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起源史氏郡望堂号和史氏名人以军功和文才著称以及外族血脉融入史姓

相传远在上古时期,黄帝有一名史官叫仓颉,史称“史皇”。他善于观察事物,天生能写会画,创立了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漫长历史。为了纪念他的卓越功绩,后裔子孙取他在世时担任“史官”官职中的史字作为姓氏。另一种说法认为,史姓源于西周太史尹佚。尹佚也是史官,后世子孙以此为姓氏,便有了史姓。

史姓的郡望主要有建康郡、宣城郡、高密郡、京兆郡等建康郡:十六国前凉时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

高密郡:西汉时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 )。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 今山东潍坊市东 )。

京兆郡:汉时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史姓的堂号有“忠烈堂”等

史姓名人以军功和文才著称

史姓虽是古代史官的后裔,然而有意思的是,纵观史姓名人,他们不是因为军功而出名,就是因为文才而出名,而几乎没有因治史而出名的。如汉朝有刚直不阿的史粥、擅长书法的史晨;

北周有英勇神武的史文忻、史雄;隋唐有声名赫赫的大将史万岁、“安史之乱”的罪魁之一史思明;宋朝有著名的政治家和词人史浩;明朝有抗清名将史可法;清朝有名臣史大成;近现代有报业巨人史量才、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史良等,尽管这些人不是因为治史而出名,但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

外族血脉融入史姓

在研究史姓发展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史姓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还融人了许多外族人的血脉。隋唐时期,西域唐居国的旁支史国与中原交往甚密,后来唐王朝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很多人人乡随俗,正式以史为姓。

唐高宗时,突厥阿史那贺鲁起兵反唐,为唐军所败,许多阿史那氏人归附唐朝后,与汉人混居,逐渐被汉化,开始把复杂的阿史那氏简化为“史”,融人史氏家族外姓血脉融人史姓,不仅使史氏家族得以壮大,而且促进了民族的和睦团结。

史姓名人

提到唐朝的衰败,必然要提到“安史之乱”,而提到“安史之乱”,则必然要提到史思明。

史思明本是突厥人,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史思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颇得玄宗的赏识,因此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与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私交甚厚,两人同样都手握重兵,至在权力极度膨胀后,在范阳起兵叛乱,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示意图

叛乱的战鼓打断了唐宫的仙乐,唐玄宗急调兵马,仓促应战,但根本无法阻挡强大的叛军。安禄山势如破竹,直抵潼关。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但仅过了一年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史思明见叛乱集团出现内讧,而唐军却日益强大,便率军投降。但是史思明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因此不久便再次起兵叛乱,并派兵增援安庆绪。同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但正当史思明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因与儿子史朝义不睦,被史朝义先下手杀死。史思明将死时颇感遗憾,对前来杀他的将士们说:“你们杀我杀得太早了,至少也应该等我灭了唐朝再杀我!”至死尚狂安自大,不知改悔。

史天泽是元朝的名将,不仅战功卓著,并且心地善良,治民有方。当武仙二次占据真定城被击退后,蒙军的主帅因为恼恨城中百姓反复无常,为了以做效尤决定将城中的居民尽数驱逐,不止如此,还打算杀多人示威。

史天泽听说后当即反对道:“城中百姓都在胁迫之下被逼无奈,何罪之有?”在他的极力劝说下,城中百姓才都安然无恙。随后史天泽又修缮城池,积极为荒年备粮,抚慰战后的民众。几年之间,战事中损坏的房屋相继修复,百姓安居乐业,此城竟成了周边百姓的向往之地。

很多年后,史天泽又回到真定城,发现这里赋税过重,很多穷苦的百姓因为交不上赋税不得不向商人借债银,年年翻倍的加利,成为“羊羔利”。借债的百姓苦不堪言,史天泽当即奏明朝廷,替百姓偿还本息。他的提议得到中书令耶律楚材的支持,百姓身上沉重的负担才得以解脱。

