶统治危机:民众暴动频繁。
2、有利条件:
⑴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⑵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不甘落后,勇于进取(主观条件)
二、改革目的: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解决统治危机;改变落后,促进北魏社会发展;加速政权封建化,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
三、改革特点:
1、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
2、改革分两个阶段,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制度(推行均田制、推行租调制、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后期孝文帝主持,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合作(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少数民族主动封建化的改革。
2、影响:
(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华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