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亿年:那些消失在时光里的“史前文明”疑云

夏日的夜晚,蝉鸣阵阵,搬个小马扎往院子里一放,往上面一坐,仰头就能看见满天繁星。那星星一闪一闪的,就好像在跟咱眨眼睛,让人忍不住就开始瞎琢磨。咱脚下这地球,都已经46亿岁啦,可人类呢,满打满算也就存在了200万年。这就好比地球是个老寿星,人类只是它生命里的一小段插曲。那在咱们人类诞生之前,这地球上会不会曾经有过比咱们还高级的文明呢?说不定人家早就坐着飞船在宇宙里溜达了,想想还挺让人好奇的。

1968年,一位化石爱好者在美国犹他州的羚羊泉发现了一块奇特的三叶虫化石。这块化石距今约5亿年,属于寒武纪时期。令人惊讶的是,化石上清晰地印着一个类似皮鞋鞋底的痕迹,长宽约为26×8.9厘米,前端还有鞋尖被压下去的痕迹。早期,有人猜想这或许是史前人类留下的脚印,意味着在5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和现代人类足部结构相似且穿着皮鞋的生物。然而,地质学家经过研究后给出了解释,认为这可能是地质运动造成的巧合。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岩石受到挤压、扭曲等作用,可能会形成类似鞋印的形状。

对比项目

“齿轮化石”外形特征

现代海百合结构

纹路

具有轮辐状纹路

有类似轮辐状的分支结构

中心结构

存在中心轴结构

有中心柄结构

曾经,人们发现了外形酷似齿轮的化石,一度猜测这是史前机械文明的产物。但科学家通过与现代海百合进行生物对比,推翻了这一猜想。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棘皮动物,其茎干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在石化过程中,茎干的横切面就可能呈现出类似齿轮的形状。海百合通常生活在海洋中,以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它们通过茎干附着在海底或其他物体上。

在非洲加蓬的奥克洛铀矿,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这里的铀235浓度出现了异常衰减。正常情况下,铀235的天然浓度约为0.7%,但在奥克洛铀矿中,其浓度仅为0.44%。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核反应堆。自然核反应堆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奥克洛地区的铀矿富集程度较高,同时有地下水作为慢化剂,能够使中子的速度减慢,从而引发核链式反应。与人类核反应堆不同的是,自然核反应堆没有复杂的控制和冷却系统,它完全是在自然条件下偶然形成的。

如果史前存在高级工业文明,必然会在地球留下显著的痕迹。工业文明的典型产物,如塑料、核废料和金属制品等,都具有长久的保存性。

· 塑料:塑料难以自然降解,会在环境中长久留存。如今在地质层中发现的微塑料,都源于近现代人类活动,并未在更早的地层中出现。

· 核废料:核废料具有极长的半衰期,一旦产生,会在地质层中留下独特的放射性标记。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早于人类的核废料痕迹。

· 金属制品:金属制品在自然环境中虽会腐蚀,但仍会留下特定的金属元素富集层。但在地质勘探中,并未发现早于人类的大规模金属制品痕迹。

这些证据表明,在人类之前,地球上可能并未出现过类似现代工业的文明。

地球生命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有序的过程。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生命,它们结构简单,多为单细胞生物。此后,生命逐渐从简单向复杂演化。

5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是生命演化的重要节点。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多细胞生物突然涌现,生物种类和形态迅速多样化。从那时起,生物逐渐从海洋走向陆地,演化出了各种不同的物种。

直到20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出现。整个生命演化的过程,在化石记录中呈现出明显的连续性。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表明,在某个时期存在技术文明的突然出现或消失,即所谓的“文明轮回”在生物演化的逻辑上是矛盾的。生命的演化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很难想象会出现文明的突然中断和重启。

