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有言:“诗言志,歌咏言”。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就是以带有韵律和节奏的音调,咏唱人们的心声。
然而,在缺乏录音设备的古代,歌曲只能口耳相传,这就难免“跑调”、“漏词”。于是,乐谱应运而生。
乐谱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
在中国古代,乐谱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宫廷乐谱,也就是律吕字谱及宫商字谱,这些乐谱是有刊印本的。另一种则是私家“俚俗”乐谱,这类乐谱用的是减字谱(即古琴谱)和䜩乐半字谱(即工尺谱)。
早在周朝时,中国先民们就发明了“十二律”, 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个半音音阶的名称。在十二个半音音阶中,六个单数的音叫作“律”,六个偶数的音叫作“吕”,合起来统称“律吕”。
此外,宫商字谱,古代的五声音阶的音名是宫、商、角、徵、羽,即1 2 3 5 6;七声音阶的音名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清宫就是在角和徵之间,羽和清宫之间各加了一个半音而成,排列于下,为:
十二律可作高低不同倍数的重复。原来在中音区的一组十二律称为“正律”,比它低八度的一组称为“倍律”;比它高八度的一组称为“半律”或“清律”,如“清黄钟”或“半黄钟”等等。宫、商、角、徵、羽等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的高八度称为“半宫”或“清宫”“清商”,比它低八度的称为“倍宫”“倍商”等等。
而在唐以后,还兴起了“减字谱”和“工尺谱”等,为歌曲的传播奠定了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发现的中国最早乐谱是《碣石调·幽兰》,据传这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该曲短小精悍,曲调清丽委婉。全曲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引子,曲调深沉,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节拍较自由;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第二段与第三段采用了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的音乐旋律,在音色上有较大的变化和对比,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第四段的音乐大部份都用清澈的泛音演奏,情调明朗,象征著光明即将来临,表达作者通过兰花的性格看到了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未来。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
而在世界范围内,现在已发现的最古老带谱歌曲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胡里人圣歌”。
它是一组刻在楔形文字泥板上的音乐,这30块泥板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古城乌加里特的一座皇家宫殿废墟中挖掘出来的,这座古城就是今天的叙利亚拉斯沙姆拉。
其中一块石板上有一首几乎完整的音乐作品,叫做“胡里人赞美诗”它也被称为“胡里人对尼卡尔的赞美诗”,或者简称为“H6”。
在《胡里人赞美诗》中,它的乐谱系统完全不同。记谱法基本上是一套基于七音全音阶的音程和调音说明。它是用九弦七弦琴演奏的。
与其他29部音乐作品相比,胡里人圣歌几乎完好无损,是唯一可以重建和解读的圣歌,虽然作曲家的名字已经失传。
学者和考古学家发现破译含糊不清的胡里人赞美诗文本具有挑战性,因为胡里人语还没有被完全理解。使翻译问题复杂化的另一个因素是粘土片缺少薄片所造成的小间隙。
尽管困难重重,学者们还是发现了这首赞美诗是用一种已经灭绝的西北闪米特语写的。目前,胡里人圣歌的全部抒情内容仍被部分隐藏。然而,Hans-Jochen Thiel在1977年翻译的歌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接近的翻译。Richard Dumbrill博士解释了这首歌的旋律,他自己的渲染只是这首歌旋律的其他几个学术解释之一。
至于歌曲内容是什么,目前翻译出来是这个样子:
“(一旦我)宠爱(神),她会在心里爱我,
我带来的礼物可以完全弥补我的罪过,
带香油可能对我有用,我可以…
让不育者变得有生育能力。
愿他们结出五谷。
她,妻子,将为父亲生育(孩子)。
愿尚未生育的妇人生育他们。"
最后,让我们一起听听“复原版”的《胡里人圣歌》旋律:
1、曹安和 | 我国古代乐谱简介(《人民音乐》1980年第11期)
2、古代乐谱如何流传后世?我国最早的乐谱用汉字记录,流传千年 (趣味读历史)
3、The Hurrian Hymn – The Oldest Known Piece of Music(Mentali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