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今年图书出版的重大主题,音乐图书出版用音乐回溯百年奋斗之路,用歌声彰显卓越世纪风采。同时,今年音乐出版深度聚焦中国传统音乐,建设中国音乐话语体系,通过音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当代声音方面,音乐出版不仅传播作曲家的最新乐思,也展示其音符之外的文思。NO.1《华乐大典》中华国乐博大精深,辉耀民族智慧之光。《华乐大典》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上海音乐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二期项目于今年年初正式推向市场,包括板胡卷、高胡卷、阮卷、三弦卷、唢呐卷等五卷,每卷均分为“文论篇”“乐曲篇”“文论篇”,共收录404篇学术论文,介绍510位名家名人,在历史沿革、创作、教学、代表人物、大事记、文献、乐器制作与改革等方面,全方位梳理和总结了这五种民族乐器的艺术发展成就。其中,“乐曲篇”收录一千余首传世精品和优秀新作,极大丰盈并充实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艺术宝库。NO.2《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新音乐作品的不断产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旺盛创造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今年1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包括13部中国原创作品总谱,展现了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创作实力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推动中国高水平原创音乐的创作与传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承与发扬、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多样性对话与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这13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创作中心”首批委约作品,由叶小钢、郭文景、秦文琛、唐建平、贾国平、李滨扬、郝维亚、陈丹布、常平、陈欣若、张帅、姚晨、田田等13位作曲家创作。他们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将中国乐器与西方室内乐队结合,既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艺术上的深度交融,又让古老的中国乐器在西方乐队的映衬下迸发出了熠熠生辉的当代声音,使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音乐文化领域的中国智慧,开辟了全新的声音景观。NO.3《素手烹茶》除了音乐作品,作曲家也在文字中袒露心声。“音乐浪漫,文字犀利,二者都是表达,同样觅得知音。思想是坦荡的隐私,告知天下无妨。”叶小钢用文字记录人生成长、家庭轶事、人生感悟、作品创作等几十年时代变迁。人民音乐出版社将叶小钢的文章归纳整理,编为“爱尔兰的树”“鲁迅不鸡汤”“什么狼不吃羊”“瓦格纳意志”“反复的隐喻”“冬之旅”“人生不如戏”等七章,今年3月出版散文集《素手烹茶》。“青年时代做过著书的梦,一恍四十余年,身日未闲,年轮渐枯,方印得小书一册。”叶小钢写作讲究用词的精炼与美感。他的首部音乐随笔《素手烹茶》,如素手烹出清茶一盏,带给读者别样的文学阅读体验。NO.4《百年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歌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于今年4月出版的《百年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歌曲集》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该书围绕“百年赞歌”主题,遵循“以史选歌,以歌咏史”的原则,以历史为轴线,遴选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歌曲300首,按时间顺序编排,有独唱、齐唱以及多声部合唱等演唱形式。书中大部分作品配有扫码范唱或伴奏音频,每首歌曲后皆附作品赏析。NO.5《大型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威海市委联合推出的《大型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6月在国家博物馆进行了首演。《大型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由音乐家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具本哲、杨一博编曲,包括《中国精神》(序曲)《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等20首交响组歌的旋律简谱、合唱与钢琴谱,以及演唱示范与乐队伴奏音频。20首作品从不同方面回顾了百年来的典型模范事迹,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坚定自信、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具有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NO.6《中国基本乐理》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而我国各音乐专业院校的乐理课以教授西方乐理为主。1924年,中国民族音乐学先驱王光祈指出,“数千年以来,学者辈出,讲求乐理,不遗余力,故今日中国虽万事落他人之后,而乐理一项,犹可列诸世界作者之林,而无愧色。”自那时起,编写一本中国乐理教材,便成为许多中国音乐家的夙愿。8月,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探索建立中国乐理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基本乐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入选中宣部2021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全书共13章,以“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为序章,结合儒家学说、语言学知识、历史史诗、中国哲学等内容介绍中国乐理,所用的谱例都是民歌戏曲等经典名曲;着重介绍了中国乐理音高、节奏节拍、重音、宫调、曲调、律吕、记谱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更新了一些以往的学术观点,是传承中国乐理知识与文化的最新总结。NO.7“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丛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研究及规律的把握有其独特的学术认知通道,应尊重其在世界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独特价值与研究途径。现代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丛书于今年9月全部出版。