2018年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志留纪假说”,其核心观点为:若工业文明存在于数百万年前,历经漫长岁月,其痕迹可能因地质活动被彻底抹去。从一些实验数据来看,建筑在5000年的时间里会因风化作用而严重受损,电子设备在15年左右就会因锈蚀而难以辨认。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下,板块运动、火山喷发、沉积作用等地质活动会不断重塑地球表面,将可能存在的史前工业文明痕迹掩埋、破坏。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志留纪假说”目前仅仅是一个思想实验,尚未有实际的证据来支撑这一设想。

在人类的文化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史前文明的传说。亚特兰蒂斯、利莫里亚等传说中的文明,常常被人们提及。传说中,亚特兰蒂斯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繁荣的社会,但却在一夜之间沉入海底;利莫里亚则是一个神秘的大陆文明。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传说缺乏地理和考古方面的支持。《摩柯婆罗多》中曾有“飞行器”的描述,但这更多是文学创作。这些传说虽无实证,却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未知文明的好奇与想象。它们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探索和追寻。

在探索史前文明的道路上,我们应秉持开放且需实证的科学态度。夏夜观星时的那份好奇与追问,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探索未知的征程。虽然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证明史前文明的存在,但追问本身比答案更重要。它激发着我们的求知欲,推动着科学不断向前发展。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深地层钻探、海底沉积物分析等方式,进一步探寻地球的奥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秘密会逐渐浮出水面,为我们揭开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

THE END
0.异闻录:彭加木失踪之谜与双鱼玉佩事件详析(完整版)重水主要用作核反应堆的慢化剂和冷却剂,用量可达上百吨。重水分解产生的氘是热核燃料。 也就是说,它是用来制造核(不管是核能源还是核武器)的。 为了防止核武器的扩散,重水的生产和出售在很多国家都受到限制,包括中国。而提炼重水本身又是件十分费钱耗资源的事情,因而在六十年代初的中国,罗布泊存在天然重水这个可能jvzquC41yy}/lrfpuj{/exr1r1h5fnjd29g25:
1.AMS反应堆(AntiMassSpectrometer)1.0.27x3963版本后AMS反应堆将无法产出能量,仅能作为装饰,同时造价大幅降低。 1.0.27x5???版本后反应堆被移除。 反应堆所需要部件: AMS基座一台。 AMS反应核心(活跃奇点、微型虫洞、和谐之眼、Thingy) 一个。 AMS催化器(除了空白催化器) 四个,可自由搭配。 jvzquC41yy}/olrqf0io1rygo17:4A=;0jznn
2.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全人脑细胞图谱、人工智能首次成功从零生成原始蛋白质、全球最大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开始运行、OpenAI正式发布GPT-4、卫星首次成功向地球传送太阳能证明天基能源可信性、人类眼球首次移植成功、迄今最小粒子加速器问世、科学家首次实现单原子X射线探测、全球首张昆虫大脑“地图”绘制完成、人类泛基因组首jvzq<84vgen/eww0ep5nzto142852:631v814=5333e64?:762?20|mvon
3.“加快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核电当作为”——人民政协网如何保证核安全?卢铁忠建议,加快发展钠冷快堆、全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全力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对于发展快堆,卢铁忠介绍,发展快堆是我国“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一步,对于推进核燃料闭式循环、促进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9/25322887298:47xjvor
4.地球各地频现远古地下长廊:真存在地下文明么?纪实台1981年5月,著名探险家毛利斯曾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附近一处地洞入口进入到地下长廊。在地下长廊里,毛利斯发现了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壁平整并经过粉刷。总之,无数地下长廊遗迹的发现,似乎越来越清晰地表明:远古时代确曾存有高度发达的地内文明。 位于加蓬共和国奥克洛矿区的古老核反应堆资料图片(来源:资料图) jvzq<84lkunj0lsvx0io1;532381;86227<8a:3ujvsm
5.2020坚定理想信念 感受核科学魅力 兰州大学 杨西荣 2020年7月26—31日,在近物所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近60名优秀大学生齐聚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共同感受国家实验室的魅力,坚定自己的人生航向。 本次夏令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自从大二开始,我就决心未来投身先进核反应堆和核jvzquC41yy}/kvuecu4be7hp1gjv1ƒx{fu5yn‚y14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