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远古科技:亿年前核的反应堆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今天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个非常稀罕的物件,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全世界仅此一例。而且它的奇特的运行方式以及核废料处理方式,令当代科学家啧啧称奇。

故事得从非洲小国加蓬共和国(Gabon)说起。加蓬位于非洲中西部,早期为法国殖民地,国土面积只有2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00万。国家虽小,矿产却很丰富,有石油、镁矿、铁矿、黄金矿、铀矿等等。加蓬人靠出口这些矿产,比邻国过得富裕。

1968年法国发现奥克洛(Oklo)地区的铀矿比较丰富,于是进行挖掘开采。1972年,法国皮埃拉特的一家核燃料厂进口了奥克洛铀矿石。

一个奇怪的现象就在这时被发现了。

工作人员鲍齐奎斯在对矿石的提炼产品,六氟化铀进行常规分析时,发现其中铀-235同位素的含量只有0.717%,而不是应有的0.720%自然含量。接着又测到好几批来自该矿区的铀原​​料都有这种偏低的结果。这种异常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要知道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地方,甚至在月球上或陨石中,铀-235同位素的自然含量始终都是0.720%。

虽然是微⼩的差异,但是意义却是重大的。它足以令科学家怀疑,奥克洛铀矿石可能并非自然产品。

难道这些矿石已经过人工处理了?带着疑惑,科学家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虽然奥克洛铀矿是个含铀量很高的高品位矿,但铀-235同位素含量在整个矿区平均值仅为0.62%,最低值只有0.296%。这可是相当反常的。

科学家们迅速开展研究,很快就发现了原因所在——核裂变。为什么呢?因为较重的原⼦核⼀分为二时会产生新的轻元素,而这些铀矿石中轻元素的含量极⾼,除了曾经发生过核裂变之外,没有别的解释。也就是说,这些铀矿石都已经被当作核反应原料利用过了。

这个解释,把科学家们自己都吓了一跳。众所周知,居里夫人发现铀不过才一百多年的历史,世界上第一座核能发电厂1956年才于英国诞生。奥克洛铀矿深埋地下,年代久远,显然不会是现代核工业的废弃物,那会是什么呢?

勘察结果通报到了法国科学院后,引起了世界各地物理学家的浓厚兴趣,专家们纷至沓来,对奥克洛铀矿进行了各种研究。

1975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加蓬首都利伯维尔市组织了专门的学术讨论会。物理学家们齐聚⼀堂分享他们对“奥克洛现象”的研究,最后一致断定,距今约20亿年前在奥克洛矿区曾有16座核反应堆断断续续地运行了约50万年,平均输出功率⼤致为100千⽡,约能供应几⼗个烤面包机运作。

这着实令⼈吃惊。如果这些核反应堆是自然形成的,那么它们为什么没有在核裂变连锁反应开始后爆炸⽽自毁?是什么机制使它们能够⾃我调节稳定不断地运作了几十万年?而放射性核废料又是怎样被安全处理的呢?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40多年来,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然而随着谜题的一一解开,人们却越来越倾向于相信,奥克洛核反应堆很可能并非自然形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所揭示出来的,奥克洛核反应堆三大奇特之处。

铀-235必须足够丰富达到临界质量才能导致核裂变的连锁反应。今天,即使是储量最大、浓度最高的铀矿矿脉也无法成为一座核反应堆,因为铀-235的浓度过低,甚至连1%都不到。而根据推算,20亿年前奥克洛铀矿脉形成的时候,铀-235所占的比例接近4%,与现在大多数核电站中使用的,人工提纯的浓缩铀燃料的浓度大致相当。这也就是说,奥克洛铀矿很可能也是人工提纯的。

这里,我们先来普及一下核知识:核裂变是从一个偶然闯入的中子开始的。它会诱使一个铀-235原子核发生分裂,裂变产生更多的中子,然后又会引发其他原子核继续分裂,如此进行下去,形成连锁反应。

而要使一个铀-235核反应堆稳定运作,必须有中子“慢化剂”(moderator)用来催化核裂变,还得有“中子毒物”(Neutron poison)来控制核反应速度。二者缺一不可。

铀-235 只有在慢中子的撞击下才会裂变产生能量,而中子刚从铀原子中分裂出来的时候速度很快,所以必须存在某种中子“慢化剂”,减慢铀原子核裂变时释放的中子速度,这样才能使核反应继续下去。一般的核电厂中使用的是轻水或者重水做慢化剂。

同时为了让核反应堆能稳定运作不至于发生核爆炸,核反应堆会使用“中子毒物”,通过吸收多余的自由中子,来控制核连锁反应的速度。这种吸收中子的物质通常置于反应堆的控制棒中。

而奥克洛核反应堆则巧妙地采用了间歇泉模式。俄国科学家艾力克斯·梅席克教授(Alex P. Meshik)的研究表明,奥克洛反应堆是间歇使用的,运作30分钟,然后⼜关闭⾄少两个⼩时30分钟,然后再启动。它使用地下水做中子慢化剂,使铀-235裂变时产生的快中子慢化,从而使炼式核反应持续进行。而核反应释放出的热量又加热了地下水,使其沸腾汽化,然后在⼀次壮观的喷发中,排出所有沸腾的地下⽔,于是没有了中子慢化剂,炼式反应也就停止了。

然后⽔慢慢回到反应区,中⼦受到适当的缓冲,核分裂再度展开,反应堆又开始工作。如此反复进行,水的不断流入和沸腾汽化,起到了现代反应堆控制棒的作用, 使得反应堆稳定运作几⼗万年,没有出现过任何熔毁或爆炸事件。