不久后,因为真定遭遇蝗灾,百姓不得已大批借债贡赋,积至银一万三千余锭。为解民忧,史天泽不惜倾尽家财代偿债银,当地百姓感激涕零。

史天泽的政绩为宪宗皇帝所赞赏,这之后哪里难以治理,宪宗就会派遣史天泽前去,史天泽不负所望,所经之处,选贤才,置提领,察奸弊,均赋税,肃官吏;管辖之地民安商乐,军精粮足。

史天泽因其功绩卓著,后来被宪宗任命中书右丞相,其宽厚的治民之道也为世人所称颂。

抗清名将史可法

史可法,字宪之,河南祥符( 今河南开封)人,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

史可法的母亲因梦见文天祥来到他的屋里而受孕怀胎,生下了史可法。史可法从小因孝顺而名闻乡里,而后中进士,被任命为西安府推官,后做户部主事,因功绩显著,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却遭马士英排挤,外调驻守扬州。

明朝末年,清兵大举进攻中原,一路势如破竹。史可法身为督师驻守扬州.而此时左良玉叛乱,朝廷便召史可法前去讨伐。史可法渡江抵达燕子矶,得知左良玉叛军已被消灭,于是星夜飞奔回扬州防守。而扬州城中,士民听信谣言,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清军逼近扬州,史可法命令文臣武将登上城墙拒敌守城。

扬州旧城的西门形势险要,史可法亲自把守,视死如归,给家人写下遗嘱,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念头。两天后,清兵逼近城下,用火炮轰城,扬州陷落,史可法拔刀自杀未死,被清军抓住,史可法大声呼叫说“我是史督师”,被一清兵所杀。一年后,史可法的家人用他的官袍和笏板为他招魂,并埋葬在城外梅花岭上,这就是著名的“衣冠家”。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史氏起源、史氏郡望堂号和史氏名人以军功和文才著称以及外族血脉融入史姓

THE END
0.古代皇帝专用语:“诰”、“敕”、“旨”|史官|尚书|皇上|谕旨我们知道“诏”“谕旨”之类虽然带着吓人的王气, 可它们大都不是国王本人的手笔, 它们是我们今天叫秘书的人写的。先秦的秘书就是史官, 国王的言行、国家的大事由他们记录, 国王的命令也由他们撰写。当然他们只能算“兼职”秘书, 他们还干着许多超出我们现在理解的秘书权限的事情。比如殷商信奉鬼神, 那时的史官是jvzquC41o07757hqo1jz1jwvkerf1OMIQO\979:63C6547mvon
1.自身”的史,其起源和职任是如何演变的?周官史官太史史官的设置,最有据的出处来自《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王尔敏推测:“中国古代建置史官,古籍所载,最早者多举黄帝之世史官仓颉、沮诵二人。其说原自《世本》,而《荀子》《韩非子》亦有记载,可知为先秦共识之说,当非后人杜撰。”金毓黻搜集各类记载,制成古代史官人物表,自黄帝至汉,不曾断绝。柳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63758>9a83lg5;ig24613~|520nuou
2.古今职业对照!看看你的职业在古代叫什么?看看你的职业在古代叫什么? 这份古今职业对照表,就像一座跨越时间的桥梁,将古代的市井百态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它并非严谨的学术考据,而是一次充满趣味的映照,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历史长河中社会分工的传承与演变。许多旧时称谓虽已湮没,但其职能内核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透过这些熟悉的名称,我们得以窥见祖先的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71372286717643B>a33<58?99854tj}rn
3.“掌故”在古代是文职官名负责掌管国家“旧事”由于掌故属于一种朝廷必需的史官,因此,历朝历代都很看重。 唐代时,国家对掌故一职又做了细化,工作分工更为明确。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当时朝廷设有“内侍掌故”和“州郡掌故”,分别负责宫廷及各地流传的故事、轶闻、考证等。一上一下,一内一外,一朝一野,将国家的朝野逸闻、民间逸事等一网打尽,全行记录下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lzn14626856/47089=:856/uqyon