丛书由《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中国传统曲式学》《〈八板〉及其变体研究谱例集》《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等四部著作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从旋律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填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学术空白,为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分析体系奠定了较为坚实、引人思索的基石。作者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结构的异同,如在《中国传统曲式学》书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叠奏、多段体、联曲体、板腔体这些与西方音乐结构较易混淆的结构类型予以明确界定,其理论价值将产生深远的影响。NO.8“宋代音乐文化阐释与研究文丛”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创造了典雅而又通俗的文明成果,其划时代的艺术思想、器物、美学和习俗等,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0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宋代音乐文化阐释与研究文丛”。丛书由洛秦主编,各卷作者均为近年来活跃在国内宋代音乐研究前沿阵地的博士学人,分别从临安城市音乐、音乐史料、音乐思想、乐律学、乐谱学、音乐编年史、音乐制度等方面,以“新史学”的视野关注宋代音乐研究。读者可以从这些著作的字里行间,观察和了解当下宋代音乐及中国音乐史研究动态,感受其学术话语、学术思维的“现代性”转向。这样一种基于史料而又有着鲜明现实关怀与实践指向的学术观,正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创新研究之所需,也是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话语体系建设之所需。NO.9《中华田园诗歌——老锣龚琳娜合唱作品集》经历岁月提炼的古诗词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德国作曲家老锣根据中国古诗词谱曲的《中华田园诗歌——老锣龚琳娜合唱作品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0月出版,包括《春晓》《花非花》《登鹳雀楼》等20首作品。该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作为底色,秉持“气盛化神”的美学追求,突破西方合唱崇尚的结构和材料的标准化限制,创造出多彩、自由的艺术空间。作品集凝结了龚琳娜教唱古诗词歌曲的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每首作品的合唱曲谱都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呈现方式,同时增加“中国乐理”“有邻说诗”“演唱提示”“作曲家说”这四个板块文字内容,方便排练、演出。作品集不仅附有龚琳娜的伴奏音频及演唱音频,还录制了各个声部的范唱,以便读者更好地使用。NO.10《丝绸之路音乐交流的历史钩沉》10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丝绸之路音乐交流的历史钩沉》,着眼于“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采用音乐学和人类学的方法,通过田野采风、音乐文本分析、历史资料梳理等民族音乐学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音乐交流情况和交流成果。该书主编张伯瑜撰写序言“中央音乐学院丝绸之路课题组中亚之旅”,之后六个部分“韩国唐乐研究”“越南顺化宫廷雅乐”“琉球群岛岛呗研究”“伊朗器乐文化”“从丝路视域考中国曲牌中的外来元素”“《图兰朵》的故事形成以及在‘一带一路’国家中的流传及演变”,围绕古丝绸之路上音乐传播的六个子课题进行研究。该书抽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音乐品类,并从不同的视角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做万花筒式的观察。本书的论述对象既涉及多个地理范畴,如韩国、日本、越南、伊朗,又从曲牌和《茉莉花》曲调两个音乐要素的角度对丝绸之路音乐交流进行观照,体现了丝路音乐文化研究视角的多维性,以此提出了音乐视域下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四个方向,即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现实的视角。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今年图书出版的重大主题,音乐图书出版用音乐回溯百年奋斗之路,用歌声彰显卓越世纪风采。同时,今年音乐出版深度聚焦中国传统音乐,建设中国音乐话语体系,通过音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当代声音方面,音乐出版不仅传播作曲家的最新乐思,也展示其音符之外的文思。NO.1《华乐大典》中华国乐博大精深,辉耀民族智慧之光。《华乐大典》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上海音乐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二期项目于今年年初正式推向市场,包括板胡卷、高胡卷、阮卷、三弦卷、唢呐卷等五卷,每卷均分为“文论篇”“乐曲篇”“文论篇”,共收录404篇学术论文,介绍510位名家名人,在历史沿革、创作、教学、代表人物、大事记、文献、乐器制作与改革等方面,全方位梳理和总结了这五种民族乐器的艺术发展成就。其中,“乐曲篇”收录一千余首传世精品和优秀新作,极大丰盈并充实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艺术宝库。NO.2《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新音乐作品的不断产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旺盛创造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今年1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包括13部中国原创作品总谱,展现了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创作实力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推动中国高水平原创音乐的创作与传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承与发扬、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多样性对话与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这13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创作中心”首批委约作品,由叶小钢、郭文景、秦文琛、唐建平、贾国平、李滨扬、郝维亚、陈丹布、常平、陈欣若、张帅、姚晨、田田等13位作曲家创作。