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作者到底叫什么名字历史上竟然有六种说法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自唐代以来,关于《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可谓是众说纷纭。大体来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左传》为春秋末期左丘明所作,二是东汉刘歆伪造之说,三是战国吴起所作之说,这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左丘明所作之说。关于左丘明,学术界至今仍对他的姓氏议论纷纷,简单总结了一番关于他的姓氏说法居然有六种,而且每种听起来都有那么点道理。

一、姓左,名丘明之说

提起左丘明,大部分人都认为他姓左,名丘明。这种说法最早起于东汉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该文写道,“春秋,左氏丘明所作。”此外,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均以作者姓氏来取名,那么《左氏传》也应该以作者的姓氏为名,所以左丘明确应姓左。这种说法比较容易为大众接受,因为毕竟左作为姓氏依然在使用,历史上的左姓名人有左光斗、左宗棠等。

《左传》

二、姓左丘,名明之说

宋代历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氏族略》中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明居左丘,为左丘氏,非左氏也”。清代学人朱彝尊也非常支持“左丘”复姓说,他认为之所以不起名为《左丘氏传》,是为了避孔子讳,“为弟子者当讳师之名”。朱彝尊的说法虽然也能说通,但是问题是百家姓没有收录“左丘”这个姓,人们也不知道其他有姓“左丘”的人的存在。姓左丘,名明的左丘明似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

三、姓丘,名明之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多认为“左”应该是“左史官”的意思,实际上左丘明姓丘,名明。学历史的应该都知道古代史官分左右,其中“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末期时左丘明的祖父倚相任楚国左史,后因楚国动乱携家带口迁到鲁国肥邑(近山东省肥城市)居住,并在哪里继续担任史官。古代史官大多世袭,左丘明继承了左史官的职位,故“左”指官职。有人认为此说比较牵强,但古代确有此种将官职与名字联系起来的传统,例如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而他并不姓史。

四、姓左,名丘,明乃盲之曲饰

民国时期的学者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左丘明即为左丘盲,“以官为氏而省称曰左。……丘为其名。因失明而称之曰盲,曲饰之则曰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所以后世一般认为左丘明是盲人。郭沫若的这种说法是从中国人内敛性格的角度出发来解释的,一般来说有人去世的话,我们不太会说人死了,而是会隐晦的说这个人“走了”。而面对一个失明的人,称其“明”大约也是在为盲作曲饰。

郭沫若

五、姓左,字丘明,名散佚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只有名有姓,而在过去男子成年之后,不便直呼其名,一般会另取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例如曹操字孟德、胡适字适之。为显示礼貌,一般来说若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多称其名;在下级对上级或者平辈之间,则称其字以示尊重。比如在《论语》中,孔子在其学生面前自称丘,对学生则称其名,孔子的学生在夫子面前则互相称字。有学者考证左丘明与孔子同处一个时代,但是左丘明比孔子稍微年长些。《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知礼且守礼,面对长者,他不可能直呼其名,这是很不礼貌的,所以“丘明”应当为字,而名可能在历史发展中散佚了。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

六、以“丘——左——丘”为氏的变迁

近代学人张为民认为,左丘明一家的姓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而左丘明正处于以左为氏的阶段。左丘明先祖出自姜姓,太公封于营丘,其支子印遂就以“丘”为姓氏。后来印遂的后代因杀人而逃往楚国,在楚国世代为左史官,此时遂改“左”为姓氏,及至楚国动乱逃往鲁国,依然以“左为姓氏”。到了王莽篡汉时期,征召不就,怕惹祸上身,于是去左袭丘,隐居陶阳。到了后世,姓氏逐渐合一,其后代皆以丘为姓。

文史君说:

中国史学界推崇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他作史不虚美、不隐善、不为尊者讳、长者讳、亲者讳的美德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史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梳理左丘明姓氏的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视角不能发现的东西,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历史解释并非一元化的。

参考文献:

1、滕新才:《左丘明姓氏名字新探》。

2、张为民、王钧林:《左丘明姓氏推考》,《管子学刊》,2001年第1期。

3、张恒涛:《究竟谁是左丘明》,《文史博览》,2017年第9期。

4、余敏辉:《俞正夑的左丘明考述评》,《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12月。

5、耿天勤:《左丘明及其后裔姓氏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少年何愁)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END
0.古代皇帝专用语:“诰”、“敕”、“旨”|史官|尚书|皇上|谕旨我们知道“诏”“谕旨”之类虽然带着吓人的王气, 可它们大都不是国王本人的手笔, 它们是我们今天叫秘书的人写的。先秦的秘书就是史官, 国王的言行、国家的大事由他们记录, 国王的命令也由他们撰写。当然他们只能算“兼职”秘书, 他们还干着许多超出我们现在理解的秘书权限的事情。比如殷商信奉鬼神, 那时的史官是jvzquC41o07757hqo1jz1jwvkerf1OMIQO\979:63C6547mvon
1.自身”的史,其起源和职任是如何演变的?周官史官太史史官的设置,最有据的出处来自《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王尔敏推测:“中国古代建置史官,古籍所载,最早者多举黄帝之世史官仓颉、沮诵二人。其说原自《世本》,而《荀子》《韩非子》亦有记载,可知为先秦共识之说,当非后人杜撰。”金毓黻搜集各类记载,制成古代史官人物表,自黄帝至汉,不曾断绝。柳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63758>9a83lg5;ig24613~|520nuou
2.古今职业对照!看看你的职业在古代叫什么?看看你的职业在古代叫什么? 这份古今职业对照表,就像一座跨越时间的桥梁,将古代的市井百态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它并非严谨的学术考据,而是一次充满趣味的映照,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历史长河中社会分工的传承与演变。许多旧时称谓虽已湮没,但其职能内核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透过这些熟悉的名称,我们得以窥见祖先的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71372286717643B>a33<58?99854tj}rn
3.“掌故”在古代是文职官名负责掌管国家“旧事”由于掌故属于一种朝廷必需的史官,因此,历朝历代都很看重。 唐代时,国家对掌故一职又做了细化,工作分工更为明确。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当时朝廷设有“内侍掌故”和“州郡掌故”,分别负责宫廷及各地流传的故事、轶闻、考证等。一上一下,一内一外,一朝一野,将国家的朝野逸闻、民间逸事等一网打尽,全行记录下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lzn14626856/47089=:856/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