然而间歇泉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生成条件非常苛刻。除了要有地热源和地下水之外,还必须有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地面要有裂隙系统向下直通到地热处,而且必须要有一种特殊的物质硅华(SiO2),从岩石中溶解并沉积在间歇泉管道系统的内壁上,使之不漏气,地底产生的压力才能够一直被带到顶部而不泄漏,从而让水喷发。

而因为地下水的水量和水温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能稳定保持定时喷发的间歇泉几乎没有。目前也只有美国黄石公园的老忠实比较守时。但老忠实也不稳定,1939年时平均间隔时间为66.5分钟,现在已经逐渐升至90分钟。照此下去,千年以后,我们大概也就看不到老忠实了。而奥克洛的间歇泉系统却稳定运作了50万年,定时喷发,不随外界因素变化而改变。这背后如果没有一个智能的控制系统在随时调整平衡,很难想像是怎样做到的。

大家都知道,核废料处理在现代核工业中是件非常令人头痛麻烦的事情。

奥克洛核反应堆有几公里,如此巨大的一个核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却局限在反应区周围40米之内。更让人吃惊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废物,并没有扩散,而是局限在矿区周围。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核裂变最危险的副产品之一是放射性铯,如果泄露进土壤或水中,就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埃文·格罗普曼博士(Evan Groopman)研究发现,奥克洛核反应堆产生的铯却被巧妙的结合在了另一种裂变产物,钌的分子结构中,从而没有从古老的核反应堆中泄漏出来。

而另一种核裂变产物,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氙气,现代核电站一般就是任其释放到大气之中。而梅席克教授的研究表明,奥克洛间歇泉的水在喷发后温度下降时会析出磷酸铝,磷酸铝颗粒在形成过程中会捕获逸出的氙气,并将其牢牢锁在自己的结晶体内。

这真是很神奇。是谁发现了钌和磷酸铝的奇特功效,又是用怎样巧妙的手段让那些放射性物质乖乖听话,自进牢笼的呢?

格罗普曼博士曾经赞叹说,“反应堆中发生的情况奇迹般地汇集到了一块,令人难以置信”。这种种精巧的设计背后如果只是来自于大自然一个又一个的巧合,那么我们只能说是神力所为。

科学家们说,地球的年龄是45亿年。而我们人类的有记录的历史,大概也就5千年。5千年以前呢?洪荒。洪荒之前呢?无人知晓。可历史却是超越我们生命之外永恒的存在。

人们常说,历史是在不断地演变、重复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45亿年中,曾经会有多少文明,多少人类, 在创世、繁荣、没落与沉寂中辗转轮回过?

THE END
0.异闻录:彭加木失踪之谜与双鱼玉佩事件详析(完整版)重水主要用作核反应堆的慢化剂和冷却剂,用量可达上百吨。重水分解产生的氘是热核燃料。 也就是说,它是用来制造核(不管是核能源还是核武器)的。 为了防止核武器的扩散,重水的生产和出售在很多国家都受到限制,包括中国。而提炼重水本身又是件十分费钱耗资源的事情,因而在六十年代初的中国,罗布泊存在天然重水这个可能jvzquC41yy}/lrfpuj{/exr1r1h5fnjd29g25:
1.AMS反应堆(AntiMassSpectrometer)1.0.27x3963版本后AMS反应堆将无法产出能量,仅能作为装饰,同时造价大幅降低。 1.0.27x5???版本后反应堆被移除。 反应堆所需要部件: AMS基座一台。 AMS反应核心(活跃奇点、微型虫洞、和谐之眼、Thingy) 一个。 AMS催化器(除了空白催化器) 四个,可自由搭配。 jvzquC41yy}/olrqf0io1rygo17:4A=;0jznn
2.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全人脑细胞图谱、人工智能首次成功从零生成原始蛋白质、全球最大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开始运行、OpenAI正式发布GPT-4、卫星首次成功向地球传送太阳能证明天基能源可信性、人类眼球首次移植成功、迄今最小粒子加速器问世、科学家首次实现单原子X射线探测、全球首张昆虫大脑“地图”绘制完成、人类泛基因组首jvzq<84vgen/eww0ep5nzto142852:631v814=5333e64?:762?20|mvon
3.“加快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核电当作为”——人民政协网如何保证核安全?卢铁忠建议,加快发展钠冷快堆、全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全力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对于发展快堆,卢铁忠介绍,发展快堆是我国“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一步,对于推进核燃料闭式循环、促进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9/25322887298:47xjvor
4.地球各地频现远古地下长廊:真存在地下文明么?纪实台1981年5月,著名探险家毛利斯曾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附近一处地洞入口进入到地下长廊。在地下长廊里,毛利斯发现了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壁平整并经过粉刷。总之,无数地下长廊遗迹的发现,似乎越来越清晰地表明:远古时代确曾存有高度发达的地内文明。 位于加蓬共和国奥克洛矿区的古老核反应堆资料图片(来源:资料图) jvzq<84lkunj0lsvx0io1;532381;86227<8a:3ujvsm
5.2020坚定理想信念 感受核科学魅力 兰州大学 杨西荣 2020年7月26—31日,在近物所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近60名优秀大学生齐聚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共同感受国家实验室的魅力,坚定自己的人生航向。 本次夏令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自从大二开始,我就决心未来投身先进核反应堆和核jvzquC41yy}/kvuecu4be7hp1gjv1ƒx{fu5yn‚y14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