他们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将中国乐器与西方室内乐队结合,既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艺术上的深度交融,又让古老的中国乐器在西方乐队的映衬下迸发出了熠熠生辉的当代声音,使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音乐文化领域的中国智慧,开辟了全新的声音景观。NO.3《素手烹茶》除了音乐作品,作曲家也在文字中袒露心声。“音乐浪漫,文字犀利,二者都是表达,同样觅得知音。思想是坦荡的隐私,告知天下无妨。”叶小钢用文字记录人生成长、家庭轶事、人生感悟、作品创作等几十年时代变迁。人民音乐出版社将叶小钢的文章归纳整理,编为“爱尔兰的树”“鲁迅不鸡汤”“什么狼不吃羊”“瓦格纳意志”“反复的隐喻”“冬之旅”“人生不如戏”等七章,今年3月出版散文集《素手烹茶》。“青年时代做过著书的梦,一恍四十余年,身日未闲,年轮渐枯,方印得小书一册。”叶小钢写作讲究用词的精炼与美感。他的首部音乐随笔《素手烹茶》,如素手烹出清茶一盏,带给读者别样的文学阅读体验。NO.4《百年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歌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于今年4月出版的《百年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歌曲集》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该书围绕“百年赞歌”主题,遵循“以史选歌,以歌咏史”的原则,以历史为轴线,遴选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歌曲300首,按时间顺序编排,有独唱、齐唱以及多声部合唱等演唱形式。书中大部分作品配有扫码范唱或伴奏音频,每首歌曲后皆附作品赏析。NO.5《大型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威海市委联合推出的《大型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6月在国家博物馆进行了首演。《大型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由音乐家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具本哲、杨一博编曲,包括《中国精神》(序曲)《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等20首交响组歌的旋律简谱、合唱与钢琴谱,以及演唱示范与乐队伴奏音频。20首作品从不同方面回顾了百年来的典型模范事迹,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坚定自信、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具有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NO.6《中国基本乐理》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而我国各音乐专业院校的乐理课以教授西方乐理为主。1924年,中国民族音乐学先驱王光祈指出,“数千年以来,学者辈出,讲求乐理,不遗余力,故今日中国虽万事落他人之后,而乐理一项,犹可列诸世界作者之林,而无愧色。”自那时起,编写一本中国乐理教材,便成为许多中国音乐家的夙愿。8月,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探索建立中国乐理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基本乐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入选中宣部2021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全书共13章,以“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为序章,结合儒家学说、语言学知识、历史史诗、中国哲学等内容介绍中国乐理,所用的谱例都是民歌戏曲等经典名曲;着重介绍了中国乐理音高、节奏节拍、重音、宫调、曲调、律吕、记谱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更新了一些以往的学术观点,是传承中国乐理知识与文化的最新总结。NO.7“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丛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研究及规律的把握有其独特的学术认知通道,应尊重其在世界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独特价值与研究途径。现代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丛书于今年9月全部出版。丛书由《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中国传统曲式学》《〈八板〉及其变体研究谱例集》《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等四部著作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从旋律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填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学术空白,为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分析体系奠定了较为坚实、引人思索的基石。作者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结构的异同,如在《中国传统曲式学》书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叠奏、多段体、联曲体、板腔体这些与西方音乐结构较易混淆的结构类型予以明确界定,其理论价值将产生深远的影响。NO.8“宋代音乐文化阐释与研究文丛”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创造了典雅而又通俗的文明成果,其划时代的艺术思想、器物、美学和习俗等,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0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宋代音乐文化阐释与研究文丛”。丛书由洛秦主编,各卷作者均为近年来活跃在国内宋代音乐研究前沿阵地的博士学人,分别从临安城市音乐、音乐史料、音乐思想、乐律学、乐谱学、音乐编年史、音乐制度等方面,以“新史学”的视野关注宋代音乐研究。读者可以从这些著作的字里行间,观察和了解当下宋代音乐及中国音乐史研究动态,感受其学术话语、学术思维的“现代性”转向。这样一种基于史料而又有着鲜明现实关怀与实践指向的学术观,正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创新研究之所需,也是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话语体系建设之所需。NO.9《中华田园诗歌——老锣龚琳娜合唱作品集》经历岁月提炼的古诗词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德国作曲家老锣根据中国古诗词谱曲的《中华田园诗歌——老锣龚琳娜合唱作品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0月出版,包括《春晓》《花非花》《登鹳雀楼》等20首作品。该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作为底色,秉持“气盛化神”的美学追求,突破西方合唱崇尚的结构和材料的标准化限制,创造出多彩、自由的艺术空间。作品集凝结了龚琳娜教唱古诗词歌曲的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每首作品的合唱曲谱都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呈现方式,同时增加“中国乐理”“有邻说诗”“演唱提示”“作曲家说”这四个板块文字内容,方便排练、演出。作品集不仅附有龚琳娜的伴奏音频及演唱音频,还录制了各个声部的范唱,以便读者更好地使用。NO.10《丝绸之路音乐交流的历史钩沉》10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丝绸之路音乐交流的历史钩沉》,着眼于“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采用音乐学和人类学的方法,通过田野采风、音乐文本分析、历史资料梳理等民族音乐学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音乐交流情况和交流成果。该书主编张伯瑜撰写序言“中央音乐学院丝绸之路课题组中亚之旅”,之后六个部分“韩国唐乐研究”“越南顺化宫廷雅乐”“琉球群岛岛呗研究”“伊朗器乐文化”“从丝路视域考中国曲牌中的外来元素”“《图兰朵》的故事形成以及在‘一带一路’国家中的流传及演变”,围绕古丝绸之路上音乐传播的六个子课题进行研究。该书抽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音乐品类,并从不同的视角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做万花筒式的观察。本书的论述对象既涉及多个地理范畴,如韩国、日本、越南、伊朗,又从曲牌和《茉莉花》曲调两个音乐要素的角度对丝绸之路音乐交流进行观照,体现了丝路音乐文化研究视角的多维性,以此提出了音乐视域下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四个方向,即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现实的视角。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今年图书出版的重大主题,音乐图书出版用音乐回溯百年奋斗之路,用歌声彰显卓越世纪风采。
同时,今年音乐出版深度聚焦中国传统音乐,建设中国音乐话语体系,通过音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当代声音方面,音乐出版不仅传播作曲家的最新乐思,也展示其音符之外的文思。
NO.1《华乐大典》
中华国乐博大精深,辉耀民族智慧之光。《华乐大典》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上海音乐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二期项目于今年年初正式推向市场,包括板胡卷、高胡卷、阮卷、三弦卷、唢呐卷等五卷,每卷均分为“文论篇”“乐曲篇”“文论篇”,共收录404篇学术论文,介绍510位名家名人,在历史沿革、创作、教学、代表人物、大事记、文献、乐器制作与改革等方面,全方位梳理和总结了这五种民族乐器的艺术发展成就。其中,“乐曲篇”收录一千余首传世精品和优秀新作,极大丰盈并充实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艺术宝库。
NO.2
《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
新音乐作品的不断产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旺盛创造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今年1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包括13部中国原创作品总谱,展现了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创作实力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推动中国高水平原创音乐的创作与传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承与发扬、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多样性对话与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13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创作中心”首批委约作品,由叶小钢、郭文景、秦文琛、唐建平、贾国平、李滨扬、郝维亚、陈丹布、常平、陈欣若、张帅、姚晨、田田等13位作曲家创作。他们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将中国乐器与西方室内乐队结合,既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艺术上的深度交融,又让古老的中国乐器在西方乐队的映衬下迸发出了熠熠生辉的当代声音,使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音乐文化领域的中国智慧,开辟了全新的声音景观。
NO.3《素手烹茶》
除了音乐作品,作曲家也在文字中袒露心声。“音乐浪漫,文字犀利,二者都是表达,同样觅得知音。思想是坦荡的隐私,告知天下无妨。”叶小钢用文字记录人生成长、家庭轶事、人生感悟、作品创作等几十年时代变迁。人民音乐出版社将叶小钢的文章归纳整理,编为“爱尔兰的树”“鲁迅不鸡汤”“什么狼不吃羊”“瓦格纳意志”“反复的隐喻”“冬之旅”“人生不如戏”等七章,今年3月出版散文集《素手烹茶》。“青年时代做过著书的梦,一恍四十余年,身日未闲,年轮渐枯,方印得小书一册。”叶小钢写作讲究用词的精炼与美感。他的首部音乐随笔《素手烹茶》,如素手烹出清茶一盏,带给读者别样的文学阅读体验。
NO.4
《百年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歌曲集》
上海音乐出版社于今年4月出版的《百年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歌曲集》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该书围绕“百年赞歌”主题,遵循“以史选歌,以歌咏史”的原则,以历史为轴线,遴选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歌曲300首,按时间顺序编排,有独唱、齐唱以及多声部合唱等演唱形式。书中大部分作品配有扫码范唱或伴奏音频,每首歌曲后皆附作品赏析。
NO.5
《大型交响合唱组歌
〈中国精神〉》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威海市委联合推出的《大型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6月在国家博物馆进行了首演。《大型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由音乐家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具本哲、杨一博编曲,包括《中国精神》(序曲)《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等20首交响组歌的旋律简谱、合唱与钢琴谱,以及演唱示范与乐队伴奏音频。20首作品从不同方面回顾了百年来的典型模范事迹,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坚定自信、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具有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NO.6《中国基本乐理》
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而我国各音乐专业院校的乐理课以教授西方乐理为主。1924年,中国民族音乐学先驱王光祈指出,“数千年以来,学者辈出,讲求乐理,不遗余力,故今日中国虽万事落他人之后,而乐理一项,犹可列诸世界作者之林,而无愧色。”自那时起,编写一本中国乐理教材,便成为许多中国音乐家的夙愿。8月,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探索建立中国乐理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基本乐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入选中宣部2021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全书共13章,以“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为序章,结合儒家学说、语言学知识、历史史诗、中国哲学等内容介绍中国乐理,所用的谱例都是民歌戏曲等经典名曲;着重介绍了中国乐理音高、节奏节拍、重音、宫调、曲调、律吕、记谱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更新了一些以往的学术观点,是传承中国乐理知识与文化的最新总结。
NO.7
“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
系列丛书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研究及规律的把握有其独特的学术认知通道,应尊重其在世界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独特价值与研究途径。现代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丛书于今年9月全部出版。丛书由《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中国传统曲式学》《〈八板〉及其变体研究谱例集》《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等四部著作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从旋律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填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学术空白,为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分析体系奠定了较为坚实、引人思索的基石。作者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结构的异同,如在《中国传统曲式学》书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叠奏、多段体、联曲体、板腔体这些与西方音乐结构较易混淆的结构类型予以明确界定,其理论价值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NO.8
“宋代音乐文化阐释
与研究文丛”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创造了典雅而又通俗的文明成果,其划时代的艺术思想、器物、美学和习俗等,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0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宋代音乐文化阐释与研究文丛”。
丛书由洛秦主编,各卷作者均为近年来活跃在国内宋代音乐研究前沿阵地的博士学人,分别从临安城市音乐、音乐史料、音乐思想、乐律学、乐谱学、音乐编年史、音乐制度等方面,以“新史学”的视野关注宋代音乐研究。读者可以从这些著作的字里行间,观察和了解当下宋代音乐及中国音乐史研究动态,感受其学术话语、学术思维的“现代性”转向。这样一种基于史料而又有着鲜明现实关怀与实践指向的学术观,正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创新研究之所需,也是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话语体系建设之所需。
NO.9
《中华田园诗歌——
老锣龚琳娜合唱作品集》
经历岁月提炼的古诗词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德国作曲家老锣根据中国古诗词谱曲的《中华田园诗歌——老锣龚琳娜合唱作品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0月出版,包括《春晓》《花非花》《登鹳雀楼》等20首作品。该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作为底色,秉持“气盛化神”的美学追求,突破西方合唱崇尚的结构和材料的标准化限制,创造出多彩、自由的艺术空间。作品集凝结了龚琳娜教唱古诗词歌曲的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每首作品的合唱曲谱都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呈现方式,同时增加“中国乐理”“有邻说诗”“演唱提示”“作曲家说”这四个板块文字内容,方便排练、演出。作品集不仅附有龚琳娜的伴奏音频及演唱音频,还录制了各个声部的范唱,以便读者更好地使用。
NO.10
《丝绸之路音乐交流的历史钩沉》
10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丝绸之路音乐交流的历史钩沉》,着眼于“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采用音乐学和人类学的方法,通过田野采风、音乐文本分析、历史资料梳理等民族音乐学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音乐交流情况和交流成果。
该书主编张伯瑜撰写序言“中央音乐学院丝绸之路课题组中亚之旅”,之后六个部分“韩国唐乐研究”“越南顺化宫廷雅乐”“琉球群岛岛呗研究”“伊朗器乐文化”“从丝路视域考中国曲牌中的外来元素”“《图兰朵》的故事形成以及在‘一带一路’国家中的流传及演变”,围绕古丝绸之路上音乐传播的六个子课题进行研究。该书抽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音乐品类,并从不同的视角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做万花筒式的观察。本书的论述对象既涉及多个地理范畴,如韩国、日本、越南、伊朗,又从曲牌和《茉莉花》曲调两个音乐要素的角度对丝绸之路音乐交流进行观照,体现了丝路音乐文化研究视角的多维性,以此提出了音乐视域下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四个方向,即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现实的视角。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